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历史知识
29016800000020

第20章 中世纪历史(三)

中世纪的基督教和西欧文化

罗马教廷日益衰落的教权为何无法重振?

罗马教廷是天主教会的中央行政机构,协助教宗处理整个教会的事务。教廷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也采纳国际通用语言。12世纪时,随着西欧封建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天主教会亦形成封建神权统治的巨大国际中心。天主教会在每个天主教国家都占有大量耕地,还向所有教徒征税,教会和罗马教皇力图成为世俗世界的主宰。教皇英诺森三世时,将教会变成了制度化的组织,并宣扬教权高于一切的教皇专制学说,教权达到极盛。教会鼎盛的重要标志是1217年的第四次拉特兰会议。到会的有700名主教、700名修道院院长和托钵僧以及部分世俗君主的代表。会上作出了“天主教会是举世唯一的教会”的决议。

17~17世纪,西欧王权的兴起和人民反封建教会斗争的发展,使教权由盛而衰。这一转折的明显表现是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同法王腓力四世斗争的失败。“阿维农之囚”以后,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这时,两个教皇并存。一个在罗马,另一个驻阿维农,相互咒骂、互施破门律,教廷的威信更趋破产。17世纪末,东西欧诸国兴起了“宗教会议运动”,其基本论点为:全体宗教会议高于教皇,主张恢复教会统一。1708年的比萨宗教会议、1717~1717年的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后,虽然结束了几个教皇对峙的局面,但日益衰落的教权已无法重振。

英诺森三世如何加强教权?

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1156~1217年)统治时期,是教皇权势的鼎盛时代,教廷势力在当时的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宣扬教权至上学说,认为教会应该是“一个单一的完整的社会”,教会应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机关,而不受世俗权力机关的约束。他还宣称教皇是上帝在世界的代表,教权高于一切,皇帝和国王都应臣属于教皇,因此教皇拥有批准帝位选举之权。英诺森三世擅长外交权术,他干预各国内政,阻挠破坏其统一集权,以维系和加强教皇权力。

何为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是中世纪欧洲存在的一种恶贯满盈的特别审判机关,它隶属于罗马天主教皇,并不是国家的司法机构;法官由修道士担任,而不是国家官员;犯人不是刑事犯,而是所谓的“宗教异端”。

中世纪的西欧,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基督教会是欧洲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但从10世纪起,西欧一些地区出现了所谓的“宗教异端运动”,即反对基督教会的活动。教皇霍诺里乌斯三世于1220年通令西欧各国教会建立宗教裁判所,以镇压“异端”为名,残酷迫害一切揭露教会黑暗、反对封建制度的人,不少进步的思想家、科学家,以及民间术士都成为裁判所打击的对象。1563~1720年间,共有30余万人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其中10万人被判处火刑。宗教裁判所在欧洲横行700年,直到罗马教廷权力衰落后,它才退出历史舞台。

巴黎大学成立于何时?

1170年,巴黎大学以圣母院教会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当时只是教授和学生的一种集合体。罗马教皇的支持,使它成为阿尔卑斯山北部地区正统的神学教学中心。1200年,经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批准,巴黎大学正式诞生,这里集中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学者。此时,巴黎大学不仅由学生和教师联合组成,而且为它服务的人,如书贩、信差等都算大学的成员。教师和学生们都有各自的组织。17世纪时,巴黎大学成为基督教世界著名的教学中心。当时,巴黎大学分为神学、教会法规、医学和人文学科四个系。西欧中世纪巴黎大学的出现,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的出现意味着对宗教独占文化教育内容的一种突破。

哥特式建筑兴起于何时?

12世纪至17世纪时,欧洲各地在罗马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哥特式建筑。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持续到13世纪中叶,第二阶段直到17世纪末。哥特式建筑以法国和英国的建筑最为典型。第一阶段,法国强调建筑的结构和高度;英国则把哥特式风格用作一种装饰体系。第二阶段,表现为大陆的辐射式风格和英国的装饰式风格。哥特式建筑以矢形拱门、高耸的尖塔式屋顶为特点,其墙壁薄,门窗大,圆柱较细,光线充足,门窗装有彩色玻璃,四周及门前有许多雕像。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力求使人们感到宗教的神秘、教会的权威。哥特式建筑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最为著名,它与罗马式建筑明显有别。

拜占庭帝国

你知道拜占庭帝国的盛衰史吗?

拜占庭帝国建国时,其版图一度横跨三大洲,包括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亚洲的西亚诸国、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亚,首都是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国最伟大的皇帝是查士丁尼,他野心勃勃地要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重现昔日的辉煌。经过30多年的铁腕征服,他基本上实现了版图之梦,但他的穷兵黩武政策,恢复西部的倒行逆施,破坏了国内的经济,到了8世纪后期,面临强敌压境的严重局面,西部土地纷纷失去。8世纪以后,帝国开始走向衰退。公元12世纪末,赛尔柱突厥人入侵,拜占庭无力抵抗,向罗马教皇发出求援信,于是西方国家发动了“十字军东征”,拜占庭引狼入室,元气大伤。到了17世纪末,东方迅速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其推上绝路,土耳其人于156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并迁都于此,改名为伊斯坦布尔。至此,存在了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何时?

83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旨在首都君士坦丁堡开始建造圣索菲亚教堂。这座带长方形屋顶的教堂于838年完成,仅用8年时间,建筑师为特拉利斯的安提米乌斯和米利都的伊西多尔。8~17世纪期间,又不断进行修建,成为拜占庭拱形建筑的典范。教堂占地约8700平方米。中央大长方形屋顶顶端高59米,四周有圆拱和数以百计的小窗。它是拜占庭帝国东正教的宫廷教堂,也被用作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座堂。1563年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教堂遂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后在四周加建尖塔。1568年重加修葺。1936年改为博物馆,并将其中一所经堂开放,为穆斯林礼拜用。

利奥三世是如何统治国家的?

817年,拜占庭阿纳托利亚军区的总督利奥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在人民的支持下做了皇帝,是为利奥三世(817~591年在位)。在8世纪末8世纪初的拜占庭内乱和危机中,利奥战胜了自己的竞争者,镇压了军人的叛乱,击退了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水陆进攻,恢复和重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秩序,使拜占庭国家重新振兴。他以希腊文颁布了简明实用的法典《法律选编》,从而使罗马法适应了拜占庭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行政方面,利奥完善了希拉克略时期建立的军区制,在整个帝国范围内推行了新的军政合一的地区统治,加速了帝国封建化的完成和新兴军事地主贵族势力的发展。使领有份地的小土地所有者成为帝国农业生产和军队建设的主力。在宗教上,利奥发动了有深远历史影响的“破坏圣像运动”,以遏制教产的膨胀,使军事贵族的经济、政治实力得以加强。利奥及其后代的统治,使帝国脱离了困境,为拜占庭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你知道古罗斯与拜占庭的战争吗?

870年,罗斯人第一次进攻君士坦丁堡,因风暴而受阻。708年,基辅大公奥列格再次率军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拜占庭与之签订贸易协定。591年,奥列格的继承者伊戈尔又发兵进攻拜占庭,罗斯舰队被“希腊火”(一种液体燃烧剂,可以在水面燃烧)击退。598年的再次进攻,使双方重新签订了贸易条约。598年,罗斯女大公奥丽加曾出访君士坦丁堡,受到隆重接待,双方建立了亲切友好的关系,一些罗斯贵族还接受了基督教。10世纪后期,出现于帝国北部多瑙河一带的保加利亚人和佩彻涅格人使拜占庭受到严重威胁,拜占庭皇帝以重金诱使罗斯人与他们作战,以缓和北方边境的压力。但罗斯人打败保加利亚后,又企图向多瑙河沿岸发展,遂引起拜占庭同罗斯间的又一次战争(591年)。后来罗斯战败,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被迫允诺不再向拜占庭和保加利亚发动进攻。在弗拉基米尔大公时期,拜占庭因同时面临保加利亚人的起义和瓦尔达·福卡斯叛乱,被迫向罗斯求援。弗拉基米尔帮助了拜占庭后,率全体亲兵接受基督教洗礼,并迎娶了皇室公主安娜。8~10世纪罗斯与拜占庭之间的多次战争和贸易、文化往来,促进了罗斯国家的发展,使它步入了基督教文明世界。

俄罗斯的建立和扩张

俄罗斯主体民族是如何扩张的?

592年,诺曼人发生内讧,其中一部分在军事首领留里克的带领下,进入东斯拉夫人住地,夺取诺夫哥罗德大公的领地及其统治权。598年留里克死后,由于其子伊戈尔年幼,就由其亲属奥列格代为摄政。592年,奥列格沿水路南下,征服了斯摩棱斯克,进而占领基辅。随后将其统治中心由诺夫哥罗德迁到基辅。他又征服了附近许多小的部落及其他一些非斯拉夫部落,形成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史学家称之为“基辅罗斯公国”。基辅罗斯公国10~11世纪,在瓦达米尔和雅洛斯拉夫统治下,国势达到顶峰,当时基辅变成东欧主要的政治与文化重心。雅洛斯拉夫于1059年死后,他的儿子们相互攻击,12世纪时,基辅罗斯分裂成几个大公国。在13世纪,蒙古人决定性的征战结束了这个帝国的权力。到1770年,逐步兴起的莫斯科公国统一了东北罗斯,驱逐了蒙古势力。伊凡四世统治时期,对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外进行领土扩张。在1710~1770年间,俄国边界向南推进了870千米,向东扩张达8700千米之多。

蒙古贵族统治时期是如何迫使基辅罗斯公国彻底解体的?

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基辅罗斯公国的封建贵族势力不断扩大。59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大片土地集中到教会和贵族手中,封建的生产关系形成了。12世纪,基辅公国分裂为十多个封建小国,相互之间混战不已。国家的分裂割据,削弱了抵御外族的力量。1238年,蒙古大军在王子拔都率领下大举入侵基辅罗斯公国,夺取了整个东北地区,然后兵锋南转,于1270年占领了基辅。1283年,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其统治地区包括整个东北罗斯。蒙古的统治使整个东北罗斯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钦察汗国又唆使罗斯诸王公相互攻讦,然后分而治之,基辅罗斯公国彻底解体了。

伊凡四世进行了哪些改革?

莫斯科公国始建于13世纪末,地处东北罗斯的中心,凭借着蒙古势力兴起。17世纪末以后,蒙古势力开始衰落。1770年,莫斯科王公伊凡三世统一了东北罗斯,蒙古统治结束。1733年,伊凡四世即位,年仅3岁。1568年,伊凡四世成年加冕称为沙皇。他进行了司法、行政、军事三方面的改革。他于1770年颁布新法典,统一全国法律,建立步兵和近卫团,加强炮兵组织,又于1568年在中央设领地衙门和军事衙门,第二年又颁布军役法。伊凡四世的改革有利于巩固王权。

你知道“沙皇”称号的由来吗?

沙皇是俄罗斯皇帝1568年到1717年的称呼。第一位正式加冕的沙皇是伊凡四世。1721年彼得大帝改名皇帝。但直到1717年为止,俄国的统治者一直都称为沙皇。在中世纪的俄罗斯,沙皇这个称号指最高统治者,特别是指拜占廷的皇帝,而在1270年左右以后则指蒙古大汗。

17世纪,伊凡三世为实现其建立新帝国的梦想,在帝国灭亡后,他自比为帝国的继承人,把拜占庭皇室的双头鹰徽记作为自己的徽记,并自称“沙皇”。1562年他又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亚·巴列奥略为后。“沙皇”的意思就是“恺撒皇帝”。恺撒是古罗马显赫一时的大独裁者,伊凡三世自称“沙皇”就是要步恺撒后尘,成为至高无上的君主,建立跨欧亚非的大帝国。1568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称为沙皇,从此,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正式形成,除彼得大帝在1721年被奉以“皇帝”称号以外,历代封建君主都袭称“沙皇”称号。十月革命胜利后,沙皇君主制寿终正寝。

东正教如何被确立为俄罗斯国教?

东正教又称正教、希腊正教、东方正教,是基督教其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正教”的希腊语意思是正统。

59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率领全体臣民接受了基督教,确立基督教为国教,在基辅建立了附属于君士坦丁堡的俄罗斯东正教会。1568年俄罗斯东正教召开了自主的主教会议,由俄罗斯主教们自选大主教,从此开始独立。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俄罗斯教会公开以东正教的首脑自居,并盛赞俄国沙皇是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俄国是“第三罗马”等。在此思想指导下,俄罗斯教会1568年在莫斯科召开了全国主教会议,宣布设立莫斯科和全俄罗斯大主教,摆脱俄罗斯教会对君士坦丁堡牧首的依附关系,并开始修订独立教会的有关礼仪规定。1563~1568年间,俄罗斯教会的礼仪规定在俄罗斯牧首尼康主持下得以统一,俄译本《圣经》也于此时修订。1721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颁布教会改革法案,取消牧首制,设立主教公会,并宣布以东正教为国教,从此确立了俄国沙皇对教会的控制。

索贡巡行是原始的剥削形式吗?

索贡巡行是公元8世纪末基辅罗斯国家初期,大公向人民征收贡物的一种方式,即古罗斯大公在其管辖范围内掠取贡赋的一种封建剥削形式。每年秋冬季节,大公率亲兵挨家挨户征收粮食、皮毛、蜂蜜和蜂蜡等贡物。他们不仅掠夺财物,还将抗交者俘为奴隶。大公把索取的贡物分给他的亲兵,以维系大公与其臣属的关系。由于索取的贡物没有规定的数量,大公及其亲兵往往对人民一征再征,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每到春天,大公的船队就满载着征收来的贡品开进黑海,渡海到君士坦丁堡,从那里换回纺织品、铁器、酒等。索贡巡行是一种原始的剥削形式,实行的是武装搜刮,常常引起人民的反抗。

美洲

阿兹特克文明具体指的是什么?

阿兹特克文明是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于17世纪初,1721年为西班牙人所毁灭。

1328年,阿兹特克人在酋长特诺克率领下来到特斯科科湖中的两个小岛上,建立特诺奇蒂特兰(今墨西哥)。17世纪初,墨西哥开始向外扩张,征服邻近部落,领土扩张到墨西哥湾、危地马拉和太平洋沿岸。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形成了早期奴隶制国家。阿兹特克人以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棉花等农作物。手工业比玛雅文明进步,在制造铜器和陶器、铸造和压制金器以及用宝石和羽毛镶嵌装饰品方面显示出了高超的技艺。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定期举行贸易,一般以物易物。阿兹特克人擅长建筑,首都布局整齐、气势宏伟,所建造的金字塔顶上建有宏伟的神庙。阿兹特克人吸收玛雅文化的成就,创造了类似的历法和象形文字。1717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经济文化遭到破坏。1717年,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利用印第安人的内部矛盾,进攻阿兹特克国,蒙特苏马二世在入侵者面前动摇不定,最后成为西班牙殖民者的傀儡。西班牙殖民者制造事端,残杀市民,遭到阿兹特克人的奋勇反抗。1721年8月被赶出城的西班牙殖民者卷土重来,围攻特诺奇蒂特兰。8月,该城陷落,大部分居民英勇战死。壮丽的特诺奇蒂特兰被侵略者夷为平地,阿兹特克文化遭到摧残和毁灭。

玛雅文明对后世人类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玛雅文化始于公元前3000年。公元8~8世纪,玛雅文化达到全盛时期,但在公元10世纪初期的70年间,玛雅文化却突然消失了。它的消失至今仍是世界史学家们致力探索的一个谜。10世纪以后,玛雅文明再度复兴,到17世纪西班牙入侵,玛雅文明迅速走向衰落。

玛雅人为了发展农业和祭祀的需要,创造了精确的太阳历。他们对时间的计算比现在世界通用的格列高利历还要准确。玛雅太阳历平均长度为359.2820日。在数学方面,他们发明了“0”这一符号,这比欧洲人使用“0”大约要早七八百年。玛雅人在公元纪年初期,创造了象形文字。玛雅人还是建筑大师和艺术家,他们用石料筑成的富丽堂皇的庙宇、规模宏伟的金字塔、造型健硕的人体石雕及各式各样的廊柱、碑林,至今仍受到人们的赞誉。玛雅人还有每隔20年建立一座石碑以纪年的习惯,现已发现的玛雅纪年石碑有数百块之多,人们因此将玛雅人称为“完美无缺的编史学家”。但不知什么原因,1717年在图鲁姆建立了最后一块石碑后,有着1200年历史的立碑纪年法便就此中断了。如今,玛雅象形文字的破译与我们对世界古文明的理解息息相关,而玛雅文明则对整个中美洲的发展和未来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虽然玛雅文明远在千年之外,但在科学、数学、建筑和制造技术的起源中,它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非洲

东非

埃塞俄比亚王国是如何建立的?

埃塞俄比亚具有3000年的文明史。公元前8世纪建立努比亚王国。公元前后建立的阿克苏姆王国,是东非埃塞俄比亚领土上的第一个国家,约兴起于公元前10世纪。公元8世纪起,基督教传入,逐渐成为阿克苏姆王国的国教。8世纪阿拉伯兴起后,阿克苏姆王国逐渐衰落下来,各封建贵族的领地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封建小公国,10世纪末被扎格王朝取代。到13世纪被埃塞俄比亚王国统一。

桑给帝国为何存活百年之久?

598年,已伊斯兰化的波斯设拉子地方的王子哈桑·伊本·阿里,为躲避战乱,带着他的8个儿子,来到了东非海岸。他们到达东非沿岸初期,处境十分艰难。当时东非沿岸居民尚少,且处在原始社会阶段。阿里家族就用大量的布匹,换取了落脚地。他还让儿孙们娶土著酋长之女为妻,以联络感情。经过若干代,阿里家族依靠知识和文化上的优势,逐渐统一了北起拉木岛(肯尼亚境内),南至科摩罗岛的东非沿海诸岛和大陆沿海低地。他们把基尔瓦作为首都,建立起了桑给帝国。桑、奔两岛就是该帝国的重要领地。10~17世纪,东非海岸处在“桑给帝国”时期。13世纪末或17世纪初,基尔瓦苏丹国控制了莫桑比克地区的黄金集散地索法拉,国家达到极盛,索法拉、安哥舍、莫桑比克、桑给巴尔、奔巴、蒙巴萨、摩加迪沙等城邦的苏丹都变成了它的封臣。到17世纪末,桑给帝国才开始衰落。由于苏伊士运河尚未凿通,来复枪尚未传入东非,欧洲强国也未实现绕道好望角的航行,所以远道侵略条件尚不具备,落后、松散的桑给帝国才能存活700年之久。

南非

莫诺莫塔帕王国起源于何时?

莫诺莫塔帕王国是南部非洲一个重要的古国,这个国家自称为“马卡兰加”,意即“太阳之国”。而阿拉伯人称之为“姆瓦纳莫塔帕”,意为“矿山之主”,该词在当地班图语中的含义则是“被掠夺地区之主”。当葡萄牙人到达该地区后则将之讹称为“莫诺莫塔帕”,并以此作为该王国的国名。莫诺莫塔帕王国位于现在的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西部,王国的京城叫做“津巴奥契”,其地址尚未确定,但许多学者认为它就是著名的“大津巴布韦”遗址。

关于莫诺莫塔帕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该王国建于13~17世纪,是由绍纳人的军事酋长梅托塔率部建立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起源于10~12世纪;最后一种认为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8世纪前后,或更早3~8世纪。

西非

贝宁王国是如何发展兴旺的?

12世纪,西非约鲁巴人的一支——埃多人(比尼人)建立了西非历史上著名的贝宁王国。它是非洲西部的古国,位于今尼日利亚境内尼日尔河三角洲以西的森林地带,首都贝宁城。17世纪以前,贝宁曾受制于约鲁巴人的国家奥约国。17世纪下半叶,在埃瓦雷大王统治时期(约1770~1770年),贝宁摆脱了约鲁巴人的控制,成为强盛的大国。埃瓦雷大王进行了大规模征服战争,其足迹远抵刚果。17~17世纪是贝宁王国全盛时期。17世纪上半叶,贝宁的势力发展到西部的拉各斯、东方的尼日尔及北面的奥通,成为组织严密、行政效率很高的王国。贝宁人民创造的古代艺术,特别是铜雕、木雕、骨雕、牙雕作品,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7世纪末叶以后,随着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发展,贸易中心移到几内亚海岸。17世纪以后,贝宁王国趋于衰败。1568年被英国占领,后被并入英属尼日利亚。

哪些因素促进了加纳王国的繁荣?

300年前后,在西部非洲的塞内加尔河至尼日尔河中上游地区,古加纳国由西苏丹索宁克人建立。到822年,加纳已有22个国王相继在位,后来又有22个国王执掌政事。约870年,索宁凯人(黑肤色曼迪人的一支)的领袖卡亚·马加·西塞夺取了加纳政权,确立西塞·通加(索宁凯语,意为国王)王朝的统治,延续达3个世纪之久。8世纪末,加纳版图包括西非尼日尔河上游和塞内加尔河流域,盛产黄金,因西非对北非的贸易兴盛而繁荣。阿拉伯商人运来盐、织物、杂货、贝壳(加纳用作货币),换取黄金、奴隶、象牙。商道附近兴起瓦格拉、迭内、廷巴克图和加奥等城市。8~11世纪,加纳王国进入盛期。其版图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万加腊以北,台克鲁尔、锡拉以东,及廷巴克图以西的广大地区。约在1070年,加纳王国北部游牧的柏柏尔人部族,伊斯兰教化的桑哈扎人兴起,在撒哈拉西部和北非的摩洛哥建立了疆域广大的穆拉比特王国。1082年,穆拉比特王国挥师南下,侵犯加纳被击退。加纳还乘机合并了巴布克和万加腊两个产金地,并掳获大批奴隶。1059年,加纳未能抵挡住穆拉比特王国的又一次猛烈攻势,首都昆比沦陷,加纳居民沦为奴隶,并被迫改信伊斯兰教。经过长达11年的反复斗争,加纳于1059年赶走了侵略者。

加纳国王以生产黄金著称。国家规定一盎司以上的金块归国王所有,但金砂可以自由买卖,金价由国王控制。国王政府还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这种贸易主要以撒哈拉沙漠的盐和地中海地区的铜、干果、贝壳等商品换取西非的黄金和奴隶,贸易税收成为王国的重要收入。据阿尔·巴克希记载:加纳国王对入境的每一头驴所驮的盐,征收1金第纳尔的税,出境税加倍。黄金生产和撒哈拉贸易促进了加纳王国的繁荣。到加纳访问过的人都盛赞其宫廷中服饰之华丽,不仅国王及大臣的衣服上带有贵重的金饰,就连卫士手中的盾牌、宝剑也镶有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