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栖动物的觅食和自我保护
两栖动物的一生都处于主动觅食的状态,以此维持自己的生命。任何体态大小合适、活着的脊椎动物都是两栖动物的捕食对象。比如说鱼、老鼠、蜥蜴、小鸟以及其他两栖动物,只要是可以吃的、能够吃得到的,都会成为它们的腹中之物。
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自然环境中,这些两栖动物时刻都面临着一种危险——成为别的食肉动物的食物。比如说青蛙,其肉质鲜美,含有丰富的高蛋白,没有羽毛和鳞片,骨头也很小,因此很容易成为其他哺乳动物的美餐。为了防止自己变成其他动物的口粮,两栖动物必须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慢慢进化出一套独特的防卫本领。
两栖动物一般都有与周围环境相近的身体颜色,比如位于非洲一带的玻璃蛙,它们在水中几乎是透明的,因此不易被敌人发现。有的两栖动物在敌人来临时,把全身充气膨胀,使自己看起来体积庞大,吓退敌人。
蝾螈就更会注意保护自己了:它们在遇见敌人的时候,把头向后仰,露出头部下面鲜艳的颜色,借此把敌人吓跑;如果这一招不管用的话,它们就亮出绝招:分泌毒汁,或者用尾巴上的黏液把敌人的嘴黏住。
2.伪装能力超强的南美角蛙
南美角蛙分布在巴西东北部、厄瓜多尔西部等地区,体长可达10~20厘米,嘴大而肥胖,很像颗圆球。
身体的颜色为红色或者棕色,并有一些深棕色的斑点和条纹,它们可以很巧妙地把自己伪装成一片树叶,以等待猎物靠近。它们非常贪食,大嘴巴可以吃差不多和自己体型相差无几的猎物,其美食为蛙类、蜥蜴、老鼠等。
3.非洲胎生蟾蜍
非洲胎生蟾蜍是体型娇小的两栖动物,仅栖息于坦桑尼亚奇罕西河谷瀑布的两侧,靠溅起的飞沫维生。
2000年4月,因发电需要,河道被引离瀑布,令这种蟾蜍的栖息地消失了95%以上。为挽救这种蟾蜍,当地已安装了洒水系统,人工制造飞沫,然而效果并不明显,非洲胎生蟾蜍的数量还在减少。
4.青蛙也会怕淋雨?
青蛙怕下雨,遇见下雨的时候,它们会避雨,你发现了吗?一般蛙的皮肤会分泌出来一种黏液,来保护因为太干而受到灼伤的皮肤。在下雨的时候,它们会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避雨的地方,通常会躲避在石头底下、树叶下面或者是别的东西下面,主要它们怕雨冲掉它们身体上的“保护乳液”而已。等到雨后天晴,它们都会唱着歌出来呼吸新鲜的空气。
5.蛙类是人类的好朋友
几乎所有的蛙类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几乎所有的青蛙和蟾蜍都是以昆虫为主要食物的,它们中的成员有的可以在树上生活,在高山区生活,有的在水田、水稻等地方生活。它们昼夜外出,不过,一般晚上出来活动较为频繁。不论怎么样,它们都是庄稼的益虫。据生物学家们统计,一只黑斑蛙每天大约可以吃掉70只虫子,一年就可以消灭害虫15000只左右了。而一只泽蛙,如果放开肚皮吃的话,一天就可以吃掉266只虫子。生物学家们算了一下,如果每亩稻田里有一千只泽蛙,那么每天就可以消灭至少5万只害虫,在水稻生长季节里就可以捕杀害虫七千万只以上。
还有,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蛙类家族成员,有的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比如说我国吉林的中国林蛙,可以入药,作为滋补强壮剂和治疗疟疾的药物。
可是,人类还是无视它们好的一面,恣意地杀害它们,现在有很多地方的蛙类和蟾蜍都到了濒危的地步。我们应该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
知识小百科
童第周和青蛙的故事
说到青蛙,就不能不提的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他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克隆第一人。在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童第周和青蛙的故事。
简陋的实验室中,一个人在紧张地忙碌着,似乎已经全然忘记了周围的世界,连站在他身边观看的人都顾不上看一眼。只见他用一把尖利的钢镊将青蛙卵钳到玻璃盘中,然后用一根钢针在卵细胞上刺了一个小洞,当看到胀鼓鼓的卵细胞松弛下来——由球状变成扁圆形时,再操起两把钢镊,用细尖的镊尖夹住细胞的中央,均匀地向左右一撕,卵膜马上被剥离得干干净净。对生物学感兴趣的人都知道,这段话讲述的是童第周在剥除青蛙卵外膜的情景。那他为什么要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呢?
在生物学界,有这样一句戏言,“你想体验什么是高难度吗,那就去学童第周做青蛙卵剥离手术吧”。这个实验操作起来非常难,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来青蛙卵是像小米粒那么大的小黑籽,外面还有透明的胶质膜,遇水即膨胀,且彼此相连,结成一大团卵块;胶质膜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又能使卵有较为良好的发育条件。柔韧的胶质膜是对机械性刺激的最好缓冲物,特别当卵黏成大团时,还可以避免被动物所吞食;胶质膜也阻碍卵与卵之间的接近,因而使卵有更充分的氧气条件;透明的胶质膜可以聚集阳光的热量,提高卵孵化时的温度。
故事是这样的,1930年,童第周留学比利时,当时生物界正在研究青蛙卵,却无人能把青蛙卵的模型完整地剥开,研究被迫停止,这时,童第周毅然站了出来,说:“我来试试”。面对别人的讥笑,童第周并没有退缩,他凭着自己的胆识和才能,终于完成了青蛙卵的剥离手术,在当时轰动整个生物界。
当时我们的国家还非常贫困,没有电灯,他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自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陶瓷酒杯来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
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他的老师布拉舍教授赞扬说:“童先生了不起!中国人真正了不起!你战胜了上帝,为我们的实验开辟了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