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鱼类
28901700000007

第7章 独具特色

1.可以做书签的鱼和皮肤会“说话”的鱼

(1)可以做书签的鱼

我国的南海,有一种怪鱼,名叫甲香鱼。这种鱼身体十分扁平,薄而透明,其尾部可以弯曲,甚至折成直角,身体完全被包于透明骨质甲中;吻突出,呈管状;口小,位于吻管顶端;背鳍2个,位于体末端;尾鳍在第二背鳍与臀鳍之间,以深凹刻分离;它的头朝上,尾向下,挺着肚子游泳,游起来就像人走路那样。据统计,这种鱼长二至三寸,肉很少,不能食用,经济价值很低。但是由于其身体薄而透明,形态很美,可将它晒干作书签用,因而被人称为“书签鱼”。

甲香鱼经常十几条结成一群,把细长的管状吻向上,做垂直运动。甲香鱼觅食的时候有时还能头朝下,垂直倒立,在泥沙中啄食微生物。通常,在我国南海和印度洋的珊瑚礁上都分布有甲香鱼。

(2)皮肤会“说话”的蝴蝶鱼

蝴蝶鱼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东非至日本等海域的珊瑚礁中。它的外形就与陆地上的蝴蝶一样,有着五彩缤纷的图案。

通常来说,蝴蝶鱼体甚侧扁而高,菱形或近于卵圆形,最大的体长可超过30厘米,如细纹蝴蝶鱼;口小,前位,略能向前伸出;两颌齿细长,尖锐,刚毛状或刷毛状;腭骨无齿;鳃盖膜多少与鳃峡相连。此外,蝴蝶鱼嘴的形状非常适宜伸进珊瑚洞穴去捕捉无脊椎动物,通常,它们常用尖尖的嘴啄食附在珊瑚或岩石上的小动物。

蝴蝶鱼胸鳍发达阔展,从水面上看像一只蝴蝶。蝴蝶鱼捕食动作奇特,可跃出水面犹如海洋中的飞鱼。平时,蝴蝶鱼顺水漂流,一旦有昆虫飞临,即使离水面数十厘米,也可跃出水面捕食。蝴蝶鱼雌雄辨别容易,从尾部看,雄鱼鳍膜较短,鳍条突出呈长须状,体色较深,而雌鱼有明显的不规则花纹。

蝴蝶鱼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礁盘中,具有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本领,其艳丽的体色可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种鱼的体表有大量色素细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可以展开或收缩,从而使体表呈现不同的色彩。通常一尾蝴蝶鱼改变一次体色要几分钟,而有的仅需几秒种而已。

一般来说,蝴蝶鱼既爱打扮,又爱迷惑人,许多蝴蝶鱼有极巧妙的伪装,它们将自己华丽的衣裳隐藏在珊瑚群中。当其在隐藏时,蝴蝶鱼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而在尾柄处或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常使捕食者误认为是其头部而受到迷惑。当敌害向其“伪眼”袭击时,蝴蝶鱼剑鳍疾摆,逃之夭夭。

实际上,蝴蝶鱼在长期的演变、进化和繁衍过程中,不但利用皮肤颜色来传递信息,布置监视岗哨,还综合它们自身的体型及行为,组成了蝴蝶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会话语言。由于它们的体色艳丽,深受中国观赏鱼爱好者的青睐。它们在沿海各地的水族馆中被大量饲养观赏。

2.最不像鱼的鱼和长着四只眼睛的鱼

(1)最不像鱼的鱼

海马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但有趣的是它却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近陆浅海小型鱼类。海马的形状非常有趣,它的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成一大钝角或直角,鱼体粗侧扁,完全包在骨环中;躯干部由10~12节骨环组成;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握;吻呈管状;口小,鳃孔小;背鳍位于躯干及尾部之间,臀鳍短小,胸鳍发达,无尾鳍;雄鱼尾部腹侧具有育儿囊。

一般来说,海马的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张合,因此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动物。它的一双眼睛,也是特别之处,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然而,它本身的身体却不用转动,只能用伶俐的眼睛向各方观看。有时候,一只眼向前看,另一只眼向后看,通常,除了蜻蜒和变色龙之外,这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做到的。

通常,鱼类或陆地上的大多数动物都是由雌性生育的,而海马却是个例外,海马家族的新生命都是由海马爸爸来生育的。一般,雄海马的腹部有一个可以装2000只小海马的“育儿袋”。雌海马就将卵产在这里,当卵塞满“育儿袋”后,雄性海马便会沉入水底,找块安静的水域照顾它的后代。通常,受精卵经过约3周的发育后,孵化出小海马,当小海马出生时,它们的爸爸用弯起的尾部缠住水草,身体前后摆动,从而使“育儿袋”慢慢张开,依靠肌肉的收缩,把小海马一只只地挤出来,一般,每批1~20只。等一生下来,小海马就要远离父母的保护,在海洋中独立生存了。

可以说,海马是最不像鱼的鱼类,它集合马、虾、象三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海马尾部的构造和功能与其他鱼类迥异。因为不善于游水,休息时的海马利用具有卷曲能力的尾部,缠附在海藻的茎枝上,以保证不被激流冲走。海马游泳的姿态也很特别,头部向上,体稍斜直立在水中,完全依靠背鳍和胸鳍来进行运动,扇形的背鳍起着波动推进的作用。

据统计,海马全世界都有分布,但尤以热带种类的数量较多。通常,海马生活在沿海海藻丛生或岸礁多的海区,或附着在漂浮物上随波逐流,可用背鳍摆动直立游泳,以小型甲壳类为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海南岛四周沿海和西南沙群岛近海等水域,都十分适宜海马的繁衍生长,共有十余个品种,其中,药用价值较高的有斑海马、刺海马、日本海马、大海马等品种。

(2)长着四只眼睛的鱼

在中、南美洲的淡水和咸水水域里,生活着一种长着“四只眼睛”的鱼类,这种鱼眼睛的构造非常特别。但实际上,四眼鱼并不是真正具有4只眼,而是因为眼球结构十分特殊。四眼鱼的眼球内有一道由上皮细胞构成的结膜通过角膜,同时虹膜又生出两个凸起从中间横亘瞳孔,将眼睛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看上去就像是4只独立的眼睛,一对朝上看,一对朝下看。通常,值得一提的是,四眼鱼眼内上宽下窄的椭圆形晶体具有特殊的折光作用:从眼球上半区射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聚焦后将成像于视网膜的下半区;反之,从眼球下半区看到的物体又被感知于视网膜的上半区。一般,四眼鱼游泳时,角膜的上半部会露在水外,这有助于看到和捕到飞近水面的昆虫和防止鸟类的袭击;此外,角膜的下半部同时可以看到水面下的东西和防止肉食鱼类的侵袭。

一般来说,海水平潮时,四眼鱼齐聚到河口,微昂着头,眼露出水面。退潮时,它们就在沿岸浅水中游来游去,时而跃入空中,吞食飞行中的昆虫,时而潜入水下,摄食藻类和甲壳动物。在浅滩上,常常有成群的四眼鱼憩息着,有时多达成百上千条。它们竖起眼睛,仿佛一片黑珍珠。事实上,它们往往是在静候小潮的到来,好把它们推向沙滩,因为那里有许多小生物可以充饥。一般而言,这种四眼鱼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在陆地上栖息。在水中它用鳃呼吸,它的头部有一个液囊,当它跃入陆地后液囊充满水,会不断向鳃传输水分,让鳃继续可以呼吸,然后水分流遍全身,保持身体湿润。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四眼鱼眼睛独特的生理构造,如果研制成功“四眼鱼镜头”并装备在潜水艇的潜望镜上的话,那么未来的潜水艇只需升起一根镜管,便可以同时观察到水下、海面、空中的情况,便可使视野大大开阔,做到“既知己又知彼”,使作战能力可大幅度提高。

3.帮鱼看病的鱼和气象预报鱼

(1)帮鱼看病的鱼

同人类一样,鱼儿也会生病、负伤。在海洋里,有些小鱼专门在海底珊瑚礁、岩石旁、海草茂盛水流不急的水域或沉船残骸附近开设“医院”,“免费”为这些需要治疗的鱼儿“治病”。通常,“鱼医生”的治病方式很特别:它们用自己的尖嘴清除病鱼伤口里的细菌、寄生虫或坏死的细胞,其医术非常高明。经过它们的治疗,病鱼几天内就会痊愈,真可谓“妙手回春,嘴到病除”。

通常,“鱼疗法”中有两种类型的鱼参与,它们都属于鲤科家族,适合在炎热的环境中生存。第一种鱼被称为“侵袭者”,有着尖尖的嘴,大约有15~20厘米长,但其身上覆盖的鱼鳞却比较大,而且不规则地排列着大小不同的6~8个侧斑。第二种鱼被称为“舔食者”,有着新月形的嘴,最大能够长到19厘米,它们的身上也覆盖着大鳞片。此外,还有一种鱼被称为“刺戳者”,不过它们不是第三种鱼,仅是未成熟的“侵袭者”,在成熟的过程中会自动脱掉侧斑。

一般来说,这两种鱼都属于杂食类鱼,这是鲤科鱼的一个著名的特性,它们以吃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通常,温泉里生活的浮游生物很少,据说,正是因此限制了它们的生长和发育,使得它们更富有攻击性,从而成为食肉类的鱼。通常,在冬天当水池不再那么拥挤时,这些鱼就像是一群饥饿的绵羊那样到处找食。在夏天,它们就会攻击人的身体。较为有趣的是,它们更喜欢袭击患病的皮肤而不是健康的皮肤,因为患病的皮肤更容易啃食。

据研究观测发现,它们之所以啃食人的皮肤是因为饥饿。若一条鱼饿了多天后,它会到处寻找食物,不仅会攻击人的手,而且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如铅笔或者昆虫;而在鱼缸里吃饱了的鱼就不会找食物。研究人员也观察了同类相食的鱼,饥饿的鱼会攻击并吃掉弱小的或者受了伤的鱼,直到只剩下鱼的骨架子。

(2)气象预报鱼

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一种热带鱼,能够预报天气情况。当地居民根据这种可饲养在鱼缸中的鱼来观测天气:鱼若沿缸壁漫游,便是阴天;鱼若浮在水上躁动不安,就肯定要下雨;鱼若静躺缸底不动,那么一定是个大晴天。此外,无独有偶,在智利西部地区也有一种观赏鱼,也具有预报天气的本能,而且比气象台站预报还准,因此不少家庭养有此鱼。

当地居民每逢外出耕作或出海捕鱼时,观察一下鱼缸里的鱼便一目了然。它卧在缸底纹丝不动一定是一个大晴天;若是在鱼缸四壁慢条斯理地游来游去,天气不是多云就是阴天;倘若浮在水面不断地“叭哒,叭哒”地鸣叫,则预报天气即将下雨了。

4.喜欢接吻的鱼和能够变性的鱼

(1)喜欢接吻的鱼

有一种接吻鱼,又名亲嘴鱼、吻鱼、桃花鱼、吻嘴鱼、香吻鱼、接吻斗鱼等,主要分布在泰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一带。通常,接吻鱼的体长为20~30厘米不等;身体呈长圆形,头大,嘴大,尤其是嘴唇又厚又大,并有细的锯齿;眼大,有黄色眼圈;背鳍、臀鳍特别长,从鳃盖的后缘起一直延伸到尾柄,尾鳍后缘中部微凹,胸鳍、腹鳍呈扇形,尾鳍正常;身体的颜色主要呈肉白色,形如鸭蛋。

通常,接吻鱼贪吃,主要的食物是冷冻卤虫,蚯蚓也喜食,对鲑鳟鱼卵尤其爱好。一般来说,接吻鱼适宜生活的水温为21℃~28℃,最适生长温度是22℃~26℃,喜偏酸性软水,能刮食固着藻类,刮食时上下翻滚,极为活泼。接吻鱼性情温顺,好动,宜与比较好动的热带鱼混养。

此外,接吻鱼还有一种呈淡青色的品种,不过并不多见,而水族市场上销售的另一种呈心形的种类则是它们的人工改良品种,使其形体更具吸引力。通常,接吻鱼既有观赏价值又有食用价值,属于经济价值极高的一种鱼类。与其他热带鱼类比,接吻鱼没有鲜艳动人的色彩,可是仍然受到热带鱼爱好者的青睐。这是因为接吻鱼不仅具有“接吻”的绝活,而且游泳技术相当高超,它们能在水中翻腾跳跃,犹如优秀体操运动员表演翻筋斗一样精彩,令人拍手叫绝。

通常,当两条接吻鱼相遇时,双方都会不约而同地伸出生有许多锯齿的长嘴唇,用力地相互碰在一起,如同情人“接吻”一般,可以整整一下午都保持接吻的动作,用力地接触,丝毫不顾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过,你有所不知的是,这种“热吻”,事实上并不是“求爱”,而是在打斗。由于接吻鱼具有保卫“领地”的习性,两者相遇时,用长嘴唇相斗来解决“领地”争端,直到有一方退却让步,“接吻”才宣告结束。但这种争斗并不激烈,一方若退让,胜利者并不会继续穷追猛打,而是继续埋头它的清洁工作,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接吻鱼喜欢亲嘴的习惯对于鱼缸的生态十分有利。接吻鱼经常用嘴不停地啃食水草上和水族箱壁上的藻类和青苔,这样能使水草鲜绿,箱壁保持清洁,对清洁水族箱起了很大作用。

接吻鱼在啃食箱底藻类和青苔时,常常头朝下,呈倒立状,十分有趣。虽然接吻鱼是大型鱼种,但它对一般的大型水蚤并不感兴趣,而经常是张开大嘴去“喝”一些小型水蚤才能吃饱,可以说,这也是热带鱼的一种特殊的取食方式。由于养接吻鱼一举两得,很多人会在热带鱼箱里放几条接吻鱼做“清道夫”。

事实上,尽管接吻鱼如此忙碌,但依旧不是良好的“水族清道夫”,因为它们虽然喜欢啄食藻类,但却并不是它们的主食。通常,接吻鱼的食量很大,可以接受任何饵料,啃食藻类不过是它的自然天性以及补充它习性好动而大量消耗的体能,随着生长发育,它的排泄物也会大量增加,几乎比它“清扫”的脏物还多!

总之,接吻鱼温和的习性不会对其他任何鱼类构成威胁,因而适宜混合饲养。

(2)能够变性的鱼

鱼有雌有雄是尽人皆知的,但也有某些鱼类会发生性别转换,却是很少为人所知的。

石斑鱼体椭圆形,侧扁,头大,吻短而钝圆,口大,有发达的铺上骨,体披细小栉鳞,背鳍强大,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改变,通常,成鱼体长在20~30厘米。石斑鱼为雄雌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再转换成雄性。因此,雄性明显少于雌性。

另外,在加勒比海和美国佛罗里达州海域,生活着一种蓝条石斑鱼。这种鱼的性别可每天变换数次,若两条鱼交配产卵,则其中一条充当雌鱼,另一条则充当雄鱼,但是,若一旦交配完后,它们则会互换雌雄,再进行繁殖。

通常,石斑鱼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它属于肉食性凶猛鱼类,一般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

此外,生活在红海的红稠鱼,性喜群居,每一群红稠鱼中只有一条雄鱼,其余都是雌鱼。一旦雄鱼死亡,雌鱼中最强壮的一条就要发生变化,从外表的生殖器官开始慢慢向雄转变,最后成为鱼群中的新头领。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常见的黄鳝,也会出现变性的的情况。

黄鳝是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除西北高原地区外,中国各地区均产此鱼,特别是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更是盛产黄鳝的地区。黄鳝在国外主要分布在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印度、日本、朝鲜也产黄鳝。这种鱼日间喜欢在多腐植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它的鳃不发达,而是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作为呼吸的辅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气。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贫乏时,黄鳝也能生存。一般出水后,只要保持皮肤潮湿,数日内这种鱼也不会死亡。

黄鳝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性贪,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不会死亡。通常,黄鳝生殖季节在6~8月,在其个体发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转的特性,即从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即体长在35厘米以下的个体的生殖腺全为卵巢)。

黄鳝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体长为36~48厘米时,部分性逆转,雌雄个体几乎相等;成长至53厘米以上者则多为精巢。一般来说,第一年的幼鱼只能长到20厘米左右,只有2冬龄的雌鱼才能生长为成熟期,体长至少为34厘米。因而,可以说,黄鳝在一生中既当妈又当爹。这一类鱼的最大个体可达70厘米,重1.5公斤。黄鳝产卵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产卵前口吐泡沫堆成巢,受精卵在泡沫中借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发育,一般来说,雌雄鱼都有护巢的习性。

5.有毒的鱼

在鱼类的大家庭中,有一些鱼是轻易碰不得的,因为它们是有毒的,如河豚。

据统计,自然界中,存在的有毒鱼类至少有1200种,主要有这么几类:①鱼体内有能够制造毒液的毒腺,毒腺能把毒液输送在牙齿和棘刺里;②在鱼的肉、卵或者内脏中含有毒素;③某些鱼类,两类毒素都具有。一般来说,大部分的有毒鱼类都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水域,以及非洲东部和南部、澳大利亚、玻利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南部等区域的海岸线附近。

据专家估计,每年约有5万人会成为这些有毒鱼类的牺牲品,中毒主要症状有疼痛、昏迷、灼热感、痉挛和呼吸困难等,此外,最严重的还有可能丧命。

河豚

河豚鱼又名气泡鱼,也称鲀鱼、气泡鱼、辣头鱼等,暖水性海洋底栖鱼类,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国各大海区都有捕获。

河豚的身体短而肥厚,生有毛发状的小刺;头比较方、扁,有的有美丽的斑纹,有些则没有斑纹;眼睛平时是蓝绿色,还可以随着光线的变化自动变色;上下颌的牙齿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好像一块锋利的刀片,这使河豚能够轻易地咬碎硬珊瑚的外壳;它的鳃小且不明显,肚腹为黄白色,背腹有小白刺,鱼体光滑无鳞,呈黑黄色。

一般来说,河豚大都是热带海鱼,只有少数几种生活在淡水中。河豚和其他鱼类一样,也有天敌。一旦遭受威胁,它就沉下水或利用空气使其身体膨胀成圆球,把一片片鱼鳞变成一根根的刺,使天敌望而生畏,很难下嘴,因而,可以说,这是刺河豚鱼的“祖传秘方”。

许多类河豚的内部器官含有一种能致人死命的神经性毒素。有人测定,河豚毒素的毒性可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钠的1000多倍,因此,只需要微量就能致人死命。不过,事实上,河豚的肌肉中并不含毒素。河豚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和皮肤。

一般来说,河豚毒性大小,与它的生殖周期也有关系。晚春初夏怀卵的河豚毒性最大,这种毒素能使人神经麻痹、呕吐、四肢发冷,进而心跳和呼吸停止。实际上,尽管河豚有剧毒,但它的肉鲜美,柔嫩无比。所以,还是有众多贪食的人喜欢吃河豚。世界上最盛行吃河豚的国家是日本。

此外,与蛇毒、蜂毒和其他毒素一样,河豚毒素也有其有益的一面。从河豚肝脏中分离的提取物对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目前,人们已经将海豚肝脏蒸馏液制成河豚酸注射液,以用于癌症临床治疗及外科手术镇痛。

另外,还有肥皂鱼、黄蜂鱼、毒棘豹蟾鱼、军刀状鱼、副刺尾鱼、洛氏刺尾鱼等,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因而,对人和其他生物有一定的危害。

从大体上看,鱼类体内的这些毒素主要是为了进行防御,一些还可杀死隐藏在鱼鳞中的细菌。事实上,人如果被有毒鱼刺伤时,最佳的处理方式是将被刺部位放入热水中并保持30~40分钟。当然,采取这种方法的目的并非为了清洗掉毒素,而是为了加快它们的分解速度。

知识小百科

最大的河豚

亚马孙河豚是河豚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外形与白鳍豚接近,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奥利诺科河流域及南美洲北部的其他一些河流中。亚马孙河豚由于生活在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的河流中,数量比较多,是现存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河豚。亚马孙河豚会进入水淹森林中,虽然身躯较大,却可以灵活地在树木中自由穿梭。

其中,石头鱼是毒类的一种,外形极丑,并有毒刺,眼睛与下颌突出,背鳍参差不齐,给人一种其全身凹凸不平的感觉。

石头鱼背鳍上有毒刺,遇到人时,在根部会有毒腺分泌毒液,由毒刺流向对方。它的脊背上那12~14根像针一样锐利的背刺,可轻而易举地穿透人的鞋底刺入脚掌,使人很快中毒,通常,人类被刺到时,会觉得呼吸困难并一直处于剧烈的疼痛中,直至死亡。

这种鱼会在海底或岩礁处将自己伪装成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等待猎物接近时会敏捷地吞食。它的体色依周围环境而变化,因此不易被发现,因毒性剧烈,被列为“世界十大毒王”之一。

此外,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的蓑也有毒,蓑又被称作火鸡鱼或火鱼,是小型鱼类,体长可达30厘米。它们体色艳丽,其张开来的鱼鳍棘既尖又硬而且有毒,是最佳的攻击武器。

一般来说,当它们遇到敌害时,就会张开各个部位的鳍棘恐吓对方,还会侧身以背上的鳍棘向对方刺去,鳍棘中的毒腺放出来的毒素会让对方中毒。人一旦不小心被它们刺中,则会感到剧痛,严重时会呼吸困难甚至晕厥。蓑生活在暖水中,它们不善于游泳,一般都是在岩礁或珊瑚丛中生活,有些也生活在深水中。通常,它们常成对在一起,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食。所有的蓑的身上都像斑马一样有一些条纹。因为它们的怪样子和鲜艳的颜色,有些人喜欢饲养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