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起步较晚,截止1992年底,全国垃圾、粪便清运量已达11264万吨,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厂仅有371座。近几年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从对策和规划着手,对城市垃圾处理技术进行了有益地探索。杭州、常州、天津、绵阳、北京、武汉等城市在学习国外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垃圾机械化堆肥处理生产线;深圳、乐山等城市建设垃圾焚烧厂的成功,也为各城市应用焚烧技术提供了经验;沈阳、鞍山等城市对医院垃圾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焚烧,也走出了特种垃圾处理的新路。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对策是:以卫生填埋和高温堆肥技术为主,提倡有条件的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焚烧技术。近几年各城市开始进行垃圾焚烧处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并建设了一批中小型城市简易焚烧厂(站)。1985年,深圳引进日本三菱公司焚烧成套技术与装备,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大型(300t/d)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一体化处理厂,为我国开展城市垃圾焚烧装置国产化工作打下了基础。
客观分析近几年我国城市垃圾结构变化后,可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中可燃物、易燃物含量明显增加,热值显著增大,一般经过分类、分选等预处理后,垃圾热值已接近发达国家城市垃圾的热值。因此我国一些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等已具备了发展焚烧技术的基础。
农村垃圾的治理
垃圾围城,讲的是城市的垃圾问题。是不是农村就不存在垃圾问题了呢?
过去,农村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垃圾总量不多,垃圾中可循环或可分解的东西居多,如菜皮可喂鸡,泔水可喂猪,其他的可以用来堆肥。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垃圾基本上是一种自生自灭或放任自流的状况。
现在农村也正逐渐面临着和城市同样的垃圾问题,特别是在沿海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村垃圾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垃圾中不可降解物大量增多,塑料袋和塑料薄膜的使用和丢弃越来越普遍,如不解决这些垃圾的出路,农村迟早会淹没在“白色污染”之中;二是垃圾数量猛增,不仅仅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也迅速增加,江苏省无锡市郊的一个村庄,5天内竟倒出建筑垃圾400多吨;三是垃圾来源多极化,城里的垃圾往农村堆,而农村里自己还产生垃圾,作为垃圾的“终端”,“村级垃圾”猛增。这种情况如任其发展,“垃圾围村”不用太久就会出现,那将是非常可怕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农村,面对农村的垃圾问题,所见所闻真是令人担忧。
在苏南某市的倪浜村,中午时分,一位沈姓老人悄悄走到村后,把两包垃圾扔进了河里。烈日当头,发黑的河水里飘满了白茫茫的垃圾袋,蚊蝇嗡嗡。村头一角,堆满了村民们扔出的废物,饭盒、方便面盒、饮料瓶、酒瓶、易拉罐等,垃圾堆在烈日的暴晒下散发着臭气。倪浜村是富裕村,一年的产值近亿元。走进村庄,光溜溜的水泥路直通一座座豪华的住宅,但这样的村子传出如此“民谣”:“屋内穿绣花鞋,出门套大雨靴。”说的就是垃圾遍地,环境太差。
在浙江省某县的西镰村,1999年橘子丰收,除上市出卖,不少人家吃到来年5月还堆积如山。本来,过剩的橘子可以下田作基肥,可眼下的橘子都“穿”起塑料“衣衫”,已经发霉变烂,不易从塑料套袋里取出来,于是大多弃之户外,臭橘子水沿着村头的小沟淌进小溪、小河。
“村级垃圾”的泛滥,制约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使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失去环境安全这个基本条件,实现现代化也变成一句空话。
面对这种状况,一些农村已开始了对垃圾的治理。山东省烟台市南部山区的邹家村,这是一个只有800人的村子,过去人们几乎都没有听过“垃圾”这个词儿。不管什么废物,都能派上用场,家里偶尔改善一下生活,剩的骨头、鱼刺、贝壳什么的,都捣成粉末喂了鸡,烂菜叶子也都喂了猪,打扫院子堆起来的尘土柴草也都沤了肥料。现在各家的垃圾可不同了:什么盛方便面的塑料袋子、一次性塑料餐盒、废旧的塑料玩具、破化肥袋子、烂塑料薄膜、破玻璃瓶子、烂西瓜皮、烂鞋烂袜子等等,就这样随便往村边的空地上一倒。天长日久了,到处是一堆一堆的垃圾山,臭气熏天。后来,村委会特地聘任了两个环卫工人,负责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并进行分类处理,现在小山村可比以前干净多了。
农村垃圾的治理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一样,也要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道路,而不能只做简单的垃圾转移。
农村垃圾的治理还可以结合农村的特点,将垃圾处理与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因为农村垃圾除了生活垃圾外,还有大量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如畜禽的粪便。有些养殖业专业村,由于禽畜粪便没有科学处理和利用,严重污染了环境。村里人虽然也觉得脏,空气污浊难闻,但习惯了,村外人则受不了,不敢进村。这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如果不妥善处理,既是污染环境的源头,又是对资源的浪费。
现在许多农村已开始建设的“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的沼气大棚,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位一体”模式是在日光温室(或大棚)内种植、养殖、粪便和生物垃圾处理与利用集成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和废物再生利用模式。
“三位一体”结构由薄膜覆盖的温室、太阳能暖圈和沼气池等三部分组成。有的农户在温室旁又建有生活区,即包括温室、暖圈、沼气池和生活区四部分,故又称为“四位一体”。
沼气池是核心部分,是废物转化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生物反应器,它以生物废物(粪便、废水等)为原料,在温室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为生活(照明、炊事等)提供能源;同时沼气发酵残余物可以作为温室种植农业作物的优质有机肥。沼气池具有处理生物废物、消除污染、提供可利用资源。
一般农户在暖圈里养猪,在温室内种植蔬菜、花卉或小型果树等。这种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废物,杜绝了环境污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牲畜粪便以及菜帮、菜叶等都在沼气池中得到无害化处理。
这种生产模式是资源节约型和资源保护型的生产模式。它利用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代替煤炭、柴草做燃料,保护了植被,节约了资源。利用沼肥作肥料,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加,又可减少农药的用量,降低了农产品中农药和化肥的残留量,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适合于开发“绿色产品”。
总之,农村的垃圾和城市的垃圾一样,也要实施垃圾分类,综合处理。
举手之劳就让垃圾变废为宝
前面我们讲了很多垃圾的危害,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做什么呢?下面就谈谈在日常生活中为节约资源、减少垃圾,实施垃圾分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一些事情。这些虽然是举手之劳,但却可以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洁净的地球。
不乱扔垃圾
表面看,不乱扔垃圾是最容易做到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乱扔垃圾行为总是“习以为常”。到底什么人爱乱扔垃圾呢?对这个问题,澳大利亚饮料工业环境委员会曾发表过一个很有意义、又很有趣味的《丢弃行为研究报告》,用大量调查材料回答了这个问题。报告指出,在乱扔垃圾的人中,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光彩的,只有少数人知道这种行为有失体面,因此把垃圾扔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报告还告诉我们,乱扔垃圾最多的是15岁以下的孩子,中小学生乱扔垃圾的次数比平均水平要高,失业人士乱扔垃圾的次数也比平均水平高,这可能与心情有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乱扔垃圾的次数则比平均水平要低,这说明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与文化素养水平有关。
“每个人平时不乱扔垃圾”,这是北方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全体学生为保护环境向全国青少年朋友发出的八条倡议之一,愿我们都响应他们的倡议。
少用一次性制品
请你多用可重复使用的耐用品。比如说,用可重复使用的容器装冰箱里的食物,而尽量不用一次性的塑料保鲜膜;使用可换芯的圆珠笔,不用一次性的圆珠笔;出外游玩时自带水壶,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旅游或出差时,自带牙刷等卫生用具,不使用旅馆每日更换的牙具等。现在,德国的旅馆已经不提供一次性的牙刷、牙膏、梳子、拖鞋等用品。这一点我国不如别国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