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名人谈文化艺术
28625200000003

第3章 杜甫

诗坛佳话

杜甫20岁那年,也和李白一样,去周游祖国各地。他离开洛阳,沿着运河,过了长江。秀美的江南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开阔了杜甫的眼界。然后,他回到洛阳又北上,游览了齐赵大平原,登上了泰山。这两次漫游是杜甫一生中最如意的事。

有一年夏天,杜甫在洛阳会见了他慕名已久的大诗人李白。两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很快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当时,李白受到权贵的排挤,刚离开长安,但“谪仙”的名声已经传遍全国;而杜甫在诗坛才刚初露头角。虽然两人年龄相差很大,可是他们彼此者很敬重对方。

杜甫拿自己的诗给李白看,向他请教。李白读了《望岳》以后,赞赏地说:“子美,你这首诗气魄不小,尤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发人深省,不同凡响!”“还是太白兄诗写得有气势啊!”杜甫谦虚地说。

不久,李白到梁国(在今河南开封)、宋州(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去了。随后,杜甫也如约赶到那里。秋天,他们同另一位诗人高适相遇,于是三人一起寻访古迹,谈论时事,打猎游玩。

过了几天,高适到南方去了。杜甫和李白到了齐州(在今山东济南),随后又先后来到兖州。白天他们一起登临名胜,拜访隐士;晚上畅谈痛饮,谈诗论文,喝醉酒就共被酣睡,亲密得像兄弟一样。因此,杜甫用“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诗句来形容他们的这段交往。李白也用“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来表示自己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汶水奔流不止。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传为我国诗坛上的佳话。

困居长安

杜甫35岁的时候来到长安。他想谋取一个官职,好实现自己改变世风、救济百姓的政治抱负。可这时候的唐王朝已经越来越腐败。唐玄宗贪图享乐,李林甫等奸臣当道,一些正直的贤能之士都得不到重用。杜甫在长安待了10年,不仅得不到一个职位,连生活也成了问题。

为了糊口,杜甫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到王侯贵族府上周旋,以便从那里得到一点施舍和帮助;有时候就到山野去采药或在屋前种些草药,拿到集市上去卖钱。官场上的失意和生活的穷困,使杜甫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他开始关心人民的疾苦,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杜甫到郊外去采药,来到咸阳桥,远远就听见一片震天的哭声,近前一看,只见一队队新兵腰挂弓箭战刀,向远方走去。他们的父母妻子前来送行,正在牵衣顿足,拦路痛哭。哭声和车轮滚动声、马嘶声响成一片,那情景真是凄惨极了。

“你们上哪里去啊?”杜甫问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兵。

“上边疆打仗啊!”老兵回答。

“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叫您去呢?”

“唉,”老兵叹了口气说,“征兵征到我,没法子啊!听人说,有的十四五岁就被抓去当兵,到了40多岁才能回来。我这一去,怕连老骨头都要葬在边疆了。家里还有几亩薄田,丢给老伴,哪能种好!租税却一个也不给减少,唉,没法活啊!”说着,老兵流下泪来。

听了老兵的话,杜甫的两眼湿润了,心中充满了悲愤。当晚,他写下了名诗《兵车行》。在这首诗中,杜甫用生动的语言反映了百姓们的呼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