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AK-47枪王之王
2891600000009

第9章 AK-47:民族之枪(2)

为了推动革命的发展,卡斯特罗还发布了土改政策。他在1957年7月12日宣布了《土改宣言》,要求解放区进行土改运动。1958年10月10日,他又宣布了《农民土地权》第三号法令。随着法令的宣布,全国解放区进行了如火如荼的土地改革,游击队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工人、学生便纷纷加入游击队,游击队社会基础扩大了。到1957年年底,游击队人数高达2000人。

有了较强的武装队伍后,菲德尔·卡斯特罗则四处出击,攻打政府军。此外,他们还四处发展根据地。1958年年初,劳尔·卡斯特罗奉命深入敌后开战游击战。劳尔·卡斯特罗率领小分队通过敌占区,在敌后成功开辟了弗兰克·派斯第二东方战线。不久后,游击队开辟了"圣地亚哥德古巴第三战线"。与此同时,"3·13革命指导委员会"小分队则在埃斯坎布赖山区开展了游击活动,起义之火,燃遍古巴。

不过,政府军很快做出了决定:围剿起义中心马埃斯特腊山区。1958年5月,巴蒂斯塔调动了10000多部队,配备飞机、坦克和大炮,大规模进攻马埃斯特腊山根据地。此外,驻守关塔那摩基地的美军也出动战机辅助政府军围剿起义军。此时,守卫根据地的士兵仅有300余人,武器装备仅有步枪和冲锋枪,可谓是人少、武器少。

面对强敌,起义军毫不畏惧。他们利用复杂的地形,展开了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时不时袭击敌军,拖垮政府军。对政府军来说,阵地战有优势,但是游击战,他们却没有优势。经过两个月的激战,政府军战绩平平,士气低落。1958年8月,游击队展开了反攻,他们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发动了系列反攻,短短一个月时间,歼灭敌军1000多人,巴蒂斯塔政府军大败而归。

1958年下半年,起义军势如破竹,他们开始进攻大城市,并且取得了大胜利。如圣克拉拉一役,起义军以400人的劣势成功剿灭了拥有重武器的3000守军。1959年1月1日,起义军占领圣地亚哥,大势已去的巴蒂斯塔只好连夜逃往国外。第二天,起义军进入首都哈瓦那,政府军投降,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胜利之后,卡斯特罗着手建立新政权,颁布共和国法,进行社会改革。对此,美国极为关切,并且派出了代表团前去祝贺,希望卡斯特罗建立一个亲美政权,保持美巴友谊。然而,卡斯特罗强调民族主义立场,断然拒绝建立亲美的傀儡政府。美国不得不悻然而归。

不过,美国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们决定推翻古巴新政权。于是他们成立了一支雇佣军,准备入侵古巴,颠覆卡斯特罗政权。卡斯特罗政权危在旦夕。在这个时候,切·格瓦拉建议卡斯特罗请求苏联帮忙。

卡斯特罗随即派遣代表前往苏联寻求帮助。苏联听后,立即大力支持古巴,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还提供了无数的武器援助,这些武器中就包括AK-47系列。

有了军费、武器装备后,卡斯特罗政权便全力准备抵抗美国的雇佣军侵略。他们将起义军分散到沿海军事要点,建立防御阵线,同时发动民兵,随时配合起义军作战。

1961年4月,美国雇佣军登陆古巴作战,而古巴起义军则凭借AK-47等新型武器和游击战术,愣是将作战经验丰富的雇佣军击溃在海岸边。1964年5月,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此后,AK-47被源源不断运往古巴,成为古巴军队中主要的轻武器。

安哥拉解放战争:AK-47功不可没

在很多人看来,非洲就是贫穷的代名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非洲东临印度洋,西向大西洋,东北隔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分界,北部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是世界第二大洲,战略地位重要。从印度洋经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扼守亚欧非交通咽喉。此外,非洲资源丰富,在面积为302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达21%,草原占27%,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量占世界的40%,素有"自然资源库"之美称。因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让非洲成为大国的必争之地。

近代以来,西欧列强凭借先进的枪炮控制非洲各国,无情掠夺、盘剥当地资源,致使非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

"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席卷非洲,非洲民族意识觉醒,许多国家纷纷要求独立建国。安哥拉就是其中一个国家。安哥拉地处非洲西南部,它西临大西洋,北邻刚果民主共和国,南挨纳米比亚,东南与赞比亚交界,国土面积为1246700平方公里,排在世界第22位,也算是一个大国。此外,安哥拉资源丰富,沿岸地区蕴藏了80亿桶石油,并盛产钻石,具有"非洲的巴西"之称。

在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安哥拉被划为葡萄牙殖民地。此后,葡萄牙对安哥拉实行殖民统治,并于1922年占领安哥拉全境。

"二战"后,为了继续统治安哥拉,掠夺安哥拉资源,葡萄牙将安哥拉改为"海外省",委派总督统治。这个时期,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民族独立呼声高涨,安哥拉的独立呼声不断冲击着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20世纪50-60年代,安哥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先后成立了安哥拉解放人民运动(简称"安人运":MPLA)、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简称"安解阵")和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并且展开了民族解放斗争,在安哥拉人民的战争中,葡萄牙的统治政权摇摇欲坠。

安哥拉民族解放战线,简称"安解阵"(FNLA)。这个组织是由霍尔登·罗伯托领导的,以北部刚果为基地,展开斗争。由于霍尔登·罗伯托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很快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如罗马尼亚、印度、阿尔及利亚等国。

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MPLA)。该组织由安哥拉医学博士、著名诗人阿戈什蒂纽·内图等知识分子领导,以罗安达周边的姆邦杜部落为基地,向四周展开斗争。该组织也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比如苏联、古巴等。该组织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其中就包括AK-47、AKM等轻武器,在几个组织中实力最强。

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UNITA)。该组织由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若纳斯·萨文比仃领导,以南部奥文本杜人聚集区为基地,展开民族解放斗争。不过,该组织最为激进,不仅强烈抨击美国政策,还采取激进的行动打击美国。所以,虽然该组织到处寻求援助,但它仅得到少数国家的帮助,比如朝鲜。它从朝鲜那里获得了大量的武装设备并得到了朝鲜富有经验的教官培训士兵训练,其中得到的武器装备就有不少58式冲锋枪。

这些组织成立后便展开了武装斗争。1961年2月,"安人运"首先行动,袭击了罗安达的监狱及警察总部。一个月后,它在安哥拉北部发起了大规模武装起义,袭击葡军据点。这些武装起义行动引发了安哥拉西北部的民族大起义。

得知安哥拉起义爆发,葡萄牙当局立即调遣正规军,出动坦克和装甲车,镇压起义军。他们炸毁了25个村庄,屠杀了3万民众。与此同时,葡萄牙当局宣布对安哥拉进行改革,撤销《土著法》,承认安哥拉民众为葡萄牙公民,增加民众在国民议会中的席位,并允许当地发展教育、医疗等事业,企图分解起义力量。

不过,起义组织并不买账。1962年,"安解阵"成立了安哥拉流亡革命政府,组建民族解放军,在安哥拉西北地区四处活动,袭击葡军。而安人运则在东部丛林展开了游击战,袭击葡军,"安盟"也在东部地区建立了游击基地,打击葡军。1968年,三个组织都获得了较大的胜利,"安人运"在东部地区时武装力量达到了5个军区,"安解阵"的势力也扩大到了10省,"安盟"则深入了3个省开展斗争。

见到起义军实力大增,葡军便采取了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式管理、生物战等方式镇压起义军,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起义军利用安哥拉境内的丛林展开游击战,他们设置路障、地雷等,歼灭了葡萄牙的主力部队。1974年年初,起义军人数增加到了15000人,解放了安哥拉2/3的国土和100多万人口。而葡萄牙则伤亡惨重,军费紧张。1974年4月25日,葡军中下级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了卡埃塔诺政府,组建了新政府。新政府宣布将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安哥拉问题。

1975年,起义军代表与葡萄牙政府进行谈判,最后双方签署了关于安哥拉独立的《阿沃尔协议》,并且承认三个民族起义组织都是安哥拉的合法代表。三方经过会谈,决定成立过渡的临时政府。然而,在商讨具体细节时,三方因为政见不同、利益分配不均而发生了争吵,随后发生了武装冲突,三方只好分道扬镳。

1975年11月11日,"安人运"单独成立了安哥拉人民共和国,阿戈斯蒂纽·内图任总统。而其他两个组织也自立为王,安哥拉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势。由于每一个组织都想征服另外两个组织,安哥拉内战爆发。

当时,美、苏关系缓和,苏联承认美国在西欧的利益,而美国也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利益,双方基本保持克制。然而,这种克制是表面的,美、苏双方在背地里依旧相互攻击对方,企图压垮对方。其中,非洲政策就是一个例子。战后,苏联进军非洲,试图将非洲作为抗衡美国的基地,而美国则不甘落后,也插手非洲,力图寻找盟友,对抗苏联。

面对美、苏递过来的"橄榄枝",安哥拉三个组织纷纷表态。其中,"安人运"得到了苏联和古巴的大力支持,获得无数的武器弹药、经济援助,甚至是"志愿军"的支持。而"安解阵"则得到了超级大国美国的援助,获得了数十万资金支持。而"安盟"则得到了朝鲜的鼎力支持。

1975年3月,获得美国支持的"安解阵"突袭"安人运"总部,重创了"安人运"部队。然而,苏联和古巴随即加大了对"安人运"的支持,苏联从水路和空中两方面双管齐下,源源不断地运输武器物资到"安人运"基地。古巴则接受"安人运"的邀请,派遣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精英部队前往安哥拉。

有了苏联和古巴的支援,"安人运"展开了报复。1975年6月,它发动了大规模的系列反攻,"安人运"成员拿着AK-47扫射反对派武装,将北部的"安解阵"和南部的"安盟"逐一击溃,几乎掌控了安哥拉大局。

在这个时候,"安解阵"出问题了,背后支持它的美国撤出了安哥拉,并对其停止了一切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没有了美国的支持,"安解阵"很快溃不成军,最终被迫解散,其首领霍尔登·罗伯托逃往欧洲。

"安解阵"垮了,但是还有一个"安盟"。不过,由于"安盟"采取极端主义措施,既得不到广泛群众的支持,又得不到国外强有力的援助,很快就被"安人运"击垮,被迫到丛林里打游击战。

一家独大的"安人运"则在苏联和古巴的支持下掌管安哥拉政局,搞起了苏联模式。不过,采用苏联模式的安哥拉并没有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刚好相反,它的经济一直走下坡路。同时,"安盟"的游击战也让安哥拉时刻处于内战之中,直到2002年,双方才达成协议,结束了长达27年的内战。

在安哥拉独立、统一战争中,AK-47作为"安人运"的重要武器,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解放、统一战争中,立功无数。

莫桑比克民族战争:AK-47战绩显赫

莫桑比克地处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靠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该国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17世纪初,葡萄牙借助莫桑比克内讧大举入侵,最终建立了殖民统治。

由于葡萄牙的侵占政策损害到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利益。英国提出了葡萄牙出让一部分殖民地给英国的要求。为了避免与大英帝国起冲突,葡萄牙答应了英国的要求。此后,莫桑比克便成了葡萄牙和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葡萄牙和英国的资源矿产地。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西欧国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当地民众纷纷反抗,比如1895年的大起义,可惜的是这些起义最终都被无情镇压。

"二战"后,葡萄牙为了向世界宣布莫桑比克拥有自主权,便将其定位为"海外领地"。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葡萄牙牢牢控制着莫桑比克。葡萄牙依旧盘剥当地民众,他们将大量的黄金等矿产运回葡萄牙,而不管当地经济,致使当地经济落后,民众过着艰难的生活。

经济上如此,政治上也是如此。葡萄牙政府从政治上压迫当地民众,不仅剥夺黑人工作权和受教育权,还不让他们参政。此外,他们还采取高压政策,压制不同政见者。比如,1950年,在573万莫桑比克人中,仅有4353人获得了选举权。

20世纪50年代,民族解放思潮席卷全球,莫桑比克也深受影响。莫桑比克民众要求民族独立。然而,葡萄牙却不答应。于是,各种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组织先后出现。

对此,葡萄牙则采取镇压手段压制这些民族独立组织,他们不允许民族主义组织在莫桑比克注册成立。于是,1962年,信奉马列主义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只好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成立,该组织的领导人是社会学家爱德华·孟德兰。

"二战"后,美苏冷战随即展开。莫桑比克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受到了美苏冷战的影响。

莫桑比克人民进行独立运动,美国一开始是支持的。它支持莫桑比克运动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威尔逊政策的影响,威尔逊认为美国应当到世界舞台中心发挥民主,所以美国政府自然希望莫桑比克建立民主国家;二是美国想在非洲对抗苏联。然而,美国的支持是不真诚的,是短暂的。尽管联合国一度要求葡萄牙允许莫桑比克独立,但是,葡萄牙以退出北约相威胁,迫使美国停止了援助莫桑比克解放阵线。

而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看清了美国和葡萄牙穿一条裤子的事实之后,便转而投靠东方集团,寻求苏联的支持。事实上,苏联在"二战"结束初期就关注非洲。苏联认为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展会成为西方国家的负担,但对自己来说则是一个扶植亲苏政权的大好机会。因此,苏联自战后便大力支持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莫桑比克也不例外。

由于莫桑比克民族独立运动组织极多,而苏联又无法判定哪个组织会最终获胜,所以,苏联采取了全部支持的策略,支持莫桑比克境内所有的民族主义组织。苏联向这些组织提供了火箭炮、AK-47等武器,并且派遣了军事专家。此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东德、古巴也向莫桑比克民族组织提供了军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