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茶道
28686000000021

第21章 茶的饮用(4)

十五世纪初的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他采用“茶寄合”那样简单的形式,又有象“茶数寄”那样品茶论贡和鉴赏茶具的内容,也结合了佛教庄严肃穆的仪式,创造了茶道艺术。十六世纪后期,丰臣秀吉时代的茶道高僧干利休(1521—1591),茶道各流派中最大众化的一派茶道的创始者,人们尊他为茶道宗匠。他提出的茶道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称为“四规”。和、敬表示主人和客人的关系是和睦相处、互相尊敬,并有突出和平之意;清、寂表示茶室有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色古香的陈设,这是从佛教的茶礼中演化出来的。按照茶道的传统,茶室多设在点辍着奇异山石、花卉林木和水榭亭阁的恬静的称为“茶庭”的小花园内,与茶室相毗邻的有一间洗濯茶具用贮“水屋”,另外还有一间曲径相通,专供宾客坐待主人邀请入茶室的布置得非常幽雅、简洁的“待合”。茶室四壁挂着名贵的字画、雕刻。室内花瓶和插花也十分讲究。茶室的入口处有一扇活动格子门,宾客应邀入室,主人跪在门前欢迎。正规的茶会客人不多,其中有一人是正客,客人的坐位也有规定次序。待客坐定后,主人从“水屋”里取出特备的风炉、茶釜、小水坛、白炭、火箸,放在一定的位置,然后跪坐着生火煮水。用火箸把整齐的白炭,拨成格子形。待水沸时,先从绢袋中取出贮茶罐、小茶匙,茶碗和小竹帚等,分放在规定的位置。然后从贮茶罐用小茶匙撮二匙半精条或茶粉放在茶碗中,再用从釜中舀取沸水倾入茶碗(一般只是半碗)。冲泡后的茶汤浓如豆羹,随着用小竹帚搅拌,直到顶层浮起沫饽为止。这种调煮方法与陆羽在《五之煮》申所述的十分相似。

敬茶时,主人用左手托碗,右手扶碗,恭恭敬敬地走到正客前面,跪坐着举起茶碗,与额角齐平。客人接过茶碗时,也要左手托碗,右手扶碗,举与额齐,然后饮茶。正客饮后,再依次坐着传饮。每人饮茶三口半,饮时要吸气,发出啧啧声,赞赏主人的好茶。一一饮后,再由客人轮流观赏空茶碗,然后由主人接过茶碗,鞠躬退回。有的茶会还有简单的素食或点心,称为“怀石料理”。礼仪结束时,主人再次跪坐于茶室门侧送客。

在茶会的过程中,主客之间不论是行、立、坐、送接茶碗、欣赏茶具,以及擦碗、放置物件和说每一句话,都有规定得十分详细的礼仪,不经过训练是难以熟悉的。现在日本的茶道已有很大改革,诸如跪坐和敬茶方式已不太拘守过去的形式,茶碗也已改为每客各用一只,茶道的“和、敬、清、寂”“四规”,也从原来的精神范畴,赋予了新的更为广泛的内容。

我国各地饮茶风习非常普遍,一般已都作为日常饮料,形成了“比屋之饮”。在城市小镇或游览胜地大多设有茶馆。四川饮茶历史最久,大小市镇独多茶肆,也有好多露天茶座。广东的茶楼并备各色点心,有饮早茶、午茶的习惯。江南城镇和京津一带都有茶馆、茶楼,这些茶楼或茶馆如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在《茶馆》中所描述的一样,或作为交际场所,或作为交易场所,或作为休憩之地。

湖南一带常喝带有烟味的茶,并有连茶叶一起咀嚼咽入的习惯。据徐珂《清稗类钞》说:“湘人于茶,不惟饮汁,辄并茶叶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壶斟之以奉客为不敬,客去,启茶碗之盖,中无所有,盖茶叶已入腹矣。”

在湘、鄂、赣毗邻地区,过去还有把芝麻、莲心等蜜饯与茶同煮招待客人的习惯,称为“喝女儿茶”。

广西的部分地区,还有一种特殊的饮茶法,俗称“打油茶”。它是侗族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饮料,又是侗族用于聚会、议事、娱乐、待客和结识朋友时最好的形式。打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先在锅内放进茶油(油茶树子榨的油),然后把一把生的糯米放进锅里炒,炒到米焦黄时,放入茶叶一起炒,接着倒进温水,加少许盐煮沸,煮沸后用竹制的捞子(茶滤)捞起茶叶,把茶汤盛入专用的壶内。

吃油茶前,全家人或请的客人都围坐在火塘边,把盛油茶的碗按人数排成一个圆圈,由主妇在每只碗里放进一匙米花、花生米、黄豆等,还加少许葱花,再倒进滚热的油茶汤。全部的碗盛好后,由主妇一碗一碗地递给每个人,然后大家一起用右手举碗边喝边吃,吃完第一碗后,将碗分别放下,由主妇收回。接着,再用第一次煮茶汤的方法煮第二碗的茶汤,只是茶叶则用第一次已煮过的茶叶,每碗内仍放进米花、花生米、黄豆等,也加少许葱花,还再加放糯米饭或糯米粑粑,再倒进第二次煮好的茶汤后,吃第二碗,以后再吃第三碗,一连共吃三碗,吃完第三碗后,便将一只筷子横放在碗上,否则主妇还将继续让吃第四、第五碗,如请贵客,茶汤和食品的煮制和炒制更加讲究,吃茶时还有一定的程序和礼节。

目前,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地区的少数侗家,在结婚时,还有用末茶制作油茶的风俗,即用石臼将干燥的茶叶碾成粉末后做成油茶,他们说吃末茶油茶,是为了使新媳妇进门后不忘记祖先。

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的末茶打油茶,引起了日本茶与文化团体的注意和重视,1981年11月25日日本《朝日新闻》还登载了“中国三江侗族与瑶族普及的打油茶的吃茶法,很象抹茶法的痕迹”的消息。确是如此,今天的日本茶道关于碾碎茶叶为细粉的饮茶方法,和侗族现在在结婚时饮末茶油茶的方法,都保存了我国古代饮茶方法的遗迹,因此,从“打油茶”这一饮茶法也可以看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是如何地源远流长。

云南、贵州的兄弟民族,有的称茶为“茗”,有将鲜叶用油盐炒了当菜吃的,也有象“泡菜”和“腌菜”一样,做成后留着随时吃的,但大部分地区都以茶为饮料。

新疆维吾尔族主要饮用茯茶,其调煮茶汤的方法和饮用习惯,南疆和北疆不同。在南疆,将茯茶碎块投入长颈铜茶壶(现都改用瓷壶或搪瓷壶)中,加入少量香料(如胡椒、桂皮、丁香等碾成细末),再注满清水放在火塘中或火炉上煮沸。一般早、中、晚各喝茶一次。在北疆,系将茯茶碎块投入铁锅内,加清水煮沸,再加入鲜奶或奶皮子和少量食盐,再煮沸后即舀取饮用。北疆地区一般只喝奶茶,不喝清茶,而南疆地区只喝洁茶,不惯于喝奶茶。

新疆哈萨克族过去主要饮用米砖茶和红茶,现在也饮用茯茶。用煮或冲泡法,饮用时,大多加糖,但也有喝清茶的。

西北地区的回族也喝茯茶,部分地区习用黑砖茶,也有酷爱湖南沩山烟薰清茶的,用壶或碗冲泡饮用。一般都喝清茶,也喝奶茶。饮用奶茶,旧煮沸法,在茶汤中加入已煮沸的牛奶和少许食盐,搅匀取用。一般早、午餐都喝这种奶茶。

柯尔克孜族和乌兹别克族的喝茶习俗与哈萨克族相似。蒙古族的饮茶方法和维吾尔族相同,但蒙古族喜饮青砖茶和黑砖茶。锡伯族的饮茶方法则与回族相同。

藏族人民所饮茶叶,一般都是四川雅安附近所产的康砖和金尖、湖南的黑茶和老青茶以及云南的紧压茶。除少数城市和农业区有泡饮的外,牧区平时都饮用以铁锅煮沸,投入少许食盐的咸茶,遇有客来或节日,则饮用酥油茶。酥油是乳酪经搅拌并静置后浮起的一层黄油,与茶同煮,称为酥油茶,作为佐餐之用。

敬酥油茶是西藏人民很郑重的礼节,笔者在1956年10月参加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到拉萨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成立时,西藏人民曾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中央代表团。在欢迎仪式中,有一次就是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向中央代表团献酥油茶。

内蒙古自治区的牧民一般每天要喝三遍奶茶,晨、午两次的奶茶是用以佐餐的,晚上一次才单独饮茶。先将砖茶捣碎,放在铜壶或铁锅中煮沸,再放入牛奶、食盐,然后饮用。

毗邻我国的泰国、缅甸、老挝等国的饮茶风习,和我国居住在边境的兄弟民族基本相同,还留有一定的古代遗风,如泰国北部的掸族,茶也叫作“茗(mínɡ)”。他们对饮茶有特殊爱好,清早起来要喝茶,饭前饭后要喝茶,会谈也喝茶,闲来休息也喝茶,调制茶汤的方法也很别致:先将陶瓷罐用火烧红,再投入近半罐的茶叶,将罐摇振,使茶在罐底滚转,等罐口出现茶叶焦烟,才注入沸水,待降温后即饮用。

泰国、缅甸和老挝的毗邻山区,人们还制造一种称为“腌茶”的茶,作为咀嚼物加以食用。这种茶的制造方法很象青贮法,将采下的鲜叶放在缸内,边放边压,以压满为止,再用很重的盖子压紧。过数月后取出,紧捆在竹筐内(不能将茶干燥),到市场出售,所以叶子一直是湿的。“腌茶”通常在雨季制造,常和其他香料拼和后,咀嚼食用。在干燥季节,这些地区生产一种用日光晒干的绿茶,蒸煮后制成球形或饼形,然后晒干,用盐、葱、蒜等调味品和油面等同食。这已不是把茶作为饮料,而是作为一种副食品了。

北非、西非的许多国家,都把茶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他们的饮茶习俗在穆斯林国家中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饮用绿茶,每天饮用四、五次,每次用量较大,加糖也很多,还加新鲜薄荷叶,一般用冲泡法,也有用煮沸法的。

早期荷兰和英国的饮茶风习和我国的基本相同,颇似潮汕和闽南人饮武夷岩茶的方法。

茶中加糖和柠檬的习惯,出现较早,最初并不使用牛乳。加牛乳的习惯是在早餐时代替麦酒和餐后选用茶或咖啡的情况下形成的,以后,又因“午后茶”的风行更为普遍了。

欧洲最早饮用的茶叶为武夷茶和炒青绿茶,饮用红茶的时间较晚。现在欧洲人大都已饮用红茶,饮绿茶和其他茶叶的已很少了。

北美洲和澳洲的饮茶风习和饮用方法与欧洲相同。现在欧美各国的饮茶方法已日趋简便,除了热饮,还有冰茶,此外,还有速溶茶、混合茶、瓶装液体茶。

饮茶的习惯多种多样,每个民族不同,各个国家不同,小至在一个家庭内,各个家庭成员也有所不同。由于人们可以采用自己所爱好的方式方法饮茶,因此,要把各种饮茶方式和方法都罗列出来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如上所述,饮茶的习惯决定于饮茶的目的,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条件有关。目前世界上对饮茶已出现两种趋势:一种是前已提到的“简便”,这是重视时间价值而又需要解渴提神的饮用者的要求;另一种是“保健”,这是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又需要增强健康、减少或预防疾病的饮用者的要求。这两种趋势的出现,将逐渐改变人们饮茶的习惯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