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密码
28653200000029

第29章 “反者道之动”的密码

老子在40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

老子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是老子参透了宇宙人生之后的总结,是为人谋事的自然法则!

“反者道之动”的密码是说“道”的一种运动变化形式就是一个字——“反”。“反者道之动”就是“反动”啊,万事万物的规律都是“反动”的,反向运动、反复运动。

1.“反”的意思有二层

“反”字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返回、反复,同“返”;第二个意思是反对、相反。这两个意思,是同时具备的。先看第一个意思,大家想一想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万物,它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不是都是反复、回归——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比如说太阳今天早晨从东方升起,中午升得最高,下午开始往西边落下,到第二天又是东升西降。月亮每一个月都有阴晴圆缺,都有晦朔弦望四种月相变化。年年都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庄稼也都是随之生长收藏。还有潮起潮落、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草长莺飞……哪一个不是生生灭灭,周而复始?从宏观视野看,就是物质不灭定律,这就叫“周行而不殆”,这是一个大规律。《周易》把它看成是周期变化——“反复其道”“周流六虚”,佛家看成是“轮回”“因缘”,儒家看成是“慎终追远”“原始反终”。

第二个意思,反对,就是相反、相对。老子在说明问题的时候跟孔子不同,孔子一般说“是什么”,老子一般说“不是什么”。孔子是一种正向思维,老子是一种反向思维。大家知道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吧?比如说要画一朵云,国画怎么画,油画又怎么画?油画要用颜料把这朵云是什么色彩给画出来,一朵彩云要用各种颜色。而国画画云,不是用颜色、水墨把云给画出来,而是“飞白”,就是留空白,把它周围的山画出来,没有画的地方、空白的地方就是云了。这就是以不画为画,这是典型的道家思维方式,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老子不说“是什么”,而说“不是什么”,比如说不是“物”、不是“名”、不是“形”……把不是的东西都淘汰了,剩下的那个东西就是“道”了。老子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反向、对待的思维方式:你居上,我就居下;你呈强,我就示弱;你华美,我就素朴。

“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的一种最大作用。一般人都认为,强大才是有用的,其实柔弱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柔弱胜刚强,这一点在《老子》中的很多篇章都作了论述,典型的例子就是婴儿和水。我们成年人要向婴儿学习,向水学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不要时时处处都争强好胜,不要锋芒毕露。柔弱、谦虚、忍让才是做人的法宗。才是取得成功的“大用”。

2.反动之道

天地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这个原理,在中国文化中,过去大家都避免谈,大部分人都没有去研究它。老子是熟读《易经》的人。他的这种反动思想源流,是根据《易经》来的,《易经》的八卦,大家都晓得,如是坤卦,它代表字宙大现象的大地,乾卦,它代表宇宙大现象的天体,两个卦重起来,为天地“否”卦,否是坏的意思,倒霉了是否,又有所谓“否极泰来”,倒霉极点,就又转好了。但是,如果我们倒过来看这个卦,就不是这个现象,而变成了“泰”卦,就是好的意思.《易经》对于这样的卦就叫作综卦,也就是反对卦,每一个卦.都有正对反对的卦象(其实《易经》的“变”是不止这一个法则,这都叫卦变)

这就说明天地间的人情、事情、物象,没有一个绝对固定不变的:在我的立场看,大家是这样一个镜头,在大家的方向看,我这里又是另外一个镜头。因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立场不同,观念就两样,因此,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好必然有坏。归纳起来,有阴就一定有阳,有阳一定有阴。阴与阳在哪里?当阴的时候,阳的成分一定涵在阴的当中,当阳的时候,阴的成分也一定涵在阳的里面。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好的时候.坏的因素已经种因在好的里面:譬如一个人春风得意,得意就忘形,失败的种子已经开始种下去了;当一个人失败时,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未来新的成功种子,已经在失败中萌芽了,重要的在于能不能把握住成败的时间机会与空间形势。

3.反动的原则

人类文化在最原始的时代,还没有文字的发明,就有这些图像、重叠的图案、这种图案就已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原理:宇宙间的事没有绝对的,而且根据时间、空间换位,随时都在变,都在反对,只是我们的古人,对于反面的东西不大肯讲,少数智慧高的人都知而不言。只有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来,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没有绝对的,这是中国文化一个很高深的慧学修养。《易经》上对人生宇宙,只用四个现象概括:吉、凶、悔、吝,没有第五个。吉是好。凶是坏。悔是半坏、不太坏、倒霉?吝是闭塞、阻凝、走不通:《周易·系传》有句话:“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告诉我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的道理尽在其中了。人生只有吉凶两个原则:悔吝是偏于凶的。那么吉凶哪里来?事情的好坏哪里来?由行动当中来的,不动当然没有好坏,在动的当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逃不出这个规则,如乡下人的老话,盖房子三年忙,请客一天忙,讨个老婆一辈子忙,任何一动,好的成分只有一点点。

。如果有人看《孙子兵法》、《战国策》、《三国演义》,大人们会认为这孩子大慨想造反,因此纵横家所著的书,一般人更不敢多看,但从另一观点来说,一个人应该让他把道理搞通,以后反而不会做坏人,而会做好人,因为道理通了以后,他会知道,做坏的结果.痛苦的成分占四分之二,做好的,结果麻烦的成分少,计算下来,还是为善最划算。

是任何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因此看历史,看政治制度,看时代的变化,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一就是我们拟一个办法,处理一个案件,拿出一个法规来,针对目前的毛病,是绝对的好。但经过几年,甚至经过几个月以后,就变成了坏的。所以真正懂了其中道理,知道了宇宙万物都在变,第一等人晓得要反了,要变了,把住机先而领导变。第二等人反正了,这是因为变来了跟着变,第三等人变都变过了,他还在那里骂变,其实已经变过去了,而他被时代遗弃而去了。反动的原则就在这里。

4.三种人对反动和不同态度

《老子》在41章说:上士上士,在周朝颁布的爵位期中,属第三等级别,权力行使于国中,各地上士有田40亩,可食三十六人。闻道,勤而行之;中士中士属第四等级别,中士有田二百亩,可食十八人。闻道,若存若亡;下士下士属最末流级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田百亩,可食九人至五人。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是有志的人,所以闻道就努力不懈地去实行,绝不间断。中士,是普通的人,由于识见不足,认道不清,所以觉得道似真似幻,若有若无。下士,是俗陋的人,识见浅薄,根本不晓得道为何物,听见合于道的话,反而哈哈大笑起来,以为荒诞不经。如果不能让这般俗陋的人大笑的话,那道就不是高深的,也算不得是真道呢!

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有这样的话:从表面上看来,明道反像暗昧,进道反像后退,平道反像不平。同样地,上德反像低下的川谷;高洁显荣反似含垢受辱;广大的德性反似不足的样子;刚健之德反像怠惰的样子;质朴的德反似易变的样子,其理莫不本源于此。

广大的空间没有可指的角落;伟大的成就大都晚成:天籁的声音无声可闻:没有形象的象,无形可见;大道隐微不可说,没有名称来指明。

上士的人听到上面这些道理,立刻付之于行动,以期合于道体。因为只有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大道,才能施恩万物,才能无所不成。

老子在这里非常具体地谈到了反向运动人士的不同性质和具体作用。这里上士,中士,下士的闻道,即是对反动的“闻道”。老子在此谈到了三种人对“反者道之动”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里提到的上士、中士和下士,既是指身份、地位方面的上、空、下三个等级,也是指个人修养之深浅的不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