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坦克的发明——从古代冷兵器战场到现代机械化战场
众所周知,人类乘车战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中国的上古时代。早在几千年前的夏代,中国就有了从狩猎用的田车发展而来的马拉的战车,于是便有了形容国力强大的“千乘之国”这一成语。而坦克的出现,则是现代战争的要求和现代科技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上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同盟国在欧洲鏖战,交战双方都建立了由壕堑、铁丝网和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这对于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步兵来说,就是一种灾难。要想以人的血肉之躯来突破这样坚固的防御阵地,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为了打破战场上这种相持不下的僵局,迫切需要发明一种集火力、机动和防护于一身的新式武器。这样,坦克这种新式武器,就应运而生了。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称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从二战起至今,一直都是陆地战场的主宰力量,被形象地称之为“陆战之王”。坦克,是一种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来与敌方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敌之有生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和轴心国双方,一共制造了超过30万辆坦克。德国更是以坦克为基石,创造了赫赫有名的“闪击战”。坦克战,也造就了古德里安、巴顿、朱可夫等二战中的坦克战名将。
在二战中,由于战争的需要,坦克的制造技术,也开始突飞猛进,德国的豹式、虎式,前苏联的T-34和美国的谢尔曼式,都是名噪一时的经典之作。那么,究竟是谁发明和制造了这种新式战争武器呢?
原来,最早的坦克的设想,是在索姆河前线服役的一名英国的军事学家斯文顿提出的。他建议,用履带式拖拉机,加装钢板,来抵抗机枪的火力,因此斯文顿后来被称之为“坦克之父”。
2.坦克的伯乐——首相的“水柜”
虽然斯文顿提出了制造坦克的设想,但是目光短浅的英国官员把这个提案否决了,并拒绝提供研制经费,“陆地之王”几乎夭折。幸运的是,当时的海军大臣、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慧眼独具,看到了这个提案的潜在的前瞻性,下令海军成立了一个“陆地战舰委员会”,并拨出经费,开始着手研制坦克。为了保密,该项目的代号,被称之为“Tank”(即“大水柜”的意思),这个代号后来也就成了坦克的名字,并沿用至今。
1916年,英国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有5挺机枪。同年9月15日,有60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这种被为“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制造了数十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的主要作战武器。
3.坦克的分类——三代同堂
我们知道,在坦克发展史上,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坦克,是按照战斗需求和火炮的口径,可分为轻、中、重型。通常轻型坦克重10~20吨,火炮口径不超过85毫米,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中型坦克重20~4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用于执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重型坦克重40~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22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英国曾经一度把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坦克的“陆地巡洋舰”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步兵坦克装甲较厚,机动性能较差,用于伴随步兵作战。巡洋坦克装甲较薄,机动能力较强,用于机动作战。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习惯上把在战场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装有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侦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陆坦克、喷火坦克等,统称为特种坦克,其中多数是轻型坦克。
此外,根据生产年代和技术水平,坦克也被分为三代。从一次大战出现坦克到二次大战中期,主流的坦克类型,被称为第一代坦克;二次大战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称为第二代坦克;20世纪60?90年代研制的坦克,被称为第三代坦克(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的划分方式,也是从第三代坦克开始)。
4.坦克的手足——自行火炮
可以说,自行火炮和坦克,简直是战场上的亲兄弟,它们之间的区别,一下子很不容易区分。但是,由于在战场上的定位有很大的差别,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性能,也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自行火炮,是在坦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二战中,由于行军战斗的移动力大大增强,无论是坦克还是步兵,都需要有高移动力大口径火炮火力的大力支援,原来的牵引式火炮过于笨重,自行火炮就应运而生。最初的自行火炮,只是简单的把原来的牵引火炮和坦克底盘,简单的结合在一起。在外观上来看,为了安全考虑,大部分坦克的发动机都是后置的(以色列梅卡瓦除外),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毕竟在战场上大部分时间,坦克是正面对着敌人的。大多数自行火炮,因为火炮身管较长,而采取发动机前置的布局。因而坦克的炮塔,多位于车体的中央,而自行火炮的炮塔,则位于车体的后部。
由于坦克的主要任务是突击,因此为了减少受弹面积,其炮塔通常较低矮,而自行火炮则由于其主要任务是支援,为了方便大口径火炮的装填,炮塔通常比较高大。
由于坦克通常用来进行视距内交战,故需要快速的反应,所以大多数坦克炮塔上,安装有车长指挥仪,而自行火炮由于多执行视距外交战任务(自行反坦克炮除外),所以车长指挥仪不常见。同样道理,激光测距仪在自行火炮上也不多见。坦克由于自身总量大(装甲厚),火炮口径相对小,故有足够能力对抗射击时的后坐力,因此都没有炮口制退器,而自行火炮则刚好相反,因此基本都有炮口制退器。
现代坦克,主要配备长身管加农炮(32倍口径以上),射击时采用直瞄方式,因此火炮高低角范围较小,有效射程也在2千米-3千米左右,但其炮塔可360°旋转,而自行火炮则多采用加农榴弹炮或榴弹炮,口径通常较坦克为大,采用抛物线弹道射击方式,火炮高低角范围比较大,射程可以达到20千米~40千米,有的使用火箭增程弹甚至可达70千米,但其炮塔大多不能360°旋转,多为左右70°。
由于作战需要,坦克常配有多种辅助武器,包括航向机枪、高射机枪、射手机枪等,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配备有迫击炮,而自行火炮的辅助武器通常比较少。
坦克的防护:
坦克的装甲通常不仅比自行火炮厚许多,其材料也多为钢或复合材料,而自行火炮的装甲通常较簿,只能防御轻武器,且为了减轻总重量,机动灵活,大多采用铝合金。
大多数现代坦克都有裙板,而许多自行火炮都没有,坦克的机动性大,多远胜于自行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