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弹的基本知识
在现代战场上,导弹的影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们有射程达几万千米,可从西半球打到东半球;有的精度奇高,能在相对速度几千米/秒的情况下直接命中直径不超过1米的目标;也有重量很轻,一个士兵就能背走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导弹呢?
导弹是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一种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V-1和V-2导弹,并从欧洲西岸隔海对英国实施了轰炸。那么,它们的性能究竟怎样呢?
其实,V-1导弹是一种亚音速的无人驾驶武器,射程达300多千米,很容易用歼击机和其它防空措施来对付。此外,V-2导弹是最大射程约320千米的液体导弹,由于可靠性差,且弹着点的散布度也很大,因而对英国,只是相当于骚扰而已,作战效果并不佳。不过,V-2导弹却对以后导弹技术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先驱作用。
据记载,导弹的起源与火药以及火箭的发明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火药和火箭均由我国发明。
南宋时期,火箭技术便已开始用于军事,并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约到13世纪,中国火箭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以及欧洲国家。在18、19世纪,火箭武器的进展并不大,直到1926年,美国才发射了第一枚无控液体火箭。20世纪30年代,电子、高温材料以及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为火箭武器的改进注入了新的活力。
所谓火箭,就是指利用火箭发动机来推动的一种飞行器。火箭也可以分为很多种,有的可以操纵,而有些则是不能操纵的。通常来说,火箭的发动机,实际上是一种喷气发动机。那么,它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呢?它把所携带的推进剂燃烧后以极快的速度向后排出,利用反作用力(即推力)来推动火箭升入宇宙。
此外,导弹主要是一种依靠本身的动力,通过内部或外部系统的控制,把装有战斗部(核武器)的弹头送到预定目标,并将目标摧毁的飞行器。因此,带有战斗部且可操纵的火箭便是导弹的一种。另外,导弹不仅可以装置火箭发动机,还可以采用其它的发动机。那么,导弹对现代的战争会有什么影响呢?
导弹,特别是核导弹,是一种杀伤力非常强的破坏性武器,具有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导弹开始,特别是50年代出现了核导弹之后,导弹在军事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世界各国都纷纷采用各种类型的导弹来装备他们的军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导弹对现代军队武器装备、军事战略战术、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导弹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导弹使军队的武器装备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其中,军队装备导弹是国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导弹的作战范围极广,可以攻击近距离目标以及1万多千米之外的目标,陆地、水面和水下目标,不论它是活动的目标还是固定目标都难逃出它的“掌心”;导弹的作战空域极广,不管在哪个高度它都可以进行战斗;此外,战略核导弹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攻击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重要战略目标,迅速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因此,导弹必然对军事战略战术、作战方式、指挥通信、战争规模以及军队的组织编制,乃至作战心理都产生巨大影响。
其次,导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武器系统。它综合利用了当代的科学技术成果,它的研制和技术的发展在以后的发展中当然还会遇到许多科学技术的新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对制导系统的高精度、小型化要求就可以促使电子元器件小型化、微型化和精密仪表技术的进步;另外,它恶劣的工作环境对材料的要求又推动了一批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
再次,导弹工业和导弹技术为发展航天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航天工业来源于导弹工业。早期航天所需的运载工具几乎全部借用了当时的大型导弹。发射场也借用了导弹发射场,基本的运载火箭技术也是从导弹技术中借鉴和发展起来的。
2.导弹的基本构造
一般来说,无论是什么导弹,它都具有推进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弹体和战斗部等系统。
根据物体运动规律——惯性定律,我们得知,要使静止的物体由静止状态进入运动状态,必须有外力的推动;要使运动物体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也必须有外力来阻止。同样,导弹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导弹之所以能飞行,就是因为导弹上有发动机,发动机产生推力,从而推动导弹飞行。那么,是不是只要有发动机,导弹就可以工作了呢?
其实不然,单有发动机是不足以工作和产生推力的,还需要有推进剂(氧化剂和燃烧剂)、贮箱与推进剂输送供应系统和它配合。其中,发动机、推进剂、贮箱和输送供应系统可称为动力装置,又称推进系统。
通常来讲,导弹上的发动机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火箭发动机,完全依靠导弹自身携带的推进剂的燃烧来产生推力。此外,火箭发动机还可以根据推进剂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两种;另一类为空气喷气发动机,这种发动机主要借助于空气中的氧气燃烧导弹携带的燃料(燃烧剂)而产生推力。这类发动机可分为涡轮喷气发动机和冲压喷气发动机两种。
导弹的飞行控制系统由稳定系统和制导系统两部分构成。其中稳定系统的任务是确保导弹以一定姿态沿预定的弹道飞向目标。要使飞行器(包括飞机、导弹、卫星、飞船等)保持一定姿态飞行,对于有人驾驶的飞行器来说,可以由驾驶员来操纵,而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则是由姿态稳定系统来实现。因此,姿态稳定系统的作用主要就是保证导弹飞行中姿态(导弹在空中的角位置,即常说的滚动角、偏航角、俯仰角)的稳定,不让导弹乱滚乱翻。那么,制导系统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它主要用来控制导弹的重心运动,使导弹按预定的导引规律飞行,并引导导弹飞向目标。
我们都知道,导弹是先进的现代化武器。一般来说,常见的枪弹和炮弹主要靠弹头来摧毁目标,导弹则利用类似于枪弹炮弹作用的部分去摧毁目标。通常,这部分装在导弹头部的称为弹头,装在其它部位的,如中部,则通常称为战斗部,意思是最终或直接实现战斗的部分。
由于导弹的作战目的和攻击的目标多种多样,因此,为了有效地完成战斗任务,战斗部的种类、构造和外形也多种多样。例如,有核装药的称为核战斗部,装普通炸药的则称为普通战斗部。
导弹要摧毁目标,必须有战斗部;要使导弹飞行,则要有推进系统;要使导弹沿着预定航线(弹道)飞行,还要有飞行控制系统。因而,这三部分对于导弹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称为导弹,也不能完成最终摧毁目标的任务。
比方说,就像我们人类,身体把头、手、脚、心、肝、肺等器官组成为一个整体。导弹也一样,必须用弹体将战斗部、推进系统、飞行控制系统等部件、系统连接起来,才能使各部件、系统协调地工作,发挥各自的作用,最终摧毁目标。这样,我们知道了弹体对其余几个组成部分有着“集大成”的作用,是导弹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实,弹体不仅是把几个部分组织起来,同时,这种连接也使整个导弹的外形更有利于飞行。
此外,导弹的用途不同,弹体的结构、外形也不尽相同。例如,弹道式导弹一般没有弹翼而只有弹身,有些仅有很小的尾翼,而有翼导弹则既有弹身又有弹翼。
导弹的分类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分。
按导弹的发射点与目标的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为从地面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地地导弹、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地空导弹、从岸上发射攻击水面舰艇的岸舰导弹、从空中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空地导弹、从空中发射攻击水面目标的空舰导弹、从空中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空空导弹、从水下潜艇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潜地导弹、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舰空导弹、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水面舰艇的舰舰导弹、从空中发射攻击水下潜艇的空潜导弹等。
按攻击目标的类型来可分为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反飞机导弹、反弹道导弹导弹、反卫星导弹等。
3.导弹的飞行轨道
上面章节中,我们多次提到导弹的飞行轨道,那么,你知道它到底是怎样飞行的吗,它飞行的轨道又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主要是通过两种常用导弹的飞行弹道来学习导弹的飞行轨道,它们是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弹道和有翼式导弹的飞行弹道。
(1)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弹道
弹道式导弹与炮弹类似。导弹开始飞行时由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提供动力,在这种推理的作用下不断加速,到一定时候(预定条件)发动机熄火,弹头与弹体分离,然后,弹头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飞向目标,因此,弹道导弹的飞行段可以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两节。
通常,导弹由发动机点火并在控制系统作用下飞行,一直到发动机和控制系统都不再工作,这段弹道称为主动段。其中,发动机熄火时所对应的弹道上的点,称为弹道主动段终点。
此外,当导弹的发动机和控制系统都不工作,它像出膛的炮弹一样,只是由于惯性,沿自由弹道飞向目标,这段弹道称为被动段。一般来讲,在导弹飞行的被动段,大部分在大气层以外,这个时期它只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所以,自由弹道为椭圆形。在接近目标时,虽然空气密度越来越大,但这些几乎不会改变弹道的椭圆形状。通常被动段的飞行距离占整个导弹射程的90%左右。
导弹上通常会装有某些程序机构和其他仪器。在飞行中,由程序机构按选定的弹道程序来发出发动机熄火、弹头与弹体分离等指令。另外,仪器中的敏感元件(如加速度表、陀螺仪等)主要负责对外界的干扰以及导弹的运动进行不断地测量并形成控制信号。然后,这些信号再通过中间装置变换、放大,传递给操纵机构(摆动发动机或燃气舵等),使之产生相应的控制力,来操纵导弹沿预定弹道飞行。
一般弹道式导弹的主动段飞行程序可分为几个特征段,如垂直起飞段、转弯飞行段和常值程序段等。另外,被动段弹道也可分为自由飞行段和再入段。
①垂直上升段
在弹道式导弹起飞的头几秒钟内,飞行弹道通常会设计一段垂直的直线。导弹竖立于发射架上,发动机点火以后,推力会不断增加,当超过整个导弹的重量时,导弹就离开发射架缓慢垂直上升。然后,发动机推力继续增大,并很快达到额定值,随着推进剂不断大量消耗,导弹重量也会不断减小。尽管导弹在稠密的大气层垂直向上飞,但导弹的速度仍然会增加得较快。等导弹垂直飞行几秒钟,速度增加到一定数值后,飞行比较稳定了,就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开始转弯,进入转弯飞行段。
②转弯飞行段
导弹在垂直上升飞行几秒钟后,就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偏离垂直飞行状态,向目标缓慢倾斜转弯,过渡到预定的椭圆弹道,因此,转弯飞行段的弹道为一段弧线。然而,导弹的倾转必须是缓慢进行的,如果转得过快,就会产生较大的横向载荷,不仅弹道不易保证平稳,还会给控制系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弹体也有可能被折坏。
③常值程序段
这是主动段弹道的最后一段。这段的飞行程序,必须始终保持前一段得到的规定值。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导弹保持倾角值不变且沿着一段倾斜的直线弹道飞行。发动机产生的推力使导弹不断加速,飞行速度达到主动段终点的速度值时,控制系统就会发出发动机熄火的指令,主动段结束。之后,控制系统又发出弹头与弹体分离的指令,弹头与弹体分开,开始进入被动段飞行。
④自由飞行段
进入自由飞行段后,弹头的飞行既无推力,也无气动力(实际上还有很小的气动力作用,空气稀薄,还不是完全真空),仅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因此,只要有一点微小的干扰,导弹就会无拘束地翻转,“完全”地自由了。在这一段中,导弹飞行是没有一定方向的。
⑤再入段
当导弹飞近目标时(弹道末段),开始进入大气层(距海平面80千米左右)。空气的阻滞作用逐渐增大,这样,带有稳定裙的弹头便不能再任意翻转,之后,带稳定裙的弹头朝下冲向目标。
另外,洲际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弹道,与单级弹道非常相似,只是多级导弹飞行弹道的主动段由各级发动机连续工作形成,每一级中发动机工作完毕后就被抛掉。
(2)有翼式导弹的飞行弹道
有翼式导弹攻击目标是活动的,它的飞行路线可以根据导弹与目标的相对运动关系进行控制,所以,目标的运动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导弹的运动,也就决定了弹道。
通常来说,这类导弹的导引方法很多,作战情况也相对较为复杂,所以有翼式导弹的飞行弹道也各式各样,不能预先给定。下面,我们就按几种导引方法来分别举例说明。
为了叙述起来更方便,我们先假设某一瞬间攻击平面内导弹与目标的相对位置图。其中导弹与目标的连线称为目标线,导弹速度向量V,弹与目标线之间夹角η称为导弹前置角。
①追踪导引弹道
追踪导引的实质就是随时随地使导弹朝着目标飞去,也就是导弹的速度向量要始终指向目标,与目标线重合(即导弹前置角η=0)。这样,当导弹垂直发射时,追踪导引的弹道就呈00′、11′、22′等是不同时间的目标线,而导弹在0、1、2等各点上的速度V弹总是指向目标,于是到了最后的点4(或4′)时,导弹就已将目标击中。产生01234曲线就是该情况下的追踪导引弹道。
②平行接近的飞行弹道
平行接近主要是在导引过程中,目标线在空间的方向要始终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当目标作等速直线运动、导弹作等速运动时,其飞行弹道就是一条方向不变的直线,且一直延伸到命中点。如果目标作机动飞行,那么导弹速度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导弹的前置角是变化的,而导弹的飞行弹道则是一条曲线。
③三点重合的飞行弹道
三点重合导引法主要是使导弹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随时都处于指挥站与目标的联线上。从指挥站往目标看,导弹和目标的影像是重合的,即指挥站、导弹、目标三者在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随目标的运动在空间转动,因此导弹的飞行弹道是一条曲线。
④飞航式导弹的飞行弹道
飞航式导弹的弹道大部分为直线,而且它的主要部分几乎都处于水平状态。通常,导弹的飞行是按照预先规定好的飞行程序进行的,只有在接近目标时,有的加上系统寻找目标的自动瞄准。飞航式导弹的弹道一般可以分为初始段、水平段和俯冲段等。
初始段(0~1)。对于地空导弹或地地导弹来说,该阶段为爬升段,而空地导弹则是从母机投放后继续爬高或降低段。
水平段(1~2)。这一阶段占据着整个弹道的大部分。在这一阶段,发动机推力与迎面空气的阻力相平衡,导弹的升力与重力相平衡,因此,导弹几乎是在水平线上作等高度的飞行,这种飞行也叫巡航。
俯冲段(2~3)。这是整个弹道的最后一阶段。地地导弹或空地导弹,在接近目标时,从水平飞行转入俯冲。为了提高命中的精度,在这一段采用寻的(寻找目标)系统进行自动瞄准,地空导弹所攻击的是空中的活动目标,在水平飞行结束后,一般都会转入自动瞄准,从而命中目标。
4.导弹大家族博览
众所周知,导弹种类繁多,在这个大家族中,每一个成员都发挥着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就让我们一一来认识它们吧。
(1)毁灭之王——地地导弹
地地导弹是指从陆地发射攻击陆地目标的导弹,包括地地弹道导弹和地地巡航导弹。实际上,“地地导弹”这个名称既可指导弹本身,也泛指由导弹或各辅助系统与设备组成的导弹武器系统。
地地弹道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最迅速的导弹之一。它种类较多,且装备数量极大。据统计,目前已经装备的地地弹道导弹主要有美国“民兵”Ⅲ,前苏联SS-17、SS-18、SS-19等洲际导弹;美国“潘兴”Ⅱ、法国S-3、前苏联SS-20等中程导弹;美国“长矛”、法国“冥王星”、前苏联SS-21和SS-22等近程导弹。
地地导弹由弹头或战斗部、弹体、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组成。其中战略地地导弹通常携带单个或多个核弹头,有射程远、精度高和威力大等特点,是战略核武器库的主要组成部分;战术地地导弹通常携带核弹头或常规弹头,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战役战术纵深内的目标。
一般而言,地地导弹在早期所采用的推进剂为液体推进剂,因此,大多比较笨重,不便于机动。后来改用固体推进剂后,不仅成本较低,可靠性得到提高,发射的准备时间也有所缩短。
通常,为了提高它的生存力,导弹的发射方式也由地面或地下固定基地发射转向机动发射,即使还在地下井发射,这些导弹也采取了各种加固措施。另外,地地导弹还要能抗核辐射、电磁脉冲等核武器效应,这样,就可以提高它在核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了。
(2)昂首苍穹——防空导弹
防空导弹是指由地面或水面发射,主要用来攻击敌人飞机或导弹等空中目标的一种导弹武器,又名地空导弹。
美国的“红眼睛”式是世界上第一种单兵肩射防空导弹,于1962年首次发射,1966年装备于部队。它长度仅有1.22米,重约8.17千克,扛在肩上即可进行操作发射。那么,它主要通过什么来完成任务呢?其实,它采用的是光学瞄准,红外线跟踪制导来完成任务,一般来说,其主要任务为“对付低空飞行的目标”。
①防空导弹的结构
一般来说,防空导弹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战斗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弹体搜索、识别、跟踪和指示系统以及传动装置等。
战斗部
目前,防空导弹使用的主要是杀伤战斗部(用爆炸碎片击毁目标),也有少数备有小型核战斗部。
动力装置
防空导弹大多数采用液体或固体火箭发动机。其中,固体火箭发动机虽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其工作时间较短,且推力也不易调节。一般防空导弹常采用两级动力装置:加速器和续航发动机。
其中,加速器又名助推器,主要用于导弹的发射和加速,导弹获得一定速度后,加速器就自动抛落,减轻导弹重量;一般来讲,加速器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安置方式有两种:串联安装,就是将加速器套接在弹身最后部,这样阻力小、分离安全方便(不易与弹体发生碰撞);并联安装,即把加速器(或助推器)分为两个或四个,对称地安置于弹体周围,这样全弹长度短且结构紧凑,但阻力大,分离起来也比较复杂。
此外,第二级动力装置为续航发动机,供导弹继续飞行,完成全航程的飞行任务。
制导方式
地空导弹的制导方式种类很多,如波束导引、无线式指令遥控、末端自动导引、红外寻的及雷达半主动寻的等。
弹体
一般来讲,弹体主要包括弹身、弹翼及操纵稳定面。
单发防空导弹摧毁目标的效率不是很高,往往需要多发防空导弹才能击落一架入侵的飞机,因此,为了保卫城市或要地,通常需要建立一个由许多地空导弹发射点组成的防空体系。
目前,防空导弹仍在不断改进。在提高其抗干扰能力,改善低空作战的性能,更多地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提高地面发射的机动能力,实现一弹多用,并提高它的制导精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可以说,防空导弹是现代地面防空的主要武器。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国等13个国家有自行研制的能力,而且,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防空导弹。当然,这之中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有些国家装备的还只是第一代防空导弹,有些则已经使用了第二代或者更为先进的防空武器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空导弹将日益朝着集探测、监视、跟踪、识别、制导为一体,一弹两用(对空、对地),能全方位对付多目标,组成精干轻便、抗电子干扰和反雷达能力强的高功能系统发展。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研制的“莱茵女儿”导弹是最早的防空导弹;到50年代,美国、前苏联、英国、瑞士等国先后研制和装备了第一代防空导弹,这些导弹大多属于高空、中远程导弹。一般来讲,这一代武器作战性能较低,不能对付机动目标,抗干扰能力也较差,地面设备多,而且庞大笨重。
20世纪60年代中期,第二代防空导弹研发成功。一般来讲,这一代导弹的地面机动能力、低空作战性能、抗干扰能力、自动化程度、维护使用性能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能适应野战防空的恶劣环境。此外,在技术上它也很有特点,如采用多种制导方式,无线电指令、激光、红外、光电复合制导,大量采用固体微电子器件和复合材料,广泛使用计算机和微处理机,普遍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改善了导弹气动外形,实现了检测自动化等。
另外,到了7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第三代地空导弹。可以说,这一代地空导弹进一步提高了其作战性能,如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系统,可同时引导8枚导弹攻击8个目标。
总的来说,防空导弹的发展非常迅速,等到二战结束后,已经前后发展了四代不同程度的防空导弹:
第一代为50年代末期研制的中高空、中远程导弹。当时,由于喷气式飞机和高空侦察机的大量使用,射高只有10千米的高炮已经显得无能为力,这种导弹也因此风靡一时。当防空导弹对在中高空飞行的飞机形成威胁之后,这些飞机便开始改变战术,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突破敌人防御)来对目标进行攻击。为了填补这个空档,到60年代又发展了能对付中低空、中远程和低空、近程空中目标的第二代防空导弹。此后,70代发展的第三代导弹则主要是对以前的导弹进行改进和提高,并形成了全空域防御态势,以低空、近程防空导弹为主。80年代发展的第四代防空导弹,重点针对战术道导弹和直升机等目标小、飞行速度高、突防能力强且弹道较低的空中目标。于是,开始采用相控阵雷达和计算机等先进电子技术,提高其反应的速度,以搜索、处理和攻击多批次的空中目标。
②中国防空导弹巡礼
目前,我军装备的各型便携式防空导弹数量众多,且配套齐全。其中,有些导弹的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下,我们就来介绍几种我国的防空导弹。
“红缨”——5便携式防空导弹
该导弹是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首次出现于1984年的国庆阅兵中。之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后来又研发改进了新型号“红缨”——5B、“红缨”——5B1和“红缨”——5A。
近年来,我国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发展方面更是创新不断,出现了许多新的型号,技术和导弹性能也不断提高。
“红缨”——5甲便携式防空导弹
这种导弹是我国“红缨”——5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最新改进型号。它采用的是触发式的引信。所配动力装置为一台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一具固体助推器。主要用来对付速度低于260米/秒的飞机,其作战距离在800~4400米之间,作战高度为50~2500米不等,飞行最大速度可达500米/秒。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防空导弹反应极快,但是,这种型号的导弹只能尾追攻击。
“前卫”——1型便携式防空导弹
“前卫”——1是“前卫”家族的老大,属于我国第二代单兵防空导弹。它拥有典型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的主要特征,比如较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易于操作、发射后不管等。它作战的反应时间仅为10秒,具有全向攻击能力的“前卫”——1单兵便携式防弹。目前,发展到现在已有了双联装导弹发射装置。此外,它可以与其他武器相配合,从而形成更完善的防空系统。
1997年,自用军品定型主要用于一线部队(如快反部队)。这种导弹可以发起全向进攻,其性能已超越“毒刺”导弹的早期型。一般来讲,现在人们所说的“毒刺”导弹,实际上指的是后期经过改进的弹型,由于它采用了独特的红外/紫外双模制导方式,因而很难被干扰。
“前卫”——1M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
“前卫”——1M主要用于攻击低空或超低空飞行的目标,具有极强的抗红外干扰能力,而且它的飞行速度不低于300米/秒。通常来讲,这一系统可以用于步兵、装甲车辆及炮兵野外防空作战,或要地防空也可执行。此外,它还可以与其它武器相配合形成完整的更完善的防空系统。
“前卫”——lA全天候防空导弹武器系统
“前卫”——lA系统,事实上只是在“前卫”——1的基础上配备了一部单兵便携雷达,能够为多个导弹射手提供预警信息,并帮助射手瞄准目标。一般来讲,作战时以小组形式配置,即两个或多个人组成一个火力小组,由其中一人负责雷达,到埋伏阵地后展开配置,就可同时对付多个目标,这样就提高了武器的反应速度和作战效能。
如果是独立作战,该系统则能大幅度地提高导弹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和命中率。“前卫”——1A是单兵防空作战提供的新模式,携带较为方便,可以全天候作战,且具有强大的攻击力。
通过电子导航和定位设施,该系统结合计算机的雷达搜索技术和单兵防空导弹红外技术,形成计算机补盲系统,能够进行智能化信息处理,因而可以避免肉眼搜索。
可以说,这个系统不仅解决了单兵防空导弹全天候作战和预警的问题,还具有便利的战术用途。它能为导弹射手提供预警信息,并帮助射手瞄准目标,使装备有“前卫”——1A武器系统的部队具有全天候攻击能力,自动计算并攻击不同的目标,传送发射指令,这样,射手的操作和指挥程序简单化,发射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前卫”——2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前卫”——2是新一代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打击低空或超低空的战术目标,如战斗机、攻击机、武装直升机以及巡航导弹等。它可为军事基地、政治和工业中心以及其他重要设施提供有效的防空保障。
该武器系统不仅便于携带,而且机动灵活、易于操作,同时,它还应用了高级探测技术,最重要的是,它采用了最新的抗红外干扰技术,这就使得“前卫”——2能够有效地从较强的人为干扰和复杂的环境干扰中辨别出目标的信号,并有效地去除干扰信号,可以在复杂环境和强烈干扰中跟踪并摧毁真正的目标。此外,它也可装备武装直升机,一般用来攻击或自卫。
我们知道,“前卫”——2是“前卫”——1的改进型,最大射程从5000米提高到了6000米,同时,其攻击范围也有所增大;另外,最小射高也从15米下降到10米,虽然只是小小的数字变化,但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它提高了对付武装直升机等低空目标的能力。“前卫”——2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其性能已超过了“毒刺”和“西北风”。
“前卫”——3激光制导防空导弹系统
“前卫”——3是一种新型的激光制导防空导弹系统,主要通过激光测距仪和指示器照射日标的反射光波寻的。此外,它具有强大的超低空防空和反导、对抗所有电磁干扰的能力,全方位攻击的能力,且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安装、成本也较低,因而非常适合大规模使用。它主要用做水面舰船的内层反导系统,或作为轻型车载系统遂行机动防空或要地防空反导防御。
“红缨”——6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红缨”——6是最新研制的一种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它采用被动红外寻的制导,具有全方位攻击目标和抗背景与地面干扰、红外诱饵、红外调制干扰的能力。
通常来讲,导弹采用全数字四元红外探测仪及脉冲式跟踪系统,探测的范围大大增加,且跟踪的准确性也得到提高。借助计算机来进行信息分类、信号处理、抗干扰逻辑判断,因此,它可以全向攻击。它那尖尖的金字塔形导引头有点像法国的“西北风”,具有优良的高速性及机动性。该系统的基本作战单元包括导弹、发射筒及地面动力系统,另外,可作为附加设备的有光瞄准具及敌我识别器。为了满足作战训练的要求,并改善作战效能,还配有作战、瞄准、发射训练设备以及综合测试车。FN-6型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反应时间非常短,甚至小于5秒。
FLV-1车载近程轻型防空导弹系统
为了适应现代陆军快速机械化的作战要求,我国最新研制了FLV-1车载近程轻型防空导弹系统。该车配有雷达和光电设备等,且携弹量大,发射架上可携弹8枚,车内还可存备用弹8枚,还能发射被动红外寻的制导或激光半主动寻的制导两种导弹。
该导弹系统设计简单、重量轻、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便于大量部署。它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形成不同的舰载系统,或与小口径高射炮弹组合为一防空武器系统,具有不同的毁伤机制。另外,系统还可以进行综合指挥和控制,具有很高的作战效能,主要用于对抗巡航导弹、武装直升机、固定翼飞机、无人驾驶飞行器等目标。同时,它还可以进行要地防御,或保护前线阵地和行进中的部队,FLV-1系统反应时间小于8秒,最大射程达5000米,最小射程为800米;最大射高达3000米,最小射高为30米;导弹发射速度达600米/秒,单发杀伤概率54%。如果采用激光制导导弹的话,最大射程还可达6000米,最大射高达4000米,发射速度达750米/秒,单发杀伤概率竟达85%。
(3)海上护卫使者—舰空导弹
舰空导弹是一种由水面舰艇携载,用于舰队区域防空和单舰点防空的高技术武器。它不仅能够进行全空域、多层次的攻击,而且命中精度高,突防能力也非常强。舰队区域防空导弹指的是射程在100千米左右,能够对海上编队提供远距离、大纵深防御的舰载导弹,主要用来攻击敌人的飞机或远距离抗击来袭的导弹。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和英国拥有这类导弹。
美国标准SM-2型导弹射程为96~120千米,射高达24.4千米,飞行速度为2.5~3马赫(1马赫=340米/秒)。为了更好地发挥宙斯盾系统的作战效能,美国海军对其进行重大改进,最新的便是4型导弹,主要采用了新的固体推进器来增大其射程,同时在电子对抗、自动驾驶仪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方面,也全面借鉴了“麻雀”、“爱国者”和“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并且全部采用的是垂直发射方式。
可以说,标准导弹的实战应用非常少,唯一的一次是1988年7月3日“文森斯”号导弹巡洋舰在波斯湾误击伊朗655号航班的310空中客车大型民航客机。当时,该舰装备的是射程为47千米的标准—I型导弹和宙斯盾武器系统。发事当天上午10时40分左右,该舰发现50海里(1海里=1.852米)处有一空中目标,于是发送出敌我识别信号,结果误将其判断为伊朗的F-14战斗机。10时54分,当655号班机距文森斯号只有10海里的时候,该舰发射了2枚标准导弹。于是,飞机被击落,并坠入了波斯湾,不幸的是,机上的290名乘客全部遇难。
(4)空中警察——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又名飞航式导弹,是一种依靠空气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和机翼的气动升力,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它从地面、空中或水下都可以发射,用于攻击固定目标或活动目标。它不仅可作为战术武器,同时也可作为战略武器。
那么,巡航导弹又包括哪些呢?一般来讲,按作战时使用的不同,可分为战略巡航导弹和战术巡航导弹;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车载、机载、舰(潜)载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作为一种远程高精确度的飞航式导弹,其组成也与其他导弹一样,主要由弹体、推进系统、制导系统和战斗部组成。
弹体的外型与飞机十分相似,包括壳体、弹翼和稳定面、操纵面等,通常由铝合金或复合材料制成。弹翼则包括主翼和尾翼,分为固定式和折叠式。一般情况下,为了使导弹便于贮存和发射,常采用折叠式弹翼,即在导弹发射前呈折叠或收入的状态,被发射后,主翼和尾翼都会相继展开。通常,它的推进系统包括助推器和主发动机。其中,助推器常采用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主发动机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此外,也有采用冲压喷气发动机的。
值得一提的是,战略巡航导弹则多采用推重比和比冲高的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战术巡航导弹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和冲压喷气发动机的情况较多。另外,制导系统常采用惯性、星光、遥控、寻的、图像匹配等制导方式,且大多数情况下,以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组成复合制导。攻击固定目标的巡航导弹通常采用惯性与地形匹配制导,攻击活动目标的巡航导弹多采用惯性与寻的制导。除此以外,战斗部也可分为常规战斗部和核战斗部。一般来讲,战略巡航导弹通常携带着威力巨大的核战斗部,而战术巡航导弹则多携带常规战斗部,当然,也可携带核战斗部。
巡航导弹的使用较为广泛,只要装上适当的战斗部,并备上相应的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便可以变成近程导弹或是远程导弹。而且,巡航导弹的发射也十分简单,既可以从潜艇上发射,也可从飞机上发射。
巡航导弹作为一种远程的飞航式导弹,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它体积小,重量轻,各种平台都便于携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可垂直携载12枚,并可抵近敌方沿海发射,因而可打击其纵深达1300~2500千米的重要军政目标。此外,水面的舰艇则一般每舰可携这种导弹8~32枚,如果采用MK-41垂直发射装置后,一艘舰还可携弹100余枚。由于它能在水面机动发射,因此不容易被敌方探测到。地面发射的“战斧”导弹装在机动的运输——起竖——发射式车上,每辆车可载4枚,每4台车为一个导弹连,可以发射导弹165枚。导弹发射连的重装备可由某些运输机空运至前沿阵地或发射场。
其次,它飞行高度低,射程远,攻击突然性大。“战斧”巡航导弹射程最远达2500千米,最近为450千米,都可以在敌方火力网之外发射,因此发射平台很难被对方发现。一般来讲,导弹在海面的飞行高度为7~15米,如果是平坦陆地,其飞行高度也在50米以下,山区和丘陵地带在100米以下,它可以随地形的起伏而不断改变飞行的高度,而这一高度又都是在对方的雷达盲区内,很难被对方所发现,因此造成突然性攻击极其容易。另外,若导弹采取了有效隐身措施后,其雷达反射面积仅为0.02~0.1平方米,只相当于一只小海鸥的反射能力。通常,新一代的巡航导弹在雷达荧光屏上只有针尖大小的一个目标光点。由此可见,想要测探到它是非常难的。
最后,它的命中精度高,摧毁能力也极强。如射程为2500~3000千米的巡航导弹,它的命中误差不大于60米,如果是精度好的还可缩小至10~30米,基本具有打点状硬目标的能力。通常来讲,携带常规弹头的巡航导弹可以将坚固的地面目标摧毁,也能用子母弹来杀伤和摧毁面状目标。此外,携带有20万梯恩梯大量核弹头的巡航导弹,由于命中精度高,一般要比弹道导弹的作战效果要高3~4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巡航导弹由于连续飞行时间长,且速度较低,飞行高度又恰好在轻武器火力网以内,所以很容易遭到枪弹等非制导性常规兵器的拦击,如海湾战争中就有3枚“战斧”导弹这样被伊拉克击毁。
(5)雷达的克星——反辐射导弹
反辐射导弹是一种主要利用敌方雷达辐射的电磁波发现、跟踪并摧毁目标的导弹,属于空地导弹的范畴,也称反雷达导弹。这种导弹由美国最早用于越南战争时期,当时地面炮兵部队刚刚展开,雷达一开机就会被美国的飞机发现,而且很快就发射一种称为百舌鸟的反辐射导弹对地面雷达进行攻击,其命中精度非常高。事实上,刚开始,他们根本弄不清楚这是什么先进武器,到后来才发现,这种“神秘”的先进武器是专门来攻击处于开机状态的雷达的,于是,就采取了一些对抗措施,比如经常转移阵地、雷达时开时停等,令人振奋的是,这种办法非常有效,百舌鸟导弹的命中精度也大为降低。
目前,美国海军反辐射导弹已发展了3代,其中,第三代为哈姆和默红。通常来讲,哈姆导弹在现代战争中应用较为广泛,默红导弹则在海湾战争中首次被使用。
哈姆导弹于1983年开始装备使用,弹长为4.17米,弹径254厘米,发射重量为361千克,飞行速度2~3.6马赫,射程为20~25千米,其战斗部就重达66千克。通常,哈姆导弹采用激光近炸引信和破片杀伤弹,其制导方式为被动雷达寻的。
另外,哈姆导弹还采用了一些先进的制导技术,引导头的跟踪频段能覆盖1~25千兆赫,可跟踪任何舰载雷达;采用了专门用于抗目标雷达关机的捷联式惯性基准装置,加被动雷达寻的复合制导方式;另外,还加装了记忆装置和软件程控,这样就会对目标频率和位置具有记忆功能,一旦发现目标,即便雷达关机,停止辐射,仍可利用软件程控来击中目标;采用了隐身技术,具有高速突防的能力,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拦截。
总的来说,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导弹具有了很宽的频率覆盖范围,能覆盖和识别所有已知的辐射源频率,并能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攻击。由于采用了高能炸药近炸引信,其战斗部威力比前两代导弹增加一倍以上,命中精度在实战中竟达100%。
(6)潜艇杀手——反潜导弹
反潜导弹又称为火箭助飞鱼雷,是一种以自导鱼雷作为战斗部,并配有空气力运载器和反作用式的发动机。反潜导弹可分为巡航式和弹道式两种。其中,巡航式助飞鱼雷实际上被认为是一种有翼导弹,其制导方式与导弹相同,具有低空突防能力强、机动性好、命中率高和成本低等优点。另外,弹道式反潜导弹则是以火箭发动机作为助推器的无翼导弹,在弹道的初始段,主要靠发动机来推进,其余阶段都只依靠惯性来前进,其弹道需要预先设定,且最大高度可达几千米。
一般来讲,反潜导弹使用鱼雷发射管或导弹发射装置从水下、水面和空中平台来进行发射,火箭的目的是助推,将鱼雷的航程增大到50~60千米以上。在飞行进入空中弹道后,鱼雷入水前将打开雷尾的降落伞,以减少入水时的冲击力,在鱼雷入水后,便按声自导鱼雷的工作程序进行工作。让人遗憾的是,曾进行了广泛研制的射程为160千米的长矛远程反潜导弹计划,由于海军战略的转变而被迫取消。
(7)身经百战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
一提到响尾蛇,人们总会产生一种恐惧感。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不仅是因为蛇的体貌特征会给人带来害怕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具有的敏锐性和攻击性。响尾蛇的颊窝上密布着许多红外感受单位,这些红外感受单位能够产生脉冲并传送给脑中枢,在经过资讯加工后,脑中枢便能发出攻击猎物的命令。
通常来讲,借助于仿生学和现代科技,人类制造出了“响尾蛇”导弹,即空对空导弹。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机载武器。这种导弹的原理就是将红外探测器配备于歼击机的弹头上,这个探测器对敌机发动机散发的热量和喷出废气时所发出的红外线进行追踪,最后精准地击中敌机。
主要来说,空对空导弹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①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一般来讲,这一阶段的空对空导弹只能对机动性能比较差的亚音速轰炸机实施尾追攻击,射程为2~6千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的“响尾蛇”AIM-9B,前苏联的AA-1导弹。
②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由于超音速轰炸机的出现和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空空导弹的射程、横向过载以及适用的高度和速度也都有很大的提高。此外,制导规律普遍采用比例导引。因而这一阶段的导弹具有一定的拦射和全天候作战的能力。其中主要有美国的“麻雀”AIM-7E导弹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越南和中东战争中的使用结果证明,这类空空导弹并不适于攻击高速度、大机动飞行的目标。
③60年代后期至90年代。这一阶段,空空导弹在远距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拦射和近距离格斗性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美国的“不死鸟”AIM-54C,“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IM-120,“响尾蛇”AIM-9L,前苏联的AA-11、AA-12以及美、英、德国等国合作研制的AIM-132等等。1981年以来,在美国和利比亚、叙利亚和以色列、英国和阿根廷等空战中,都曾经使用过近距格斗导弹,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由此,空对空导弹在空战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国从50年代以来也先后研制出了数种空空导弹,并装备于部队使用。
可以说,在局部战争中,空对空导弹的作用十分突出,第4次中东期间,以色列击落埃及、叙利亚飞机335架,其中60%都是用空空导弹击落的。空空导弹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其中,尤以AIM-9M系列为代表。该系列杀伤半径为6~8千米,射程达15千米,单发杀伤力的概率为50%~70%,作战时反应的时间也较短,仅需6~10秒,火力转移时间为4秒,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武器了。
此外,空对空导弹的导引讯号包括两大类:红外线与无线电。目前来讲,空对空导弹的导引方式主要分为三大类:主动雷达导引、半主动雷达导引、被动导引。其中,被动导引又可分为被动雷达导引和红外线导引两种。
(8)坦克的杀手——反坦克导弹
反坦克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研制成功的一种小型制导武器,50年代中期由法国率先投入使用,之后便在众多国家中掀起了一股研制高潮。一般来讲,它的问世标志着反坦克武器从“无控”时代进入了“有控”时代。其中,反坦克导弹可以说是当今最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之一。此外,用于击毁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导弹,与反坦克火炮非常相似,它具有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重量轻等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装备的反坦克导弹不断地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多用途反坦克导弹以及敏感子母弹、分导多弹头和远距离攻击集群坦克的反坦克导弹都会与我们相见的。
1943年,德国陆军为了抵挡前苏联红军强大的坦克优势,在空军X-4型有线制导空空导弹方案的基础上,研制了专门用于攻打坦克的X-7型导弹。到1944年9月,X-7基本研制成功,但还没来得及投入使用就已战败投降。1946年,法国的诺德?阿维什公司开始研制反坦克导弹,1953年前后成功研制出了SS-10型反坦克导弹,并在1956年的阿尔利亚战场上投入使用。SS-10型是世界上最早装备于部队且最早实战使用的反坦克导弹。此后,反坦克导弹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多次局部战争中,特别是中东战场上,反坦克导弹以其辉煌的战绩,证明了它对坦克等装甲车辆的名副其实的“克星”作用。
一般来讲,绝大多数反坦克导弹(当然不是全部)的控制都由人通过对控制箱和控制手柄或它们的变型进行控制来实现。其中,控制手柄与飞机上的操纵杆非常相似。此外,也有几种导弹,特别是苏制导弹,它们的控制箱在外形上,则与无线电航模靶机的控制箱相类似。
(9)海上飞龙——反舰导弹
反舰导弹是一种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水面舰艇的导弹,是现代舰艇间海战的主要武器之一。反舰导弹常采用半穿甲式爆破型战斗部,又以固体火箭发动机为其动力装置,采用自主式制导、自控飞行。一般来讲,一旦导弹进入目标区后,导引头就会自动搜索、捕捉和攻击目标。目前,反舰导弹已多次用于现代战争中,在现代海战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C-801反舰导弹
C-801反舰导弹是一种高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的多用途反舰导弹。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到1979年,该导弹首次飞行并试验成功。一般来讲,它可以多联装载于各种类型的驱逐舰、护卫舰、常规潜艇和快艇上,同时,也能装在轰炸机、强击机上从空中发射;主要用来攻击护卫舰、驱逐舰等中型以上的水面舰艇,通常,只要有一枚命中,就可重创或摧毁目标;此外,它还可以用来打击快艇一类的小型水面舰艇。
该导弹可进行单射,也可以齐射,其制导方式为自控加自导。它主要由弹体、固体火箭助推器、固体火箭主发动机、末制导雷达以及战斗部组成。通常来讲,这类导弹可靠性非常高,命中概率达到90%。另外,它的杀伤力也非常强,命中一发即可使3000吨级的驱逐舰受重创,甚至丧失战斗力。
可以说,C801导弹抗干扰能力非常强,飞行时的高度也极低,可以进行超低空飞行,因此,其攻击隐蔽性较好且突防能力强;此外,它重量轻,体积小,全重仅为815千克,全长为5.814米;采用的动力装置为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因而,其使用和维护都非常简便;导弹上的末制导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因此,其抗干扰性也非常好;采用高精度无线电高度表,这样,在掠海巡航飞行时,也不易被发现,故攻击隐蔽、空防能力强;其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能穿入船舷并在舱内进行爆炸,威力极大;发射装置为箱式,既可贮运,也可发射,而且可以重复来使用,无须对准目标,就能进行扇面发射。该导弹每座发射箱装有一枚导弹,在小艇上装有4座,大艇上装6枚或8枚,在护卫舰和驱逐舰上装载8座,且都装在甲板上。
那么,它主要通过什么来控制呢?C801导弹主要是由舰艇上的火控系统控制的。导弹发射后,固体火箭助推器工作,数秒之后助推器脱落,导弹飞行马赫数达0.9,此时,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工作,导弹便开始了等速掠海巡航。弹上驾驶仪使导弹在一定距离内按预定的航向飞行后,弹上的末制导雷达便开机捕捉并跟踪目标,并引导导弹向目标飞行,接近目标时导弹作俯冲攻击,在水线附近命中目标。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机载C801导弹没有助推器,在导弹发射以后,主发动机点火工作,导弹迅速降低高度之后转入掠海平飞,直至攻击到目标。
②Cv601反舰导弹
“C601”导弹与其他各种先进的导弹一样,也在不断地改进着。该导弹外形与小飞机非常相似,弹体头部是椭圆旋转体,中段为圆柱体,尾部则是二次曲线旋转体。在弹体腹部下方还有一腹鳍,里面装有电缆和导管等。弹体的上方装有前、后吊环,通常可用来将导弹挂到飞机上。此外,两个中单翼弹翼通常位于弹体的中部,而三个尾翼则安装于弹体尾部。
③C-701反舰导弹
C-701反舰导弹由我国精密进出口公司最新推出,是一种空射、舰射反舰导弹。导弹的弹身和弹尾都分别装有十字型弹翼,其中,弹身弹翼的翼尖有可收折的装置,为一种较特殊的设计。通常由于C-701导弹的尺寸和弹头重量较小,因此其主要用于攻击导弹快艇之类的小型目标,或作为小型的战术空对地导弹使用。
一般来讲,C701导弹主要由弹体、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电视末制导系统、电气系统、战斗部及引信等部分组成。其战斗部为半穿甲型,重为29千克;此外,自导命中概率也非常高,常采用“田”字型发射装置。通常,C701导弹有两种不同的控制模式,既可采用发射后不管的方式,也可将人置于控制回路中,对目标进行有选择地攻击,从而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另外,为了提高C701导弹的抗干扰性能,并增强它的攻击能力,研制部门还为它配置了准红外成像导引头和8毫米波导引头。
(10)核武器幽灵——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是指在火箭发动机的推力作用下按比较固定的抛物线运动轨迹飞行的导弹。这种导弹的整个弹道可以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
众所周知,弹道导弹的分类有很多种,按作战时的使用可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可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按射程可分为洲际、远程、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按使用推进剂的不同可分为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按结构则可分为单级和多级弹道导弹。
此外,弹道导弹通常有如下特征。
①导弹在飞行时,是沿着一条原来预定好的弹道来飞行的,主要用来攻击地面的固定目标。
②它常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导弹平稳起飞上升,这样也就缩短了在大气层中飞行的距离,以最少的能量损失,克服作用于导弹上的空气阻力和地心引力。
③一般来说,导弹飞行时大部分弹道都处于稀薄的大气层或外大气层内。因此,它采用的是火箭发动机,且自身携带有氧化剂和燃烧剂,不需依赖大气层中的氧气助燃。
④火箭发动机的推力较大,还可以串联、并联使用,因此,可以将较重的弹头投到较远的距离。
⑤导弹飞行姿态的修正不同于一般的方法,它主要用改变推力方向的方法来实现。
⑥弹体各级之间、弹头与弹体之间的连接通常采取的是分离式结构,当火箭发动机完成推进任务时,就被抛掉,最后弹头飞向目标。
⑦弹头再入大气层时,会产生强烈的气动加热,因而需要采取防热措施。
⑧导弹没有弹翼,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尾翼,它起飞的质量和体积都较大,结构复杂。
⑨为提高突防和同时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战略弹道导弹可携带多弹头和突防装置。
⑩此外,有的弹道导弹弹头还带有末制导系统,主要用于机动飞行,以便更准确地攻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