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67章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世人都说我的道太大了,天下没有可与它比拟的。不错,就因为道大,所以不像任何物体,如果它像某一样东西的话,岂不早就微不足道,不值一看的东西了吗?)老子接着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尊敬双亲
“我道大”,不是老子的自夸,确实是老子的真知灼见。庄子借孔子、子贡与老子的会谈,揭示了老子的处世原则的秘密。
庄子在《天运》篇说:
孔子见了老子,回去后足足有三天不曾开口说话。
他的弟子问他说:“老师见了老子?给了他什么忠告呢?’,
孔子说:“给他忠告?我到现在才看见龙啊!龙的精神相合就成妙体,迹散便成彩云,能够乘坐云气便能配合阴阳了。看到这种情形,我只有张口结舌的份,哪还能给他什么忠告!”
子贡说:“这么说,真有人能够达到:静时若尸体,动时似神龙,说话时如雷霆,沉默时若深渊,发动时又若天地般地不可测度吗?我可不可以去看他呢?”
于是,。子贡的名义去拜见老子,老子盘坐堂上,细声问他:“我年纪已经老迈了,你还有什么要规劝我的?”
子贡说:“那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虽不同,人们爱戴他们的心却是一样,为什么独有先生认为他们不是圣人?”
老子说:“年轻人,你走前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他们治理的方法不同?”
子贡回答说:“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禹因治水而得天下,汤因率民伐罪,以武力得到天下;文王顺从纣王,不肯背逆:武王却背叛纣王,不肯顺从。这就是他们不同的地方。”
老子说:“年轻人,你再走前来,我告诉你三皇五帝是怎么治理天下的:黄帝治理天下时,人必纯一,纵使双亲去世也不会哭泣,而人们并不以为这有什么不对。
“尧治理天下时,使人尊敬双亲,疏远别人,人们也不以为这有什么不对。到舜治天下时,人心相兢,孕妇十个月就生孩子,婴儿长到五个月就会说话,不到三岁,便知道人我的分别了,早夭的情形,从此开始出现。
“禹治理天下时,使有心机的人,以杀伐为顺天应人,自认为诛杀盗贼不算是杀。于是群党自立,儒墨大兴,开始时还算合理,现在竟成了漫天瞎谈的乌合之众。
“三皇五帝治理的天下,名义上说是治理,事实上却是祸乱的根源。他们的智慧,蒙蔽了日月的光明,消灭了山川的英华,扰乱了四时的运行,其智比蝎子的尾巴、罕见的野兽还要惨毒。他们安不了人们的本性,还自以为是圣人,未免太可耻了!”
子贡听了,顿时脸色大变,坐立不安。老子的态度是:智慧弥补不了道德的空白。但他仰重尧帝“尊敬双亲的孝道。尧帝最终禅让帝位给舜帝。
2.不敢为天下先
在《山木》中,庄子向我们讲述了“不敢为天下先”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看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还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孔子在《易经·文言传》说:“龙,德而隐者也。”《易经·乾》上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它的卦意是:龙,是人主,帝王的象征。陈国钧在《易经新解》中说:“潜龙,是身居下位,但已具备人主德才者,当以君子称呼之。”
《庄子·列御寇》说:
朱浮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术,耗尽千金家财,三年后学会了,但是没有机会施展他的技术。
我们由此可以猜测:第一、屠龙术很难学会,要花三年时间;第二、屠龙术的学费很贵,会让人耗尽家财;第三、学会屠龙术之后,找不到龙来下手。问题是:龙究竟是什么样的动物?或者,龙真的存在吗?
首先,龙应该是存在的,不然古代那些谈论龙的资料是怎么回事?像《易经》乾卦所描写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怎么可能全属虚构?
《庄子·列御寇》另外谈到一段有关“骊龙”(黑龙)的寓言。他说:“河边有一家穷人,靠编织芦苇为生,做儿子的潜入深渊,得到价值千金的宝珠。做父亲的对他说:‘拿石头来敲碎它!千金宝珠一定藏在九重深渊黑龙的颔下,你能取得宝珠,一定是碰到它正在睡觉。如果黑龙是醒的,你还能保住小命吗?’”
由此可知,龙是深渊中的怪兽,可以轻易置人于死地。最近有入主张龙是一种鳄鱼,并非毫无根据。问题是:鳄鱼真有像古书所描写的龙一般神奇吗?我们现在所知的鳄鱼实在呆板无趣又笨重无比,怎么联得上“飞龙在天”的意境呢?
我们可以推断说:龙是三栖动物,可以生活于水中、陆地上以及天空中。换言之,《易经》所谓的“潜龙”、“在田之龙”、“云从龙,风从虎”、“飞天之龙”就真相大白了。不过,《易经》充满了象征语言,它的兴趣不在介绍龙的特质,而是借用龙来象征一个人处在不同位阶时的状态,进而提出适当的因应方法。
庄子笔下有一些登峰造极的修行者,其中有名为“神人”的,可以算是最为奇妙。《庄子·迫遥游》这样形容神人:“他的肌肤有如凝雪,柔美有如处女;他不吃五谷,只是吸清风、饮甘露;他乘着云气,驾御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在此,“乘着云气,驾御飞龙”一语也符合前面对飞龙的描述。但是,经过此一转折借用,“龙”就从具体的生物演变出用来象征神人的某种不凡的能耐了。
庄子多次使用“尸居而龙见”一语,意思是“安居不动而活力展现”,这是说“龙”作为“活力”的代表了。一个人可以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从外表看来渊静沉默,但是同时却又展示无限的能量,可以遨游于天地之间、四海之外。
“活力”,也可以说某个人的处世为人很“活泛”。如在办事的过程中,及时地根据此时此地和彼时彼地情况的变化,来审视和调节自己,适时地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才可能避免或减少失败。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处世原则,就是要求我们要有事变我变的精神,人变我变,不把希望盯在某一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