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走进科学丛书:透析发明与创造的决窍
28763000000019

第19章 适应需求创造法

母子雨衣的启示

青少年朋友们如果看到“袋鼠式母子雨衣”,一定深有感触吧!它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呢?据说,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后期,一位做了妈妈的年轻纺织女工,每天都要到幼儿园接送她的小宝宝。小宝宝快3岁了,爱说爱笑,一路上瞧瞧这里,指指那里,母子俩感到非常幸福。可是到了下雨天就糟了,小宝宝只能闷在雨衣里,怪可怜的,她十分心痛。“我们多么需要一种新的雨具啊!”年轻的妈妈常这么想着。有一次,她带着小宝宝到动物园,看见袋鼠妈妈袋囊里装着自己的孩子,小袋鼠在妈妈的胸前探头探脑的,很有趣。这情景使她很受启发。

回到家里,她赶紧在一般雨衣的前襟开一条口,安上帽沿,制成了第一件“袋鼠式母子雨衣”。母子俩一试,还真管用,可把她乐坏了。这种“袋鼠式母子雨衣”很快被厂家开发出来,一时间成为市场的畅销货。

这种根据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去创新构思的方法就叫适应需求法,青少年称之为“找需要”。

“需要是发明创造之母。”适应需求法是通过仔细的观察、充分的调查,抓住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某一需要,下功夫去研究,提出优秀的发明课题的方法。我们常见到的如消毒柜、吸尘器、润肤膏、防烫勺、鲜花礼仪电报等都是这一发明技法实际应用的产物。

范碧海是江西省临川县河东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她家在农村,责任田很多,每当收完棉花后,她都要跟爸爸、妈妈到田里去拔棉秆。粗壮的棉秆她拔不起来,还常把手磨破了。于是她很想做一个工具来替代繁重的徒手劳动。正是这种生产的需求,使范碧海同学获得了这一发明课题。随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终于发明了一种能减轻劳动强度的拔棉秆器农具。其外形类似羊角钉锤,作用原理类似钉锤拔钉子的杠杆作用。它由叉口、弯头、加强筋、手柄及支点铁杆脚等构成。拔棉秆时,将羊角叉口插入棉秆根部,把手柄往下压,棉秆立即被拔起。它很受棉农的欢迎。

诸多实例足以证明,适应需求法所产生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适用需求创造法的应用要领

那么,青少年怎样才能掌握好这一技法呢?范碧海同学发明成功的实例,给我们很好的启示:那就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善于思考,就可以找到人们生产、生活、学习中某种“需要”的发明创造课题。

辽宁省实验中学一位学生,在查数学用表时,常对错位,于是觉得很需要一种简单的文具来解决这个问题。随后他设计出了一种有查对数用表的三角板。使用时,将三角板两直角边上的线段箭头,分别对准所查的数字,那么三角板直角处小框内的数字就是你所查的结果。

鲁亮同学是一位业余木工爱好者,在制作中经常要划线分角。可常用的划线分角的方法器具多,费事费时,他老在想能不能根据这种需要发明一种工具,做到一眼准,一

下子就平分好一个角呢?不久,鲁亮同学从“圆外一点与圆心的连线平分该点与圆两条切线所构成的角”的定理受启发,发明了任意角角平分器。它的结构非常简单,外形即为一把全透

明的直角三角尺,在90°直角上刻上一条平分线作为标志线,从角尖起的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为圆心,从小到大刻上一组大小不等的图形,大圆套小圆,圆在直角平分线上一字排开,最大的一个圆撑满整把三角尺,两条直角边即为该圆的两条切线。使用时,只要把角平分器的标志线向上移动,当待分角的两条边同时与某一圆相切时,角平分器上的标志线即为待分角平分线,真是又快又准。

上述两位同学的实践同样证明,只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注意发现某种需要,就可以获得成功。

对“找需要”的发明选题技法,有一首歌谣是这样概括的:

高高山上一株桃,日日风吹日日摇,

发明创造选题好,天天思考“找需要”。

生产、生活与尊重,自我成就与社交;

保温瓶、太阳帽,吸尘器、润肤膏;

消毒柜、防烫勺,鲜花礼仪伴电报。

创造之母是需要,等待大家都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