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美学笔记
28614300000007

第7章 论审美经验(1)

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此为康德所创造,而嗣后哲学家未有反对之者也。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至美术,则即以此等现象为资料,而能使对之者,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例如采莲煮豆,饮食之事也,而一入诗歌,则别成兴趣。火山赤舌,大风破舟,可骇可怖之景也,而一入图画,则转堪展玩。是则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著也。人既脱离一切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而为浑然之美感,则即所谓与造物为友,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

摘自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1912年)《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美学观念者,基本于快与不快之感。与科学之属于知见,道德之发于意志者,相为对待。科学在乎探究,故论理学之判断,所以别真伪。道德在乎执行,故伦理学之判断,所以别善恶。美感在乎赏鉴,故美学之判断,所以别美丑。是吾人意识发展之各方面也。

摘自蔡元培《美学观念》(1916年)《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页

康德立美感之界说,一日超脱,谓全无利益之关系也。二曰普遍,谓人心所同然也。三曰有则,谓无鹄的之可指,而自由其赴的之作用也。四曰必然。谓人性所固有,而无待乎外铄也。夫人类共同之鹄的,为今日所堪公认者,不外乎人道主义,即如前节所述。而人道主义之最大阻力为专己性,美感之超脱而普遍,则专己性之良药也。而美感者,不独对于妙丽之美而已。又有所谓刚大之美,感于至大,则计量之技无所施;感于至刚,则抵抗之力失其效。故赏鉴之始,几若与美感相冲突。而心神领会,渐觉其不能计量,不能抵抗之小已,益小益弱,浸遁于意识之外。而所谓我相者,乃即此至大至刚之本体,于是乎有无量之快感焉。

摘自蔡元培《美学观念》(1916年)《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页

夫美感既为具体生活之表示,而所谓感觉论理道德宗教之属,均占有生活内容之一部,则其错综于美感之内容,亦固其所。而美学观念,初不以是而失其独立之价值也。意志论之所诏示,吾人生活,实以道德为中坚,而道德之究意,乃为宗教思想。其进化之迹,实皆参互于科学之概念。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所谓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疲于奔命,是谓美学观念唯一之价值。而所由与道德宗教,同为价值论中重要之问题也。

摘自蔡元培《美学观念》(1916年)《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

人的美感,常因自然景物而起,如山水、如云月、如花草、如虫鸟的鸣声,不但文学家描写得很多,就是普通人,也都有赏玩的习惯。但多数美学家,总是用美术作主要的对象。

摘自蔡元培(美学的研究方法》(1921年)《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页

用学理来分析美的原素,为美学先驱的,要推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经验派心理学家。他们知道美的赏鉴,是属于感情与想象力的。美的判断,不专是认识的。而且美的感情,也与别种感情有不同的点。

摘自蔡元培《美学的进化》(1921年)《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的美。我们看一幅画,而不能神游其中,如历其境,则不能了解这幅画的美。我们在朝阳中看见了一枝带露的花,感觉着它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发展,无所挂碍,便觉得有无穷的不可言悦的美。

譬如两张琴,弹了一琴的一弦,别张琴上,同音的弦,方能共鸣。自然中间美的谐和,艺术中间美的音乐,也唯有同此弦音,方能合奏。所以,有无穷的美,深藏若虚,唯有心人,乃能得之。

摘自宗白华《艺术生活》(1920年)《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解释联想,要是以为不是表象必然性质之融合,而以为是外的偶然的多数之表象间的随伴,则联想作用,尚不足以说明“美的对象之感觉的存在”及“精神的内容”间之密接融合之事实。即不把联想,以为单行于表象和表象之间,而以为得行于一切意识内容之间,然这联想概念中,要是不含意识内容之“先后及并立”之意味,且排除“相即”(Ineinander)之意味,则联想概念,又不能尽说我们之美的经验之事实。要在联想的概念中,包含有意识内容相互之必然的相即融合,于是我们之美的经验,才能依了联想之概念以说明。感觉的对象和精神的内容,行这样的融合,就是所谓“感情移入”。

摘自俞寄凡《现代之美学》《东方杂志》第21卷第2号1924年1月25日

我们的美意识,大抵也可以分为客观的与主观的,或称知识的与情意的两方面。从客观的或知识的一方面说,美意识可以说都是具象的而又直观的。无论对象为艺术品,为自然的自身,凡可以称为美的,总之都是具有具体的、直观的性质,而非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从主观的方面看来,美意识又可以说是静观的而又愉悦的。静观性也称“无关心性”,为一般人口头常说的术语之一。内容即是指我们作美的观照时能够纯然为观照而观照,更无其他实际的关心的一种境界而言。……愉悦性,即普通所谓快感的一种性质。美意识的富有快感,为任何人所不能否定。

摘自陈望道《美学概论》(1926年)《陈望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卷第10—12页

所谓静观性或无关心性也只当作有限制地看,不能茫然推类至极,以为美意识真是丝毫与爱欲意志无关的。人正如不能将肉体与精神剖分为二一样,不能截然将心意作俎上的肉一般地宰割的。就是我们在此只提出具象性、直观性、静观性、愉悦性来,也只是因为在种种的美意识中以这几种性质为最普通,为最显著的缘故:并非以为此外更无所谓紧张性观念性等一切可有的心意混在的。

摘自陈望道《美学概论》(1926年)《陈望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卷第15页

所谓审美的态度。它既不像实行的态度中那样以意志为主,所以它在这点上是可以对于意志的境界而称为静观的。它又不像理论的态度中那样,建立在组织思想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上。经过分析综合就要抽象化,间接化;而审美的境界则以具象化,直接化为其特性。它始终是摄无限于有限,藏普遍于特殊,也始终是具体地而又直接地,通过了官能而感受到的愉悦的境界。

摘自陈望道《美学概论》(1926年)《陈望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卷第18页

所谓联想内容,就是我们观照美的时候,从那直接内容联想到的另外一个内容。例如见樱花而想到自己曾经旅行过的东岛的风光,见山水画而记起曾经攀登过的几多高山,与曾经横渡过的几多小溪大河以及汪洋大海。……在这种联想的内容中,直接要素与联想要素的结合,每每极其浮泛,又每每随人随境而异。这时如此联想,过了一时又不是如此联想;这人如此联想,别人又不是如此联想。有时甚至会想到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去,竟不注意艺术的自身而注意艺术以外的东西。

摘自陈望道《美学概论》(1926年)《陈望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卷第59页

联想内容属于美意识范围之内的,还是只有上述的补充和晕化这两个作用。行补充作用的,就是艺术驱遣我们底想象向着内容底前后或左右伸张的时候,换了话说,就是,艺术使我们的意象去补充艺术的内容的时候,进入美意识来的那联想内容。……第二个晕化作用,就是艺术唤起了盈余的想象围绕着美意识的中核活动时那一种漠茫的以至朦胧的联想内容所有的作用。所谓袅袅的余韵余情,概由联想内容底这一作用而来。

摘自陈望道《美学概论》(1926年)《陈望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卷第60页

在审美中,感情的活动颇占重要的位置。——也可以说是最占重要的位置。因为感情以外,固然也还有思想的活动,如上文所述的知的内容,而且除了思想的活动之外有时也还有意志的作用。然无论思想与意志,在审美中也都与感情相结合,显明地带有感情的性质的,

摘自陈望道《美学概论》(1926年)《陈望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卷第66页

所谓感情移入,也称移感,即投入感情于对象中的意思,为美学上的一大问题。……我们日常感知他人的哀乐,十中有九只以感情的观念终结,只是观念地认知对方是哀是乐便罢了,很少有过真切的体验。往往一经认为悲哀或喜悦之后,便即游滑过去,或即采取实践的手段,援助他或是附和他。唯有审美的时候,最能深切地直接地,扫尽了一切搅扰真纯的杂念,一心没入对象的观照里,将对象的生命变成了真正的体验。

摘自陈望道《美学概论》(1926年)《陈望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卷第68页

美的感情移入有两种。一为自然的感情移入,一为象征的感情移入。无论对象为自然为艺术,凡对于人类的容貌或动行而起的,都是自然的感情移入;凡对于人类以外的形体及运动,移入情趣或感情的,都是象征的感情移入。在自然的感情移入的情状中,我们投出了的情趣感情,不妨假定为那做对象的人物实际所自有;在象征的感情移入的情状中,我们投出了的情趣却决不能将它看作那做对象的生物,无生物,人造品,色音,形线等实际所自有,只不过我们将这等对象象征地以为有着此种的情趣就是了。

摘自陈望道《美学概论》(1926年)《陈望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卷第68—69页

所谓有趣有味,并不一定与美有关系。如满足了知的欲求时也是有味,满足了意志的祈求时也是有味的;数学难题解决了也痛快,有甚么著作告成时也是痛快的。但这等的快感,却并不是美感。又凡关于生活上的满足,如食饱、睡足的时候,也是很有快慰的感情的,但这也并不是美感。固然那些事项也很有助于美感,可是它们决非美感的自身。故我们应得将……直接与美有关的感情,特称为美的感情,以别于其余的感情。

摘自陈望道《美学概论》(1926年)《陈望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卷第70—71页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自朱光潜《谈美》(1932年)《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卷第451页

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的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摘自朱光潜《谈美》(1932年)《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卷第463页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力口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摘自朱光潜《谈美》(1932年)《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卷第465—466页

美感经验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

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份密切相关。深入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摘自朱光潜《谈美》(1932年)《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卷第466页

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经验的特点在“无所为而为”地观赏形象……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

摘自朱光潜《谈美》(1932年)《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卷第471页

联想大半是偶然的。比如说,一幅画的内容是“西湖秋月”,如果观者不聚精会神于画的本身而信任联想,则甲可以联想到雷峰塔,乙可以联想到往日同游西湖的美人,这些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画本身的美却未必因此而增加,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则反因精神涣散而减少。

摘自朱光潜《谈美》(1932年)《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卷第476页

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