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魔术能让兰花的培育像杂草那样容易,能让康乃馨开出圆点花纹的图案。
科学家们把某种特性基因植入植物体内。先对植物进行调节,以便剔除看起来像来源于异体的DNA。
要让植物误认为这种新的DNA就是它自身结构的一部分是这项技术的关键。这其中包括一个相互交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尽力清除DNA“杂质”。这个过程越简单,植物就越容易接受它。清理DNA过程中不要把所需的特性也在无意之中清理掉。科学家们采用各种方法把一些关键的基因信息从要删除的信息中挑选出来。
最新的方法尽管存在着一些难题,但与传统的杂交育种相比的确具有优势。传统的杂交繁育往往在产生一种所需特性的同时要以牺牲另一种特性为代价。转基因方法则允许科学家把这些特性组合起来。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破译了遗传密码,为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验发现:生物体之间的遗传性是由一个因子决定的,但一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因子。20世纪40年代以前,许多人一直认为是蛋白质起决定作用。直到1944,年科学家埃弗里等人做的一个著名实验,才证明了决定这种遗传性的物质不是蛋白质,而是DNA。
埃弗里从有浸染活性的肺炎球菌中提取DNA,再将这些DNA和无浸染活性的肺炎球菌放在同一个培养基上培养。肺炎球菌有浸染活性时是带荚膜的光华菌落,无浸染活性时是不带荚膜的粗糙菌落。埃弗里在实验中发现,这些不具浸染能力的粗糙菌落变成了有浸染能力的光滑菌落,而且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用专门降解蛋白质的酶处理后,转化照样进行,而用专门降解DNA的酶处理后,这种转化就无法进行。实验证明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是DNA在起作用,而不是蛋白质。
DNA是除RNA病毒和RNA噬菌体外其他所有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遗传的信息都贮存在DNA分子中,它直接决定生物体的遗传。孩子的长相有的地方像父亲,而有的地方像母亲,从本质上讲是因为孩子身上的DNA模板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DNA把父母的遗传信息都带给了孩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遗传。
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解决之后,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根据碱基配对规律和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图谱等实验结果,提出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模型认为每股DNA链是由许多个单核苷酸借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每一个DNA分子是由两条方向相反、彼此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组成,两条多聚核苷酸链都以右手螺旋的方式盘绕着同一中心轴,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列在其外侧;两条长链上的核苷酸是相对应的,其内侧的碱基相互配对,用氢键连接起来,即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借两个氢键连接,鸟嘌呤(G)与胞嘧啶(C)借三个氢键连接,形成一条双螺旋梯形结构,故称为DNA双螺旋。每对碱基都处于同一平面,与中心轴垂直,两个碱基平面相互平行,间距3.4埃(1埃等于10-10米),螺旋的直径为20埃。DNA分子的长度就用碱基对数目来表示。这个模型合理的解释了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等过程,巩固了DNA作为基本遗传物质的地位。
DNA首先由德国生化学家米歇尔在1869年所发现。直到1953年其分子结构才由美国生物化学家詹姆斯·沃森、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英国生物物理学家莫里丝·威尔金斯确定。这三位科学家因此共同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20世纪30年代初期,物理学家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在探访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遗传学部时,遇到两位研究射线量与果蝇突变频繁程度之间的关系的同事。他们三人在一起长期讨论当时还相当抽象的孟德尔要素的本质。1935年,他们共同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中内容包括突变可能是一个分子的变化,基因也不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种物质的固定的单元,即遗传物质,加拿大细菌学家奥斯瓦德·埃弗里1944年将其确认为脱氧核糖核酸(DNA)。
由四个不同部分组成的DNA是怎样承担生命和遗传的复杂任务呢?
1950年德国生物化学家埃尔温·沙加夫对此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他发现四个组成部分的每两个部分是等量的,有一个A就有一个T,有一个C就有一个G。DNA的“基础”显然是以双数存在的。
194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施罗丁格尔出版了《什么是生命》的小册子,引起很大的轰动。他在书中从纯理论方面提出一种遗传密码。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认真阅读了施罗丁格尔的这本小册子,后来获得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
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的X光绕射研究对于DNA分子的结构的确认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威尔金斯1916年12月15日出生于新西兰的旁哥罗阿,毕业于剑桥大学。1940年获得伯明翰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1946年加入伦敦京斯学院从事DNA的研究工作。
威尔金斯在二战后不久对D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观察到DNA的细微结构是一致的。为深入了解DNA,他用X光绕射分析对DNA进行了研究,这是一种把结晶的物质暴露在X光下,然后研究其绕射图案的技术。运用这种技术,他发现了DNA的分子是有规律的,研究还显示DNA结构有可能是螺旋体。在此基础上,威尔金斯的同事——年轻的女物理化学家罗莎琳林德·富兰克林(1921~1958年),在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实验室借助于伦琴射线进行DNA结构分析,证实这种结构是由一恒定的距离重复单位组成,并指出已知存在于DNA中的磷酸盐基团可能位于螺旋体的外部。
通过生物化学分析,DNA是由互生磷酸、糖类、含氮碱基以及连接糖的含氮碱基组成。再加上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的绕射研究,沃森和克里克才得以构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克里克在剑桥同美国生物学家沃森第一次会面后就决心单独研究DNA的结构。但是,他们没有从化学方面对该分子进行更多地研究。
克里克和沃森利用已掌握的沙加夫的理论和富兰克林的研究成果,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他们首先攒出一个大约两米高的双螺旋模型,以此从化学方面来解释孟德尔的理论。生物学研究再一次经历认识上的飞跃。他们的模型标明DNA是一个双螺旋的结构,很像一段螺旋的梯子。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表其发现后,威尔金斯又进一步证明了沃森-克里克结构是能够解释绕射图案的唯一模型。
1928年4月6日詹姆斯·沃森出生在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1950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动物学博士学位。1951年他在欧洲从事博士后工作时,看到威尔金斯对DNA的X射线绕射研究,因而对DNA分子结构发生了兴趣,不久在剑桥大学和克里克共同着手研究这一课题。他们研究了威尔金斯的X射线绕射现象和分子可能存在的立体化学结构,最终于1953年推出DNA分子模型。1956年,沃森开始到哈佛大学任教,1968年,担任纽约冷泉港量子生物实验室主任。
1916年6月8日,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生于英国的北安普敦。1937年,继续攻读物理博士。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克里克休学,在之后的八年中他一直参与英国海军的科学研究。战后,克里克转向生物学研究,他在剑桥大学异端研究室工作两年之后,于1949年转到以结晶技术研究巨分子结构著称的剑桥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在那里,他对X光绕射模式的解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4年,克里克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该实验室的永久成员。
克里克是在沃森到剑桥之后才开始对核酸进行研究的,通过他们两人的密切合作,于1953年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此后克里克开始研究DNA中的核苷酸是如何转化成为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的。他指出,氨基酸在还没有和核酸分子合并之前会先附着在对应模分子上。1956年,克里克与沃森再度合作提出了病毒结构的基本理论。同时,他也十分注意对几种纤维性蛋白质,特别是胶原蛋白质的结构的研究。1960~1964年,克里克和南非生物学家布伦纳一起研究细菌病毒的遗传,在研究中他们仔细挑选了几种变种,以观察合成单一氨基酸所需要的核苷酸的数目。这项遗传实验证明,每个氨基酸是由三个核苷酸以密码单位所组成,并在此之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氨基酸的组合密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9年,克里克成为英国皇家协会的成员,并与他人一起共同创办了剑桥丘吉尔学院。克里克的著作有《论分子和人》以及多科学方面的论文。1962年,克里克成为加州索尔克生物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员。
克里克以螺旋结构说明了X光绕射的基本原理。此后,他提出了许多蛋白质X光绕射的说明和解释,他所提出的DNA结构和遗传密码的分解方法都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后,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基因的采集和翻译的过程不能无控制地进行。法国人弗朗索瓦·雅各布和雅克·莫诺于1961年指出DNA的分子“开关”支配着基因在一个复杂的结构中保持活跃或不活跃的状态。这是一个跟发现双螺旋一样有相似意义的突破。
这一突破在20世纪最后25年内再次引发一场科学革命——基因技术。20世纪70年代初,生物学家已经能从所有生物那里提取DNA切片。生物学最终从一门想要理解生命的分析科学突变成一门能改变生命并创造新的生物的合成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