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要做到善于倾听还得注意一些技巧。首先要流露出专注的神情,眼光当然不能东张西望,身体要朝着说话者略微前倾,手头的东西肯定是要放下来,如果不是什么忧伤之事,面带微笑是最好不过了。其次,在倾听过程中不能随意打断对方,要让对方把话说清,说完整。如果能在对方说的过程中不时地随内容的变化而相应有感情地“啊,嗯,嗬”几声,感觉会和谐许多。如果你是经理、领导,难免会有人来访或电话干扰,这时你得很抱歉地先说声:“不好意思,稍等一下。”当然中断要尽量少。
另外,在倾听过程中能把重要的东西简单地复述一下,效果会更好。如果对方在描绘他的成功时说到“我花了整整18个小时才把这篇文章写好”,你能很惊讶地重复一句“18个小时”,不但不会让人感觉有打断之感,反而让人感到你完全体会到了他的艰辛。必要的复述是表示对重要内容的关注和理解。
最后如果能较为简洁地把整个内容复述一下,那会让人感到你完全领会了整个意思,会把气氛推到高潮。
48.多看多听少开口
如果你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或是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纵然满腹经伦,大有主张,但因,你所有的不过是从书中得来的理论,也对目前的现实社会无多大的帮助。现实的社会富有特殊性,这些社会特殊性,是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的重要因素。社会的特殊性,必不包含在你所读的书本之内,书本上的理论,必不能适应社会的特殊性,你想专靠书本上的理论来认识社会,应付社会,绝不会收到丰硕的成果。你必须根据书本上的理论,再去做认识社会、应付社会的功夫,才能彻底明白现实社会的特殊性。
一般年轻人一踏入社会,便处处碰壁,饱尝世态炎凉,再不敢有所云石,有所作为。推其病源,实在是由于过分信任书本上的理论,以为到处可通,而忽略了现实社会特殊性的关系,于是才有和社会格格不入的感觉。因此,当体进入社会以后,应该要立即开始学习现实社会的特殊性,只要你虚心求教,随处留意,今天学一些,明天学一些,积少成多,整个现实社会的特殊性,自有彻底明白的一天,碰壁的事情。自然就减少,遭遇的挫折,自然就减轻,如此你的朝气才会得以保持,你的成就才能较丰硕。
如何学习现实社会的特殊性呢?现实社会就是课本,现实社会的每个人就是师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其实不论他人地位高下,知识深浅,但他的专业经验,总有一部分值得你去学习。向甲学习一些,向乙学习一些,把片段零星的,渐渐组织起来,联贯起来,整个现实社会的特殊性便真实地展现在你面前了。因此你对于任何人、任何事,要多用眼睛仔细地看个明白,精细地看、观而且察,必能有所得;你对于任何人、任何事,要多用耳朵来听,要悉心地听,才能“含英咀华”,才能“取精用宏”,得其精华,才是实在的宝贵收获。
老于世故的人,不是说“一天学一个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学得三百六十五个乖”吗?如何学乖?就是多看多听。学什么乖?就是学习社会的特殊性。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不论是正的特殊性,或是负的特殊性,都要牢记在脑里,不要任意地批判。你所得到的还只是社会特殊性的片段而已,所以还没有批判的资格,但是要去思考是否有相符之处?是否有相关之处?是否有出入之处?用现实社会的特殊性来补充书本上的理论,完善书本的理论,实践书本上的理论,跟现实社会的特殊性逐渐打成一片。特殊性有了理论的根据,书本上的理论有了现实的根据,你的应世工具便比一般的人高明,你的发展便能比一般人有希望。如果你是初人社会的,你必须记牢——多看多听少开口!
49.拒绝的种种技巧
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有人向我们提出种种要求。而我们却不可能事事答应。但如果直截了当地拒绝对方,往往会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巧妙的拒绝,掌握说“不”的技巧。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拒绝的方法:
(1)转换拒绝法。即首先认同对方的意见或肯定对方的人格,再予以拒绝。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心理技巧,用起来十分有效。因此,采用“是;是,不过……”的拒绝方式,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从人的心理而言,说“是”总比断然说“不”字听起来要使人愉快得多。因此,为了友好地拒绝他人,有必要先用“是”来获取对方的好感。如:“我知道你的困难,但是…”“我明白你的意思,也赞成你的看法,不过……”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先肯定对方,使对方获得重要感,即使再听到“不”字也不会引起反感,相反,对方会觉得你理解他,而且富有同情心。
(2)含蓄拒绝法。主要是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用含蓄的方式让对方感到你对他的要求不感兴趣。在对方提出要求之后,给以笼统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答复,或者寻找其他理由进行拒绝,让对方心理上获得某些满足,而不至于产生绝望感。
(3)回避拒绝法。用众所周知的事情,或习惯性行为来搪塞问者。比如,1965年9月29日,陈毅外交部长在北京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首次记者招待会。当一位日本记者问到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情况,并具体询问何时试验第三颗原子弹这样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时,陈毅外长并没有用“无可奉告”的套话,而是很风趣地说:“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二题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等着看公报好了。”陈毅就是这样故意说些近似“废话”的话,既回避了敏感的问题,又表现出惊人的机智与动人的风趣。陈毅“相当轰动了世界”(日本广播协会电台),为中国领导人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第一次露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也是回避拒绝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4)委婉拒绝法。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有时一些人提出某种要求,你不能接受,但碍于情面或某方面的原因,不好明言“不行”。这时,你可以用委婉的语言回绝对方,使他听了仍感到受到尊重或予以谅解。
(5)幽默拒绝法。用幽默的方法回绝对方可以缓和某种紧张或尴尬的局面。例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中国银行发行了多少人民币?”由于这是一个保密的数字,周恩来作为政府总理不可能不知道,但又不好直言“无可奉告”,他灵机一动,十分严肃地说:“中国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是壹拾捌元捌角捌分。”稍停顿一下,他接着解释说:“就是一张拾元,一张伍元,一张贰元,一张壹元,还有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总计为壹拾捌元捌角捌分。”这样,记者除惊叹周恩来总理的机智敏锐外,一无所获。
(6)转移拒绝法。诱导问话者回答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比如1945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他,请他谈谈连任的感想。罗斯福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请这位记者吃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便1分高兴地吃下了第一块三明治。接着总统又请他吃第二块。他觉得这是总统的恩赐情不可却,又吃下去。不料总统请他吃第三块。虽然已吃得很饱,但还是勉强吃下去。哪知罗斯福总统又说“请再吃一块吧!”记者一听,啼笑皆非,他实在吃不下去了。罗斯福总统看出他的心思,微笑着说:“现在你不需要再问我对于第四次连任的感想了吧!”罗斯福采用行为转移法,使记者无法提问,从而达到拒绝回答的目的。
(7)诱导否定拒绝法。在对方提问时,您可以先不马上回答,而是先讲点条件或反问一个问题,说明理由,以此诱使对方自我否定,自动放弃自己提出的要求,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巧妙地运用了此法:1972年5月27日凌晨一点,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刚签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大宾馆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情况,当他说到“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时,一位记者问:“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基辛格回答道:“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一位记者急忙说:“不是保密的。”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记者傻了,只好嘿嘿一笑了之。
记者们提的问题,涉及到国家秘密,基辛格诚恳表达自己的苦衷,而记者更进一步地“套问”,基辛格反戈一击。虽然短短几句话,但十分精彩。基辛格在拒绝时,防中有攻,咄咄逼人,令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