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海洋
28882600000010

第10章 海洋内其他游泳生物

1.海洋中神秘的发光物

当我们夜间航行于海上,会发现白天平静的海面突然热闹起来,五光十色的光斑如同焰火。伸手不见五指的大洋深处,曾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也同样是光彩熠熠、五色斑斓:漂浮的海光,热闹的“灯光秀”。

事实上,海底并不是那么幽暗深邃,反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正是这样一群生物,它们堪称光的艺术家,它们就是生活在海洋的发光生物。

究竟有着什么样神奇的魔法,能让这些海洋生物散发出如此耀眼和绚丽的光线呢?

海洋生物的发光类型,可以归结为细胞内发光和细胞外发光两类。细胞内发光较为普遍,夜光藻是最常见的代表,当它的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质中丝状排列的发光颗粒(一种拟脂蛋白)开始收缩,发出淡蓝色闪光。单细胞的甲藻和放射虫类以及许多具有特种发光器的多细胞动物,如水母、磷虾和鱼类,都属于细胞内发光。

而“海里的萤火虫”海萤,当它受刺激时,就把微小的荧光素黄色颗粒和无色荧光酶颗粒一齐排入水中,产生浅蓝色光。这种不同于细胞内发光的、由生物腺体分泌排放出的物质发光,就是细胞外发光,齿裂虫、波叶海牛、柱头虫等,都属于细胞外发光。

不管是细胞内发光还是细胞外发光,夜晚的大海由于这些五彩缤纷的动物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2.海洋中的鳍脚动物

海豹、海狮、海狗及海象是属于鳍脚类动物,有着适合于水中活动的流线型身体,腿部变成鳍状,与狗、猫、熊类同是肉食性动物。

但它们和其他肉食动物最大的不同点是,鳍脚类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水中生活,只有休息及进行交配时才回到陆地上,有些动物甚至连交配都是在水中进行的,尽管如此,在快要生产小宝宝时,雌性动物还是会回到陆地上来生产。

鳍脚类的祖先是在数千万年前生活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鳍脚类动物可分为三科:一类是外耳壳完全退化的海豹科;一类是耳壳很小的海狮科;另一类则是海象科。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这些可爱的海中哺乳动物。

海豹主要分布在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几乎遍布全世界的大小海域,种类多达19种,数量上南极的要比北极的多。海豹属于肉食性海洋动物,身体粗圆呈纺锤形,头部圆圆的,样子像家犬。眼大而圆,无外耳廓,体重20~30千克。全身被短毛,四肢均具有5趾,趾间有蹼,形成鳍状肢,具有锋利爪。后鳍肢大,向后延伸,尾短小而扁平。

海豹身上有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既能保暖,也能提供食物储备,产生浮力。它们大部分的时间栖息在海中,在脱毛、繁殖时才到陆地或冰块上生活。在海豹的世界里奉行“一夫多妻”制,在它们的发情期,往往会看到一个雌海豹身后跟了很多雄海豹,但雌海豹只会选择一个进行交配。因此在雄海豹间会展开一场大战。战斗结束后,胜利者便会和雌海豹进入水中交配。

现在海豹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为在利益的驱使下,海豹遭到了严重的捕杀。特别是美国、英国、挪威、加拿大等国,每年都会有装备精良的船只在大海上掠捕海豹。现在许多海豹尤其是格陵兰海豹和加拿大海豹的数量急剧减少。除了猎杀的威胁外,海洋污染对于海豹的危害也是极其严重的。

海象是一种哺乳动物,主要生活于北冰洋海域。由于海象可作短途旅行,所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都能见到其踪影。海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对巨大的类似象牙的长牙,这两根长牙一生不断的增长,帮助它们咀嚼食物、攀登岩石或者攻击敌人。海象的前脚很长,后脚可向前折曲,因此能在陆地上行走。它硕大的身体看来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却很能敏捷地活动。

海象的繁殖能力很强,十九世纪由于对海象肆意捕杀,使其几乎灭绝,有的动物学专家还曾经郑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绝迹了。

由于逃过劫难的幸存者,繁殖力强,近百年来海象又昌盛起来。海象的生命力强,还因为雌海象乳汁中有丰富的营养。

科学家研究发现,雌海象的乳汁里含有55%的脂肪,所以吃奶的小海象成长的非常快。一头小海象出生时体重27千克左右,28天后体重就能达到135千克。

海狮和其他的哺乳类动物一样具有用肺呼吸、胎生和恒温等特征。它的吼声如狮,个别颈部长有鬃毛,颇像狮子,因而有“海中狮王”之称。它的四脚像鳍,很适于在水中游泳。它的后脚能向前弯曲,既能在陆地上灵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样蹲在地上。海狮没有固定的栖息地,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寻找食物的来源而到处漂游。

海狮在地球上分布比较广泛,种类也很多。目前,人们已知的海狮有14种。海狮主要有北海狮,分布于北太平洋;南海狮,也称黑海狮,主要分布于美国西北部沿海;南美海狮,分布于南美洲沿海;灰海狮,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沿海。

海狮与海豹有何区别?

海狮和海豹的样子很像,那么我们如何区别它们呢?

同时把海豹和海狮放到地上,你会发现海豹在陆地上的足鳍是向后的,因此只能拖着身体一点点爬行;而海狮前面的足鳍比较长,在地上可以用足鳍支撑自己的身体而“站立”起来,又因它的足鳍可以朝前,因此可以“行走”。

海豹的皮毛有斑点,带状或轮状斑纹。海狮的皮毛为均匀的茶褐色,色调比较单调。

海豹在游泳的时候靠后足鳍的摆动来产生前进的动力,海狮游泳时靠前鳍向前划动而产生推动力。这就是海狮和海豹最主要的区别。

3.海中霸王—鲸鱼

鲸鱼是海洋里最大的动物,也是现在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鱼中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遍布全球各大海域。它的身长可达30米左右,体重约有70吨,嘴的宽度能容纳10个成年人自由出入。

鲸鱼事实上并非真正的鱼,而是一种鱼形的脊椎动物。几千万年以前,现代鲸的祖先离开了陆地进入了广袤无垠的大海,其后经过漫长的岁月,才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样子,如今已遍布于世界的各大海洋中。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根据它们的生活地点及外形等,鲸又分成白鲸、抹香鲸、黑鲸、虎鲸、独角鲸、须鲸等。

鲸鱼的共同特点是体温恒定。它的平均体温大约为35.5°,皮肤裸露,没有体毛,皮下脂肪很厚,可以保持体温并且增加身体在水中的浮力。它们的身体呈高度的流线型,便于游泳,同时可减少水的阻力。因此不管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怒吼,它们仍然能神态自若的游弋在海洋中。

此外,鲸鱼的眼睛很小,视力极差,然而听觉却很好。它们能感受超声波的能力,靠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联系同伴或者逃避敌害。

鲸鱼家族实行群居生活,通常由一个公鲸和几条母鲸带着自己的幼鲸组成一“家”。它们常常成群结队的活动,少则5~8头,多的时候能有70多头一起活动。

4.鲸鱼为何喜欢跳跃?

在烟波浩渺的海洋里,人们往往能看到鲸从水中跃起,然后伴随着巨大的击水声落下的情景。过去,人们认为鲸鱼的跳跃行为是为了躲避天敌、捕食或者娱乐。但近几年来,人类的研究有了新的发现。

鲸鱼的跳跃大致可以分为“腹拍式”跳跃和“纯跃式”跳跃两种。“腹拍式”是指鲸鱼跳跃时脊背朝上,腹部先着水;“纯跃式”则是鲸鱼侧身从海中跃出,然后背部朝下落水。“纯跃式”的力度更大,而“腹拍式”可持续的时间较长。人们认为“腹拍式”的跳跃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呼吸。

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鲸鱼的跳跃一般会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出现:当鲸鱼分开或汇合时,它们的跳跃次数明显增多。这种跳跃可能是它们相互联系的一种信号。鲸鱼在冬季交配时的跳跃比其他时间要多,因此有的生物学家认为这种跳跃可能是雄鲸在显示力量,以此来吸引雌鲸的注意,选择配偶。在同一种类的鲸群里,幼鲸的跳跃次数明显比成年鲸要多,生物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幼鲸的“玩耍”,有助于幼鲸的成长发育。

5.海上救生员—海豚

在人们的心目中,海豚一直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它们既不像森林中胆小的动物那样见到人就逃,也不像深山中的野兽那样遇人就张牙舞爪。它们聪明、善良,对人非常友好。人类在海中发生危难时,往往会得到它的帮助。

因此,人们亲切地把它称作“海上救生员”。那么海豚救人究竟是出于本能还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呢?

动物学家们经过对海豚的考察发现,海豚营救的对象不只限于人类。海豚对于面前飘过的任何物体,不管是死海龟、气垫还是木板,都会有同样的举动。其实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与它们对子女照顾的天性。

海豚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因而它在水里游一阵子以后,就必须浮出水面呼吸。对于刚出生的小海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它到达水面,让小海豚呼吸新鲜空气。它用喙把小海豚轻轻托起,或是用牙齿叼住小海豚的胸鳍使其露出水面。这种行为经过时间的积淀,慢慢地变成了它们的一种本性。由于这种行为是不问对象的,一旦海豚遇上溺水者,误以为是个漂浮的物体,自然而又本能的会产生相应的“救助”行为。

现在各类海洋馆里都有海豚的表演,非常吸引人。

海豚为什么能导航?

在大雾弥漫的海洋中,一艘海船在暗礁丛生的地方迷了航。这时,一条海豚游了过来,带领海船穿过迷雾,绕过暗礁,顺利抵达到安全地区。那么海豚为什么能够导航呢?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海豚的导航功能得归功于它的声纳系统。海豚通过位于额头的一个声波发射器发出声波,声波碰到物体后,产生的回波由位于下颌的接收器接收,然后再经内耳传到大脑,处理信息。

经过训练的海豚利用自己特有的功能帮助人们探测寻找鱼雷、沉船、潜艇等。科学家还根据海豚的特性,制造了水声探测器材—声纳探测器,安装在渔船上。既能帮助人们探测出鱼群或虾群,又能测量目标位置,使船只顺利绕过暗礁,安全航行。

海豚的这种声纳系统识别能力很强。不仅能区分不同的鱼类,还能识别不同材质的铜、铝、塑料、木头等。当有噪声干扰到它们的判断时,它会提高叫声以盖住噪声,这也说明海豚声纳的抗干扰能力是很强的。此外,人类与海豚的交谈也是通过这种声纳系统来完成的。

6.辨识归途的海龟

海龟是一类大型海生爬行动物,生活在热带海洋里,偶尔随着暖流来到温带海域,但不在温带产卵繁殖。

海龟科的龟类在我国沿海有三个属、三个种。其中有一种就叫“海龟”,体重大的可达450千克;另一种叫“螭龟”,体重可达100千克以上;还有一种叫玳瑁,其背部角板上布满具有光泽的黄褐色花纹。除此之外,有一种棱皮龟科的“棱皮龟”,它和海龟科是近亲。海龟大都以鱼、虾、蟹、软体动物及海藻为食。

海龟是著名的“海洋旅行家”。幼小的海龟自破壳而出之日起,便开始了长途洄游的旅行生涯,在漫长的旅游途中不断成长和发育成熟。当生殖季节快要到来之时,海龟们即使在几万里之外,也要三、五成群地结伴回归,回到它们的出生地,在那里交配产卵,繁衍后代。

在茫茫的大海上,海龟是怎样辨识归途的呢?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有人认为海龟可能同某些洄游鱼类一样,体内有着某种能利用地球磁场或重力场辨识方向的“导航系统”,同时它还能参照海流和不同时期的水温来校正航向。但这只是一种假设,人们至今仍然未能发现海龟的“导航系统”究竟是海龟体内的什么机能在起作用。

多年以来,人们对海龟回归航行万里,而不迷途的本领怀着极大的兴趣,期望有朝一日揭开这个秘密,并根据其原理研制出新型的导航仪器来。

7.企鹅和北极熊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憨厚可爱的企鹅生活在南极,白白胖胖的北极熊则生活在北极。作为它们的活动范围,北极和南极同样都是冰天雪地,也同样寒冷,北极熊和企鹅的这种选择原因何在?

其实企鹅在北极生存过,数量也曾经达到过几百万只。但是大约在一千多年前,自从北欧的海盗发现了企鹅,从此那里企鹅的厄运便开始了。特别是十六世纪后,北极探险热兴起,大企鹅成了探险家、航海家、当地土著居民争相捕杀的对象,长时间的捕杀致使企鹅在北极的从此消灭了。

南极为何没有熊呢?熊类是一种杂食、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从北极到热带都有分布。第三纪时,由于地球上出现的严寒,南北极形成了冰川。很多来不及向温暖地带迁徙的喜温动物都灭绝了,仅有一些适应寒冷气候的熊类在北极生活了下来。

原来以北极植物为主食的穴居熊灭绝了,而一种毛皮厚、食肉,并且体温调节能力、越冬能力都能适应严寒的熊类生存了下来,这便是后来的北极熊。它们以海豹、幼海象、鱼类、鸟蛋以及搁浅鲸的腐肉为主食,成为食肉动物。

而南极洲早在熊类祖先出现之前便是一个海洋环绕的大陆,不与其他大陆相连。大洋的隔断使陆生熊类根本不可能往那里迁移。

8.鳄鱼为什么流眼泪?

鳄鱼的凶猛、冷酷是路人皆知的,人们常将假心假意的眼泪比喻为“鳄鱼的眼泪”,那是因为鳄鱼在吞食食物时,有一种近乎人性化的表现—流眼泪。

动物学家搜集到了许多凶猛的鳄鱼流泪的故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们决定化验鳄鱼眼泪的成分,发现眼泪含盐量很高。

在鳄鱼的眼睛处有一个专门分泌眼泪的小囊。一切都很清楚了,鳄鱼流眼泪,不是在假慈悲,只不过是在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

鳄鱼的肾脏已经退化了,而生活在海水里的鳄鱼每天不知要喝进多少海水。那么多的盐分怎么受得了?但鳄鱼是有法子的,它的眼眶里有专门处理盐分的加工厂,能够把多余的盐分浓缩起来,再借道眼睛,像眼泪似的淌出去……

大海里的海龟也会流泪,人们也曾以为,海龟被捉后,知道末日来临,再也回不得自己的故乡大海了,一种怀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就掉下泪来。现在小朋友们该明白了,大海龟不是在伤心,而是像鳄鱼一样,是在用眼泪排泄身体内多余的盐分。

鳄鱼不会假慈悲,它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它的血盆大口所到之处,许多动物在劫难逃。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鳄鱼对一种叫鸻的小鸟特别客气,只要一听到鸻的叫声,就会张开大嘴,这时鸻就会动作利索地飞落到鳄鱼的嘴边上,不慌不忙地把鳄鱼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剔去。有时它甚至钻到鳄鱼的口腔里。

对于鸻来说,从鳄鱼牙缝里下来的食物残渣可以算得上是它的美味佳肴。而这时的鳄鱼感到嘴巴和牙齿格外舒服。真是互利互惠,各取所需。

9.为什么昆虫不涉足海洋

众所周知,世界上大约有六分之五的动物是昆虫。昆虫家族兴旺发达,几乎可以生长于任何地方—从南极到北极,在洞穴、湖泊、沙漠、雨林,乃至温泉和石油层中无所不在。

但是非常奇怪,在海洋中却很少见到昆虫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

荷兰乌特勒克大学物理学家杰勒因·范德黑吉认为,在海洋中几乎无开花植物。由于开花植物和昆虫一起进化,昆虫在缺少花的海洋环境中是无法生活的。

似乎昆虫并不是完全不能在水中生活。大约昆虫种类的3%~5%生活在湖泊和河流中,有些甚至已适应了盐滩中的咸度,然而几乎没有一种昆虫可以生活在浩淼的海水之中。

以前对海洋缺少昆虫所做的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于是有的专家认为,自然障碍有海浪和盐阻止了昆虫涉足于海洋;其他理论则提出食肉的鱼是一种障碍。

然而,这些障碍却没有阻止其它像蜘蛛类的节足动物涉足海洋,至少有400种不同的海蜘蛛和许多种蠓自由地生活在海洋中。

虽然海蜘蛛和蠓也属昆虫类,在海洋中很发达,但它们已完全适应海洋中的自然环境,并不依赖于开花植物。海洋中绝大多数植物是由简单植物组成,如单细胞的绿色浮游植物以及缺少真正的叶、茎、根的海草。

开花植物在海洋中几乎绝迹,仅有大约30种海洋植物生长在海岸区域。开花植物仅在陆地进化而不能移居于海洋的原因,主要是与流体中微粒的运动有关。如果花粉粒浸入像水一样密度的流体中,那么,这种从海水下的花上脱落下的花粉则会被水流携带走。即使碰巧动物把花粉粒携带到花的枝头(雌蕊顶部,是接受花粉的地方)上,流水也会很容易把花粉冲走。但是在像空气的流体中,其密度是水的千分之一,柱头很容易捕捉到花粉。这就是为什么水下花非常稀少的原因。

根据传统的观点,在昆虫出现后的2.5亿年中,昆虫类繁衍并不兴旺,它们在砂砾中搜寻食物仅能勉强维持生存。但是在大约1亿至1.15亿年前,当开花植物出现后,昆虫的命运就大为改观,其数量在地球上剧增,而且嘴得以进化且形式多样,以满足采花粉和花蜜的需要,直到后来大多数昆虫可依靠某些花生存。而不吃花的昆虫则很可能以食昆虫为生。由于开花植物不能在海洋中生息,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昆虫自然不必下海而一直是“旱鸭子”。

然而,这种观点却不能使古生物学家信服。几年前,有科学家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早在开花植物出现前,昆虫的种类就已很多,而且已进化成专门的嘴不是吃花而是吃蕨、铁树、针叶松和其他更原始的植物。

这种解释海洋缺少昆虫的道理很简单:海洋中无树。一棵普通的树能为昆虫提供大量的栖息地:根、皮、籽、叶。相比之下,海草只是由一些弹性的叶状组织的。给陆地生态系统同时也给昆虫赋予这样一种独特的栖息地,是植物结构的多样性,而海洋中不具备这些生存条件。

10.游泳健将—乌贼

乌贼又叫墨鱼、墨斗鱼,种类约有100种。它生活在温暖海洋中,游泳速度快,主要以甲壳类为食,也捕食鱼类及其他软体动物等。

乌贼的身体外面有一厚层石灰质内壳,体长大小不一,约在2.5~90厘米,可分为头、足和躯干三个部分。

在软体动物中,乌贼堪称强兵悍将。它的身体像个橡皮袋子,内部器官包裹在袋内。在身体的两侧边缘有肉鳍,用来游泳和保持身体平衡。头较短,两侧有发达的眼。头顶长口,口腔内有角质颚,能撕咬食物。

乌贼的足也生在头顶,所以又称头足类。头顶的10条足中有8条较短,内侧密生吸盘,称为腕;另有两条较长,活动自如的足,称为触腕,只有前端内侧有吸盘。腕和触腕是乌贼的捕食和作战武器,不仅弱小的生命会丧生于乌贼的腕下,即使是海中的庞然巨物—鲸,遇见体长达十余米的大乌贼也很难对付。

乌贼头部的腹面还有一个漏斗,不仅是生殖、排泄、墨汁的出口,也是乌贼重要的运动器官。当乌贼身体紧缩时,口袋状身体内的水分就能从漏斗口急速喷出,乌贼借助水的反作用力迅速前进,尤如强弩离弦。由于漏斗平常总是指向前方的,所以乌贼行走一般是向后退的。

乌贼身体的特殊构造使它获得了快速游泳的能力。为适应这种游泳方式,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乌贼的贝壳逐渐退化而完全被埋在皮肤里面,功能也由原来的保护转为维持。乌贼的贝壳又叫“海螵蛸”,能入药。

乌贼生活在远洋深水里,每年春暖繁殖季节由深水游向浅水沿海产卵,这种现象叫生殖洄游,产卵后的乌贼会在近海大批死亡。

乌贼的“烟雾弹”

我们常常在警匪片中可以看到,一方扔出烟雾弹,烟雾缭绕,以此混淆对方的视线,尽快逃生。在海底世界,乌贼也有这个本领。

乌贼肚子里的墨汁是保护自己的武器。平时,它遨游在大海里专门吃小鱼小虾,一旦有什么凶猛的敌害向它扑来时,乌贼就立刻从墨囊里喷出一股墨汁,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黑色,使敌人暂时看不见它,就在这黑色烟幕的掩护下,乌贼便逃之夭夭了。而且它喷出的这种墨汁还含有毒素,可以用来麻痹对方,使敌人无法再去追赶它。

但是乌贼墨囊里积贮一囊墨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乌贼不到十分危急之时是不会轻易施放墨汁的。

人类正是受到了乌贼喷墨的启发,在陆地作战的时候利用发烟罐、发烟手榴掸放出的浓烟做掩护前进或撤退。紧要关头还可以在烟雾的掩护下顺利转移作战地方。而在海战的时候,人类甚至还可以用烟雾弹把一艘上万吨的战舰掩藏起来。

此外,人们还在其他很多场合使用烟幕,把各种奇妙的物质配置成特种颜料,再放到发烟器中,就可以发出各种不同颜色的烟幕。这些彩色的烟幕可以作为电影或舞台上的焰火,增加场景的立体效果,使场景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