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世界未解之谜大全
28693500000007

第7章 破译政坛悬案之谜(1)

(第一节)近代世界政坛

悬案之谜破译

这里的故事仿佛刚刚离开了我们的眼帘,这里的悬案仿佛又一次破译出了新的发现,我们的身边依然回响着格瓦拉的革命呐喊,我们的面前正在进行着对海明威英灵的祭奠……当意大利总理莫罗被绑架的消息传遍全球时,当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辞职时,当戴高乐总统悄然失踪时,当马丁·路德·金鲜血染红大地时……我们可以从容而坦诚地说:“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不会太久了……”

华盛顿死因之谜

被美国人称为国父的乔治·华盛顿,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大农场主家庭。由于父亲早逝,他在16岁时就开始踏上社会。他当过农场主,当过军官,当过州议员,在历时7年的北美独立战争中,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他以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领导了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正义战争。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以惊人的自制力,克服了缺乏武器和粮食的困难,把一支仓促组成的民军训练成纪律严明的劲旅,终于打败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英军,结束了英国对北美大陆的殖民统治,取得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在先后2届担任总统期间,华盛顿致力于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创办合众国银戴行,颁布司法条例,成立最高法院,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当第二届总统任满时,他拒绝继续连任,正式隐退,开创了美国总统不得连任两届以上的先例,以其朴实无华的榜样所表现的民主意识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

然而,这位伟大的美利坚的开国元勋,在退休不到3年的一天,竟因偶感风寒不治身亡,他死之后,虽然其主治医生发表了公开声明,向国人交待了医治华盛顿的全部过程,但人们对华盛顿之死,仍心存疑虑:华盛顿究竟患的是什么病?为什么仅短短两天就去世了?死因何在?种种谜团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事隔200年之后,在华盛顿去世纪念日的这一天,美国媒体突然披露了一则消息——华盛顿之死竟然与当时诊断不确、医治不当有关。

这则消息激起了轩然大波,华盛顿的死因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

人们不禁回忆起华盛顿夫人对当时华盛顿患病及治疗情况的记述:

那还是1799年12月12日,已经退休的华盛顿顶风冒雪骑马来到了他的家乡维尔农山庄,他的衣服都湿透了,但是仍兴致勃勃地在外边呆了5个小时。第二天,他感冒了,咽喉有些嘶哑、疼痛,可是还执意步行到林场里转了一圈,给决定砍伐的树木标上记号。第三天(14日)凌晨,他开始发烧,全身发颤,喘气粗重,呼吸很困难。当时,他效仿农奴治病的土办法,让管家为他放血。后来,克雷格医生赶来了,又对他作放血治疗。然后,他们做了一碗用黄油、蜜糖和醋等配制的冲剂,让华盛顿漱口,结果,他每喝一口都引起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并引发了咽喉肿胀,差点儿窒息而死。上午10时,又让他用撒尔维亚干叶和醋泡成的水漱口,这时华盛顿又发生了严重的窒息,憋得脸色发紫,几乎说不出话来,尽管服了消除呕吐的酒石和化解咽喉脓液的甘汞,都没能阻止病情的恶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们为他放了4次血,放血量相当于他全身血液的1/3,到了晚上10点钟,这一切治疗手段都无济于事,华盛顿在极度痛苦中离开了人世。

看来,华盛顿的病情并不复杂,克雷格医生等人也并非有意治死华盛顿,因此,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华盛顿是重感冒引发扁桃体脓肿而致肺部严重感染,但放血治疗才是导致华盛顿死亡的根本原因。

那么,为什么说华盛顿之死与诊断不确、医治不当有关呢?主要是因为以莫伦斯教授为代表的一些人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华盛顿是因急性会厌炎而导致气管阻塞,最后窒息而死。

大卫·莫伦斯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教授、当代著名的流行病学家,他曾对华盛顿的死因作过深入研究,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权威。他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上述观点。他明确指出,会厌炎的典型症状是发作快、发高烧、咽喉疼痛肿胀、咽食困难、声音嘶哑甚至说不出话、烦躁不安。华盛顿患病的症状与此完全相同。因此。可以说,克雷格医生确是误诊,也许可以说,200年前的医生还不了解会厌炎这种病,不懂得治疗这种病的方法。

有一些学者则不同意莫伦斯的说法,认为华盛顿在出任合众国军队总司令期间,为了应付与法国可能出现的一触即发的战争,沉重的压力使他心力交瘁,曾一病不起,痊愈后,体重骤减了20磅,可能有癌一类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已经侵蚀着他的肌体,后来,他感受风寒造成重感冒,并导致大叶性肺炎,加之不排除患有冠心病等隐患,以致心脏功能衰竭或心跳猝停而不治。

上述两种说法,互不相让,因此,华盛顿死因之谜至今未能破解,也许这些争论还要持续很长时间呢。

林肯遇刺之谜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他从社会底层通过不懈努力跻身于美国政坛,直至成为美国总统,他坚定地废除黑奴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触犯了南方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于1861年4月14日在剧院观看歌剧演出时被暗杀。

林肯遇弹而亡的事件100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历史上的疑案。

据说林肯遇刺前,他曾经做过一个奇怪的梦:

“……我很晚就寝,入睡不久就开始做梦,梦境中感觉周围像死一般的寂静。突然我听到从什么地方传来的鸣呜咽咽的声音,像是有人在哭泣,我于是起床,迷迷糊糊地循声走去。”

“我下了楼,楼下的寂静被哭声打破,可我没有看到哭泣的人。我挨着房间一间间地走过,到处都有哭声,可到处都没有看见啼哭的人。

我感觉很迷惑也很惊慌,我决心要查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来到了东厅,看到那里聚集了很多人,一个灵柩摆在大厅中央,里面躺着一个人,他的面部被蒙上了,周围有很多士兵守卫。在这些人中,有的人在伤心地痛哭,其悲痛欲绝的样子实在令人辛酸;有的人则愁容满面地看着灵柩里的尸体,表情麻木。我上前去问:白宫里谁死了?一个卫兵回答说,是总统,他遇刺了。”

这个梦预兆了一件不幸之事的来临。

1861年4月14日林肯去剧院之前,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那晚,林肯总统邀请格兰特将军及夫人去福特剧院观看歌剧《我们美国的表兄弟》,当他步行到陆军部时,一阵不祥的预感袭来,使他停住了脚步:到底要不要取消去剧院的计划呢?但他说服了自己去。为了慎重起见,他亲自要求作战部长斯特顿派一个名叫埃克特的陆军上校做自己的警卫,但斯特顿表示,埃克特当晚另有任务,就派了一个名叫布莱思的军官充任林肯总统当晚临时警卫。

当晚的歌剧演出十分精彩。但就在大家为剧情吸引,如痴如醉的时候,一个人悄悄溜进了林肯总统的包厢,准确地对准林肯的后脑开了一枪。总统倒下了,凶手立即跳下窗口,打算逃之夭夭。可是不巧,脚跟在落地时戳在了一根旗子的梭标上,他忍住剧痛拼命往外跑,警察循着他逃跑的方向以及地面留下的血迹寻找他,由于他负隅顽抗、拒捕,被警察在围捕中开枪毙掉了。林肯总统由于伤重不治,于1861年4月15日清晨7点22分去世,遗体放在白宫东厅。就好像梦中的过程实际演示了一遍。

杀死林肯的凶手是谁呢?经过调查发现,凶手是一名演员,名叫约翰·韦克斯·包斯。在南北战争初期他是站在北方一边的,后来心理天平倾斜向南方,转而对南方奴隶主表示同情,而且扬言:“干掉林肯而使自己名垂青史,那该多么荣耀。”据说在林肯第二次宣誓就职时,包斯就站在国会大厦的台阶上,离讲坛非常近。事后,包斯不无遗憾地对人讲:“假如我早些动杀机的话,总统宣誓就职的那天就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在他看来,杀掉林肯是为美国除掉一个最大的“暴君”。

包斯为什么耍刺杀林肯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于1809年生于美国一个农民家庭,当过伐木工、船工,以后又通过自学担任了律师。由于不懈努力和执著追求,后来当选为州议员、全国众议员,直至担任美国总统。他主要的政治主张是维护联邦统一,废除奴隶制度。正是这一点,触动了南方奴隶主的切身利益,引起他们的切齿痛恨,特别是在南北战争中,1862年9月《解放黑奴宣言》的颁布,宣布南方叛乱各省的黑奴为自由人,可以参加美国军队,1863年11月,又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纲领性口号,使南北战争完全成为拥有广泛群众性的人民战争,领导北方取得了反对南方分裂运动的胜利。这些都激起了南方奴隶主对他的刻骨仇恨。

1861年3月4日,林肯在华盛顿宣誓就任美国第16任总统。当他从家乡前往首都华盛顿时,就有南方特务计划在途中杀掉他。由于林肯事先得到密报,改道而行,避免了这次暗杀。林肯就任总统之后,南方奴隶主甚至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寻找刺杀者:“如果联邦政府愿出资100元,我将前往华盛顿击毙林肯和西华德。凡欲接洽者请函信箱119号。”

由于恐吓事件经常发生,尽管林肯身边的人对他的安全非常担心,但林肯却习以为常,神态自若。他专门找了两个大纸袋,上写“暗杀”二字,用以收装恐怖分子寄来的恐吓信。但林肯有一次在白宫会见《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女作者斯陀夫人时,也隐隐约约透露出对于未来的担忧,他对斯陀夫人说:“不管战争如何结束,我预感到战争结束后,我也活不了多久。”

林肯遇刺留给人们很多谜团。林肯去福特剧院观看歌剧演出的当晚,曾要求作战部长斯特顿派埃克特陆军上校担任自己的警卫。而斯特顿说埃克特当晚另有任务,从而改派别人。事实上,埃克特那晚并没有执行什么任务,而是整晚呆在家里。不知作战部长推说埃克特另有任务用意何在?另外,代替埃克特的布莱思一贯行为不轨,口碑不好,而他却是由林肯夫人亲自指定的,其中又有什么奥妙?凶手拒捕被杀,没有留下活口,死无对证。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后来的凶手缉拿报告中赫然填写着:凶手自杀身亡。

继林肯死后,林肯家族接二连三遭遇不幸。他的3个儿子不幸天亡,而他的夫人玛丽·林肯又患上了精神病。

1926年,林肯的儿子罗伯特·托德·林肯在去世前,焚毁了林肯生前一些私人文件。他对朋友说:“这些文件中的证据表明,林肯内阁中有一个人犯有叛国罪。因此,还是把这些证据付之一炬为好。”这个人是谁呢?罗伯特为什么要将这些材料付之一炬?他想隐藏什么秘密?与林肯之死是否会有关连?这些情况都不得而知。

马赫迪大起义之谜

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河水清澈透明,两岸树木野草翠绿茂盛,异常迷人。但在1881年8月中旬的一天,白尼罗河河畔的伊斯兰教徒们却无心欣赏这如诗如画的家乡风景,他们正急匆匆地赶往阿巴岛教堂听一位阿匐宣读教义。“我是马赫迪,我要把你们从痛苦中拯救出来,我要使你们摆脱苦难,获得幸福的生活。受苦受难的苏丹人民,站起来吧,让我们携起手来,赶走英国强盗!”

不少伊斯兰教徒还未走进教堂,就听到了马赫迪的声音。他们异常激动地在倾听着,那么多人拥在这个教堂里,竟没有一点声响。只听马赫迪接着说:“我要带领你们建立一个普遍平等、处处公正的美好社会。要消灭社会上不平等的差别,要消灭邪恶势力。宁拼千条命,不纳一文钱,这就是我们的信条!”人们热烈回应着马赫迪的演讲,群情振奋。

随即马赫迪宣布:开始圣战

19世纪初,殖民列强对非洲的占领尚未深入内陆。对于地处内地的苏丹来说,侵略威胁来自想要掠夺黄金和奴隶的埃及。埃及在侵略小国林立、尚未统一的苏丹时,不仅进兵顺利,还建立了以掠夺为目的的行政统治。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大改变了整个东北非的局势。英法为控制运河展开了争夺。埃及爆发了反对外来侵略的阿拉比起义。苏丹人民不堪奥斯曼埃及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利用埃及统治混乱之机,在马赫迪主义旗帜下,发动了大规模反抗外来统治的斗争。英国侵占埃及之后,又占领了苏丹。1881年苏丹爆发了马赫迪领导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起义。

马赫迪,真名叫穆罕默得·艾哈迈德。1844年8月12日生于阿巴岛一个造船主家庭,后迁至卡拉里。他自幼离家辗转拜师,研习宗教,潜心苦修。由于深受穆斯林世界正在广泛兴起的伊斯兰复兴运动的鼓舞和影响,他深深同情人民疾苦,痛感伊斯兰教的腐化和堕落。据说他曾拒吃学校发的口粮,认为那是反动政府从人民身上搜刮来的。他还在其教长为儿子举行的割礼仪式上,反对用女奴跳舞,认为这有悖原始伊斯兰教。被革出师门后,他经过痛苦的思索,决定净化宗教,拯救民族,并毅然宣布自己就是众所期待的先知——马赫迪,从而担负起变革社会现实的历史使命。

伊斯兰教共有八十多个派别,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逊尼和什叶两派。自从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统治集团在“继承者”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跟随穆罕默德从麦加迁移到麦地那的穆新林(称“迁士派”),与麦地那的追随者(称“辅士派”)组成了圣门弟子团,主张通过选举,由阿布·伯克尔等人依次担任继承人;而穆罕默德出身的哈希姆家族,主张只能由穆罕默德的堂兄弟兼女婿阿里继任,并实行世袭。最后圣门弟子团获胜,但分歧没有解决,因此形成逊尼、什叶两大教派。

公元898年,什叶派的第12代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突然失踪,他们认为穆罕默德·马赫迪是被安拉(伊斯兰教信奉安拉为惟一之神,认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藏到人所莫及的地方去了,将来会以救世主的身份再降人世,并一直盼望马赫迪再降。

穆罕默得·艾哈迈德假借马赫迪之名的这种做法,果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不少伊斯兰教教徒来到了他的身边,准备跟着他同奥斯曼埃及统治者作斗争。1881年8月12日,马赫迪率领一支由350人组成的军队、打着写有“先知的哈里发——穆罕默德·马赫迪”字样的四面大旗与土耳其拉乌夫总督助手萨乌德率领的200人作战,揭开了马赫迪武装大起义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