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28691400000031

第31章 “十五”甘肃省粮食工作回顾(28)

一是按照省粮食局的统一安排,围绕粮改确立的粮食收购许可制度、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制度、粮食流通行政执法许可制度等政策依据,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在全州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先后在地方电视台播放宣传广告14次,悬挂宣传横幅3条,发放宣传资料6000份,发放《条例》小册子500份。通过广泛宣传,为全社会熟悉和全面推进粮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按照省粮食局《关于开展2004年度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的通知》,积极组织力量,以抽样的形式对全州224户居民(其中农户170户,城镇居民54户)、州内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和粮食转化企业进行了粮食供需平衡情况专项调查,为政府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全州粮食安全和依法加强社会粮食管理提供依据。

三是按照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的安排,积极配合省州有关部门完成了1998年6月1日至2004年底的全州粮食系统“老人、老粮、老帐”的清理工作,共向省上上报核定全州“三老”挂帐10043万元,为全州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创造了条件。

四是按照省发改委、统计局、财政厅、工商局、省粮食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的通知》,从2005年1月启动了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对全州所有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者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纳入了统计范围,为监测全州粮食供需变化提供了真实的基础资料。

五是为了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证全州粮食市场发生异常波动情况下的粮食供应,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制定了《临夏回族自治州重大粮食安全事件应急保障预案》,进一步完善了粮食宏观调控措施,增强了全州粮食消费安全的预警和保障能力。

六是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必须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建立地方粮食储备,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规模的,要逐步充实和补充”的精神,针对全州现有国家和省级粮食储备5500万公斤,仅占全年粮食消费量的8.1%,低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粮食安全储备系数的实际,州政府秘书处批转了《州农发行关于有效发挥农发行职能支持全州畜牧产业和粮食企业健康发展的报告》,拟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建立5000万公斤规模的州级储备粮体系,2006年首先在州直粮食系统建立500万公斤的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为确保全州粮食安全提供物质保障。

七是按照省粮食局《关于在粮食流通领域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和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政策规定,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粮食经营主体参与粮食经营,并且发展迅速,到2005年底,全州共有多种所有制粮食购销主体173户,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主体53户,非国有粮食收购主体120户,非国有粮食经营主体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有粮食企业。

八是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粮食局、财政部、卫生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印发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办法》中“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制度的建设,充实加强监督检查人员队伍”的精神,积极推进行政职能转变,促使我州州、县(市)两级粮食行政管理由过去主要管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转变为管理全社会的粮食经营企业;由过去管理国有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转变为管理市场主体的准入和行为规范;由过去的主要采取行政管理转变为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进行法制化管理。为了维护好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着手启动了粮食流通执法工作,积极向上协调争取了组建临夏州粮食流通执法检查机构的有关事宜,进展良好。

三、以粮食购销市场化为导向,切实加快了国有粮食企业改制步伐

“十五”期间,全州粮食企业在按照政策规定加强宏观调控、认真履行社会职能的同时,积极应对购销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了自身改革,取得了实效。特别是全州粮食经营企业,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临夏州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国退民进”的原则,全部进行以整体置换国有企业产权、整体置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保障职工养老和失业等合法权益(即“两置换、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改制,并结合粮食系统改革企业户数多、经营类型多、涉及职工人数多、资产结构复杂的实际,确定了“紧扣政策、分类指导、一企一策、成熟一户改制一户、力争2005年底前全部完成改制”的思路,全力推进改制,进展顺利。截至2005年底,列入州上改制对象的9户粮食经营性企业中,州榨油厂、州储备粮油经营部、州粮油经营储运经销部、州粮油实业公司、州黄娇黄酒厂、州粮食贸易公司6户企业已完成改制,运行状况良好。剩余的3户改制企业中,州面粉厂改制方案已上报州上做了批复,州清真粮油食品公司、州良友服务公司已完成资产审计和评估工作,进入改制方案设计阶段;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的18户粮食经营性企业改制中,已完成15户。

在全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中,面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多种所有制的粮食市场主体增多、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局面,按照省上提出的具体办法和意见,在完成“三老”统计上报的基础上,着手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四、强化仓储管理,继续巩固和提高了全州“一符四无”粮仓建设和科学保粮水平

多年来,全州粮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始终坚持“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保粮精神,面对全州粮食仓储设施条件差,保粮工作任务重的实际,以巩固和提高质量为突破口,认真落实各项仓储管理制度,积极推行规范化管理,运用三项骨干保粮技术,提高科学保粮水平,全面加强了“一符四无”粮仓建设。截至2005年底,全州53个储粮单位全部实现了“一符四无”粮仓(单位);全州8043.9万公斤储粮中,采用“双低”保粮技术储粮600万公斤,机械通风技术储粮2500万公斤,其他技术储粮4943.9万公斤;全州储存的国家储备粮和省级储备粮全部达到了“一符”、“三专”、“四落实”的保管要求。同时,根据省粮食局的安排,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不留隐患”的原则,每年春秋两季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全州粮食系统组织开展粮油大普查活动,对全州七县一市及州直各储粮企业的各类存粮逐仓逐库地进行全面普查,确保了各类储粮安全。

五、积极应对粮改新形势,加强了行业管理和职工队伍的建设

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于粮食部门的职能,全州各级粮食部门切实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积极转换行政职能,不断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切实维护了全州粮食流通秩序。几年来,全州各级粮食部门先后有9人参加了省州举办的经济法规培训班,36人参加了省州举办的行政执法培训班,46人参加了全州行政许可培训班,组织16名业务骨干参加了省粮食局举办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专题培训班,收到较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全系统共有20人取得了行政执法资格证,有15人取得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证,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增强了职工队伍的法律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同时,系统内各单位努力建设团结、务实、廉洁、高效和忠于职守、认真履行职责的职工队伍,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十五”期间,州直粮食系统先后完成了“临夏粮油城”、州榨油厂综合楼、州国家粮食储备库简易棚改造等建设项目;积极开展了简易建筑项目和转换经营机制资金的争取工作,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积极论证了州级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州局直属粮食仓库搬迁新建、局机关办公设施维修改造等项目,并全力争取落实,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执笔:唐国舜初审:石生才)

甘南州“十五”期间粮食工作回顾

甘南藏族自治州粮食局

“十五”期间,全州粮食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州委九届七次会议提出的“1422253”战略目标,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比较好的保证了全州粮食供需总量的平衡。

一、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一)三项政策得到了有效贯彻落实。首先,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法规和有关政策,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常年挂牌敞开收购。其次,加大粮食顺价销售力度。州县粮食主管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在交流经验、互通情报、传递信息和政策引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购销企业实行新粮单项顺价销售、新老粮等量对冲销售、库存粮综合顺价销售等政策,采取了销售额与工资收入挂钩、超额奖励等激励机制,调动了职工积极性。第三,认真搞好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确保粮食收购资金到位,严禁挤占挪用现象发生。州粮食局和农发行加强检查督促,严格管理制度,按照“库贷挂钩”、“钱随粮走”等办法管理资金,按“收一斤粮贷一斤粮款”的原则,核定贷款数量,调销回笼资金全额归行。各县粮食部门及购销企业,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了清欠力度。有些县把清欠工作与下岗分流、解除劳动关系结合起来,外欠的责成有关单位和责任人清收。内部职工短粮短款短包装物的进行赔偿,数额较大的限期或分期赔偿还清;部分有归还能力但拖延不还的,还通过法律解决。全州粮食购销企业不合理挤占挪用资金由最多时的390余万元降到百万元以下。

(二)理顺了政企关系。州县粮食局代表政府对全社会粮食流通进行管理,与粮食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不参予粮食经营,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工作重点由过去的微观管理转变为以宏观管理为主,由对粮食系统内部管理扩大到辖区内粮食流通管理,对粮食企业行使调控、指导、监督、管理、服务的职能。在职能行使方式上,由过去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为主,转变为以经济和法律等间接调控手段为主,依法管好粮食流通市场。

(三)收储业务与附营业务分开得到了落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离后,以县为单位成立了粮食购销公司9个,辖基层独立核算的购销站61个,不独立核算的购销点7个。购销公司全部面向市场,实行独立核算,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不再承担粮食行政管理职能。附营业务从收储企业中分离出来后,合作市、玛曲县、州粮油储运公司等成立了附营业务公司,人财物各方面与收储企业分开,资金(贷款)渠道划归到商业银行,设立独立法人,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全面走向市场。其他县粮食企业附营业务规模小,没有达到建立附营公司的条件,但在人财物帐彻底分离后,设立了独立法人。

(四)积极推动资产重组。针对本州粮食经营网点分布零散、点多线长、效益不佳的实际,调整区域布局,收缩经营点线,优化资产重组。对地处偏远,经营量小、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予以撤销,退出国有,采取承包、合作、租赁等多种经营形式,进行改革和改组。粮食经营网点由原来的68个粮油购销站减少到30个,仓容量由1亿公斤浓缩到5000万公斤,实际存粮由1995年的5355万公斤减到2005年的2886万公斤。

(五)积极推行人员变身份的改革。在全州粮食企业中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制度,逐步改革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工作质量和数量定岗定编,核定工资待遇,为粮食企业的减员分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按有关规定给未实现再就业的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帮助下岗职工参加劳动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对自愿解除劳动关系的,按政策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按新规定由州、县(市)财政适当解决。各县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转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如临潭县、合作市变卖资产筹措资金,玛曲县政府拨付补偿资金,迭部县政府借款筹措资金,夏河县吸收社会资金等多方筹措资金,落实改制资金200多万元,按每人每年工龄1000元的标准,买断工龄,转变了部分职工身份。全州减少企业冗员190人,在1997年底总人数基础上减少了24%。

(六)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998年6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亏损情况进行了清理认定,省财政确认全州国有粮食企业政策性财务挂账1180万元,其中:陈化粮价差亏损挂账500万元,保护价粮价差亏损挂账607万元,其他亏损挂账73万元。

二、努力搞好粮油收购

2001年对全州列入定购和保护价收购范围并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小麦,2002年对临潭、舟曲等农业县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小麦,按省上制定的价格常年常时挂牌敞开收购。对退出定购和保护价收购范围的玉米、小麦、油料及小杂粮,按照“购得进、销得出、不亏损”的原则,按质论价,敞开收购,两年共收购粮食2479吨,油品255吨。

2003年,根据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对甘南州的小麦退出定购和保护价收购范围,我州粮食收购提前全省一年走向全面市场化。2003-2005年,全州国有粮食企业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大宗粮食品种及小杂粮的经营,随行就市,坚持依质论价、优质优价、自主定价、自主收购,3年收购粮食1567吨,收购油品149吨。

三、大力促进粮油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