贾思勰,是山东益都(或其附近)人,是北魏末年杰出的农业家,在中国古代农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政权由兴盛转入衰亡的时代,曾在北魏王朝做官,任高阳(治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他亲眼看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政权比较稳定和社会经济比较繁荣的景象,也亲身经历了北魏政权的衰落,并为北魏的没落深感担忧。他读了许多儒家经典,继承了儒家学说中有关治道的合理因素,他认为先贤所讲的“民为贵,君为轻”,“仓廪实而民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并非虚言,要想使政权稳固,社会安定,必须发展农业生产,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否则将会产生难以预料的隐患。在为官期间,他引证历史经验,多次建议北魏政府向历史上提倡劝课农桑,对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人物学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做好“安民”工作,以稳定和巩固封建政权。他认为要搞好农业生产,必须对以往的农业生产加以认真地总结,从而指导农业生产。为了对以往农业生产经验进行很好的总结,他做了大量的扎扎实实的工作。
首先,他对《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大量的前人农学著作给以反复的钻研。对于前人的经验,他不采取轻信的态度,而是要“验之行事”,在实际生产中去检验,在实际调查中去修正、补充。他广泛地考察了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农业生产实际,像古时候朝廷派到民间采风的官吏一样,把各地及沿途中所听所传闻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歌谣、农谚搜集起来,虚心地向那些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农夫询问求教。日积月累,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还对先代农学家的经验给以一定的修正和有力补充。贾思勰也曾从事过农业生产,在生产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都为写作一部总结性的新农术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来源。经过辛勤的努力,终于撰成了《齐民要术》这部农书。
《齐民要术》一书,所征引的书籍达一百五六十种,共10卷92篇。内容包括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防旱保墒、选种育种、粮食与蔬菜作物栽培、果树培植和嫁接、畜禽饲料和畜禽医治、食品加工和储藏,以及野生植物利用等等。充分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村生活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为中国古代不朽的农业科学巨著。
在农学思想上,贾思勰的一系列见解,也对以后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农业典籍和生产经验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中,贾思勰认识到,气候有一年四季的变化,土壤也有温、寒、燥、湿、肥、瘠的区别,农作物的生活和生长既有其自身的规律,又因时因地而各有所宜,要获得农业生产的好收成,就必须了解农作物的生活规律和所需生活条件,顺应农作物的生长要求。他继承了中国农学注重天时、地利和人力三大要素的思想,特别强调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要求人们掌握农作物的生活和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否则,违背客观规律,将造成“劳而无获”的结果。这一基本思想贯穿于《齐民要术》全书始终。但是,贾思勰并没有要人们仅仅被动地去顺应天时、地利。他对人力的作用非常重视,要人们在掌握农作物生长和天时、地利关系的同时,能动地利用“地利”,创造农作物的最佳生活环境,并采取各种促进农作物生长的经营管理措施,以求获取更好的收成。在经营田地时,他要求根据人力情况,合理安排,在《齐民要术》各篇中,贾思勰都着意地介绍和评述如何合理利用人力、物力,搞好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这种把天时、地利、人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合理经营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占有深刻的影响。
《齐民要术》,顾名思义,就是治理百姓的重要方法。贾思勰能把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同经济问题,具体地说是农业生产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并能对农业生产经验进行专门探索,他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这种贯穿古今综合各类的探索方法,为后人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