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见到的较多的是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但大多数人很少看到过供军事作战使用的机器人,因为它是一种军事机密。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五角大楼就开始通过各种试验来证实军用机器人的使用价值。80年代以来,美国军方声称已经拥有一支由机器人士兵组成的作战部队,其兵种涉及到陆、海、空、侦察和供给等领域。
近十几年来,在接连不断的局部战争的推动下,军用机器人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海湾、波黑及科索沃战场上,无人机大显身手;在海洋,机器人帮助人们清除水雷、探索海底的秘密;在地面,机器人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排除爆炸物、扫除地雷;在宇宙空间,机器人成了考察火星的“明星”。
装备军用机器人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机器人可以代替士兵完成繁重的工程及后勤任务。
其次,由于机器人对各种恶劣环境的承受能力大大超过载人系统,因而在空间、海底及各种极限条件下,它可以完成许多载人系统无法完成的工作。
此外,在未来的战场上,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式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武器,在这样的条件下,士兵的生存非常困难,其代价也是昂贵的,因此大量采用战场机器人将是一种趋势。
最后,由于机器人按设定规划行动,在环境极其险恶、只有采取某种自杀行为才能挽救战局时,它会毫不畏惧地承担起自我牺牲的战斗任务。
由于大量采用机器人,未来战争的战略及战术都会有很大的变化,那时相互作战的将是机器人部队或机器人兵团,因而部队的指挥员应当是具有高度技术水平和作战经验的专门人才,而培养这种人才的高等学校也将应运而生。
1.身手敏捷—排爆机器人
排爆机器人是排爆人员用于处置或销毁爆炸可疑物的专用器材。
它可用在各种复杂地形进行排爆,主要用于代替排爆人员搬运、转移爆炸可疑物品及其他有害危险品;代替排爆人员使用爆炸物销毁器销毁炸弹;代替现场安检人员实地勘察,实时传输现场图像;可配备散弹枪对犯罪分子进行攻击;可配备探测器材检查危险场所及危险物品。由于科技含量较高,排爆机器人往往“身价”不菲。
排爆机器人一般体积不大,转向灵活,便于在狭窄的地方工作,操作人员可以在几百米到几千米以外通过无线电或光缆控制其活动。机器人车上一般装有多台彩色CCD摄像机、多自由度机械手、猎枪甚至高压水枪等。
世界巡礼—各国排爆机器人一览
1.军警助理—美国排爆机器人
美国Remotec公司的“Andros”系列机器人受到各国军警部门的欢迎,白宫及国会大厦的警察局都购买了这种机器人。在南非总统选举之前,警方购买了四台“Andros VIA”型机器人,它们在选举过程中总共执行了100多次任务。
“Andros”机器人可用于小型随机爆炸物的处理,它是美国空军客机及客车上使用的唯一的机器人。海湾战争后,美国海军也曾用这种机器人在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的空军基地清理地雷及未爆炸的弹药。美国空军还派出5台“Andros”机器人前往科索沃,用于爆炸物及炮弹的清理。
另外,1993年初在美国发生了韦科庄园教案,联邦调查局同样使用了“Andros”机器人和RST公司研制的“STV”机器人。
“STV”机器人是一辆6轮遥控车,采用无线电及光缆通信。车上有一个可升高到4.5米的支架,上面装有彩色立体摄像机、昼用瞄准具、微光夜视瞄具、双耳音频探测器、化学探测器、卫星定位系统、目标跟踪用的前视红外传感器等。该车仅需一名操作人员,遥控距离达10千米。在这次行动中共出动了3台STV,操作人员遥控机器人行驶到距庄园548米的地方停下来,升起车上的支架,利用摄像机和红外探测器向窗内窥探,联邦调查局的官员们围着荧光屏观察传感器发回的图像,可以把屋里的活动看得一清二楚。
2.排险专家—英国排爆机器人
英国由于民族矛盾,饱受爆炸物的威胁,因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功研制出排爆机器人。英国研制的履带式“手推车”及“超级手推车”排爆机器人,已向50多个国家的军警机构售出了800台以上。最近英国又将手推车机器人加以优化,研制出土拨鼠及野牛两种遥控电动排爆机器人。土拨鼠重35千克,在桅杆上装有两台摄像机。野牛重210千克,可携带100千克负载。两者均采用无线电控制系统,遥控距离约1千米。
3.机场猎犬—法国排爆机器人
在法国,军队和警察部门装备了Cybernetics公司研制的“TRS200”中型排爆机器人。DM公司研制的RM35机器人也被巴黎机场管理局选中。
4.孤胆英雄—中国排爆机器人
在我国,排爆机器人有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PXJ-2”机器人和“IPAPTOR”排爆机器人等几种。
“IPAPTOR”排爆机器人的外形紧凑、坚固可靠,可在会场过道、飞机机舱中自如活动,在各种大型机器人无法进入的狭窄环境中执行任务。“IPAPTOR”排爆机器人附加摄像机、喊话器、放射线探测器、毒品探测器、散弹枪、各种水炮枪、探照灯等;模块化设计,所有部件可迅速拆装;遥控/线控可选,遥控距离300~500米,线控距离100米。该机器人具有体积小、布置迅速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的能力。
而在北京奥运会中用于奥运安保的排爆机器人则具有出众的爬坡、爬楼能力,能灵活抓起多种形状、各种摆放位置和姿势的嫌疑物品。
2.昼夜潜伏—侦察机器人
美国第一代侦察机器人是在海军陆战队的支持下,由海洋系统中心研制的。它由M113装甲人员运输车改装而成,体积较大。
为了在城市作战中隐蔽性更好,海军陆战队研制了第二代小型侦察机器人—“Sarge”,它于1998年首次露面,1999年进行了演示。该车是在一辆雅马哈125四轮全地形车上,装上不同的摄像机和夜视装置构成的。它的隐蔽性好,适于昼夜侦察。“Sarge”侦察机器人发现单个人的距离为1千米,发现车辆的距离为5千米。机器人车由运输车中的操作员控制,控制器装有全球定位系统,可精确确定敌人目标的位置,通过无线电或光缆遥控机器人。
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探索实现微型无人地面车辆的可能性,想研制出一种比人手还小的无人地面车辆,它可以行走,有翅膀,会跳跃或短距离飞行。
美国陆军打算在未来5年内研制出下一代核生化传感器,装备到第四代坦克中,把它们改造成为侦察车,这些侦察车具有运动中远距离探测核生化污染的能力。它可在战场上发现、识别、测绘及标志核生化污染,并向部队发出报警。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准备在未来研制昆虫大小的微型无人地面传感器,这类机器人的体积只有2.54厘米大小,可以携带音响、电磁、地震、化学、生物成像及环境等各种传感器,可利用炮弹、火箭、导弹、飞机、无人机将它们投掷到敌人的防线后面,也可附在敌人的车辆上,混入敌人的阵地进行侦察。
3.不畏艰险—扫雷机器人
为了避免人员的伤亡,一些发达国家都依靠遥控潜水器扫雷。目前扫雷用的ROV的潜水深度一般为几米到500米左右。
用遥控潜水器扫雷的过程大致如下:扫雷舰的声呐发现水雷后,先确定出大致方位,然后给遥控潜水器装上扫雷装药,再把它放入水中。操作人员通过光缆控制它驶向目标,在目标附近,遥控潜水器的摄像机拍摄目标的图像并将它传回军舰,操作人员进一步确定它是不是水雷;然后遥控潜水器就对目标精确定位,把炸药在水雷旁放好,然后返回母舰,最后引爆水雷。扫除锚雷时,先由遥控潜水器切断锚链,水雷浮出水面后再用炸药引爆。
美国ECA公司研制的“PAP-104”就是这样的遥控潜水器,有14个国家的海军装备了350台这种水下机器人。“PAP-104”既可扫除锚雷也可扫除沉底雷。
在世界上,有10个国家的海军购买了意大利的“Pluto”遥控水下机器人,它共有三种型号,潜深400米。它的改进型“Pluto Plus”缆绳长2000米,航速由4节提高到7节,蓄电池的容量也翻了一番。
瑞典博福斯公司研制的“双鹰”遥控潜水器已被瑞典、丹麦及澳大利亚海军选用。双鹰载重80千克,速度5节,可在500米深处作业。它装有360度全姿态控制系统,使遥控潜水器可在6个自由度上运动,稳定性很好。
德国STN Atlas 电子公司研制出“企鹅”B3型遥控潜水器,装有两台变速推进发动机和一台垂直发动机,速度6节,载重225千克,光缆长1000米。它装备在MJ 332扫雷舰上。该公司正进一步改进它,使其潜深达到300米。
为了缩短扫雷时间提高扫雷的可靠性,人们研制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扫雷武器—微型鱼雷。它不需要用遥控潜水器运往目标,而是由扫雷舰把它直接放到水中,然后它自动导向目标,利用自身的传感器确认并对水雷定位,引爆后摧毁水雷。
挪威海军的“水雷阻击手”就是第一个这样的微型鱼雷。它采用锥孔装药,虽然体积与北约的标准装药相同,但装药量少得多,重量又轻,在舰上搬运非常安全。它特别适合由小型舰只投放,据称,它可有效地对付沉底雷和锚雷。德国STN Atlas 公司正在研制两种微型鱼雷,一种是“海狐”号,一种是“海狼”号。
未来遥控潜水器发展的方向很可能是把可变深度声呐装在它上面,部署到可能有水雷的危险区域去,扫雷舰就不必亲自前往,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人员及设备的安全性,也提高了探雷的可靠性。
为了对付岸边的水雷,美国罗克威尔公司及IS机器人公司研制了一种名叫“水下自主行走装置”的机器蟹,这种机器蟹可以隐藏在海浪下面,在水中行走,迅速通过岸边的浪区。当风浪太大时,它可以将脚埋入泥沙中,通过振动可将整个身子都隐藏起来。
机器蟹长约56厘米,重10.4千克,包括一个3.17千克重的压载物。为了携带传感器,它的脚比较大,便于发现目标。当它遇到水雷时,就把它抓住,然后等待近海登陆艇上的控制中心的命令。一旦收到信号,这个小东西就会自己爆炸,同时引爆水雷。技术人员还打算使机器蟹之间可以进行通信联络,从而提高扫雷的效率。
4.腾云驾雾—空中机器人
空中机器人又叫无人机,近年来在军用机器人家族中,无人机是科研活动最活跃、技术进步最大、研究及采购经费投入最多、实战经验最丰富的领域。80多年来,世界无人机的发展基本上是以美国为主线向前推进的,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无人机的种类和数量来看,美国均居世界首位。
纵观无人机发展的历史,可以说现代战争是推动无人机发展的动力。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空军损失惨重,为此美国空军较多地使用了无人机。如“水牛猎手”无人机在北越上空执行任务2500多次,超低空拍摄照片,损伤率仅4%;AQM-34Q型147“火蜂”无人机飞行500多次,进行电子窃听、电台干扰、抛撒金属箔条及为有人飞机开辟通道等。
在19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中,以色列军队通过空中侦察发现。叙利亚在贝卡谷地集中了大量部队。6月9日,以军出动美制E-2C“鹰眼”预警飞机对叙军进行监视,同时每天出动“侦察兵”及“猛犬”等无人机70多架次,对叙军的防空阵地、机场进行反复侦察,并将拍摄的图像传送给预警飞机和地面指挥部。这样,以军准确地查明了叙军雷达的位置,接着发射“狼”式反雷达导弹,摧毁了叙军不少的雷达、导弹及自行高炮,迫使叙军的雷达不敢开机,为以军有人飞机攻击目标创造了条件。
1991年爆发了海湾战争,在整个战争期间,“先锋”无人机是美军使用最多的无人机种,美军在海湾地区共部署了6个先锋无人机连,总共出动了522架次,飞行时间达1640小时。那时,不论白天还是黑夜,每天总有一架先锋无人机在海湾上空飞行。而在威斯康星号和密苏里号军舰上起飞的先锋无人机就有151架次,飞行了530多个小时,完成了目标搜索、战场警戒、海上拦截及海军炮火支援等任务。
这种无人机也成了美国陆军部队的开路先锋。它为陆军进行空中侦察,拍摄了大量的伊军坦克、指挥中心及导弹发射阵地的图像,并传送给直升机部队,接着美军就出动“阿帕奇”攻击型直升机对目标进行攻击,必要时还可呼唤炮兵部队进行火力支援。先锋机的生存能力很强,在几百架次的飞行中,仅有一架被击中,有4~5架由于电磁干扰而失事。
除美军外,英、法、加拿大也都出动了无人机。如法国的“幼鹿”师装备有一个“马尔特”无人机排。当法军深入伊境内作战时,首先派无人机侦察敌情,根据侦察到的情况,法军躲过了伊军的坦克及炮兵阵地。
1995年波黑战争中,因部队急需,“捕食者”无人机很快就被运往前线。在北约空袭塞族部队的补给线、弹药库、指挥中心时,“捕食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首先进行侦察,发现目标后引导有人飞机进行攻击,然后再进行战果评估。它还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波黑境内主要公路上军车移动的情况,以判断各方是否遵守了和平协议。
美军因而把“捕食者”称作“战场上的低空卫星”。其实卫星只能提供战场上的瞬间图像,而无人机可以在战场上空长时间盘旋逗留,因而能够提供战场的连续实时图像,无人机还比使用卫星便宜得多。
科索沃战争是世界局部战争中使用无人机数量最多、无人机发挥作用最大的战争。无人机尽管飞得较慢,飞行高度较低,但它体积小,雷达及红外特征较小,隐蔽性好,不易被击中,适于进行中低空侦察,可以看清卫星及有人侦察机看不清的目标。
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和其他国家总共出动了6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约200多架,它们有:美国空军的“捕食者”、陆军的“猎人”及海军的“先锋”;德国的CL-289;法国的“红隼”、“猎人”,以及英国的“不死鸟”等无人机。
无人机在科索沃战争中主要完成了以下一些任务:中低空侦察及战场监视、电子干扰、战果评估、目标定位、气象资料搜集、散发传单以及营救飞行员等。
科索沃战争不仅大大提高了无人机在战争中的地位,而且引起了各国政府对无人机的重视。美国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要求,10年内军方应准备足够数量的无人系统,使低空攻击机中有三分之一是无人机;15年内,地面战车中应有三分之一是无人系统。这并不是要用无人系统代替飞行员及有人飞机,而是用它们补充有人飞机的能力,以便在高风险的任务中尽量少用飞行员。无人机的发展必将推动现代战争理论和无人战争体系的发展。
驰骋长空—中国无人机
我国在很早时候就开始重视和研制无人机了,这为未来国家安全保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战鹰”和“暗箭”就是我国无人机中的其中之一。
“战鹰”是一款无人攻击机,主要执行压制/摧毁防空、纵深打击、高威胁区域战场侦察、时敏目标打击等任务。我国从1994年就开始启动“无人战鹰”的应用研究工作,并在2002年已经把无人战机送上了天空。
“暗剑”无人机采取的是双垂尾和鸭式前翼等技术,明显具有高速高机动性作战飞机的特征;它可以躲避雷达侦测,主要将用于未来对空作战。在未来战时,“暗剑”将通过预警机指挥,利用它的隐形和高速突入敌方空域,对敌方重点军事目标进行清除攻击。
“暗剑”研发成功,意味着我国的无人机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细小玲珑—微型无人机
微型无人机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采用了当今顶尖的高新技术。它的翼展和长度小于15厘米,也就是说,最大的大约只有飞行中的燕子那么大,小的就只有昆虫大小。
微型飞行器从原理、设计到制造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飞机,它是微机电系统技术集成的产物。
美国正大力开发微型无人机技术,并研制各种微型无人机平台,有固定翼、旋翼及扑翼式三种。
Aero Vironment公司研制的“黑蜘蛛”固定翼微型无人机成圆盘形,它的翼展15厘米,重56.7克,航程3千米,飞行速度69千米/小时,室外续航时间20分钟。飞行试验表明,“黑蜘蛛”的隐蔽性很好,很难看见或听到它,它的电动机的声音比鸟叫声小得多,人们一般情况下不知道它在哪里。
桑德斯公司研制的微星无人机翼展为15厘米,重100克,最大负载15克,耗电15瓦,续航时间20~60分钟,航程5千米,巡航速度55.6千米/时,飞行高度15~91米。微星将携带昼夜摄像机及发射机。地面站是一个2.7千克重的笔记本电脑,以后将改成手持式的终端。微星既可重复使用,也可一次性使用。
Lutronix公司正在研制一种垂直起降旋翼式无人机,名叫Kollibri,它是在一个垂直圆柱顶端装上旋翼,摄像机装在底部,利用舵面控制俯仰、横滚及偏航,一个压电石英驱动器移动舵面。动力装置是一台电动机或者0.1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无人机的直径10厘米,重316克,负载重量100克,微型柴油机重37克,燃料重132克,占整个无人机重量的一半以上。
微型无人机在15厘米时螺旋桨还可产生需要的效率,但在7.62厘米以下就需要采用翅膀了。对于较小的微型机,扑翼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因为它可以利用不稳定气流的空气动力学,以及利用肌肉一样的驱动器代替电动机。
加利福尼亚工学院与一些公司正在研制一种微型蝙蝠扑翼式无人机。微型蝙蝠的翼展为15厘米,重10克,具有像蜻蜓一样驱动的翅膀,扑翼频率为20赫兹。该机可携带一台微型摄像机,上下行链路或音响传感器。在试飞中它无控制地飞行了18分钟,46米远,后因镍镉电池用完而坠地。
1998年初,加利福尼亚大学研制了一种扑翼式微型无人机,叫机器苍蝇。机器苍蝇与真苍蝇差不多,它的身体用像纸一样薄的不锈钢制成,翅膀用聚酯树脂做成。机器苍蝇由太阳能电池驱动,一个微型压电石英驱动器以每秒180次的频率扇动它的4只小翅膀。驱动器的质量大大小于一只绿头苍蝇的质量,但它比肌肉产生的能量密度大得多。
微型无人机在军事上有广泛的用途,它可进行侦察、生化战剂的探测、目标指示、通信中继、武器的发射,甚至可以对大型建筑物及军事设施的内部进行监视。它特别适合于在城市作战中使用,可以填补卫星和侦察机达不到的盲区。机上装备的摄像机、红外传感器或雷达可将目标信息传回,士兵通过手掌上的显示器,可以看见山后或建筑物中的敌人。如果装上电子鼻,它甚至可以根据气味跟踪敌方某个要人。
微型无人机发展的潜力很大。在战场上,微型无人机,特别是昆虫式无人机,不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即使在和平时期,微型无人机也是探测核生化污染、搜寻灾难幸存者、监视犯罪团伙的得力工具。
5.太空畅游—空间机器人
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的能力在提高,但恶劣的空间环境给人类在太空的生存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未来的空间活动中,将有大量的空间作业要做,这些工作是不可能仅仅只靠宇航员去完成,还必须充分利用空间机器人。
空间机器人主要从事的工作有:空间建筑与装配,例如无线电天线、太阳能电池、各个舱段的组装、人造空间站的建造等;卫星和其他航天器的维护与修理;空间生产和科学实验。
空间环境和地面环境差别很大,空间机器人工作在微重力、高真空、超低温、强辐射、照明差的环境中。
因此,空间机器人与地面机器人的要求也必然不相同,有它自身的特点。
首先,空间机器人的体积比较小、重量比较轻、抗干扰能力比较强。
其次,空间机器人的智能程度比较高,功能比较全。空间机器人消耗的能量要尽可能小,工作寿命要尽可能长,可靠性要求也比较高。
空间机器人在保证空间活动的安全性,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扩大空间站的作用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美好憧憬—旅居月球
到月球去定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解决吃住的问题,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那么月球上的水够喝吗?月球是个缺水的星球,虽然在月球上发现了冰,但月球仍是一个干枯的星球。
1998年“轨道探测者”号携带的仪器分析表明,月球南极和北极表面厚40多厘米的土层中含有1000万~3亿吨水。但是,在月球上开采水以前,必须解决灰尘问题。
在每一次阿波罗号飞船执行任务时,都有一些细微灰尘污染仪器,这意味着机器人在月球上面漫游将非常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于是,科学家想用一个称为“诺曼德探险者”的大型月球车来取代传统的空间站,宇航员可在车内工作。
“诺曼德探险者”号将由一个大推力火箭送到月球,并在水源丰富的地方着陆,比如靠近两极。着陆后,它的机器人臂将它与一个辅助电源拖车连在一起。月球车和拖车拥有组合的燃料电池和太阳能充电系统,有足够的能源,它不仅可以行走数千英里,而且可以供6名宇航员在舒服的条件下工作生活。
“诺曼德探险者”号与传统的月球车的差别在于,在它的外面有一个活动罩。月球车停在着陆器边上,着陆器带着科学仪器和建筑材料包。每一个包都有一个垫子,机器人臂平整一个地方后将垫子打开,将仪器设备在垫子上放好。一切安顿好后,月球车也驶到垫子上,它的罩子下降,与垫子形成一个临时的气密连接。当罩子内充好空气后,乘员将仪器组装调试好。完成工作后,乘员返回月球车,并将罩子与垫子分开,到下一个站点工作。
以后,这罩子可以用来采集样品或维修仪器。当月球车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时候,它还可以铺设上光缆,为永久居住提供通讯装备。
星际漫步—登上火星
1997年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火星“探路者”号宇宙飞船成功地在火星表面着陆,当时正是火星上日出前两小时。全世界的电视观众都目睹了这一壮举,它标志着人类在征服宇宙的长征中迈出了新的一步。
火星距离地球1.92亿千米,无线电信号由火星传到地球需要19分30秒的时间。探路者号是1996年12月4日由德尔塔2型运载火箭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的,经过7个月的飞行才达到火星。它降落在一个盆地中,距美国以前发射的海盗号飞船的降落地点约1000千米。
尽管1976年“海盗1”号及2号飞船登上火星,发现火星上没有生命,但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探路者”号飞船首次携带着“机器人车”登上了火星,这就是闻名世界的“索杰纳”火星车。“索杰纳”的任务是对登陆器周围进行搜索,重点是探测火星的气候及地质方面的数据。
“探路者”登陆器上带有各种仪器及“索杰纳”火星车。1971年,前苏联曾向火星发射了两辆火星车,但是一辆撞毁了,另一辆只工作了20秒钟。因此“索杰纳”是在另一颗行星上真正从事科学考察工作的第一台机器人车辆。
“索杰纳”是一辆自主式的机器人车辆,同时又可从地面对它进行遥控。设计中的关键是它的重量,科学家们成功地使它的重量不超过11.5千克。该车上面装有不锈钢防滑链条,有6个车轮,每个车轮均为独立悬挂。车的前后均有独立的转向机构,最大速度为0.4米/秒。
“索杰纳”是由锗基片上的太阳能电池阵列供电的,可在16伏电压下提供最大16瓦的功率。它还装有一个备用的锂电池,可提供150瓦/时的最大功率。当火星车无法由太阳能电池供电时,可由它获得能量。
“索杰纳”的体积小,动作灵活,利用条形激光器和摄像机,它可自主判断前进的道路上是否有障碍物,并做出行动的决定。“索杰纳”携带的主要科学仪器有:一台质子X射线分光计,可分析火星岩石及土壤中存在的元素,并提供储量数据。从1997年7月4日登上火星之后,“索杰纳”和“探路者”就开始传回火星红色岩石的图像及每日的天气情况。
在火星上工作的几个月里,“索杰纳”共行驶了90多米,分析了岩石成分,拍摄了500多幅照片,而登陆器的摄像机共拍摄了1.6万多幅图像,发回26亿比特的科学数据。索杰纳原来的设计寿命为7天,登陆器为30天以上。实际上“索杰纳”工作了3个月,是原设计时间的12倍多。
人类为什么要选择探测火星?
答案与人类自身有关。科学家认为,火星上可能存有生命和液态水,寻找生命和水就成为世界科学家一个巨大的梦想。如果火星上有生命和水,它可能就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另一颗行星,人类也就有可能向火星移民,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因此,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前苏联、欧洲以及日本都竞相开始探索火星的历程。
1964年11月5日以来,人类总共向火星发射了30多次宇宙飞船、火星探测器等,但三分之二以失败告终,可是科学研究一直没有排除火星上存有生命的可能性。目前,美国的“火星环球勘测者号和”奥德赛·号仍在火星附近轨道上工作运转,传回大量珍贵的资料照片。
过去三十多年,太空船展示给我们的火星是一个多岩、寒冷、覆盖在模糊的粉红色天空之下的不毛之地。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今天的火星曾经有过火山活跃时期、存在流星撞击形成巨大陨石坑、以及瞬间洪水冲刷的痕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