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能伸能屈
如果打一个比喻,那么,动物界的刺猥可以说是能伸能屈的智慧化身了。你看它身处顺境时拱着小脑袋,凭借着满身的硬刺,横冲直撞,当它身处险境时,则缩回脑袋,把自己滚成一个刺球,让敌人无隙可击。能伸能屈,与其说是生物界的一种智慧,不如说是一种生存本能。
伸是进取的方式,屈是保全自己的手段。人生在世,都是在反复伸屈的状态中走过来的。
在生活事业处于困难、低潮或逆境、失败时,若去运用“屈”的智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该屈时不屈,去伸,必然遭到沉重打击,甚至连条性命都保不住,那样,还有什么资格去谈人生、谈事业、谈未来、谈理想呢?
春秋时,越王勾践夫妇曾被抓做人质,去给夫差当奴役,从一国之君到为人仆役,这是多么大的羞辱啊。但勾践忍了,屈了。是甘心为奴吗,当然不是,他是在伺机复国报仇。
到吴国之后,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外出时,他就亲自为之牵马。有人骂他,也不还口,始终表现得很驯服。
一次,吴王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便可痊愈。于是勾践去探望夫差,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然后对夫差说:“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就问他为什么。勾践就顺口说道:“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有点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会好的,请大王放心!”果然,没过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敬,很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依旧过着艰苦的生活。一是为了笼络大臣百姓,一是因为国力太弱,为养精蓄锐,报仇雪耻。他睡觉时连褥子都不铺,而铺的是柴草,还在房中吊了一个苦胆,每天尝一口,为的是不忘所受的苦。
吴王夫差放松了对勾践的戒心,勾践正好有时间恢复国力,厉兵秣马,终于可以一战了。两国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全辅,勾践牢军灭了吴国,括捉了夫差,两年后成为霸王,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所受之辱,所尝之苦,可以说达到极点了。但他熬了过来,不仅报了仇,雪了耻,还成了当时的霸王。正是“先当孙子后当爷”,如果当时不屈,当“孙子”时就死了,还能成“爷”吗?
谈到屈的问题时,还要牵扯到我们传统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面子”观念由来已久。从孔子开始就很讲面子。有些人甚至为了面子,可以舍弃自己一生的幸福。尤其是封建社会,对于广大妇女的要求更是如此。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像人必须一辈子为了脸面而活。
中国还有句古语:“人要脸,树要皮。”可你想想如果连事业都不能保障,连生命都受到威胁,那还要面子有何用?
学会取舍,实际上就是学会生活。人的一生就如一条大河,不可能一直向前,直通大海,必然要根据地势、地貌,弯弯曲曲,七拐八扭。
人生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当人处于逆境的时候,或者说,在倒霉的时候就应该委曲求全、收起锋芒,从而以屈求伸,等待时机,再创生命的辉煌。这就是屈的功能。
俄国十月革命时,苏维埃刚刚夺取政权,德国就有向东侵略的倾向。很多人主张组织军队与德国宣战,而列宁却不同意这样做,专门派人去德国进行和谈,签订了对苏维埃不利的条约。
这是一种妥协,这种行动并不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革命立场不坚定,而是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得不这样做。否则,新生的革命政权就会很快被推翻。
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在形势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时候,必须要栗取以屈求全的策略,耐心等待时机,千万不要急躁。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理想,甘受寂寞、甘受白服,甚至甘愿被社会、被亲人误解,都应该在所不惜。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周易》提出“潜龙勿用”的思想。即在一定条件下,寻找时机,卷土重来。
孔子在《易系辞》中,则以尺蠖爬行与龙蛇冬眠作比喻,进一步解释什么叫“潜龙勿用”,他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宋朝的朱熹则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认为“屈伸消长”是“万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时机未到之际,要“退自循养,与时皆晦”,要学会“遵养时晦”,即隐居待时。
明代冯梦龙在其著作《智囊》中,认为人与动物一样,当其形势不利时,应当暂时退却,以屈为伸,否则,必将倾覆以至灭亡。他说:智是术的源泉;术是智的转化。如果一个人不智而言术,那他就会像傀儡一样,百变无常,只知道嘻笑,却无益于事,终究不能成就事业。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无术而言智,那他就像御人舟子,自我吹嘘运楫如风,无论什么港湾险道,他都能通行,但实际上真的遇有危滩骇浪,他便束手无策,呼天求地,如此行舟,不翻船丧命才怪呢!蠖会缩身体,鸷会伏在地上,都是术的表现。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以此来保全自身,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吗?
当然不是。人更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以期发展自己。
古时候,“李耳化胡,禹人裸国而解衣,孔尼猎较,散宜生行贿,仲雍断发文身,裸以为饰”不知其中道理的人说:“圣贤之智,也有其用尽的时候”。知其缘由的人却说:“圣贤之术,从来也没贫乏的时候。”
温和但不顺从,叫做委蛇;隐藏而不显露,叫做缪数;心有诡计但不冒失,叫做权奇。不会温和,干事总会遇到阻碍,不可能顺当;不会隐蔽,便会将自己暴露无遗,四面受敌,什么事也干不成;不会用诡计,就难免碰上厄运。所以说,术,使人神灵;智,则使人理智克制。
冯梦龙的屈伸分寸之说,通俗易懂,古今结合,事理结合,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纵观历史,该有多少像勾践一样的人物,为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了屈伸之术,从而保存自己,待时机一到,便东山再起。历史同时也说明,善于使用屈伸之术,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较好地掌握其分寸,是许多历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径。
不要与别人争一日之短长,也是“屈”的技巧。
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申某论学历,是大学本科;论才华,在机关数一数二;论年龄,正当年富力强,但是,每一次提升都没有他的份,面那些比他能力差,比他水平低,比他进机关晚的人,却一个一个成了他的上司和领导。
原因何在呢?
其原因就在于:申某只知道显露才华,认为目已这也比别人强,那也比别人好,处处表现出一种进取的态度,从而使一些人产生反感,认为他尽管有能力,也有才干,但是不谦虚,太骄傲,目中无人。每次考察干部,人们都是这个意见。
而那些善于委屈顺从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却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好评。
可见,能屈能伸是一种战术,只要掌握技巧与分寸,便会无往而不胜。
101.不前不后
人在一个集体中不可强出风头;孚众望、得人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你在言谈举止之间,别人——尤其是你的朋友、同事——都在那观察你,品评你:你有成就,你肯努力,你待人宽厚,别人自会欣赏,用不着强求注意;强出风头,往往引起别人的反感。
“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类古训俗语常用来告诫人,要警惕环境险恶,人心叵测,要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动声色。因为,风头出尽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首先受到攻击。
现实中,确有那么一些人,虽说其能力、才学的确令人钦佩,可正因为他们比别人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总以为一切高、精、难的工作必须自己插手才会马到成功,他人纯属“跑龙套”的配角,俨然离了他地球就会不转。难怪“枪手们”总忍不住先打这样的“出头鸟”。尤其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史的国度里,更是有很多人因才华出众而遭受贬斥,成丢掉了性命。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否定那些勇往直前、万事当先的人,只是强调前与后的分寸,古人也不是说“始作佣者,其无后乎”吗?
那么,在工作中,在同事之间,应该怎样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呢?
首先,必须掂一掂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单位中的角色。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则责无旁贷,必须尽心尽力去完成。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则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原则,不该涉及的尽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内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同事、领导指手划脚。即使人家请你去帮忙,也应以谦逊的态度诚恳待人。
其次,在名誉、利益面前,尽量不要表现得过于热衷,以避免成为众人妒嫉、排挤的对象。即使有所追求,也应该在表面上含而不露,应该通过为人与处世的技巧去赢得大家和领导的认同。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战场上作战一样,迂回包抄要比正面直接进攻有效得多。
不前不后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处世技巧,它的根本点就在于明哲保身。这种策略可以保证你在一个群体之中四平八稳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
不前不后是欲望控制的结果,是理智的化身。他要求你在工作办事过程中沉着、稳定,不以情绪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蛊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是这种不前不后处世态度的体现。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不前不后只是说在同事之中,在利益与荣誉面前,不过分张扬自己,不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前不后只是一种过程,但从结果——自己的前途与事业而言,则必须是在他人的前头,必须从同事之中脱颖而出。到那时,其情势将不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是“众星捧月”,“众望所归”。这正是恰当地把握不前不后分寸为自己的事业赢得人缘与机缘。
我们在观看一场马拉松比赛时,通常会看到在前半程跑在最前面的人反而不容易夺到金牌,而跑在第二位置稍后一点的队员却在更多的时候夺取了桂冠,而位置太靠后的落伍者也同样与冠军无缘。这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竞争和相处何其相似,人生的奋进过程其实就是一次马拉松比赛,只有恰到好处地保持不前不后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才有可能更多地获得成功。要知道,在这场比赛中,人们要看的不是过程,面是最后的结果。
102.进退自如
《菜根谭》中说:“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
这便是一种进退之道。偶翻少儿书籍,看到一则寓言:从前,有一条大河,河水渡浪翻滚。河上有一座独桥,桥很窄,仅用一根圆木搭成。有一天,两只小山羊分别从河两岸走上桥,到了桥中间两只山羊相遇了。但因桥面太窄,谁也无法通过,而这两只山羊谁也不肯退让。结果,两只山羊在桥上用角顶撞起来。双方互不示弱,拼死相抵,最终双双跌落桥下并被河水吞没了。
这则寓言很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正是“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的道理。在狭窄的路口处,不妨让别人先行,自己退让一步。表面看来,自己吃亏,但实际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势必会两败俱伤,倒不如稍作退让,免去麻烦。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去远,务加让三分之功。”这种做法明为退,实为进,是一种比较圆熟的做法,一条道路本就狭窄,再加上拥挤更是无处下脚,若是自己退一步让人先走,那么自己也就相当于有了两步的余地,可以轻松走路。两相对照,自然是应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做法。列宁也早就说过:“退一步是为了进三步。”
一般来说,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段: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更不要在乎别人的跟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吧,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只有放下身段。路才会越走越宽。
人的“身段”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佣女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们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段”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只有挨饿了;如果能放下身段,那么路就越走越宽。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以退求进的道理,说是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计算机博士,辛苦了好几年,总算毕业了。可是,虽说是拿到了响当当的博士文凭,却一时难以找到工作。
他每每地被各大公司拒绝,生计没有着落,这个滋味可是不好过。他苦思冥想,想找个办法,谋个职位,这样免得路过无论是中国餐馆,还是美国餐馆时,都要加快步伐。哎!有了,他总算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
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个最低身份去求职。
这个法子还真灵,一家公司老板录用他做程序输人员。这活可真是太简单了,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不过,他还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地干着。
不多久,老板发现这个新来的程序输人员非同一般,他竟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时,这位小伙子掏出了学士证书。老板二话没说,立刻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对口的专业。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还能为公司提出许多独到而有价值的见解,这可不是一般大学生的水平呀!这时,这位小伙子又亮出了硕士学位证书,老板看了之后又提升了他。
他在新的岗位上千得很出色,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非同小可。于是,老板把他找到办公室,对他进行质询,这时,这位聪明人才拿出来他的博士证。
老板这时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的认识,便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凭借着他的绝妙的点子,这位博士终于获得了成功。
现代社会跟过去不相同了。如今提倡“自我推销”,既是推销,则要有推销术,如果这位博士还是拿着自己的文凭,一家接一家地去亮相,或许他现在还没有工作。
这位博士的点子好就好在以退为进,看上去是自己降低了自己,也让别人看低了,但是身处低位。被人看轻,不要紧,一旦有机会,就可以大放异彩,展露才华,让别人、让老板对你一次次刮目相看,你的形象便慢慢高大起来了。
相反,一上来就亮个博士证书,容易被人看高,期望值过高,容易引起失望。倒是别出心裁,以退求进更容易达到目的。
103.外圆内方
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外有方,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