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的各个部分如何斟酌概括和具体,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作者的立意构思,文章的性质特点有不同,在安排上自然也是千变万化,难求一格。一般的要求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概括写,中间部分要具体写,同主题表现关系密切的地方要具体写,关系不大的地方要概括写。但同是表现主题关系密切的若干段落章节也不能一概用繁笔细写,必须是具体和概括灵活安排,疏密相间,参差错综,作到严谨与活泼的统一,整齐美与和谐美的统一。司马迁的文章在疏密安排上很见功夫,古人称赞他的《史记》是“疏与密皆诣其极”。比如《淮阴侯列传》,先是具体记叙萧何追韩信,韩信向刘邦陈策等情节,接着概述刘邦在韩信帮助下,击楚,击魏,打了一系列胜仗,到武涉、蒯通劝韩信背汉时又详写。清人吴见思评论说:“文章逐段铺排,绝无剪裁,则数一二而已,何以为文?故韩信一传,前半于追亡,登坛详序之后,大如击楚、击魏……只用略写、虚写。至于……井陉一战方始详。正虚实相参,疏密互见之妙也。”(《史记论文》)
总起来说,文章具体和概括的安排,要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从内容上、结构上、表达效果等多方面细加斟酌,统筹安排。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从整篇看,各个部分、段落繁简笔墨安排得都很有分寸。表现文章主题的中心部分是中间描写纺线劳动的几个段落(即第六、七、八、九四个自然段),这几段分别从学习技术、纺线姿势、技术改革、纺线竞赛四个方面写纺线劳动感受到的乐趣。这四段文字的繁简情况是:
第六段写学习纺线技术,492个字。
第七段写纺线姿势,100个字。
第八段写技术改革,231个字。
第九段写纺线竞赛,345个字。
可以用一个山势图来表达这几段文字的繁简情况:
(用(一)(二)(三)(四)分别代表六、七、八、九段)
这四段文字,有繁有简,形成了山峦起伏之状。(一)是主峰,(二)(三)(四)仿佛是烘托主峰的座座突起的奇峰,峰峰相连而又屈曲盘旋。文章所以这样安排,不仅是为了造成波澜跌宕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内容表达的需要。第六段以多姿多彩的笔墨,尽情尽致地描绘了纺线的技术要求,纺线劳动感受到的苦中有乐,这部分是后面几部分的基础和铺垫,后面几部分又是这一部分的提高和丰富。有了前一部分学习纺线技术的具体记叙,后面三部分才有了略写的条件。在这里,内容表达和文笔繁简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第九段写纺线竞赛中表现出来的豪迈志趣,是全篇的高潮部分,照一般情况,应该是集中笔墨,细描细绘,但这一段却是详于七、八段,略于第六段,这又是作者繁简笔墨的巧妙处理。这里写竞赛前的种种情况很具体,纺车数目,竞赛程序,奖励办法,竞赛地点,竞赛场面的壮阔气势等一一述说,占了全段文字的五分之四,写竞赛的情景,却只有短短的两句。但因为有了前面几段学纺线、纺线姿势等或概括或具体的记叙,这里只是摆出一个竞赛的架式,具体的竞赛场景,读者就自然心领神会、一目了然了。从文字上看是用了略笔,但作者巧于用墨,“全局在握,省于此而留详于彼”。略中见详,以简驭繁,虽是概括记叙,却能收到比具体记叙更为强烈的表达效果。这正是艺术描写所应当达到的“象外之象”,“文外之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左传》叙事有一条规律,记叙双方交战的背景、原委,各方的谋划、准备等很详尽,而写短兵厮杀时却很简略。清人王源的《左传评》中说,“左氏叙战,留将权谋方略铺叙于前,而实叙处不过一两言。”“着神于虚,省力于实。所以虚实不测,灵怪百端。”刘熙载在《艺概》中也指出,左氏叙战,其文“贵于所以然处著笔”。上面几段文字就恰恰是在竞赛前的准备这个“所以然处著笔”,而写竞赛情况却是“实叙处不过一两言”,这里正是成功地运用了《左传》的笔法。而且这样的处理,也同样首先是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从第七段到第九段,文字上愈写愈详,作者抒发的热爱纺线劳动的感情也愈升愈高,层层蓄势,一步步把文章推向高潮。这几段文字有如蜿蜒逶迤的山峦,渐行渐高,写山的最高峰,却又似以烟霞笼罩峰顶,不写其顶则愈见其高,写竞赛不细写竞赛全过程,却更加弦外有音,意味不尽。朱光潜讲得好:“名手立论或叙事,往往在四面渲染烘托,到了主旨所在,有如画龙点睛,反而轻描淡写地掠过去,不多着笔墨。”(《选择与安排》)可见,文章的概括和具体的安排,有许多艺术技巧,正是古人所说的,“功夫到家,处处是法。”(方薰《山静居画论》)
记叙文的多种表现技巧
有了几十种、上百种的彩线,经过刺绣者灵心妙手的制作,才能有巧夺天工的刺绣珍品,画家能够在调色板上调配出万紫千红的花色,才能挥动彩笔,创作出绚丽多姿的美术佳作。写文章也是如此。生活丰富,思想精深,能娴熟地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才能写出历久不衰的佳作来。如同刺绣的彩线,绘画的色彩一样,文章的表现技巧也是丰富多样的,单就古典小说的表观技巧来看,明清以来总结出的艺术手法就有七、八十种之多。金人瑞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总结了《水浒》的几十种写作技法,如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背面铺粉法等等,后蔡元放又补充了若干种:忙里偷闲法、借树开花法、加一倍写法……(《水浒后传续法》)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总结了《三国志》的许多种写作妙法,如巧收幻结之妙,以宾衬主之妙,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等等。这些古典小说的技法,都可以作为记叙文写作的借鉴。文章要写得好,就要学会运用多种笔墨,掌握多种多样的表现技巧,这里就以下两方面简要地谈一谈记叙文的表现技巧。
显笔和隐笔
文章的表现有显笔和隐笔的不同处理。显笔,就是把反映的事物明白显豁地表示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显笔也就是平常说的明写或实写。隐笔,就是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隐蔽在某一事物或形象之中,引导读者去寻思,探求,借以收到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隐笔也就是平常说的暗写、虚写。写文章应当是以显笔为主,隐和显相结合。隐笔,不是一隐到底,让读者久思莫解,而是隐中藏显,读者经过思索之后能窥探到其中隐匿的神理韵味;显笔也不是一览无余,写了写尽,因为写作是生活的加工,作者不是生活的奴隶,必须有弃有取,有隐有显,隐显结合。隐显结合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显要隐全,以部分反映全体。
写文章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咫尺表现出万里之势,所谓“在一粒沙子里看见宇宙,在一朵野花里看见天堂。”(布莱克《天真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