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学会走商路
28648200000007

第7章

权力再大,黑社会不怕。江湖中人个个会像李逵一样,只要惹烦了他,那会抡起板斧不管三七二十一,砍将过来。他唯一不会砍的是宋江哥哥,因为宋江是老大。胡雪岩知道,深知其中利弊,打不如拜。这是商路上求生存发展的法宝。

胡雪岩之所以破产倒闭,有诸多原因。一是,他在官场上最有势力和可靠的靠山王有龄死了。二是,他对内可以化敌为友,但对外却低估了洋商。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量。三是,西方工业革命后,手工业随之没落。胡雪岩不愿改弦易辙,仍用“屯积生丝”的老一套,没有创新意识。胡雪岩的经验告诉我们,若想使构筑的商业王国不倒闭,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认。古人在《尚书》上说:“器惟新,人惟旧。”没有“弃旧图新”的商业意识,就会落后挨打。

商路13:良贾之风,义关风雅

[提示]

“儒为名高,贾为厚利”。所以很多人认为儒、贾所追求的目标不一,两者界线黑白分明,不可兼容并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山西榆次的富商常氏家族发迹后,更是儒贾相济,作为家业立足和拓展的基础。使家业不致倾覆,这也是常氏家族历经几百年久盛不衰的秘诀所在。

常氏家族是晋中富商。徐珂《清卑类钞》称常氏有资产百数十万两。

该族原是山西太行县人,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年),常仲林迁居榆次县车辋村刘家寨。

常氏发迹始于经商,其经商则在多伦诺尔,张家口,兴化镇及本省大同、繁山寺等处。

《山西外贸志》所说:“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朝,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

据《汉口山陕会馆志》称,光绪八年(1882)汉口“北常”的商号有如下十二家:大昌玉、大德玉、大泉玉、三德玉、保和玉、慎德玉、大升玉、三和源、大通玉、大顺玉、泰和玉、独慎玉。其中有十家带“玉”字的商号最为著名,号称“十大玉”。“南常”的商号名称都均带有“昌”字,号称“十大昌”。其商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

常氏十世常怀愉乃万达之子,少时读书家塾,不仅聪颖异常而且总有让人出奇不异的奇思妙想。年长以后继承父辈产业。历经艰辛,大有所成。

经过几年的历练,常怀愉更是钦佩前辈们的经商谋略。他深知做生意要注意市场行情,所以他的作法总是灵活机动。同时,怀愉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做商人首先要学会做人,商家一定要做到以“义”为重,利次之。他就是要让利于人,要讲信义,事实上,怀愉也确实做到了。

例如他为购货,订货有一套独到的办法。凡买大字货,合价300银两以下的,现银交易,)不驳价,表示厚待“相与”。但如果价高贸次,则永不再与其真事。常怀愉的这种做法名声在外,也就无人敢来骗他,由于他处事谨慎,而且总能独辟蹊径。所以他的一些经商谋略和行方式为当时的世人纷纷效法。

常怀愉的做法正是前人谋略,人格素质综合的产物,这也使得常家财源更旺。他的这种经营谋略,常氏家族也始终坚持,直到后来仍是如此。

时人有文倾称其美德“其深藏若虚也,有良贾风,其亿及屡中也,有端木风。持义如崇山,杖信如介石;虽古之陶朱不让焉。”

常怀愉在曾国荃任山西巡抚湖期间,表现异常,他经常借故去拜访他,并送上半厚礼物。

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灾荒,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许多人背井离乡。父母不得已卖儿女求生,儿女不得已卖身葬父母。百姓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况,常怀愉捐输3万余金来赈济灾荒。

常怀愉听说近日城里已有冻死的,饿死的,一些外来流民和本瓦败家的,生计已难维系,便决定亲自出去看一看。

常怀愉走到街上一看,满眼都是百姓,流民,不冷清却荒凉。于是常氏匆匆径直往回走,连说:“快回,快回。”跟随伺候的下人,跟着小跑才能跑上。忙问:“老爷,出什么事啦?”

常怀愉极力平静地说道:“赶快支棚舍粥,从今天起一直到灾情缓解!”

于是常家便开始支棚舍粥,直到灾情缓解,常戌还亲自到那儿舍粥,对灾民嘘寒问暖。

灾民们用最朴实的方式回敬了这位“活菩萨”——满街的灾良都跪在地上高呼:“谢‘活菩萨’!”

常怀愉还三天两头往粥棚跑,亲自查看粥熬得够不够稠,掌勺的给人家舀得够不够满。时常还亲手掌勺!给饥民舍粥。

所以他一出来,饥民常常跪下一片。

巡抚曾国荃亲自登门拜谢道:

“常大财东,其仁义之风,古今少有啊!堪称百姓的再生父母,当今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啊!”

常怀愉却笑答道:“达而后应兼济天下,救助苦难乃人之常情,实不足称道,否则,其必难安哪!”

随后,曾国荃赠匾一块,文曰:“好行其德”。

庚子后,因段清政府善后经费,山西巡抚赵尔巽奏请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奉皇上旨赐匾一块,文曰:“乐善好施”。

道光十七年(1837)因捐助榆次书院,知县赠匾一块,上面写着“崇文尚义”;光绪五年(1879)八月因捐助山西宫书局刻书,巡抚曾国荃赠匾一块,文曰:“义关风雅”。光绪三十三年(1907),山西巡抚恩寿赠匾一块,文曰:“士诵清风”。

常氏自经商家境富裕之后,便注意让子弟读书学儒,所以常氏虽由商起家,但传至十世时,已有“世兼儒贾为业”之称。

常氏八世常吉为县贡生,是常氏家族人贡第一人。此后就延绵不断,到清末,常氏从八世到十五世人邑痒生达78人。

特别是清光绪年间,常氏十三、十四两世,有4人拔贡,5人中举,一人成为进士,集常氏一时科举之盛。

清末废科举立学校,到1921年,从十四世到十六世间,有4人赴日留学学成回国,有10人从省内外大学毕业,在榆次家族中首屈一指。

常氏子弟中有几位在省内外政界、文化界均颇有影响,例如:十三世常立教,于光绪十一年(1885)考中第53名举人,赴京会试,曾参与康梁变法的公车上书,在故宫陈列的黄榜上有名,是常氏家族中第一位科举成名的人物。

十四世常麟书,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考中第51名举人,由翁同穌推荐,人国子监南学深造7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会试,中第219名贡生,殿试取三四第87名进士,派往户部任度支部主事,因丁忧未就。

后任榆次凤鸣学堂堂长,并创办榆次速成师范学校,自任校长兼总教务。民国初年移居省城太原,历任山西大学、商专,一中等校语文教师。毕业从事教育工作,有《诗经述义》、《礼记易简录》等十多种著作。

十上世常赞春,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中第三名举人,后就读于京师大学堂,获文学士学位,受聘为清史馆征访史、山西文献征存局编辑,曾任国会第二届众议员。毕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学识渊博,尤通文史,长期在山西大学文、法、教育学院执教,深为学生敬重,总纂《榆次县志》,多有创见,著作甚丰,遗著目录达50卷左右,尤擅长书画篆刻。

十四世常旭春,自幼聪慧才高,童试第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第24名举人,1912年选任山西国民公会副会长,1922年至1927年出任保晋公司总经理。书法先学魏碑,后宗李北海,所书笔力气势磅礴,苍劲有力,为名书法家。

常氏十六世常乃德,北京高等师范史地科毕业,后赴日,归国后历任燕京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大学教授,学识渊博,著作甚丰,主要有《中国民族小史》、《中国史鸟瞰》、《中国财政制度中》、《社会科学通论》等。

[评析与顿悟]

有句俗语叫做“打发乞丐的最好办法是慷慨布施”。在人性中有种弱点便是喜欢“落井下石”,对落难人往往不屑一顾甚至横加奚落伤害。然而困兽犹斗,这种不道德行为极有可能遭到“乞丐”的拚死反击,并招致公愤,反而置自身于困境。应该说这是一种极不明智的做法,会走商路,首先要先学习做人处世的智谋,还应认识到在永恒运动变化的环境当中,乞丐可以变成富翁,权贵也有落难之时。而且今日的落难人,或许正是他日唯一能使自己远离危难的救星。因此,大度为怀,宽厚待人,尤其是“慷慨布施落难人”,便成了富豪经商常用的智谋之一。

利害生出得失,而得失又生出成败。愚笨的人常常困惑于蝇头小利而遭致祸殃;聪明的人却能趋利避害,以义取利。利害之算,实为愚智之分。我们应当向常怀愉那样经商,发达后“救助苦难”,否则,其必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