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学会走商路
28648200000001

第1章

商路1:功成身退,取舍有道

[提示]

被誉为商圣的范蠡是一位被人们反复吟念的弃官从商的陶朱公,他成功的处世与经商之道,用的是道家谋略与经济学家的经营秘藉十八策。他把书本知识,转变为求财谋富的知识。他是中国商家史上“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最好范例。

范蠡范蠡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春秋末年的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春秋后期越国名臣。他出身微贱,但绝对聪明,辅佐越王勾践,巧施美人计,苦心经营,精密筹划,助越王勾践兴越称霸后,官至国防部长,但他料“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便辞别勾践,携了美人西施浮海到齐,经营产业,后又到陶,从事耕畜,并做买卖,成为巨富,天下称他为陶朱公。

为什么要选择定陶作为自己的经商大本营呢?

陶朱公认为定陶位于全国的中,四面都可以和其他诸侯目相通,是物资交流的集散地,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理想场所。于是,陶朱公便在那儿置办产业,积聚货物。根据时机买卖最能获翻的商品。他十分善于用人,因此,他的商业经营活动一直都是只赚不亏,在十九年之中,积累家财至数千金,又多次分散给贫贱时的朋友和本家兄弟,资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后来,范蠡年老体衰。力不扶心,再也无法亲力亲为了,便放手听任子孙去经营,子孙整治家业,积累财富,手法也相当老到,聚集家产有上亿之多。

陶朱公辞别勾践,实际上是用的的道家谋略。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

在我们的上古历史文化上,儒道并不分家,他们共通观点是动称先王,也都极力推崇尧舜的作为。尧舜之道的值得赞扬,那便是“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最好范例。至于三代以后。家世天下的推位让国,想要表现一下“功遂身退”,自称为太上皇的戏剧,则几乎没有一个是出于至诚,也没有一个有美好的收场。其次,如北魏文帝的退位出家,以及相传清初顺治入五台山的剃度,都是别有心事,绝非“功遂身退”的情怀。

从秦、汉之后,看历史风云人物的作为风格,取其稍微类同于道家的,如汉代的张良与诸葛亮,原本存心都想“功遂身退”,但很可惜其遭遇仍然不能遂其所愿。张良虽然不肯居功,只自谦退封于“留”地而为“留侯”,但却身不由己,不能再加上三点水而一“溜”了之,以已绝人间烟火食的半仙之分,结果仍免不了受吕后的饮食所害而殁。与其如此,还不如诸葛武侯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成绝代之功,更为划算。

也许由此历史经验的教训,致使后来道家人物的作为,如东晋的抱朴子——葛洪,南朝齐梁之际的陶弘景,更加小心谨慎。葛洪便早早抽身,自求出任为勾漏令,以宦途当隐遁,暗暗修他所认为的仙道以终。陶弘景则及早挂冠神武门,悠哉游哉,造成“山中宰相”的局面,作他的洞天《真诰》,自在精神领域了事。

到了隋唐之间,文中子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学养,讲学河汾,造成唐初开国一班文武兼资的盛世人才,在人文文化上立下莫大功德,但结果姓名隐没不彰,反令后世多方考据,是为退身幕后的旷代奇人,虽无赫赫事功,却真合于身退之道。

至于宋初,隐逸在华山的陈抟,已经完全走入道家的神仙行列,另当别论。南宋的韩世忠,知机早退,骑驴湖上,笑傲山林,可算明智之举,难能可贵。明初的诚意伯刘基,以亦儒亦道的姿态出山,辅助朱元璋而成功帝王事业,但结果仍然难逃被毒而亡。

范蠡激流勇退一头栽在商业经营上,正是得益于他的道家思想。

有人问范蠡:“你十几年之中,三次聚财至千金,家资巨万,其中有什么诀窍吗?”

范蠡坦率地说:“我主要是把计然的经商理财十八策用到了极致。但计然是把它用在治国,而我用到了治家上。”范蠡是说他读了春秋时晋国的经济学计然写的书,该书名叫《积著之理》。其中有经营秘籍十八策。

计然是春秋时期天下闻名的经济学家,对治理国家的策略极有研究。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论治国方略,与同时代的其他人截然不同。比如,计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要打仗,就要首先做好后勤战略防备工作,时刻准备好待用之物。如果想知晓国库物资的多少,相互对照各种物资的供需状况,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了。

计然的十八策秘决是:

一、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二、价格要标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三、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四、赊款要认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五、货物需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厅价减;

六、出(纳)入(帐)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七、用人要方正,切勿至斜,至斜则托付难;

八、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九、货物要修整,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十、期限要限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十一、买卖要快捷,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十二、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胡涂则弊窦生:

十三、帐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十四、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十五、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十六、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拖,妄拖则受害大;

十七、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成差劣;

十八、说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很显然,这些见解十分中肯地揭示了商业运作最为基本的规律,它对后世商人搞好经营工作具有极好的指导性作用,是弥足珍贵的商业文化经典箴言。

那个久远的时代还有很多先辈的丰功伟绩值得大书特书。陶朱公范蠡,将计然治国平天下之策用来发家致富。越灭吴之后,他见自身对于勾践的利用价值已尽,这些昔日助其征战的智囊同样可以效力于他人而推翻所得的政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意思。他相信越王早已领会这一要义。遂辞官而去,隐姓埋名,安居于齐国中心定陶后,置办产业,囤积居奇,相时买卖,商业往来,只赚不亏,财富积聚,三掷千金于贫贱朋友和本家兄弟,晚年坐享其成,高枕无忧。所有这些,无不透出先辈古人的大智大慧。他为古代商人树立了喜好行善积德的杰出典型。后人将其尊称为商圣。当今华夏商人更是对他推崇备至、引以为荣,将自己的商业经营活动称之为“陶朱事业”。

[评析与顿悟]

人生有取有舍。范蠡的取舍是在舍弃之后而大有作为的人。

人生的取舍,在于恰到好处适逢其时,范蠡在大功告成后,及时地引退,不再恋栈政坛,而是远走他乡异国,专营经济,其乐陶陶。古人讲:“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这道,无论是商路之道,还是官路之道,都应本着“德不孤,必有邻”的操守,否则,“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我们应当向范蠡学习处世经商的严谨态度。他在一弃一取中,颇具胆识。他的取舍之道,是成功的典范,是成功者的绝好卖经,是他善于把书本知识,变为实践财富的精彩伟绩。

商路2:奇货可居,善于等待

[提示]

吕不韦好不容易找到“奇货可居”的异人,但异人从骨子就瞧不起这个流连繁华都城的投机商。然而,当吕不韦将投资计划和盘托出后,双方都在满意的条件下,“平等互利”地拍板成交了。可是,在他悉数投入到这笔改变地位的生意中时,他那富累千金的家已不复存在,生活对吕不韦来说已没有任何退路,只有奋力前行。

吕不韦,河南濮阳人,是当地有名的阔老板,由于邯郸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大都会,他便于公元前265年,出游于此。他那一身着装是当时颇入时的打扮,随身携带的贵重行李,也就引得那些风流浪荡的赵国女子垂青了,更何况吕不韦正满怀壮志,眉宇间自不免流露出超凡脱俗的神采,简直把邯郸城里所有的轻薄娘们儿都勾得魂不守舍。所以,当吕不韦经过长途跋涉,刚一在驿馆里住下之后,就不断有长衣曳地身着流行服装的时髦女人找上门来。这位花花公子不仅来者不拒,而且主动出击,到处寻花问柳。大凡歌舞宴饮淫乐之所,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不长的时间,他几乎把这个豪华城市的酒楼、妓馆、赌场和艳窟都玩遍。和他相好的俊俏姑娘、媳妇、歌妓、舞妓以至姬、妾等等当然是不会少的。吕不韦虽然流连于邯郸的歌楼舞榭,怀抱着粉面细腰、如花似玉的美姬艳妓,吕不韦并没有沉缅于眼前的享乐而忘却他来到此地的目的。他是为获取更多的财富而来,是要搜索一种能赢大利的商品,早在离开家乡之前,他就下定决心,不能像自己的爸爸一样铢积寸累地一点一点地捞取财富,而要做大买卖。因此,无论是那些勾魂摄魄的秋波,还是那令人骨酥肉麻的玉体,都丝毫未能消减他发大财的野心。他一面有一搭无一搭地做着生意,一面在歌舞场上、宴席之间寻找一本万利的商品。

秦始皇(既是吕不韦的儿子也是异人的儿子)

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一本万利的货物终于被吕不韦发现了。有一天,吕不韦行色匆匆地跑回家来,急不可待地对他的父亲吕鑫报告说:

“我找到了一宗一本万利的生意。”

“什么生意?”他爸爸急切地问道。

“春种秋收凭卖力气耕田能收到几倍的利?”

“大约有十倍吧!”

“贩卖珠玉珍宝能挣几倍利呢?”

“百倍!”

“那么,立主定国,把一个国家的头儿买过来能赚多少倍呢?”紧接着吕不韦提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不难想象,听到这样的话,老吕头吓得目瞪口呆,停了半天才从嘴里挤出两个字:“无数……”

这个“无数”的含义,不知是指“立主定国”这种骇人听闻的生意,自己从来没听说过,心中“无数”,还是指这宗大胆的买卖,可赢利“无数”?反正老头子对自己的儿子想干什么已经无法猜测了,只好听吕不韦自己亮出底牌。

“当今之世,拼命种田,出死力耕作,到头来也只能混个吃饱穿暖。”吕不韦以教训的口吻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若能定国立君,把一个国家的头儿买到手,不仅一生吃穿不愁,而且荣华富贵可泽及后世。我就想做这笔生意。”

听着吕不韦胸有成竹地一口气说出这么个惊人的计划,老头子瞠目结舌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这个家富万金的大商人一辈子什么生意没做过?可是,买卖国君的交易却连想都没想过。见儿子竟有这么大的胆略和气魄,知道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大概只有自叹不如的份儿了。

吕不韦向父亲报告以后,没有再停留,重新打点行装,离开残破的、岌岌可危的故国,返回邯郸。

回到邯郸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被吕不韦称之为“奇货”的异人了。

一个华灯初上的傍晚,吕不韦例外地谢绝了每天都要聚在一起喝得酩酊大醉的富商、阔少的邀请,也没有径直去情意缠绵的新旧相好的姬妓房中厮混,而是乘着马车、携带着大包小包的礼品直奔城里而去。

在城中的一个不显眼的去处,吕不韦费了好长时间才找到异人的住所。看见那狭小的门庭和寒酸的陈设,更坚定了吕不韦的信心。

“嘭!嘭!嘭……”一阵敲门声惊动了正在屋里发呆的异人。当他急忙打开门时,见到的是一个打扮阔绰的陌生人。

“我能把你现在这连身都转不过来的门庭光大起来。”没等异人弄清怎么回事,吕不韦就没头没脑地、一语双关地抛出这么一句话。

“……”异人愕然,不知如何回答。

待弄清来者吕不韦无非是个商人而已时,这位秦国的贵族轻蔑地笑了:“你还是回去先把府上的门庭设法光大,然后再来说我的门庭吧!”异人也一语双关地回敬了一句,他从骨子眼里看不起吕不韦这个投机商。

“且慢”,对冷嘲热讽,吕不韦并不在乎,他继续加强进攻:“你难道不知道吗,敝人家里的门庭光大也正等着足下的门庭光大呢!”

听了这句绕口令似的意味深长的话,异人方知吕不韦话里有话,立即改变态度,忙把客人让进房中落坐,详细询问来意。

一阵寒暄之后,吕不韦开始转入正题:“你的爷爷秦王老啦。”成竹在胸的吕不韦早把秦国国王家庭内部的情况弄得了如指掌,当时在位的秦昭王已经当了四十余年国君,其年岁至少在五十岁以上,当然可说是“老”了。他接着说:“足下的父亲安国君是太子。”这也是事实,异人听后觉得没有什么新鲜的,对此毫无反应。

但是,吕不韦下面的一番话,却把异人说得五内俱焚、肝胆欲裂。因为它正触动了异人心灵深处埋藏已久的隐秘:“听说令尊安国君所宠爱的不是足下的母亲,而是那位华阳夫人。又听说华阳夫人虽得到令尊安国君的宠幸,可又偏偏没能生个儿子。按照宗法制度,要继承王位必须立嫡长子,能立哪个妃、姬、妾生的儿子为嫡长子,看来只有华阳夫人有这个能耐,因为她能左右安国君。华阳夫人在枕头上的每一句话,安国君都不敢不听。”说到这里,吕不韦稍稍停顿了一会,好让异人想一想。而异人的遐思此刻也的确随着吕不韦的话回到那似乎刚刚离开又相当遥远的秦国后宫……

吕不韦的话使异人想起了生母夏姬被父亲安国君冷落的惨状,更不难想像那个华阳夫人得宠的样子,心中如刀割一样的难受。

异人心里十分清楚,自己落得现在这种处境和生母夏姬不受宠有直接关系。而在父亲众多的姬妾中,特别得宠的就数那个脸蛋漂亮、年轻风骚的华阳夫人,安国君对她简直是言听计从。在后宫,夏姬失宠和华阳得宠形成鲜明的反差,以至作为夏姬儿子的异人也不能呆在秦宫中享福,而被送到异国他乡来当人质,受活罪。

异人当时听到吕不韦提到华阳夫人受宠,在难过的同时,一定很奇怪:秦国王室内部的事,这个陌生人何以知道的那么清楚?岂不知,吕不韦专门为此做过细致的调查,搞政治投机同搞经济投机一样,不摸清行情怎样下手?

异人的思绪随着吕不韦的话起伏,他不知道突然来访的这个陌生的商人为什么提到华阳夫人?又为什么关心起华阳夫人能否左右安国君立嫡的问题?还没等异人把这些思绪理出个头绪,又听吕不韦说:“现在足下有兄弟二十多人,而你居中。你不是长子,又不受令尊的青睐,送到这里为人质,回不了国。一旦你爷爷秦昭王逝世,令尊安国君继承王位,那时足下可就无力同你的兄弟们争太子的地位了。”

“说得不错,确实如此。”异人点头称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办法是有的”,吕不韦开始和异人摊牌了:“就看你干不干了。”

早就盼望改变人质地位的异人,焉有不干的道理。这时要他干什么伤天害理、下流无耻之事他都会答应,何况吕不韦要他干的比他自己想的要容易得多。

“足下目前是个穷光蛋,困在邯郸,一定没有什么财物可以拿出来献给亲属和结交朋友的吧!”吕不韦这样说,并不需要回答。

“……”异人没什么说的,因为吕不韦说的是事实。

“既然如此,敝人不韦虽不算富裕,但拿出点钱来还不算困难。我愿出资千金为足下的事,西入秦,设法劝说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嫡子,将来继承王位,如何?”吕不韦将投资计划和盘托出。

异人听到有如此便宜的事,大喜过望,连忙就地顿首,感激涕零地答应说:“如果您的计划能实现,我当了秦国的国王,秦国一定归我们俩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