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
徐福(生卒年不详),齐人。当年,秦始皇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徐福于前219年,上书秦始皇,说海中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中住有神仙。秦始皇于是派徐福人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并未找到。传说后来徐福到达“平原广泽”,就在那里自立为王,并为当地带去了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好方法,自此以后,再未回国。
茅盈
茅盈(前145年-?),字叔申,咸阳人,传说为道教茅山派的祖师。茅盈与其弟茅固、茅哀并称为“三茅真茅盈君”。相传茅盈18岁时人恒山修道,49岁返回家中。后来他隐居在江苏句容东南方的句曲山,修炼并采药给人治病。
张道陵
张道陵(34年-156年),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道教天师。他7岁读老子《道德经》,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等,从学者达到千余人。59年,他以直言极谏科被任命为巴郡江州令。后来,他立志研究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于是就弃官归隐北邙山。142年,他在蜀汉境内设置二十四治,用以布化行道。规定凡是人道的人要交五斗米为信物,人称“五斗米道”。
魏伯阳
魏伯阳(生卒年不详),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炼丹理论家。他的事迹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编著的《神仙传》一书。书中记载,魏伯阳出身高贵,性好道术,在家闲居,修身养性,不乐仕宦。他曾经和弟子“人山作神仙丹”,丹炼成之后,将其吃下肚,结果“丹人口即死”。著有《参同契》、《五相类》等。
左慈
左慈(生卒年不详),字元放,庐江(今安徽庐江)人,东汉末年的方士。他年少时住在天柱山,学习炼丹。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说,他是葛玄之师,传授他《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许多史书、方志中都记载了庐江有左慈的钓鱼台、左慈井、玉虚观、白羊岗等遗迹,到现在还有部分保存。
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是道教尊奉的三位仙人!!茅盈、茅固、茅表三兄弟。他们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大约是汉景帝、汉武帝时(公元前156-前87年》人。至宋代,三茅真君始得皇帝封号。过去三茅真君庙多在南方。葛玄
葛玄(164年-244年),字孝先,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三国吴道士,人称“太极葛仙翁”。他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尤喜老、庄之说。后从左慈习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相传,葛玄不食五谷杂粮,并能用符水为人治病。道教灵宝派阁皂宗将其奉为祖师。某些道教流派还将他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等人并称为四大天师。
王弼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三国时期玄学家。在当时,他常与名士清谈辩论,坚持“当其所得,莫能夺也”的论点,得到了很多名士的赏识。然而王弼为人高傲,常以自己的长处来取笑他人,所以被当权者所忌恨。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王弼被牵连,故被迫辞官,后因病身亡。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等。
郭象
葛稚川移居图
此图表现葛洪携子侄迁居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葛洪在东晋初,被封为关内侯。后退居罗浮山(今广东增城东)炼丹,归宗于道家。郭象(?-312年),字子玄,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他曾任司徒掾、黄门侍郎、太傅主簿等职。郭象认为天地间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互独立的,各自发展,没有统一的根据,所以他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他还认为名教与自然也是相辅相成的,名教符合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符合名教。他还借用这种观点来论证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著有《庄子注》。
许逊
许逊(239年-374年),字敬之,汝南(今河南汝南)人,东晋道士。他曾担任过旌阳县令一职,世称“许旌阳”。后来由于晋室动乱不堪,他弃官东归,在各地游历。相传,在374年,许逊全家共四十二人在南昌西山拔宅飞升。到宋代,他被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又称“许真君”。传世的著作有《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石函记》等。
葛洪
葛洪(283年-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东晋道教领袖、炼丹家、医药学家。他既精通丹道,又研习医术,学贯百家,思想深远,著作丰富,人称小仙翁。葛洪不但在道教理论的发展上屡立奇功,而且在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也有很多成就。他晚年在广东罗浮山中隐居,在炼丹采药之暇,从事著述。主要著作有《抱朴子》等。
吴猛
吴猛(生卒年不详),字世云,濮阳(今河南濮阳)人,东晋道士。吴猛性至孝,曾先后向丁义神、鲍靓修习,学得秘法。230年中,他得到白云符,广为传播,使得道术在吴晋之间盛行。北宋徽宗将他封为真人。后世流行许多关于吴猛的传奇故事,干宝在《搜神记》中也有一些记载。
寇谦之
寇谦之(365年-448年),原名谦,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北京)人,北魏道士、道教改革家。他反对旧的教内组织制度和旧的教义,并对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进行改革,主张儒道兼修;主张唯贤是授、信守五常;同时,将佛引人道中,持戒修行,并宣扬六道轮回。他通过模仿佛教轨仪,确立了道教斋戒符篆的典章制度,对推动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崔浩
崔浩(381年-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家族,曾在北魏朝廷做过司徒,受到皇帝的宠信,还曾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方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崔浩是一位狂热的道教信徒,他曾拜寇谦之为师,对道教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陆修静
陆修静(406年-477年),字元德,吴兴(今浙江吴兴东)人,南朝宋道士。他自幼喜欢文籍,穷究象纬;早年曾离家修道,广游云梦山、衡山、罗浮山、峨眉山等名山。453年,宋文帝派人将他请人宫中讲道。但是,陆修静不愿受官场束缚,于是拒绝了,继续周游四方。461年,他驻留在庐山太虚观,聚众研经传道,对庐山道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陶弘景
陶弘景(452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真人,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道士。他精通儒学经典,以文章辞句著称。梁武帝本想延揽他人朝为官,但被陶弘景拒绝了。梁武帝便常与他商讨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陶弘景在历算、地理、医药等方面都颇有研究。传世著作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本草经集注》等。
王远知
王远知(530年-635年),字广德,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隋唐道士。他曾在茅山隐居,静修陶弘景的上清经法。陈宣帝曾派人召他人重阳殿讲论,对其大加赞赏。611年,隋文帝也派人迎请他人宫请教仙事。唐玄宗为了纪念他,曾命李含光在太平观造影堂摹写他的画像。著有《易总》等。
成玄英
成玄英(生卒年不详),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唐初道教学者。631年,唐太宗派人将他召入宫中讲道,加号“西华法师”。他曾致力于为老、庄之学的经典作注释,还强烈推崇《道德经》、《庄子》等书,并在注疏中着重阐发“重玄之道”的思想,使得道教哲理得到进一步深化。著作有《老子道德经注》、《开题序诀义疏》,已经佚失。
潘师正
潘师正(586年-684年),字子真,谥号“体玄先生”,贝州宗城(今属河北)人,隋唐时期道士。他自幼熟读六经,并得到母亲口授《道德经》。后来,他先后在茅山、嵩阳双泉顶、逍遥谷等地修道长达二十余年。676年,唐高宗巡幸洛阳,召见潘师正,对他极为礼遇。《正统道藏》中收录有《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其中记载了唐高宗和潘师正的对话。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647年-735年),字子微,自号白云子,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唐代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他从师于潘师正,并学到符篆及辟谷、导引、服食之术。他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尤精于隶书、篆书,时人称“金剪刀书”。他与李白、贺知章、孟浩然等人同号“仙宗十友”。他的理论自成体系,对后世的内丹学、理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吴筠
吴筠(?-778年),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代道士。他早年屡试不第,于是前往嵩山向潘师正拜师,并传习上清经法。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他南下游历,访道茅山、天台、沧海等地。唐玄宗闻其名,曾在大同殿召见他,赐待诏翰林。他曾几次向玄宗请求返还嵩山,直到安史之乱中才得到允许。后来他在剡中隐居,与李白等人相酬和。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等。
八仙图李含光
李含光(682年-769年),又称玄静先生,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代道士、茅山宗第13代宗师。他最初在龙兴观出家为道土,精通老、庄、周易等学说。729年,他拜司马承祯为师,后在王屋山传受道法。唐肃宗曾多次夸赞李含光,称他“久契真要,深通元微,游逍遥之境,得朝彻之道”。著有《三玄异同论》、《周易义略》、《老庄学说》等。
张果
张果(生卒年不详),唐朝道士。相传,张果小时在中条山隐居,往来于汾、晋间。733年,唐玄宗召见张果至京,向他询问神仙之事。玄宗本想将玉真公主赐予张果,但被他固辞;于是,玄宗改为赐号“通玄先生”,提拔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并在恒山为他建立栖霞观。我国民间传说的“八仙”故事中的张果老就是以张果为原型,他的很多事迹都在民间广为流传。
吕洞宾
吕洞宾(798年-?),名岩,字洞宾,河中永乐(今山西芮城)人,唐代道士、道教神仙“八仙”之一。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熟读经史,曾做过地方官吏。由于他厌倦了乱世纷争,于是就散尽家财,到九峰山修行,取道号纯阳子。道教把他称为“剑仙”、“酒仙”、“诗仙”等,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故事。著有《吕祖全书》、《九真上书》、《孚佑上帝文集》、等。
施肩吾
施肩吾(生卒年不详),字希圣,自号栖真子,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唐朝道士。他自幼心怀隐居学仙的志向,放荡不羁。820年,他考中进士,但是他深知仕途险恶,于是辞职离开官场,东归故里。长庆(821年-824年),他在洪州西山隐居学仙,张籍称其为“烟霞客”。施肩吾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描写的大多是隐居学仙的乐趣和山林景色,《全唐诗》中录存有他的诗歌。
刘海蟾
刘海蟾(生卒年不详),名操,字宗成、昭远,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人,五代道士、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他原在五代燕主刘宗光朝为相,后来受到高人点化,于是辞官寻道,并向吕洞宾修习丹道,在代州凤凰山归隐。他平时喜好谈论性、命之理,崇尚黄老道术。著有《还金篇》、《黄帝阴符经集解》等。
赵归真
赵归真(?-846年),人称赵炼师,唐代道士。他在唐敬宗朝曾任两街道门都教授博士一职,时常出入宫掖。为敬宗“说以神仙之术”。在文宗朝曾奉命与八十名道士在宫中做道场。唐武宗喜好道术修摄之事,即位后对赵归真更加宠信。845年,赵归真和他举荐的数名道士相互勾结,欺压僧侣。846年,武宗因为每天服用赵归真等所炼的丹药,中毒致死,赵归真于是被杖杀。
闾丘方远
闾丘方远(?-902年),字大方,号玄同先生,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南岳天台宗的重要人物。他16岁就博览经史。34岁时,他在天台山玉霄宫受法箓,后从学弟子超过二百多人。他曾从卷帙浩繁的《太平经》中精选三十篇,编成了简明读本,命名为《太平经钞》。
杜光庭
杜光庭(850年-933年),字宾至,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唐代道士。因屡次科举考试不第,他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年-873年)前往天台山学道,拜应夷节为师,是司马承祯的五传弟子。他钻研上清派服气之法,有“传真天师”、“山中宰相”之誉。他晚年在青城山定居,潜心悟道,死后葬于清都观。著有《历代崇道记》。
彭晓
彭晓(?-954年),本姓程,字秀川,号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唐末五代道士。相传他曾遇到高人所传丹诀,并在飞鹤山修行,自称“昌利化飞鹤山真一子”。他常用篆符为人治病,号为“铁扇符”。他主张性、命双修,在修炼养生、阐发内丹等方面造诣颇深。传世著作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鼎器歌》、《还丹内象金钥匙火龙水虎论》等。
陈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