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自我心理调节
28929000000003

第3章 暴露心理下的变态人格

暴露心理的适应症状

(一)暴露型人格障碍

所谓惊恐,最核心的特征就是无法预料的惊恐发作,这可以发生于任何一种焦虑障碍,它自然发生,没有明显的诱发因素。

在诊断上可以分为无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广场恐怖症的病人会对一系列情境产生回避行为例如封闭的空间远离家的旅行单独在家里或在外面驾车在桥上或在隧道里在地铁、公共汽车上或去人群拥挤的地方等。此类患者在上述场景中有了一次惊恐发作后,便对其产生了逃避行为,从而发展成广场恐怖。而只是某一次在某一场景中感到不适,以后遇到同一场景时,可以不再发生不适状况;或者只是在这样的场景中才有惊恐发作。广场恐怖影响多种身心功能,严重的病人甚至无法出门。下面介绍通过案例介绍几种对于暴露产生不同程度恐惧心理的人格型。

1.冉冉的故事

“冉冉,一起去吧,据说那里的风景可好了。”住在对面床铺的黄小茹一边翻腾自己的旅行包,一边劝我。

“是啊,是啊!一起去吧,学习再忙也不在乎这一天嘛!”旁边,田梅梅附和着。

“算了,我还是不去了,我姑妈打电话来,让我明天一定去她家.再说,我的眼镜坏了,我得去修,下午还得”我坐在床前,胡乱地编着谎言,将自己的窘迫藏在一本时尚杂志后面。

“冉冉总是这么怪,大煞风景!”快言快语的黄小茹不依不饶地说道,而后挎着田梅梅的胳膊出去了。

泪水在一瞬间滑落。是啊,在她们眼里,我一定非常怪,因为她们要去逛街的时候,我声称自己肚子疼;她们要去KTV的时候,我说我要去听讲座;明天她们准备去登山,我又不得不胡编乱造一堆理由,以至于大家认为我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其实,我何尝不喜欢去那时尚的小店淘女孩子都喜欢的小饰品,何尝不喜欢不知疲倦地一唱到天明。何尝不向往春天暖洋洋的阳光和刚刚吐出新绿的田野要是放在以前,我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但是,自从爸爸抛弃了妈妈和我之后,我所有的生活费都是妈妈省吃俭用留下来的,我又怎么忍心不顾一切地“挥金如土”呢?

大家根本不知道,每当宿舍里有人过生日,我像每个室友一样送上一份精致的生日礼物后,我将要以减肥为借口,压缩几次饭费。大家都以为,我还是那个有着和睦家庭、生活宽裕的女孩子,孰不知,这一切,早在10个月前就结束了。生性好强而虚荣的我,宁可一个人在夜晚偷偷抹眼泪,也不愿将这一切告诉大家。可是,只有我自己清楚,伪装的同时要忍受多大的心理煎熬。

那天的天气真好,沐浴在晨雾中的柳树比前两天又显得绿了很多,我背对着准备出行的大家,假装收拾去姑妈家的用品。

“冉冉,我们走了,有什么事情,给我打电话。”待到大家都出门后,田梅梅来到我床边,轻轻地说道,然后拉着我的手,把一封折成心形的信放在我手心。随后,我听到一串急匆匆地追赶大家的脚步声。

冉冉,在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我确信你一定遇到了什么困难。其实,你的改变我早有察觉,隐隐约约中,我能感到你的重重心事。请原谅我的直率,但我敢肯定,你这次一定在撒谎,因为你早在去年就对我说过,你姑妈出国了,要去两年多。而且,即使你的眼镜坏了,也不至于非今天去修,因为我知道,你有两副眼镜。

“冉冉,说这些我没有怪你的意思。我是真心希望你能把你的痛苦告诉大家,我们都是可以和你分担痛苦的好姐妹。冉冉,我再也不愿看你被人误解后的痛苦和无奈。”

泪水决堤般地涌出,我真希望此时此刻,田梅梅就在我身边,我太孤独了,我多希望有人能陪在我身边!

我发短信给田梅梅,希望她能回来陪我。半个小时后,田梅梅出现在寝室门口,第一次,我趴在她的肩头失声痛哭,把自己的脆弱和痛苦展示于人,告诉别人我是多么需要理解和关怀。

田梅梅陪着我默默地流泪,然后用毛巾帮我敷脸。我能感觉到,心中的坚冰在慢慢融化,融化当我在他人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时,心中竟轻松了很多。

那天之后,宿舍里所有的人都知道了我的遭遇。“冉冉,对不起,错怪你了”黄小茹眼圈红红地对我说。

我上去掐她的脸,然后格格地对她笑。我真的不怪大家,曾经是我将自己封闭了起来,而不是大家剥夺了我展示真实情感的机会。而现在,我才感觉到,有人和自己分担的感觉真好!

从那天起,我们宿舍流传已久互送生日礼物的习惯,竟在我过生目的时候宣告结束了。而那发自心底的真诚祝福,却暖暖地流淌在每个人心中。

2.小莫的故事

认识小莫是在人头攒动的招聘市场。四年前考上大学的激动在那一刻几乎被击得粉碎,招聘人员脸上麻木的表情,好像我手里拿着的不是我四年汗水换来的一个个证书,而是分文不值的废纸。

“把简历放在这里就行了。”声音像是提前录好了一般,几乎每个应聘人员都重复着这句话。也难怪,如今为了找工作,大学生的简历一个做得比一个花哨,打扮得一个比一个用心,准备工作做得一个比一个精细,普普通通的我又怎么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呢!

从拥挤的招聘市场出来,我的心情糟糕透了,我一边坐在马路牙上揉被高跟鞋磨肿的脚跟,一边紧紧地咬着嘴唇。

“累坏了吧,这才是找工作的第一步,要想应聘成功,关键看后面的功夫,你需要直接给你看重的公司打电话,或者干脆主动登门自荐,光靠简历是不够的。”说话的,是一个看起来比我成熟许多的女生,后来才知道,这个叫小莫的女孩实际上和我一样大,是刚刚毕业的,与我不同的是她凭着主动、热情,已经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这次只不过是来随便看看。我真是不得不佩服她的能干和洒脱。

在她的指导和帮助下,一个星期后,我成了她所在公司的实习员工。我打心眼里感激她,也很庆幸自己遇到了这么热情的一个好人。

上班第一天,小莫很是照顾我,下班后,她邀请我一起去喝冷饮。说实话,我当时真是羡慕小莫的健谈,从我俩一坐下,她抛出的一个个话题引得不善谈的我也能发挥不错。“你暗恋过别人吗”忽然,小莫的一个问题让我不知所措。其实,谈论感情,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讲,已经没什么了。可是,和一个认识没几天的人谈论隐藏在心底的感受,我还是做不到。看我沉默无言,小莫不再追问,笑一笑,转而谈到了自己。

“你知道吗,咱公司销售部经理长得可帅了,我可不想放过他。”小莫用吸管戳着杯子里的冰块悠悠地说道,全然没有注意到我的尴尬,说真的,对于小莫的直率,我感到不知如何应付。

“噢!”我只好浅浅笑笑。

小莫接下来的补充,更加让不知如何搭茬,“你知道吗他已经结婚了,有了一个两岁的女儿,据说蛮可爱的……”

那天,我找借口匆匆和小莫告别,小莫抢着付钱,临走时嘱咐我说:“你可不要说出去啊,我可只告诉你一个人。”不知为什么,小莫的话让我心生反感,却又没有办法还击,只能点头说“一定”。

虽然我知道自己能来这家公司多亏了小莫,但从那天起,我却有一种想避开她的感觉,心里别扭极了,我再也不敢接受小莫的邀请,对于她和我说的“秘密”虽然守口如瓶,但却宁可什么也不知道。

随着和公司同事渐渐熟起来,我发现大家对小莫都不怎么喜欢。有一次,几个同事午休时出去散步,小莫也想去,一个同事却谎称大家说好了打的去购物。多一个人车里坐不下。

“她怎么有心情和咱们一起散步了,难道那个部门经理没戏了”一个同事笑谈道。我的心不由一紧,却听另一个同事道:“我看呀,她又想和我们谈她的感情轶事了,我的耳朵都出茧了。”我这才松了口气,要不然我真怀疑是我一不小心说露了她的秘密,看来她和我说过的那个秘密别人也听她说过。

远远地看到写字楼门口小莫孤独的身影,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也不知道是否应该告诉小莫,人与人之间都是应适当设防的。当你擅自“拆除”自己的心理防线,实际上影响的不只是自己,同时也影响了别人,这就是小莫被同事排斥的原因。而假设我真的这样说了,是否也跨越了我自己的防线呢我不知道。

3.汪楠的故事

我的心剧烈地跳着。如同受惊的小鹿,要倔犟地冲出我的胸膛,手心的冷汗丝丝地往出冒,黏黏的,更加重了我的紧张。我真的想逃出去,不上台算了。但是,心中马上又有另一个声音响起一“不!逃避不是出路,如果你逃避了,你要承受的心理痛苦比你演讲失败了更加严重,你必须上,你不能输给自己,为了你爱的她你也必须上。”我一边深呼吸,一边给自己打气:“你一定要上,不论结果如何。”

我恐惧当众讲话。我想同学们怎么也想不到,他们当时也许并无恶意的哄堂大笑,却成了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还记得那是在读初二的时候,由于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爸爸凭关系将我转到了省城的一所高中。在乡下长大的我,早已习惯了方言土语,对普通话很陌生。第一天到学校上课,老师让我起来作自我介绍。谁知我的话音未落,班里的同学早已哄堂大笑。我的脸顿时火辣辣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那天,老师虽然帮我解了围,但留在我内心中的阴影却从未散去。从那时起,我害怕当众讲话,甚至和比较熟的同学也宁可相视一笑,不愿用语言交流。

上大学后,接触到天南海北的同学,我才知道,其实很多人的普通话都说得不好,但是他们却能畅所欲言,而我对当众讲话依然是那么害怕。羡慕别人的同时,我内心涌动出了强烈的自我改变的愿望。

我决定参加演讲比赛,我深信,在什么地方摔倒就应该在什么地方爬起来。但是,第一次演讲比赛,我又以失败告终,因为我虽然走上了演讲台,但是紧张得一句话都没有说出来。

“下一位演讲的是张凯,汪楠作准备。”

我听到主持人在叫我的名字,心跳得更快了,但是我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我必须上。

“同学们,我是第二次参加演讲比赛,我真的很紧张,在一分钟前我几乎要冲出礼堂,但我知道我不能逃。我第一次演讲一句话也没说,就下了台,希望这一次不会那样,请大家给我鼓励,给我支持!谢谢!我演讲的题目是”假如有一天我会老去。

台下,热烈的掌声响起,能一口气说这么长一段话,我自己都感到惊奇。说来也怪,当着众人的面承认了自己的紧张感后,我好像放松了许多。那天,我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进行着我的演讲,站在演讲台,我能清晰地看到大家专注的眼神,偶尔我也有说不流畅、卡壳儿的时候,但是我并不在乎。我知道比起第一次演讲,我已经成功很多了,要说的内容会很听话地出现在我脑海里。就这样,几分钟过去了,随着我演讲的结束,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知道,一直以来埋藏在内心的阴霾被我的勇气驱散了。

现在,每每朋友说他为当众讲话而犯怵时,我会告诉他,告诉别人你的紧张,你会觉得紧张没什么可怕,有时候,对紧张的担心,比紧张本身更可怕。

(二)暴露心理下的精神分裂

“我经常觉得头疼得要命,老是提心吊胆,坐卧不安。”

“无缘无故地心神不安,这是恐惧症。”

她把眼睛睁得挺大,上身向后退缩,木僵地看我。

她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36岁。按说她长得并不难看,苗条的身段,圆满的脸庞,文静的气质,白净的肌肤,可是她精神异常惊慌,表情异常古怪,乱发粗服,举止失度。看来她是那种经常紧张的人,夹着尾巴生活的人。

“恐惧症是怎么回事?”她口吃得非常厉害,舌尖项在牙缝里,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吐出字句来。显然她对自己的紧张和口吃感到难为情,立刻解释说:“我一紧张就口吃,平时不这样。”

我说:“口吃不算毛病。口吃的人很多。可你的口吃与人不同。《灵枢》中说:‘心通气于舌。心有痛,舌应之。心病者,舌卷短’。由紧张而引起的语塞、语蹇,由情绪而引起的舌卷、舌硬,属于心理困难。”

她很古怪地、畏缩地假笑着,眼神中流露出深沉的苦涩、无奈的消沉。她红着脸说:“我这毛病很早就有。”

“你怎么个提心吊胆法,能说得具体点吗?”

“最近心神不安,是因为我们语文教研组的组长换了人。我害怕我们原来那个组长迫害我,她可能怀疑她下台是我在背后搞的;我又害怕那新当了组长的人整治我,因为我和原来的组长是同学。其实我根本不知道领导为什么换组长。我从来不问这些事”她结结巴巴地说。

“无缘无故地怕迫害暗算,这是妄想症。”

她把眼睛睁得挺大,上身向后退缩,木僵地看我。“妄想症是怎么回事?”她口吃得非常厉害,舌尖顶在牙缝里,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吐出字句来。

我说:“妄想症是惩罚、虐待、指责等精神刺激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妄想是被一种荒谬的、虚幻的、恐惧的想象所占有,是神志错乱的一种症候。你好像是受过很大的精神刺激。”

她很古怪地、畏缩地假笑着,眼神流露出深沉的苦涩、无奈的消沉。她红着脸说:“我这毛病很早就有。”

“我还经常怀疑别人监视我,议论我。其实我是个非常规矩的女人。我男人是个残疾人,上唇当中有条缝,是个豁嘴。他长得丑,可他对我好。我总害怕别人因此怀疑我有外遇。我总觉得像被人捉过奸,可我从来不敢想那种事。”她结结巴巴地说。

“无缘无故地怕别人监视议论,这是分裂症。”

她把眼睛睁得挺大,上身向后退缩,木僵地看我。“分……裂症是怎么回事?”她口吃得非常厉害,舌尖顶在牙缝里,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吐出字句来。显然她对自己的精神分裂感到心惊胆战。

我说:“据美国《心理障碍与统计手册》一书定义:精神分裂表现为总是怀疑别人在侦察他的行为。正常人做秘密事时,害怕别人侦察或监视;而精神分裂者则是把这种惧怕心理夸大为幻觉,即感到已经被别人监视或已经被别人察觉。患者自以为别人知道他内心的一切想法或打算,时刻恐惧别人对他进行阴谋迫害。你能把你的毛病再说得深入一点吗?”

她难堪地看了我很久,而后仰起脸压抑着泪水。“我结婚结得很晚。我觉得没人会和我结婚。我爸是右派分子,我妈是反革命,我是狗崽子。结婚前,我在工厂干清碴工,被拾破烂的农民轮奸过。我经常怀疑别人知道我这些底细,总是不敢正视别人。想到那些事,就非常恐慌。”她结结巴巴地说。

“被社会迫害,被恶人强暴,这就是恐惧和分裂症的起因。你能再说得深入点吗?讲讲你的童年生活。”她摇晃着头表示拒绝,晦暗的眼里流下一串串泪水。“说出伤害最重的事,才能消除心理障碍。”

“我记得最清楚的事是我被批斗。那是1968年,那时我才8岁。我爹天天被批判,我妈天天被揪斗。有一天,我在大院捡到一块红色的小手帕。我没有过小手帕。我看周围没人,就捡回家洗干净,晾在门前的绳子上。邻家的女孩发现后,硬说是我偷她的。她把院里的小孩发动起来揪斗我,喊叫着‘批倒狗崽子!’‘打倒狗崽子!’我的头发被揪掉了很多,我的双手也被打伤。但我没哭,也没辩。”

我问:“你为什么不哭不辩?”

她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不敢”

我说:“精神分裂的形成与早期心理发展有关,是失爱、失助、分离、指责等精神创伤的结果。”

她把眼睛睁得挺大,上身向后退缩,木僵地看我。

精神分裂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自我”与“超我”分裂。人是由“本我”(生物的我)、“自我”(社会的我)和“超我”(理想的、道德的我)组成的统一体。有一种狂人总有被人侦察的幻觉。他们经常在独自活动时感到有一种不可知的势力或人物在侦察、迫害自己。这就说明我们的“自我”中都有一种受“超我”侦察、监视、惩罚的机能,对精神分裂者来说,就是这种机能脱离了自我被误认为是外界的实在。

弗洛伊德研究了分裂症后说:“许多分析家的努力是徒劳的。我怀疑一般人都相信神经症是完全没有权利存在的剩余的东西,其实这些症候是由体质决定的。很少以几次发病为限,照例要长期延续下去。甚至终其一生随时发病。分析的经验证明:我们若能掌握其发病原因及其偶发的必然因素,便可对它产生深远的影响。精神分析疗效受好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对这些因素尚无法应付对于成人我们须主要应付两种因素:即其心理的僵化程度——疾病的方式——背后根深蒂固的原因。有些病人的整个心灵可能完全僵化。有些特殊的趋势和成分改造甚为困难。”

精神分裂,中国医学称为“癫狂”。癫狂《内经》有专篇论证:“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揭示出“忧”(担心)与“饥”(困馁)是癫狂病的主要原因。“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上高”和“弃衣”是分裂后的表现,说明癫狂是下意识需要挣脱忧饥束缚的暴发性症候。癫狂有抑郁与狂躁两个过程:“狂始生,先自悲”,“自悲”就是精神抑郁;而后出现“自高贤,自辩智”的反弹性狂躁妄诞。“得之大恐”,是说恐惧是造成经气久逆的结果。中医把“癫狂”视为痰症,痰迷心窍而致癫狂。“痰”在中医理论中也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泛指脏器中的某种淤积障碍物。痰症分阴阳:阳症属阳明(脾胃)病。治法多用黄连毹毒汤,恢复期多用柴胡、枳实加四逆散,大柴胡汤。阴症为呆痴,涤痰开窍多用半夏厚朴汤、栀子豉汤、温胆汤、磁朱丸、滚痰丸等。

这类病只能控制,不能根除。这是一个不幸的人生给她的精神遗产,她将带着提心吊胆的妄想和结结巴巴的口吃走到人生的终点。新华社1997年1月24日的一则消息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往往无法过滤健康人可以过滤的无用信息,因而遭受信息过量之苦。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刺激大脑中的信息受体,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后症状可得到暂时缓解。我建议她学抽烟。这也许能缓解她的痛苦。

她拿起药,流露出无奈的苦涩和消沉,影子般地离去。没半刻工夫,她又返回来,在地上寻寻觅觅。我问:“你丢了什么东西?”她结结巴巴地说:“我看我自己走了没有。”

暴露疗法

(一)暴露疗法的治疗原则

一个关于五岁、六岁的女孩的梦,小女孩的母亲牵着小女孩的手走着,但就在女孩采摘开在路旁的蒲公英时,母亲却逐渐愈走愈远。女孩急急忙忙的跑,想追上母亲,但不知道为什么双脚却不听使唤。于是女孩大声喊叫“妈妈!”。

请问你认为在梦中的这位母亲会有什么反应呢

A。没注意到小女孩的心声,继续愈走愈远。

B。立刻回头,跑到小女孩的身边,抚摸她的头。

C。停下脚步,并回头向小女孩挥手,示意她“快点过来”。

结果解析:

选A的人

倾向于广场恐怖症。在潜意识里对“分离”感到不安。或许你的幼年期断奶断得比较早,导致对于离开心爱的东西会感到恐惧。由比一般人更害怕孤独,因此,一旦置身于空旷的地方,便会产生强烈的孤独和不安。相信只要找到一位能够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心的人,应该就不会再对广场感到恐惧。

选B的人

正好相反,有密室恐怖症的倾向。此答案显示你在幼年时期受到母亲过于保护。受到母亲过分的疼爱虽然不错,但同时也丧失了主体性。因此,你的心理感到不安,害怕完全被母亲控制。此种窒息感,便成为密室恐怖的形态出现。建议你必须训练自己独立,以取回自己的主体性。

选C的人

是属于正常的人。和母亲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表示从幼年期开始便和双亲之间维持着稳定的心理关系。换句话说,至少你对空间不会感到恐惧。

暴露疗法是一种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感到强烈恐惧的刺激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其治疗原则或是让患者较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场景,或是直接身处于使其感到极度恐惧的现实情境之中,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

行为主义学派的系统脱敏疗法虽然也是让患者暴露在恐惧情景之中,但暴露疗法与之有着明显的不同。其差别在于:

1.在暴露疗法的实施过程中,当恐怖情境出现时,一般无须来用松弛或其他对抗恐惧的措施。

2.暴露疗法的暴露时间较长,每次的暴露时间约需一至二个小时或更长。

3.暴露疗法一开始,便让患者接触焦虑恐惧最严重的刺激或情境。

4.暴露疗法不但可以用于个别治疗,而且还可以用于集体治疗。例如对广场恐怖,可同时对五六名患者进行治疗,即将几名患者聚在一起同时暴露在恐怖情境中,其疗效与个别治疗时相同。

(二)暴露疗法治疗步骤

暴露疗法的主要适应症是焦虑性障碍或恐怖症。除了广场恐怖、社交恐怖以外,还包括一些特珠的恐怖症,如疾病恐怖、外伤恐饰、排尿恐怖、血液恐怖等等。

采用暴露疗法时,须在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也就是说在治疗师现场指导下,鼓励患者暴露在恐怖情境之中。同时,对患者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1.患者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2.患者要有较强烈的求治愿望和良好的合作态度。

3.患者如有心、肺疾病,一定要慎重使用,最好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4.要针对患者特定的恐怖情境或对象进行治疗。

由于暴露疗法可能引起强烈的恐怖情绪及其他心理、生理反应,特别是在治疗初期,患者常常会出现心动过速、憋气、出汗、发抖等生理不适感,部分患者还会因此产生过激行为,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抑郁发作或恐怖症状暂时加重的现象。因此,在治疗开始之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暴露治疗的原理和方法,特别要说明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生理反应,如果患者愿意配合治疗并愿意承受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则可使用暴露疗法,并与患者一同制定治疗计划;如果患者反对或态度勉强,则不宜采用暴露疗法,应考虑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暴露法小组和认知重构法小组被试者在5个时段被评估:治疗前、治疗5、10、15个疗程后以及预后6个月时,结果显示所有被测者都有很显著的时间效应,但是没有一个组别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这表明,两种治疗策略是以相同的步骤产生作用的。同时说明暴露法与认知重构法都是有效的治疗工具。不少人更偏向于使用暴露法,因为它更直接,而另一倾向的人员偏向使用认知重构法,或者将它与暴露法结合起来。

(三)暴露疗法治疗简单恐怖症

1.症状表象

广东某医院一个斯文、口齿伶俐的女护士来进行咨询,她明显带有焦虑和抑郁的表情。

患者害怕见到花圈。只要一见到花圈即眩目耀眼,接着便全身冒汗、心跳加快、全身肌肉紧张。曾暗下决心,见到花圈不躲开,但屡屡受挫。因而十分沮丧。旷日持久,便自卑自怜,甚至听到哀乐或别人提到“花圈”二字都会胆战心惊。

她说她3年前结婚,婚前精神状态一直很好,即使是在青春期也是如此。她聪慧敏捷,勤学好思曾有过朦胧远大的抱负。学习护士专业并非完全出自她的志愿,她也曾常常觉得自己的能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尽管如此,她的自我控制却十分成功,似乎这种挫折并未给她的精神世界带来大的冲击。她既未显露于言袁,更未付诸行动。时至今日,她粗心的丈夫还不知道她一直怀有一点大材小用的委屈。

她是一名无可挑剔的护士。新婚不久,她便参加了一位病人的特护工作。病人患的是晚期肝癌,因长期输液四肢静脉血管已针孔累累,打针十分困难。病人瘦骨嶙峋且极度烦躁,经常喝斥注射护士,因而护士们在背后便颇有微词。尤其令人难以容忍的是病人家属,一位风韵犹存的老妇人,一派官家作风,凶神恶煞。她也有同感,但她不像她的同事们那样议论纷纷,她能忍耐,她知道病人的时间不多了,从医生的神色来看,一切医护措施也只是程序性的、象征性的。她不理会病人的家属的态度,只是默默地完成份内的工作。她的工作是无可挑剔的。她参加了病人最后的抢救工作,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注射肾上腺素,一切都是按部就班进行的,直到脑电图呈持续的一条平坦直线。抢救很累,但并不紧张。

事后,死者家属以死者一个十分重要机关的名义向医院反映了有关情况。医院领导在大会上严厉批评了特护的几位护士,却突出地表扬了她具有崇高的天使美德。她觉得一下子被置于与大家对立的地位,反而十分紧张,觉得大家都在怒目相向。但她还是能自控的,焦虑并未溢于言表,也一直能正常上班,但却有些寝食不安。一日半夜醒来,惊叫墙上挂有凭吊死人的大花圈,丈夫忙开灯,墙上什么也没有。一关灯,她说花圈又出现了。

原来是窗外树枝在墙壁上的投影。原因经证实后她也确信不疑,但从此却对花圈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敏感,见到花圈便紧张不安。上班途中有一个不起眼的花圈店,以前熟视无睹、从未在意,如今,却成了她上班的拦路虎。老远就看见那招揽生意悬挂在铺前的花圈,一阵眩目耀眼,接着便全身冒汗、心跳加快、全身紧张,咬紧牙关也过不去,非得掉头绕道而行。查遍医书也未见壮胆之药,只好暗下决心,勇往直前。但屡屡受挫,仍过不了那一关。因而十分沮丧,心理自觉窝囊。旷日持久,便自悲自怜起来,没了原来的那份自信,见到花圈就躲开,甚至听到哀乐或别人提到“花圈”二字就会胆战心惊。

2.个体心理发展史

(1)先前因素:有朦胧的远大抱负,做护士感觉怀才不遇,自控能力很强。工作一丝不苟,尽量做到无可挑剔,有完美主义倾向,关注同事对她的评价与看法。

(2)促使因素:一次受到表扬后,使她感觉被置于与大家对立的地位,大家都对她怒目而视。

(3)强化因素:一日半夜醒来,被形似花圈的投影惊吓。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该女病人青春期、婚前精神状态一直很好。

3.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患者看到行为疗法的文章之后,主动要求接受冲击治疗,称长痛不如短痛。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从面部表情来看没有明显焦虑和抑郁色彩。交谈中不时流出对那位已去世的肝癌患者复杂的心态:厌恶、恐惧、内疚……她、她的丈夫和我们很快达成治疗协议。她一再申明:要医生“狠心”一些,坚决按治疗计划执行,不要像她家里人那样迁就她,结果使病情越来越重。

在一间6平方米的治疗室里,四壁贴上花圈图案,内放置花圈十余个,济济一堂。中间有一只沙发,上面也放满了花圈图片和特制的一些小花圈。墙角有一台录音机,备有哀乐磁带。患者进入室内,畏缩不前,只见其呼吸加深加快,全身微微战栗,背躬膝屈,手足无措,额头已渗出汗珠。突然,哀乐声起,患者闻之更心惊胆颤,想抬腿回走。但是门、窗已闭,四处花圈擦肩触背,无法回避。患者选一空隙站立,想不偏不倚,唯恐接触花圈。但身不由已,全身发抖,站立不稳,摇摇欲倒。此时患者已大汗淋漓,呼吸迫促,慌忙走近沙发,也顾不上沙发上的图片和小花圈,坐下喘息不止。半个小时左右,患者颤抖逐渐减轻,呼吸逐渐平稳,靠在布满花圈的沙发上,一副疲乏平淡的表情。我们告诉她治疗已成功结束,可以离开治疗室。她似乎也无脱离困境的惊喜,而是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整理衣服,说声“衬衣全湿透了”,然后扶起倒在她面前的几个花圈,款款走出治疗室。

接受第2次治疗前,患者告诉我们,她已经敢于路过那个花圈店了。我们问:“为什么不怕花圈呢”?患者答:“不知道。或许是小巫见大巫吧?摸都摸了,还怕看一眼?”。第2次治疗方法同前,但患者几乎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和植物神经反应。半个小时后,我们宣布治疗结束。

一年多的追踪观察表明,这位患者已不再惧怕花圈和哀乐了。

“心理剧”疗法

顾名思义,心理剧是一种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戏剧。通过扮演某一角色,患者可以体会角色的情感与思想,从而改变自己以前的行为习惯。在心理剧中,患者可以扮演自己,也可以扮演家庭中的一位成员、一个老相识或一个陌生人。剧情可以是一般的内容(离婚,母子冲突、家庭纠纷等),也可以是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近似的内容。在舞台上,患者所扮演的角色,其思想感情与平日的自己不同,他可以体验角色内心的酸甜苦辣,可以成为患者理想或幻觉的化身。专家可以在一旁指导,也可与患者一道表演。观众则为患者鼓掌助兴。

心理剧可以用于心理失常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弱智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有的工厂为了达到训练、教育工人的目的也常采用这种方法。对精神病患者来讲,第一个角色可以是他幻觉或错觉中的人物,日后逐渐地接近现实中的人物。

精神病理学家莫瑞努1921年首先在维也纳他的精神治疗中心采用心理剧疗法。四年后他来到美国,开始传播这一方法。他在1959年指出:心理剧的目标是诱发患者的自发行为,以便直接观察他的病情。

有些心理学家或社会工作者也常安排一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或含有人格问题的剧情,以揭示患者内心世界的秘密。这种办法特别适合于离婚者、吸毒者、轻生者及违法者。正由于心理剧可以揭示深藏在患者内心的症结,在知情的观众的协助下,患者可以发泄或者控制自己的情感。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的不正常的行为最终可以得到抵制,并且去模仿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

采用这种方法,要按照下列各点进行:

第一,提供表演“心理剧”的条件,包括圆形舞台、观众席和必要的道具。

第二,选择好表演者,患者、工作人员、观众都可参加进来。

第三,专家和观众都要事先明确通过心理剧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专家要大体勾画出剧情,鼓励患者大胆表演,并及时引导剧情向目标方向发展。还要邀请观众进行评论,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有人让八位有严重情绪障碍的青少年一同表演即兴心理剧,他们每周演三次,共持续了九周。经过观察和测试,发现他们的自控能力和为社会悦纳的程度都有了可喜的长进。

有人特别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与健谈的人一起表演心理剧,并设计一些特定的场面,随时对他们不敢大声说话、表情羞愧、动辄向人道歉等行为进行纠正,直到他们能理直气壮地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为止。

有的青少年与家人的关系处理不好,经常有冲突,并对家庭成员持有偏见,根据这种情况,让他们一家人一起表演心理剧,设计一些情节,让青少年把自己的坏毛病表现出来,随之给予指导,敌对情绪往往会通过表演缓和下来。

这种方法特别倚重于专家,他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思路清晰、目光敏锐并且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其他表演者或观众不能非难和攻击患者,相反,应当热情地帮助他按照要求把剧情演完,从而把问题解决好。否则,效果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