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物理学突飞猛进,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但仍有一些悬而未解的东西,其中原子为何物就在探讨之列。
1894年,牛津大学名誉校长、英国前首相索尔兹伯里在一次讲演中说:“每种元素的原子是什么?是不是一种运动?或一件东西?或是一个漩涡?或是一个具有惰性的点?它的可分性是否有限度……所有这些问题都像过去那样一直深深地笼罩在黑暗之中。”尽管当时许多科学家一直在原子物理学领域辛勤耕耘,但还是没有人能对此问题作出一个确切的解释。那么原子是什么样的?1903年,汤姆生(1856~1940年)想象而提出“面包夹葡萄干”式的原子结构的模式。他认为正电荷散布在整个原子中,就像葡萄干散布在整个面包中一样。卢瑟福(1871~1937年)不同意汤姆生的说法,因为这种模式在许多实验中解释不通。
原子的真实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呢?当他看到天上的星星时,从中受到了启发,这些星星表面上也像葡萄干一样散布着,其实它们的位置是有严格的运行规律的。九大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太阳就是它们的核心。α粒子倒弹,一定是碰到了位于原子中心的相当结实的物质——恐怕是原子的核心,才被反弹回来的,四周的电子一定围绕着原子核而旋转着。这样,卢瑟福的想象终于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神秘面纱,得到科学界的承认。
首先揭示光谱线之间定量规则的人是巴尔默,在朋友的提议下,他将氢光谱中四条可见光波长的数字加以分析,得到巴尔默公式,里德保和里兹也分别提出他们的公式,这些对玻尔的研究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如何解释线光谱、元素周期表、放射性、原子内部有带负电的电子之间的关系,物理学家们众说纷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子模型,有土星模型、中性模型、磁原子模型、实心带电球体模型、量子化原子模型、有核原子模型。其中仅实心带电球体模型及有核原子模型比较有价值。
当今世界,一般人都知道,世界上的各种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原子又构成了分子。凡是存在于地球、月亮、太阳,以及其他星球上的东西,无一不是由原子所构成。千千万万难以计数的原子形成了宇宙万物。原子非常小。据科学家估计,在一个大头针的顶部能摆放一亿多个原子。若将1亿个世界上最大的原子排成一条直线,也仅有4毫米长。原子太微小了,用肉眼和显微镜是不可能看到的。
使科学家能够窥视原子内部的第一件工具,是由威廉·克鲁克斯爵士研制的克鲁克斯管。克鲁克斯管有许多形式,通常都是玻璃做的,一块板是阳极,另一块板是阴极。若把管内的空气抽得越来越稀薄,充电时管内就充满了种种不同颜色的光辉。由于这种光像是来自阴极,所以把它叫做阴极射线。如果将克鲁克斯管适当改造,把管的一端做成平面,并涂上磷来加强荧光,就做成了今天的电视显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