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学家传奇
28938100000006

第6章 获奖全是因为蚊子

小小的蚊子,尽管其貌不扬,但它几乎无处不在,疯狂叮咬人类。自有人类以来,小小蚊子曾一次又一次夺去了数以千计的鲜活的生命,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场战争的胜负、一项工程的进展。蚊子之所以如此厉害,倒不是它那根可怕的小针,而是它是传播疾病的“凶手”。蚊子最常传播的疾病是疟疾,这种疾病传播快,又比较隐蔽,常间歇性地发冷发热,大量破坏红血球,使人类的身体渐渐衰竭,直到死亡。

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如此惨烈,必然会引起科学家的关注,迄今为止,世界上至少有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跟蚊子有关,他们获得科学巨奖,多多少少都是因为小小的蚊子。

第一个因蚊子获奖的人

在这场人类抗击蚊子的生物战争中,首先应该提到法国军医拉弗朗。拉弗朗是法国一名普通医师,后来成为有名的寄生虫学家,并建立了热带医学实验室,对热带病,尤其对原虫病,包括锥虫病、利什曼病等疾病的研究有重大的影响。当然,这都是后话。

1878年,身为军医的拉弗朗被军方派到当时的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负责研究那里的疟疾。拉弗朗到了阿尔及利亚以后,不负众望,深入细致地解剖、观察了许多疟疾死者的尸体。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比较、仔细研究,终于确定了疟疾是由一种产生在患者红血球中的原虫引起的。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原虫是怎样到红血球里去的,又是如何由一个病人传给另一个病人的。

罗纳德·罗斯这个研究的接力棒,传到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手里。罗纳德·罗斯(1857-1932)是英国微生物学家、热带病医师,曾任英国利物浦医学院教授、伦敦英王学院医院热带病医师。罗斯的父亲是英国驻印度殖民地的一名将军,罗斯在印度出生,回到英国读完医学院以后,又于1881年回到印度行医,当时不管是印度居民还是英国军队,都被疟疾折磨得苦不堪言,所以罗斯十分注意研究疟疾。由于此时拉弗朗已经公布了自己的发现,罗斯便认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就应该是蚊子与原虫的关系。每天,罗斯在行医的工作之余,就是捕捉、解剖蚊子,他仔细观察了无数的蚊子,做了许多实验,终于在1897年8月20日,他有了重大发现。

正在叮咬的蚊子

罗斯在一种“按蚊”的胃里,找到了拉弗朗报告的那种疟原虫。1898年,罗斯成功地用“按蚊”胃里的疟原虫引发鸟类的疟疾,并且证实只有雌性“按蚊”才会传播疟疾。本来,他想用同样的方法引发人类疟疾,以便为他的研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可惜没有成功。1899年,离成功还差一步的罗斯退休了。于是,他研究课题的最后一道接力棒,被一组意大利医生接了过去,他们证实蚊子在吸吮疟疾患者的血液时,把疟原虫吸到胃里,在叮咬健康人时,又把疟原虫注入健康人的血液里,使健康人患疟疾。

为了表彰罗斯的杰出贡献,1902年,著名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桂冠戴到他的头上。5年以后,曾研究过蚊子的拉弗朗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虽然相比罗斯的得奖,这个奖来得迟了点,但拉弗朗的功绩毕竟没有被埋没。

还有一位奥地利医生,名叫瓦格纳·贾雷格,获奖也跟蚊子有间接的关系。瓦格纳·贾雷格因为成功用疟疾发病时的高烧,来治疗第三期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症,也意外地获得了192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瓦格纳·贾雷格生于奥地利。1880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83年在一家精神病院任职,从而对精神病学产生了极大兴趣。1887年他发表论文,建议在精神病患者体内感染疟疾以引起热病,起到治疗精神病的作用。不过,这种方法过于冒风险,所以他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始终未曾试用过。

米勒杀死了蚊虫也害了人类

尽管科学家发现了疟疾的起因跟蚊子有关系,但到1930年,疟疾还是再一次使1000万人生病,300万人丧生,人类损失惨重。直到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发明了DDT,用它来杀灭蚊子苍蝇等害虫,情况才有所改变。

米勒1925年在巴塞尔大学化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被瑞士奇吉公司聘为药剂师。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1935年公司要求他筛选一种强效低毒的农药。当时已经取得专利的杀虫剂很多,但实际上能用的几乎没有,米勒决定制出一种有效的剧毒农药来,但他一直没有想出好的办法。

一天,他收到妹妹的来信,信中说老家农村又闹虫灾了,特别是蚊子既大又多。这时他突然想起了“以毒攻毒”的办法。他决心按这个思路来试制新的杀虫剂。他以理想的杀虫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理想的杀虫剂规定了七项指标:1.对昆虫有剧毒;2.毒性发作迅速;3.对温血动物和植物毒性极小或完全无毒;4.没有刺激性,没有臭味;5.杀虫谱尽可能广泛,不只局限在杀蚊子上;6.作用时间长,即化学性能稳定;7.价格低廉。米勒的实验设备相当简陋,他对几百种药物,进行了近四年艰苦的筛选试验,终于在1939年9月制出了DDT。DDT又叫滴滴涕,二二三,这种杀虫剂对家蝇和蚊子有惊人的灭杀作用。当时他认为DDT,除第二条外,其他六条指标都能满足。接着他又制备出DDT的各种衍生物。经过多次仔细审查,DDT对害虫的灭杀效力才被化工界承认,又在制造工艺方面作了反复多次的改进之后,于是在1942年DDT正式投放市场。

1943年美国农业部试验用DDT杀灭马铃薯甲虫,证实了DDT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1944年1月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战役中,虱传斑疹伤寒流行,每天出现60例新病人,官兵们处于绝望之中,这时运来了DDT,在三周内为130万人灭了虱,斑疹伤寒的流行顿告平息。3个月后,在日本出现类似病情,也是靠DDT大显身手,才得以转危为安。

以后DDT作为一种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成为农民神速战胜田禾虫害的得力手段。同时,在医疗卫生方面,DDT则是根绝传染疾病的害虫的良药。所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在医疗卫生实践中,DDT都显示了科学的力量,它为农业的丰收和增产,为传染病的有效防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48年,米勒因制出DDT及其化学衍生物,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那时在人们的心目中,DDT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杀虫药物。其无害性是以这样一些事实为依据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把DDT粉剂撤到成千上万的士兵、难民、俘虏身上,以灭虱子,十分有效,而人体却没有受到伤害。于是人们想当然以为,这么多人与DDT打过交道,没有遭受危害,可见这种药物对于人是有益而无害的。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人类后来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DDT对生物和人体其实是有害的。DDT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大量杀灭益虫。同时,对人体也间接产生极大的危害性。而且,自20世纪40年代来,人们从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在使用了几年DDT之后,许多昆虫,像苍蝇、蚊子、臭虫、跳蚤、虱子等都有了抗药性。1960年,在美国列出65种农业害虫对DDT之类的药物具有抗药性。DDT消灭害虫的有效性已不像当初那么灵验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各地陆续停止生产和使用DDT。到70年代,DDT已是世界各国明令宣布的禁用品。而科学家们又制作出了新的一些毒性较低的化学杀虫剂,而且开辟了制作对人无害的生物农药的新方向。DDT自此由灵转变到不灵,由功臣变为祸首。

DDT的污染现在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2001年,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公约规定,签约国家需在25年之内停止或限制使用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DDT名列其中。我国也在1983年停止了DDT的使用。

甚至有人因此提出:1948年颁发给米勒的诺贝尔奖是否是“误奖”?当然,不管怎么样,作为化学杀虫剂的先驱者,科学家米勒的历史贡献还是不容抹杀的。

小小的蚊子,竟先后使4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