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AK-47枪王之王
2891600000015

第15章 AK-47:正义之枪(1)

AK-47坚固耐用,结构简单,易拆卸,可随身携带,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都能保持枪械得以良好的使用。相比美军使用的M16A2或者M4A1这类贵族枪械,它称得上是吃苦耐劳的大众形象的代表。

第四次中东战争:AK-47尽显威力

埃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地跨亚、非两洲,国土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仅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它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苏伊士运河沟通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它的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极为重要。向来是世界强国的争夺重点。

近代,埃及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1878年,拿破仑占领埃及。1882年,英国殖民军赶走法国人成为埃及的新主人。此后,埃及一直处在英国的掌控之下。

"一战"后,由于埃及民族独立呼声高涨,英国不得不做出政策调整。1922年2月28日,英国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扶持法鲁克王朝。但是,英国却牢牢把控着重要部门,比如国防、外交、经济等。对此,埃及上下愤怒不已,他们开始组织政党建立秘密军事组织,用来反抗英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20世纪50年代,民族独立思潮传到埃及,埃及各阶层纷纷要求民族独立。埃及民众认为,第一次中东战争,作为大国的埃及惨败而归,是因为法鲁克王朝腐败所致,因此,他们一致要求政府改革。然而,腐朽的法鲁克王朝在英国的支持下镇压了民族解放运动。

1957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埃及共和国。不过,政变后的埃及困难重重,内部经济低迷,政派林立,外部有列强干涉。1956年10月,英、法、以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陷入困境。

然而,苦难没有摧毁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家,相反,它让埃及迅速成长。20世纪60年代,埃及政治稳定,国际地位提升,成为阿拉伯世界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不过,不幸的是,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再次发动侵略埃及的战争,史称第三次中东战争。这次战争,埃及损兵折将,丢城丢地,颜面尽失。战后的埃及,经济停滞不前,通货膨胀,民众生活极为艰辛,反对派咄咄逼人,制造混乱,试图夺权。可以说,埃及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

就在这个时候,苏联和美国达成一致意见,在中东制造了"不战不和"的局势。于是,埃及和以色列就开始了消耗战,双方互派突击队和战机袭击对方,双方损失惨重。

1970年9月28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去世,担任副总统的萨达特升任总统。上任之后,萨达特决定有所作为,洗刷民族耻辱。

上台之后,他迅速整顿国内,积极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改善民众生活。经过几年的发展,埃及经济慢慢恢复,民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与此同时,他还在外交上采取了开创性的政策,一方面积极提倡不结盟运动,另一方面则向以色列递出橄榄枝。萨达特倡导"和平协议"。他说,只要以色列将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侵占埃及的领土(主要是西奈半岛)归还,那么埃及将承认以色列国。

他的这个举动震惊了全世界。从以色列建国以来,双方打了二十多年的战争,阿拉伯国家从未承认过以色列,而萨达特却愿意承认以色列这个国家。不过,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却舍不得好不容易得到的领土,因此她拒绝了萨达特。

和平无望后,萨达特决定通过军事行动来解决双方的问题。1971年,他开始到苏联访问,寻求苏联的帮助。然而,苏联却提出了以军政外交权由苏联人管理作为交换条件,萨达特无功而返。1972年,萨达特再度访问苏联,请求苏联提供武器,苏联人却再度提出附加性条件。这次,萨达特彻底愤怒了,他下令将苏联顾问全部赶出埃及,准备单干。他相信,没有苏联,埃及人照样可以干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眼见萨达特主意已定,苏联只好答应提供大规模的武器援助,包括坦克、防空导弹、火箭弹、反坦克弹和AK-47系列步枪等武器。

有了苏联的武器援助,萨达特便迅速征兵,训练部队。他整顿部队纪律,一改埃及部队以往的传统作战方式,转而采取苏联作战方式,将埃及军队现代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埃及军队实现了现代化转变,陆海空三军相互配合,整体作战实力大为提升。

此外,萨达特还到各个阿拉伯国家访问,寻求盟友。在多次访问之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支持萨达特的军事行动,他们希望埃及能够教训以色列,洗刷阿拉伯世界的耻辱。其中,叙利亚答应与埃及一起进攻以色列;伊拉克等国家则答应派出部队支援埃及和叙利亚,而其他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则答应提供武器支援和财政支援。

1973年年初,阿拉伯国家军事首脑会聚开罗商讨战争计划,并且组建了联合司令部。1973年8月,埃及、叙利亚决定从南北两线对以色列发动进攻。1973年8月23日,埃及军队准备就绪。埃及、叙利亚高级领导人在亚历山大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将此次军事行动取名为巴德尔行动(默罕默德曾在巴德尔发动奇袭,成功征服不信奉伊斯兰教的麦加人),商定在10月6日14时发动战争。

其实,当时的国际形势对阿拉伯国家是有利的。因为,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以色列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许多国家与以色列断交,以色列陷入了外交困境,而阿拉伯国家则备受同情。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世界发生了能源危机,作为西方国家经济命脉的中东地区地位更为突出,因此,许多阿拉伯国家民众要求收复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丢失的土地。

不过,想要从"不可战胜"的以色列军队手中拿回失地也并非易事。因为以色列有两张王牌:巴列夫防线和空军。举世皆知,巴列夫防线素有"中东马其诺防线"之称。此防线以苏伊士运河为前沿屏障,以沙堤为主阵地,防御埃及军队进攻,此防线正面长达175公里,纵深达10公里,固若金汤。为此,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曾经骄傲地说道:"只要埃及敢进攻,那么以军将在24小时之内将他们消灭。"此外,以色列的空军在中东位居第一,实力强大。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到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空军为以军的胜利立下了无数的汗马功劳。

对此,阿拉伯人心知肚明。不过,萨达特也有妙招。对于巴列夫防线,埃及想尽一切办法对每一道防线进行破解,并且反复演习,确保万无一失。对于以色列空军,萨达特则从苏联购买大批量地对空导弹。

此外,为了迷惑美军和以军,萨达特制造了许多假象,麻痹敌人。比如,制造假情报、公开场合不提战争、秘密调动部队等。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萨达特便坐等作战日期的到来。

1973年10月6日,萨达特命令部队作战,战争爆发。战争一开始,埃及空军猛烈轰炸巴列夫阵地,而埃及陆军士兵则拿着AK-47进行登陆作战。在AK-47强大的火力面前,驻守巴列夫防线的以军大部分被歼。"战无不胜"的以军在这次战争中尝尽了苦头。为此,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仿制了AK-47。

不过,埃及并没有将胜利保持到底。由于美国大力支持以色列,加之埃及与盟友之间的配合、战术出现问题,致使以军反败为胜。虽然萨达特没有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是他却在政治上胜利了。

首先,他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虽然最终胜利了,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色列投入40万兵力,伤亡5000余人,其中阵亡人数高达2800人,比第三次中东战争高出了3.5倍,损失飞机200多架,损失坦克1000多辆,损失舰艇30多艘,消耗物资高达70亿美元。

其次,他打破了美苏制造的"不战不和"的中东局势,开创了中东新局面。此战之后,埃及和以色列便走上谈判桌,相互承认对方并建交,结束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对抗。

再次,他洗刷了民族耻辱。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地位一落千丈,但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再次成为国际大国。

格林纳达岛战争:AK-47无处不在

格林纳达地处东加勒比海东南部,与多巴哥隔海相望,东濒大西洋,东北部是巴巴多斯,南距委内瑞拉海岸约160公里。它是一个岛国,由主岛格林纳达及卡里亚库岛、小马提尼克岛等组成。

当地居民是印第安人。1498年被哥伦布"发现",尔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首先来到该地的殖民国家是西班牙,西班牙在这里建立了基地,并从非洲运来大批黑奴。1608年,英国往该地移民,企图将该地变成英国的殖民地,然而惨遭失败。

1650年,法国从西班牙购买此地。英国人不甘心就此失败。1763年,英国依据《凡尔塞条约》从法国手里割占了该岛,此后一直统治该岛两百多年。1958年,格林纳达参与西印度联邦,然而不久后,联邦瓦解,格林纳达退出该联邦。1967年,它取得了内部自治权,成为英国的联邦国之一。1974年2月7日宣布独立,同年加入联合国。

独立后,格林纳达由统一工党执政,该党领导人埃利克·盖里担任新政府总理,采取成立亲美和亲西政策。该举措引发了在野党"新宝石运动"的不满。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首的阵营在与苏联为首的阵营的对抗中处于守势。因此,以苏联为首的阵营四处发展势力,格林纳达成为其目标之一。

由于格林纳达地处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方,所以,苏联和古巴便想方设法渗透,支持格林纳达的亲苏政党"新宝石运动",向他们提供无数的武器支援、经济支援。

"新宝石运动"又称"争取福利、教育和解放的联合进军"运动。它成立于1972年,其多数成员亲苏和亲古巴,主张恢复民主自由,举行公正选举,推行"经济革命化",建立人民参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经过多年的发展后,1979年3月,"新宝石运动"发动政变,推翻了亲西政权,建立了亲苏的莫里斯·毕晓普政府。新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亲苏政策,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建立了"人民革命军"和民兵队伍,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苏联和古巴的这一举动惹怒了美国。美国人历来认为"加勒比海是美国内海",格林纳达具有特殊的战略位置。虽然格林纳达仅仅是一个小岛,陆地面积仅仅344平方公里,人口仅有11万,但是其首都圣乔治是一个天然良港,而且它扼守加勒比海进入大西洋的东部门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所以,美国非常看重这个地方。

如今格林纳达发动政变,美国做出反应。里根总统表示格林纳达已经成为苏联和古巴的殖民地,用来作为输出恐怖行动和颠覆民主的基地,一旦格林纳达彻底被苏联和古巴控制,那么苏联和古巴将构建由格林纳达、古巴和尼加拉瓜三国组成的"铁三角",威胁美国后院,美国的后方补给线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他认为,格林纳达随时可能成为拉丁美洲的第二个古巴。所以,美国从政治、经济上对毕晓普政府施加压力,企图推翻亲苏政府,建立亲美民主国家。

不久之后,饱受"制裁"的毕晓普政府只好采取缓和政策,与美国和西欧大国恢复缓和关系。1983年夏天,他还访问美国,与美国政府达成了谅解。

毕晓普的妥协,引起了政府内部强硬派的强烈不满,副总理科尔德和政府军司令奥斯汀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与此同时,毕晓普的妥协也引起了苏联和古巴的怀疑。于是,1983年10月13日,强硬派在苏联和古巴的支持下发动政变,软禁了毕晓普。

不过,民众却支持毕晓普。几千市民在首都圣乔治举行游行示威,支持毕晓普,要求政府释放毕晓普。为了息事宁人,政府便放了毕晓普。然而,不久之后,游行示威者与政府军发生冲突。得知消息后,格林纳达政府强硬派一方面采取了强硬措施,派警察镇压游行示威群众,另外一方面则将毕晓普抢过来,并于当天晚上将毕晓普秘密枪决。

10月20日,军方接管政权,建立了以奥斯汀为首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权落入亲苏强硬派手中。政变之后,强硬派采用苏联模式进行统治。

可是,这一政变给美国总统里根找到了入侵的借口,由于格林纳达发生政变,居住于该岛的美国人遇到了危险,这刚好给美国以口实。与此同时,东加勒比组织担心苏、古、格会"输出革命"影响到自己的国家,因此,该组织请求美国出兵格林纳达。

有了这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美国副总统布什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计划小组会议,初步决定出兵格林纳达。24日,美国总统里根则再次召开会议,决定出兵。

随后美军做了战略部署。此次出兵的目的是以保护格林纳达的美国人为借口,集中兵力,速战速决,推翻亲苏政权,建立亲美政权,防止苏联和古巴"输出革命"。

美国具体作战方案是:海军陆战队在格林纳达珍珠机场附近的港口登陆,而突击队则从格林纳达西南部萨林斯机场降落,尔后两队会合直接北上,与此同时,特种部队直奔监狱,救出政治犯。

此次作战总指挥是威廉·麦克唐纳,战场指挥是约瑟夫·麦特卡夫。参与的作战兵力有:15艘各型舰船,包括1艘航空母舰,1艘导弹巡洋舰、1艘导弹驱逐舰,2艘驱逐舰及其5艘两栖舰船;飞机230架,陆军作战部队约8000人,其中多数是特种部队。

相比于美军的强大武力,格林纳达则要逊色得多。格林纳达没有海军和空军,仅有陆军2000多人,民兵2000人,武器主要有轻武器,包括AK-47、冲锋枪、火箭炮等,没有坦克和大口径火炮。不过,他们并不屈服。格林纳达政府将主力部署在圣乔治和珍珠机场,民兵则分散部署,积极备战。

24日晚18时,里根签署代号为"暴怒"的作战命令。第二天上午,美军突击部队降落在珍珠机场,战争爆发。事实上,美军在25日凌晨4点半便开始进攻。美军舰载航空兵对珍珠机场进行轰炸。5时左右,4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珍珠机场垂直登陆,其后,又有800人相继登陆。双方展开了战斗。两个小时候后,美军占领了珍珠机场。

随后,美军开始进攻机场附近据点,经过一番战斗,美军控制了格伦维尔。可以说,这一路美军进展顺利。不过,西南方向的美军则尝尽了苦头。在陆战队进攻珍珠机场之际,美特种部队700人在战机的掩护下,准备在萨林斯机场实施伞降。然而,在飞机到达目的地之前,陆战队指挥官得知机场附近有防空武器。他只好下令将跳伞高度调整为500英尺。尽管如此,格军的猛烈火力迫使伞降行动一度中断。最后,美军调来了战机实施火力压制,伞降行动才得以继续。降落后,美特种部队立即展开战斗。经过激战,他们才控制了机场。下午2时,美特种部队与前来支援的1500人的队伍进攻附近据点。几个小时后,此路美军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圣乔治,一路进攻卡尔维尼格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