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两栖动物
28894400000006

第6章 引起关注——奇特濒危的两栖动物

1.中国的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

在盛夏山间的夜晚,伴随着犹如袅袅琴音的泉水声,不时会听到婴儿般的啼哭,这种声音其实是大鲵发出来的,“娃娃鱼”遂因此而得名。娃娃鱼头宽而扁圆,有一对小眼睛,四肢短小,尾部侧扁,形状十分怪异。身体的颜色有棕色、红棕色,还有黑棕色的。娃娃鱼是现存两栖动物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可达1.8米。

大鲵经常生活在有很多岩石的清澈山涧,洞穴在水面以下。

白天,它们在自己舒适的家中呼呼大睡,等到夜幕降临时,它们开始出来活动,静静地隐蔽在滩口乱石中,等着猎物走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娃娃鱼坐滩头,自有自来食”。娃娃鱼很少活动,所以它们的新陈代谢十分缓慢,每次只需吃200~300克食物就行,并且不用天天都吃。

每年的5~8月是娃娃鱼的繁殖季节。雌鲵的任务是负责产卵,而雄鲵从此要担当所有的孵卵任务。生产的小鲵15~40天后,小“娃娃鱼”就开始分散生活。娃娃鱼是一种很古老的动物,早在2亿多年前就非常繁盛,素有“活化石”之称。不过,随着自然的变迁,依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存活下来的极少。娃娃鱼是目前我国的特有品种,我们应该着力加强对它们的有效保护。

2.你知道大山椒鱼吗?

大山椒鱼因其身上有山椒味道,故名大山椒鱼。

日本大鲵又称为大山椒鱼,和中国的娃娃鱼很相似。不过,日本大鲵头部背腹面的疣粒为单枚,且大而多,尾稍短。它们喜欢生活在花岗岩或页岩地区,那里的水温低,而且山间的溪流也很清洁。

日本大鲵的产卵季节在每年的8月底或9月初,每条卵袋有卵400~600枚。胚胎发育时间为两个月,幼体5年后性成熟,在饲养情况下寿命可达130年。它们在繁殖季节由雄性筑巢,并有攻击和护卵行为。它们以淡水螃蟹、鱼和小型两栖动物为主要食物。

成年的日本大鲵全长可以达到100厘米左右,头扁平,眼小,体侧有显著的纵行皮肤褶;这种大山椒鱼形态上与中国大鲵非常相似,其主要差异是:在日本,大鲵头部背腹面疣粒为单枚,且大而多,尾稍短,我们见到它们时要仔细加以辨认。

3.成体栖息于水中的尾斑瘰螈

尾斑瘰螈因尾部有紫红斑而得名。

尾斑瘰螈主要分布于贵州(雷山、梵净山)、湖南(西南部)一带。食物以水生昆虫、鞘翅目幼虫、虾和蝌蚪等为主。栖息在海拔500~1800米茂林深处的大、小山溪内,有时在溪边清水中也能看到。成螈常常生活于溪底石上或岸边。

雄螈全长122~145.5毫米,雌螈全长131~154毫米。头部呈梯形,略扁平,吻端平切,头侧有腺质脊棱;唇褶极发达,犁骨齿列呈“∧”形。皮肤比较粗糙,有不规则的沟纹,沟纹间满布小痣粒。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天然互达对方掌部;4个指,5个趾;缘膜宽肩,尾短,鳍褶较薄。足体背面颜色为棕褐色,有三行土黄色纵纹;雄螈尾的中段和后段有紫红斑,身体的腹部有橘红斑。4月底是产卵的最好季节,卵单粒黏附在石缝内,胶囊椭圆形,动物呈棕色,植物呈乳白色。

2000年8月1日,尾斑瘰螈现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4.小巧可爱的蓝尾蝾螈

蓝尾蝾螈的尾部末端常为蓝色。

蓝尾蝾螈在我国有2个亚种,分布在云南、贵州一带。栖息于海拔1700~2600米的水沟、水塘内,常有杂草等植物生长。每年的6~7月是产卵的最佳时期。雄螈的长度在85毫米左右,雌螈100毫米左右,头呈扁平状;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吻棱比较明显,鼻孔近吻端,吻长要大于眼径;口裂恰在眼后角后下方;上、下颌间有细齿分布,犁骨齿两列成“∧”状,前端在内鼻孔之间的水平部位会合,后端斜向外;舌很小但是较厚,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相连,两侧游离。前肢比后肢要细弱得多,当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重叠或达对方的掌踱部;四趾几乎等长,内踱突出不是很显著,外踱突出明显成锥状。

皮肤有些粗糙,但是胸腹部较光滑,有细横皱纹。头、背、体侧及尾满布较大疣粒;枕部“∨”形隆起与背脊棱相连,直达体后端;咽喉部有颈褶及细疣粒。目前,此类物种已经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5.体型最大的——虎皮蝾螈

虎皮蝾螈分布在加拿大和美国地区。大多数在地底下生活,只有在繁殖期间可见到它们的踪迹。身体全长在180~200毫米,有的成员长度可达330毫米,被认为是陆生有尾类中体型最大者。

繁殖方式是卵生。在繁殖期间,可在农地水池、森林、湖泊、沼泽地见到它们的踪影。每胎可产100颗卵,24~30天即可孵化。

虎皮蝾螈多占有啮齿类乳动物或蟹虾的既有巢穴。虽然它们有自行掘穴的能力,但它们一般很少自己动手去筑巢。

6.我国的特有物种——大凉疣螈

大凉疣螈分布在中国四川西南部地区,也是我国的特有物种。繁殖方式是卵生。栖息在海拔1300~2700米的山区。不繁殖的时候居住在陆地上,在山顶溪流及其附近草丛中比较常见。身体长度约180~230毫米,尾巴的长度占头体长度的110%(雌)~130%(雄)。头部背部两侧有显著的骨质嵴棱。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皮肤比较粗糙,密布瘰粒。全身棕黑色,只有头背的耳后腺、四肢的指趾端以及尾下缘是橘黄色。背侧瘰疣(肋腺)不明显,且略呈方形。大凉疣螈最好的繁殖期一般在5~6月,这期间,它们进入溪流、水洼中求偶、排精、纳精与产卵。卵单粒产在水草上,卵径在2~2.5毫米之间。

7.台湾的珍稀物种

琉球棘螈在中国仅分布于中国台湾省。国外分布在日本的奄美大岛、德之岛、冲绳岛及渡嘉敷岛。

琉球棘螈繁殖方式是卵生。身体的长度在160毫米左右。全身棕黑色,仅泄殖肛孔周围、手足腹面与指趾端和尾下缘是橘黄色。头宽而扁,头背两侧有骨质脊棱。躯干及尾巴根部背面较扁平,正背中央脊棱显著,有的分节或不分节;两侧较平,有与肋骨相应的棱起,背侧瘰疣下方有肋骨尖端支持,整体看来,形似窄长叶片。皮肤有的粗糙有的很平滑。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琉球棘螈栖息在树林中,一般是靠近耕作区的树林间据多数。

除了繁殖期,它们会在陆地生活,白天隐藏起来,一般藏匿在石块、腐朽的木头、落叶下,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不过下雨天也会出来,活动也比较频繁。繁殖期在每年的1月下旬到6月下旬之间,这段时期它们会把卵产在静水水域岸边斜坡上的落叶下或腐烂植物的土壤中。它们的觅食对象是小型无脊椎动物、幼虫、昆虫。

8.浙江镇海的特种动物

镇海棘螈只分布在我国浙江省镇海县,现改为宁波市的镇海镇。栖息在海拔100~200米的丘陵地区。平常生活在陆地上,白天多隐藏在阴暗潮湿、土壤疏松之处的草丛、土穴、石下或石缝中,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它们是以小型螺类、蜗牛、蚯蚓、蜈蚣、马陆、布行虫等为食物。

镇海棘螈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每年的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4月是它们的冬眠期。4月之后,进入闭塞度较好的静水河流附近求偶、排精、纳精,产卵于距水面20~100厘米的岸边斜坡上。每个镇海雌棘螈可产卵72~94粒,堆成一团,被杂草或落叶所掩盖。卵单生,乳黄色,直径3.2~3.4毫米。胶膜充分吸水膨胀后直径可达到10.5毫米,像珍珠一样晶莹。大约20天就可以孵出全长达20毫米左右的幼体,3个月之后完成变态。

镇海棘螈身体的长度,雄性约109~139毫米,尾长约占头体长的76%;雌性约124~151毫米,尾巴的长度约占头体长的70%。头部宽而扁,基本全身呈现棕黑色,只有耳后腺后缘、嘴角、指趾腹面及掌部、尾腹鳍褶是橘黄色。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皮肤很粗糙,密布疣粒,头背两侧有骨质脊棱。正背中央脊棱显著,有与脊椎相应的凹痕;背部较平,有与肋骨相应的棱起,背侧瘰疣下方有肋骨尖端支持。

9.景东的特种——高山掌突蟾、景东湍蛙

高山掌突蟾是我国的特有种类,分布在我国云南景东地区。常年生活在河流和溪流中。由于它们的分布范围很窄,加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高山掌突蟾的生活境况越来越不容乐观,目前已经是我国的濒危物种。

高山掌突蟾普遍很小,雄蟾的长度为25.3~26.8毫米,雌蟾的长度在33.7毫米左右。两眼之间有褐色三角形斑,肩上方有“w”形斑,胸部有褐色斑点,腹侧白色腺体呈纵行,身体背部皮肤较光滑,体侧具有少数细肤棱和疣粒。

景东湍蛙分布在我国云南从贡山县向南直到腾冲县境的高黎贡山的西坡地带,生活在常绿阔叶林间的山溪急流中。

10.“牛”和“蛙”的完美结合——牛蛙

牛蛙喜欢居住在池塘、沼泽地、草丛以及江河边上。它们很喜欢群居,往往少到几只多到几千只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白天会躲藏在潮湿阴凉的池沼等地方,到了晚上出来四处活动,寻找食物。

它们吃的食物在不同的阶段是有一些区别的:在蝌蚪阶段,刚孵化出来的食物是包在卵外的胶状物质;随后,便改成吃兰藻类;在一个星期之后,就开始吃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变成蛙类但还处于幼蛙时,它们开始吃甲虫、小鱼、小虾、昆虫、水蚤等;等到成体以后,它们的食物就非常广泛了。

牛蛙一年只能产一次卵,时间为每年的5~9月,在长江流域进行。在长江流域以南生活的牛蛙,它们的产卵季节会提前;居住在北方的牛蛙,则繁殖季节会推后。牛蛙排的卵比较多,一般每次排卵量1~2万粒,多的可达3万粒。它们擅长跳跃、鸣叫,尤其在晚上的时候更是如此。

它们的体型和一般的蛙大体相同,但个体较大一些。雄蛙没有雌蛙大,雄蛙在18毫米左右,雌蛙在20毫米左右。它们的成员中,最大的个体可达到2千克以上。牛蛙身体的肤色会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不同,通常情况下背部和四肢都是绿褐色,背部带有暗褐色斑纹;头部和口周边为鲜绿色;腹部为白色;咽喉下面的颜色是随雌雄而不同的:雌性一般为白色、暗灰色或者灰色,雄性为金黄色。

牛蛙四肢粗壮,前肢较短,没有蹼;头部宽扁;眼球外突,分上下两部分;背部有些粗糙,有细微的肤棱。

11.肢体短小能生存吗?

短肢角蟾在我国分布于广东、香港地区。生活在林间溪流的附近。其数量极为稀少,而且分布区域也相当少,是我国独有的种类。

短肢角蟾背部的皮肤很光滑,上唇缘自颊到口角部是浅色纵纹,后肢较短,左右跟部不相遇。吻端平切呈盾状,吻向前突出,吻棱呈棱角状。蝌蚪没有唇齿,也没有角质颌,呈漏斗状。

12.我国现存的珍稀宝贝——双带鱼螈

双带鱼螈在我国分布于广西和云南南部,雄性双带鱼螈的泄殖腔壁能翻出成为交接器,体内受精,肛裂纵置或横置。双带鱼螈在洞穴中产卵20~50枚,用湿润的身体盘绕着这堆卵,一直到卵孵出为止。在孵出小生命时,成体双带鱼螈的3对细长羽状外鳃已萎缩,不过鳃裂没有封闭。双带鱼螈的幼体在其后段还有鳍褶,有侧线器官。幼体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它们的鳃裂就会封闭,鳍褶慢慢消失,触突从小窝内可明显伸出,这就表示已经完成变态。它们身体细长,周身有缢纹环绕,形成许多排环褶。舌较大呈Y形,有游离缘抵向内鼻孔。肋骨较长。右肺发达,左肺退化。中耳只有不发达的耳盖骨和耳柱骨,并没有咽鼓管、鼓室和鼓膜。

13.定居在了哀牢山——哀牢髭蟾

哀牢髭蟾分布在我国云南一带,生活在哀牢山和景东无量山海拔2400米常绿阔叶林下山溪中,溪面宽而水流平缓,蝌蚪数量多。它们属于大型的蟾,雄蟾的体长在73~82毫米之间。

它们蝌蚪的数量很多,但是成体之后数量就变得很少,加上它们分布地域的狭窄,因此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我们应加大保护它们的力度。

它们头体背面的皮肤布满了短而杂乱、彼此相连的肤棱,如网状,体后部有少数稍大而圆的瘰粒。背面是紫灰棕色,有许多小黑斑点,后肢横纹明显,前肢横纹不显著。腹面为乳白色,满布黑碎云斑。指、趾末端是米黄色。

它们的头宽大于头的长度,吻端圆,略超出下颌,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睛较大,眼球上半是灰黄色,下半为浅蓝色;鼓膜所在的地方很隐蔽,不容易看见;上颌齿强壮,没有犁骨齿;舌头偏大,后端缺刻较深。前肢长,前臂及手超过体长的一半;指粗,末端呈球形。

14.乡城齿蟾,我们共同的保护对象

乡城齿蟾分布在我国的四川、云南地带,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中甸高原水溪中。由于它们分布地域狭窄,造成目前其数量越来越少,我们应该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

它们的体型偏小,雄蛙的体长小于雌蛙的体长,雄蟾体长43~55毫米,雌蟾50~60毫米。吻钝圆,吻棱不显著;没有鼓膜;上颌有齿,没有犁骨齿。皮肤粗糙,布满疣粒,而且还很大;肛下疣粒显著,腋腺为浅黄色,股腺大而圆。腹面相对光滑并且没有斑点。通体灰棕黄,四肢有窄横纹。

15.通体布满高贵的紫色——尖吻蛙

尖吻蛙被发现是在度喀拉拉邦高止山脉西部。在2003年的时候,它们的足迹很少,很难见到它们。由于它们的数量很少,目前已经是濒危灭绝的生物。它们生活的地域很奇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度过,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因此,直到今天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仍然非常少。

16.巴克斯特怀俄明蟾蜍

巴克斯特怀俄明蟾蜍的身体是一种咖啡色、灰色或绿色,并带有斑点的两栖动物,成年后体长约5厘米,体重约250克。曾广泛见诸于美国怀俄明州西南部平原的湿地、可灌溉草甸。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野外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踪迹了,据记载,1994年巴克斯特怀俄明蟾蜍在野外灭绝(指该物种已不能在野外生产能长到成年的后代)。专家认为,其灭绝的原因,主要因为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天敌的增多和气候变化。目前,只有在怀俄明州毛特腾森湖野生生物保护区才能见到巴克斯特怀俄明蟾蜍。

17.肯尼亚撒加拉蚓螈

肯尼亚撒加拉蚓螈的身体呈蓝褐色,没有腿,看上去更像一只蠕虫,在它的头部两侧长着触须,能够有效地探测猎物的化学信号。肯尼亚撒加拉蚓螈是现今唯一完全没有四肢的两栖动物,基本没有尾巴或仅有极短的尾巴,多数蚓螈也像蚯蚓一样穴居,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目前,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它们的数量在一天天减少。

18.用胃来孵化下一代,你相信吗?

胃溪蛙生活在水温大约20℃的干净溪流周围以及山区森林。胃溪蛙的身体长约4~5厘米,眼睛突出,瞳孔垂直,鼓膜不明显。体型粗壮,身体的颜色如为深橄榄绿,上面则会有一些不太显著的花斑纹;有的成员身体为黑色,腹部为白色。

胃溪蛙的生殖情况一直是我们备受学界关注的,要不是有真实的事例存在,我们怎么也不会相信,它们用胃来孵化新的生命。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雌蛙将受精的卵吞入胃中,此时胃腺消失,胃液的分泌停止,因此,胃的消化功能暂停,从而成为提供蝌蚪发育得很好的育儿袋;当蝌蚪变成了小娃,雌蛙将它从嘴里吐出来之后,雌蛙的胃又恢复了以前的消化功能。由于胃溪蛙奇特的生育方式,很多科学家试图从胃溪蛙身上研究出治疗胃溃疡的好方法,可惜的是,它们只分布在澳洲东部,1980年之后就没有记录了,可能已经绝种了。

19.巴拿马金蛙

巴拿马金蛙,又被称作泽氏斑蟾。一般体长4~5.5厘米,吻很尖,鼓膜不明显。巴拿马金蛙有苗条的身躯和修长的四肢,内侧及外侧手指或脚趾特别短。皮肤光滑,体色呈鲜艳的黄色或橘色,有明显的黑色斑点,具有警告敌人有毒的功能。

巴拿马金蛙是属于陆栖动物,栖息于热带雨林。春季与夏季是它们的繁殖期,将卵产于雨水造成的暂时性积水或泛滥区,卵和蝌蚪的成长都很快,卵孵化成蝌蚪仅需24小时。

由于壶菌引起的病症流行,巴拿马金娃在野外目前已经难见其踪迹。

巴拿马金娃属于华盛顿公约(CITES)所列的第一级濒临绝种保育类,禁止进口及饲养。居住地的破坏、气候的改变和疾病是造成族群下降的主要原因。

20.全球十大透明物种之首——透明蛙

玻璃蛙,你知道吗?你对它们有多少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可谓无奇不有,自然界造就了许多奇特怪异的物种,其中有一类动物身体呈现透明状,甚至透过它们的皮肤可清晰看到内脏器官,以及跳动的粉红色心脏。

这种外形奇特的青蛙生活在委内瑞拉,其身体透明的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所在的生存环境。它们的身体呈现出青柠檬绿色,心脏、肝脏和消化道都看得一清二楚。

21.已经灭绝的金蟾蜍

金蟾蜍,又称环眼蟾蜍,美洲蟾蜍的一种,曾经大量存在于哥斯达黎加蒙特维多云雾森林中一片狭小的热带雨林地带,其雄性个体全身金黄色,因此被叫作金蟾蜍。但是,目前金蟾蜍已经灭绝,一般认为,造成金蟾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

金蟾蜍主要生活在地下,仅在交配季节现身到雨林中来。交配季节一般在干燥季节过后、降水量略有升高的4月份,持续数周时间,此时,雄蟾蜍会大量聚集在地面上的水洼中,等待雌蟾蜍的到来。雄蟾蜍相互争斗,以获得交配的机会,直到交配季节的结束。此后,雄蟾蜍重新隐避到地下,雌蟾蜍将卵产在季节性的水洼中,每次产卵平均228粒。两个月后卵自动孵化成蝌蚪。成年雄金蟾蜍体长3.9~4.8厘米,全身金黄色,皮肤光泽明亮,与普通蟾蜍有很大不同。雌金蟾蜍个头略大,体长4.2~5.6厘米,外形与雄金蟾蜍有很大不同,皮肤是黑底,伴有深红色大型板块,并镶有黄边。

关于金蟾蜍灭绝的原因,一些专业人士或相关机构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金蟾蜍为哥斯达黎加第一个因全球变暖而灭绝的物种;有人指出,金蟾蜍的灭绝主要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气候变化;此外,紫外线的增加、菌类物质、寄生虫以及低pH值环境也是可能的原因。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给出解释:可能是金蟾蜍的栖息地过于狭小、全球气候变暖、壶菌疾病感染和空气污染等多种原因的结果。

22.紫色青蛙

紫色青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青蛙,在2003年首次被发现,它的存在鲜为人知,常年生活在地下4英尺(约合1.2米)以下环境中。紫色青蛙,依据它们的名字,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它们身体的颜色。是的,它们浑身呈明亮的紫色,脑袋小、嘴巴尖、眼睛细。经科学家鉴定,这是一种非常珍稀的青蛙,而且是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目前,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它们的数量正变得日渐稀少。

23.山鸡细趾蟾

山鸡细趾蟾主要生存于拉丁美洲的蒙特塞拉特岛和多米尼加,种群数量在过去10年中减少了80%。目前,被列为濒临灭绝物种当中。造成它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火山爆发导致栖息地的聚减和壶菌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