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站在巨人肩上-从贝尔谈数据通信
28660800000008

第8章 无线电的发明

门铃声急促地响起来。

古雷姆夫人放下手中的活计,急忙穿过客厅跑去开门。她以为一定是邻居威廉逊太太来了,可是推开房门一看,门外空无一人,只有中秋的阳光懒洋洋地照射在泛黄的草坪上……

明明是门铃响了,怎么会没有人呢?“真是怪事!”她只好回到书房去。

过了一会儿,铃声又响起来,古雷姆夫人不大情愿地又去了一趟,结果还是扑了个空。这回她可有点生气了,她冲出房门,一切还是静悄悄的,然而回头一看,她惊呆了。

门铃又一次响起来,她惶然地伸手去按按钮,按钮根本不听她的使唤,你按时它不响,你不按它偏响。

“马可尼,马可尼,我的孩子,快来呀!门铃出毛病了!”古雷姆夫人大声向儿子求助。

这时,从楼上跑下来一个小伙子,他个头中等,20岁左右,穿着一身工作服,手里拿着一个带按钮的木盒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视着母亲。听了母亲的述说,小伙子笑哈哈地乐个不停,一时间,古雷姆夫人被弄得糊里糊涂。

原来,这位名叫马可尼的小伙子,正在做无线电信号传送的实验。他把门铃设计成信号接收装置,手中的木盒子就是信号发送装置。

马可尼把母亲请到他的小实验室,小长桌是他的实验工作台,上面摆着一台收发报装置。他一按手中的按钮,很快就从楼下客厅门外传来一阵阵铃声。楼上、楼下并没有任何导线相连,这使略懂一些物理知识的马可尼的母亲感到很吃惊。

这就是马可尼第一次实现了无线电信号传送,他被后人誉为“无线电通讯之父”。马可尼1874年4月25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多瓦城,在著名的帕多瓦大学学习物理。在马可尼的学生时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自己设计的杰出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同时还向人类表明电是可以无线传播的,虽然,在赫兹的实验装置中,电的发射源和接收源之间的距离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启发人们,用电进行无线通讯是可能的。

用电进行无线通讯的关键,是扩大赫兹实验装置中电的发射源和接收源的距离。在赫兹实验的鼓舞下,物理学家们开始了扩大电波传播距离的研究,不久,法国物理学家研制的金属屑玻璃管电波接收器,在140米以外的地方,探测到了电磁波。

法国布冉利的实验,引起了英国物理学家洛奇的兴趣,他改进了布冉利装置,成功地在800米外,接收到了用莫尔斯电码发送来的信号。

1894年元旦,年仅37岁的赫兹不幸逝世。这时,20岁的马可尼正在欧拉巴圣地度假。当他看到自己的老师、帕多瓦大学物理学教授里奇悼念赫兹的祭文时,深受感动。许多有线电报的行家和物理学家对赫兹实验有助于未来的无线电报的研究寄予厚望,奥古斯特·里奇教授就是一个代表。他对热心实验研究的马可尼说:“如果人类能够利用电磁波的话,那么电报就会飞越太空。总有一天,不用导线的通讯就会成为现实。”

里奇老师的一番话,使马可尼完全投入到无线电报研究上来了,用电磁波传递讯息,已成了年轻的马可尼的科学理想。

假期还没有结束,马可尼就回到帕多瓦附近父亲庄园的小阁楼里,专心地搞实验。这位年轻人经历了许多次失败,父亲常常嘲笑他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家”,可是母亲从他屡败屡试的实验上,丝毫也看不出他的气馁。

马可尼刻苦攻读了赫兹、布冉利等人的电学著作,同时找来当时所能找到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多路火花放电器、感应线圈、莫尔斯电报键和金属屑检波器。马可尼首先实现了无线电室内传送信号,使电铃响了起来。

到了这一年的秋天,马可尼在小阁楼的实验室与2.7公里的山丘之间,成功地进行了通信实验,实验的进展使马可尼万分高兴。由于父亲的坚决反对,马可尼缺少继续做无线电实验的经费,他写信给意大利邮政部长要求予以资助。一个22岁的小伙子搞起了稀奇古怪的玩意,还要求政府的资助,这太古怪了,目光短浅的意大利政府对这位无名发明家的发现置之不理。

父亲的冷嘲热讽,邮政部的置之不理,都没有改变马可尼的决心。最后,在母亲的支持下,马可尼到英国找舅舅帮忙。

马可尼幸运地得到英国邮电部门普利扑斯总工程师的支持和帮助。1898年,马可尼的发明取得了英国政府的专利。在普利扑斯总工程师的支持下,无线电通讯实验非常顺利。1897年,他在南威尔士越过布里斯托尔海峡,至索美塞得丘陵高地之间,进行通讯实验表演,收发报之间的距离已达15公里以上。

普利扑斯非常欣赏马可尼的才干,他幽默地说:“人人都认识鸡蛋,但是,只有马可尼把鸡蛋立了起来。”这时,马可尼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1897年5月间,马可尼的无线电通讯实现了从海岸到船只等活动目标之间的通讯实用化。同年,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在伦敦成立,马可尼兼任董事长。

1897年,马可尼成了欧洲的知名人物,意大利政府盛情邀请马可尼回国,不久他回国为意大利建立了一座陆上电报通讯电台。1898年,马可尼无线电装置正式投入商业性使用,成功地为《每日快报》报道了有关金斯汤帆船比赛的情况。

19世纪的最后几天,马可尼的无线电信号第一次跨越了100公里的长距离。无线电传播的距离到底有多长,马可尼关心,电缆电报公司更关心。19世纪下半叶,全球性的电缆通信网络基本建成,无线电业务的迅速扩大必然对电缆电报公司造成威胁。当马可尼提出让电波从欧洲飞越大西洋到达美国的誓言时,却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对。

不仅有电缆电报公司的业务竞争,还有来自科学界的善意规劝更有代表性。

物理学家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不可能绕过地球表面的曲面,拐弯到达美洲。想要实现横跨大西洋,必须有一面和它面积差不多相等的反射镜,如果没有它,电波将像光线一样离开地球无影无踪。一些数学家也错误地从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长距离传送,是根本不可能的。诸如此类的反对意见,也没有动摇马可尼的决心。

马可尼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科学的灵魂就是探索未知世界,科学的生命就是不断实验,只有实验的成败才是真理的判官,马可尼继续向前冲刺。”

马可尼进行了两年的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无线电收发装置灵敏度逐步提高,抗干扰性能增强了,发射机波长调谐装置研制成功了,天线高度日益提高了。1901年在英属牙买加的康沃尔,一座高达52米的电波发射塔竣工。随即,马可尼赶往加拿大的纽芬兰,用几只巨大的风筝把接收天线升到122米的高度,万事俱备了。

预定的发报时间到了。马可尼望着天空铅灰色的浮云,期待着,他仿佛看到电磁波从康沃尔出发,正向纽芬兰飞来,然而,接收机静静地停在那里。

调谐,匹配,去干扰……成功了。

1901年12月12日,一组莫尔斯电码中的“三点短码”代表“S”字母,飞越了2000多公里,人类第一次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望着译电员译好的电文,27岁的马可尼流出了喜悦的热泪。

从此,马可尼的无线电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轰动了。不仅各国建立了陆上电台,成百艘行驶在各大洋的邮船,也纷纷采用马可尼无线电装置。马可尼并没有制造一面和大西洋一样大的镜子,富兰克林的电波为什么到达了美洲呢?后来人们才知道,这面“镜子”自然界早就有了,它就是包裹着整个地球的大气电离层。它像镜子反射光线一样,把无线电波反射到了美洲大陆。

无线电开始成为全球性的事业。

1933年10月的一天晚上,在美国科学家欢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马可尼的宴会上,马可尼即席表演环球无线电通讯,发出无线电SSS信号,经世界六大电台接转后再回到原地,电报绕地球一周,仅用了33秒钟!

1937年7月20日,马可尼病逝。为了纪念他对人类的贡献,国际海上无线电协会代表50多个国家,一致通过把马可尼的诞生日命名为“世界海上无线电服务日”。

马可尼的一生,就是无线电报及其通讯发展的历史,他终生致力于无线电研究事业,为人类无线电事业(包括无线电广播、电视、微波通讯、人造卫星……)打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