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站在巨人肩上-从居里夫人谈放射化学
28658500000011

第11章 剖析原子的内部结构

一九零六年,卢瑟福对原子内部结构开始进行剖析。卢瑟福认为,要了解原子内部结构,最好是把它砸开。他们选择α粒子的核作为砸开原子的子弹。平常叫α粒子的微粒实际上就是氦的原子核,它包括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由于没有电子来跟质子的正电荷平衡,所以α粒子带有正电荷。但在当时,人们并没有原子的概念,更谈不上质子和中子。射击α粒子的枪是极少量的镭。镭是放射性元素,它连续不断地放射出阿尔法粒子。镭放在一个沉重的铅容器里面,仅开一个小口,让α粒子射出。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们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做法如下:在一个小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它发出的α粒子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这东西虽然很薄,但是原子非常小,金箔还是比原子厚2000倍以上。α粒子穿过金箔后,打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这些闪光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里,荧光屏和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转动。

假如用一颗小石弹(α粒子)击向一张巨大的弹子台上紧紧地堆在一起的弹子(金原子),你也许会认为石弹一定会穿不过。可是,这却不是卢瑟福和盖革在这个试验里所得到的答案。他们照样看到了荧光屏上的闪光,α粒子能够穿过去!其中绝大部分是笔直穿过去的。但是,有极少数的粒子偏移过大。根据汤姆生模型计算的结果,α粒子穿过金箔后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是很小的。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不到α粒子的1/7000,α粒子碰到它,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正电荷又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到的原子内部两侧正电荷的斥力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α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实验结果让人难以料想。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这种现象叫做α粒子的散射。实验中产生的α粒子大角度散射现象,使卢瑟福感到惊奇。因为这需要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力,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和电荷集中到一个很小的核上,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卢瑟福经过反复研究实验,1911年公布了他的原子模型构想:原子里有一个很重的中心,叫做核。离核很远,绕着核飞快旋转的是电子,每一个电子都在一种确定的轨道上运行着。电子的运行有各种不同的速度。最外层的电子每秒大约走1000公里,靠近核的每秒走约15万公里——光速的一半。卢瑟福拿原子的结构跟太阳系比。他说,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正像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一样。电子隔着很远的距离沿轨道绕着中心旋转,正像行星隔着很远的距离沿着轨道绕着太阳旋转一样。假如原子的大部分是一个空壳,这就能够说明α粒子穿透金箔的原因。如果原子内部有一个虽然很小、可是却带正电荷的核的话,这就会使一些带正电的α粒子偏离轨道,甚至弹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