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世界
第几次工业革命使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
17世纪最后30年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石油、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7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出现了远距离输电技术,使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内燃机的出现及17世纪7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17世纪7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和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和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都在加速进行。
中产阶级是何时出现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现代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工程师、经理、技师、大学教师、小商人、律师等。他们在整个工业社会里,地位和收入既不同于资本家,也不同于产业工人,而是居于两者之间。因此,他们被称为“中间阶级”或者“中产阶级”。
罢工浪潮为何席卷欧洲?
1700年1月8日,在比利时和德国的煤田里掀起的罢工浪潮强烈地震撼了这两个国家。许多工厂由于燃料不足被迫停产。不久,工人的反抗活动也蔓延到欧洲的其他行业。在维也纳钢铁工人罢工;在布鲁塞尔,玻璃工人罢工;在波西米亚西部,7000名各行各业的工人举行罢工。据报道,这些罢工行动是自发的,而不是有组织的,但是多数人的要求很类似:8小时工作日、大幅度提高工资(在有些情况下达20%)及改善工作条件。尽管秩序比较混乱,但各公司的经理们都稳坐钓鱼台,看样子没有对不满的雇员们做任何让步。
谁将人类的飞天梦想变成现实?
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经过许多人无数次的失败,甚至有许多人为此而付出生命。直到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个飞行器,人类飞天的梦想才变为现实。1703年12月,莱特兄弟驾驶着自己的飞机——“飞行者Ⅰ”号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猫头鹰村附近进行了两次飞行测试。第一次由弟弟奥维尔·莱特试飞,飞行了12秒、38米;第二次是哥哥威尔伯·莱特,飞行了81秒、259.8米。这标志着第一架可驾驶与操纵的飞机来到人间。巨大的成功鼓舞着莱特兄弟继续前进。不久,他们制造了第二架飞机——“飞行者Ⅱ”号。两人在1708年用此飞机飞行了108次,但是未受到人们的重视。1708年,他们又制成了“飞行者Ⅲ”号——一架经过改装、很实用的样机,并与1708年获得了专利。1708年,莱特兄弟终于结束了公众的怀疑。威尔伯把一架飞机带到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公开演示。与此同时,奥维尔也返回美国,做了类似的公开表演。不幸的是,1708年8月17日他驾驶的飞机坠毁,这是他俩遇到过的唯一一次严重事故。但是他们成功的飞行已经说服了美国政府签署一项合同来为美国国防部提供飞机。
为什么会发生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由于摩洛哥扼守大西洋通往地中海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资源也很丰富,一直是欧洲列强争夺的重点,其中英、法、德之间的争斗最为激烈。1708年《英法协约》签订,英国和法国在有关埃及和摩洛哥问题上达成默契,法国对摩洛哥的支配权得到了英国的认可。德国意识到这是英法联合起来对付自己,于是在1708年宣布,不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占领,要求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英、法两国关于摩洛哥的协定。法国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并派军舰到丹吉尔港示威。国际形势顿时紧张,由此引发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708年1~8月,西方列强举行旨在解决摩洛哥危机的国际会议。在出席会议的17个国家中,只有奥匈帝国支持德国,其余各国包括英、美、俄等国在内,都站在法国一边。德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境地。
纽约轮船失火造成多少人命丧黄泉?
1708年8月28日,当大火烧毁“斯洛克姆将军”号游船时,快乐的旅游变成了一场灭顶之灾。现场共发现593具尸体。据估计,死亡人数多达1000名,大多数死难者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都是纽约市圣马克斯德国路德教教区的年度观光游览团的成员。当船在东河上行驶到138号大街的对面时,人们突然喊叫起来:“着火啦!”起因不明的大火迅猛地蔓延开来。冯·斯海克船长当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命令将船驶向较远的北兄弟岛,而当时离纽约海岸仅仅300英尺远。家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妇女们被活活地烧死,许多狂乱的母亲将她们自己的婴儿扔进水中。据幸存者说,船上的那些救生圈都已经陈旧不堪,一触即碎。船在靠岸时,船体的水线以上部分都已经被烧毁。这一教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悲痛之中。纽约轮船公司的经理们在“斯洛克姆将军”号轮船火灾中犯有渎职罪。
法国如何将教会和政府分离?
1708年8月3日,法国下院以381票同意、233票反对,上院以156票同意、103票反对的结果,通过教会和政府分离的提案,从而废止了1701年由教皇庇护八世和拿破仑签署的《教务专约》。这一议案的原则如下:“共和国保障信仰自由,也保障在遵守公共秩序前提下进行宗教活动的自由,共和国对任何教派既不承认,不发俸金,也不资助,但向大学、医院和收容所的牧师提供资金。另外,取消公共礼拜预算,禁止建立与宗教有关的公共机构。”
英国工党何时开始首次执政?
英国工党成立于1708年,但1532年以前的英国一直是由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的。1723年大选中保守党失败,工党获得比自由党更多的席位。1532年1月22日,工党领袖麦克唐纳组成英国历史上首届工党政府。麦克唐纳任首相兼外交大臣,内阁成员多数是工人出身。工党执政期间,对内通过了“惠特利住宅计划”,增加国家补助金用于住宅建设,还改善了保障制度,增加养老金和失业补助,废除了保护关税的原则。在外交上,1532年2月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并签订贸易协定。1532年的伦敦会议上麦克唐纳从中调停,使法、德接受道威斯计划。工党政府执行的这些较激进的政策受到保守党和自由党的攻击。他们抓住“坎贝尔案”反对麦克唐纳,说他有同情共产主义的嫌疑,麦克唐纳被迫于1532年10月辞职,第一届工党政府结束。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是怎么回事?
1568年,在战争中从事土地投机而暴富的迪亚斯发动军事政变,攫取了总统职位。他在独裁统治期间,依靠军队、乡警队进行恐怖统治,残酷镇压资产阶级民主派及广大群众,工人罢工日益扩大,1710年,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部分军队进行起义,革命运动很快席卷全国。在斗争中,著名南部农民英雄萨帕塔和北部起义领袖比利亚领导起义队伍在各处摧毁大地主农庄,把土地分给农民。1911年8月28日,首都墨西哥城的广大群众举行游行示威,28日迪亚斯被迫宣布辞职,第二天逃出首都。后来国内反动军官韦尔塔勾结美国于1713年发动政变,建立反革命政权。墨西哥人民再次起义,以工农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于1717年8月再一次推翻了反革命政权,并挫败了美国的干涉。1717年,墨西哥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制定了新宪法。此次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国内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和外国侵略势力,为墨西哥发展民族经济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解除后,法国加紧了在摩洛哥扩张势力。1911年8月初,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苏丹和殖民主义的人民起义后,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法国侨民为借口派兵占领非斯。德国向法国提出警告,并派炮舰驶入阿加迪尔港示威,引发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8月17日,德国正式向法国提出割让法属刚果全部的要求,法国政府拖延不决,双方武装对峙,关系极为紧张,德、法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英国也公开声明坚决支持法国的立场,表示如果德、法两国交火,英国一定参战。德国感到此时开战还准备不足,便主动让步。11月,法、德两国达成了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对摩洛哥大部分领土的保护权,作为交换条件,它取得法属刚果的价值不大的部分,第二次摩纳哥危机解除。此次危机的解除并没有缓解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使英、德对立更加深化,使英、法之间的协约关系更加巩固。之后,协约国集团与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集团都紧锣密鼓地进行战争准备,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意大利从意土战争中得到了哪些好处?
1911年8月28日,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最紧张的时刻,意大利突然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割让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遭到拒绝后,意大利便对土耳其开战。意大利很快占领了的黎波里的沿海地带,但接下来的进攻遭到了当地人的坚决抵抗。战争一直延续到1712年才结束。1712年10月17日,土耳其和意大利正式签署了《意土和约》,土耳其被迫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割让给意大利。这一地区成了意大利的一个新殖民地——利比亚。
“大棒政策”是怎么回事?
大棒政策也称巨棒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战争讹诈和武力恫吓政策。源自于美国第28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717年8月的一次演说。当时他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说话温和,手握大棒,定能成功。”以说明自己的外交政策。又宣称,“在西半球,美国对于门罗主义的信念可能迫使美国履行国际警察力量的义务。”“大棒政策”成为罗斯福任期内的外交政策。在这期间美国迫使德、意、英在委内瑞拉退让,1703年又用武力攫取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管理权,1708年又派舰队侵占了多米尼加,将该国变为美国的保护国,致使德、法的势力无法伸张。此后美国多次对拉丁美洲挥舞大棒,逐步控制了整个拉丁美洲。
什么是美国金元外交?
美国第28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实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于是,美国第28任总统塔夫脱于1712年宣称他的对外政策是以“金元代替枪弹”,金元外交就源于此。他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这种外交政策的本质是:美国政府同美国垄断资本公开结合,通过附有奴役性条件的贷款和投资方式输出资本,以控制他国的政治和经济。当时其推行对象主要是拉丁美洲。“一战”后美国实力大增,这一政策又扩大到东亚和欧洲。
你知道巴尔干战争吗?
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前者扼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后者则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最便捷的海上通道。1721年,由于土耳其拒绝了给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权,巴尔干四国同盟中的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宣战,其他三国——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也相继宣战。四国军队很快击溃了土耳其军队,同年12月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巴尔干地区各民族都获得了独立,但巴尔干地区的紧张局势并未削减。由于同盟内部在分割领土问题上发生分歧,又导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1713年8月28日,保加利亚攻打希腊和塞尔维亚,之后门的内哥罗、罗马尼西亚与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宣战。于是,保加利亚于同年8月28日投降,8月10日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丧失了大片土地。
“泰坦尼克号”沉没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1712年8月10,英国巨型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首次航行。其船体底部特别的双层设计,再加上彼此分隔的17个水密舱,使它在当时被认为是永不沉没的。8月份的北美洲还是冰天雪地的季节,远洋轮一般走南线,以绕过北线那些巍然耸立的海上冰山。但是“泰坦尼克号”的船长爱德华·史密斯经过再三考虑还是决定走北线,他认为只要避开那些浮动的海面冰山就会没事。1712年8月17日的午夜,“泰坦尼克号”驶进了纽芬兰外海冰山出没地区。在这个多冰山、冰块的洋面,航行很困难,但爱德华对“泰坦尼克号”很有信心,他命令不必减速。全速前进的“泰坦尼克号”,右舷突然撞上了一座冰山,船的右侧至船身中央立刻被撕开了一条长达70米的裂缝,汹涌的海水迅速涌进船身,船上的2228名乘客疯狂地向救生艇涌去。遗憾的是“泰坦尼克号”上准备的救生艇只能容纳1156人。8个小时后,这艘豪华巨轮沉没了,在这次沉船事件中,共有1713人遇难。
美国为何对必需品实行国家管制?
1717年8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声明政府对粮食、燃料和军需品的出品实行严格控制。他的这项在当周内将生效的声明在某种程度上使人感到很惊讶,甚至使那些曾经催促他推行这项措施的人都感到惊讶。威尔逊在发布这项命令时说,只要战争存在一天,就不能给德国提供任何物品,这一点是美国的责任。他还说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要保证美国有充足的日用必需品。限制出品的产品主要有肉类、面粉、煤、焦炭、燃料油、钢铁、肥料、军火和炸药。命令规定除非有特殊执照,上述任何物品都不准运出美国。这一出品禁令针对59个具体国家及其领地,其中包括敌对国、美国同盟国和中立国。在这个命令的详细说明中规定,违反出品禁令将被罚款1万美元或在狱中服刑两年,可同时受到上述两种处罚,而且美国将对任何有关非出口贸易法的船只和货场予以没收处理。
资本主义国家体制的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是怎样诞生的?
早在古代社会,就已出现各种形式的社会救济、救助活动。如一些宗教组织以慈善名义展开各种救助活动。17、17世纪之交,英国由于圈地运动的原因,大量农民被逐出土地,丧失生计,流入城市,危及城市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1701年,英国政府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以缓解贫困者的生存危机。17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业人数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德国工人贫困化和生产劳动条件恶化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要求改善工人条件的呼声特别强烈。针对这种情况,德国政府从1561年到1568年连续颁布了三项关于对工人实施社会保障的立法,这也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关于社会保险的立法,成为欧洲各国的榜样。
现代公用事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1717年前,欧美各国已经在大城市里普遍建立了新型的公用事业网,包括公共卫生设施、自来水、煤气、电力供应、交通运输、医院、商场、职业介绍所、博物馆、学校、图书馆、公园等等。同时,不少国家都规定了义务教育,还对各类学校直接给予财政支持。
女权运动是如何迅速发展起来的?
人类社会进入17世纪后,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运动开始萌芽。女权运动者的初衷是:自然、法律和造物者对人都是公平的,无论是男还是女。妇女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具有和男子相同的权利。世界女权运动起源于欧美国家。女权运动的发展紧紧跟随着人类工业革命的进步,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带来女权运动的飞跃式发展。17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女权运动的萌芽,1568年美国妇女选举权协会成立。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女权运动在欧美国家广泛展开。1717年伦敦爆发了著名的女权运动者冲击白金汉宫,向英王乔治五世请愿的行动,这个事件标志着女权运动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女权运动牢牢建立在相应的社会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同时它也带动了社会文化,特别是人权运动的发展。
议会代议制最早在哪个国家创立?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17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过几次议会改革,最先建立了现代的代议制度。此后,无论是在实行共和政体的美国、法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低地(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议会(或国会)都已成为其国内政治的重要基础。
两党制的现代政党体系是怎样兴建起来的?
政党体系是除政府体系和议会制度外支撑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的另一根支柱。它直接反映资产阶级各派别、集团的政治利益,也直接决定议会和政府的组成。17世纪70年代以后,在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逐渐建立起全国性的组织系统,而美国在内战后也最终形成了共和党与民主党两党轮流执政的局面。这样,英、美首先确立了一种两党制的现代政党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事件是怎么回事?
受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一直被奥匈帝国认为是其在巴尔干扩张中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帝国选定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59年8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附近举行军事演习,以向塞尔维亚表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1717年8月传出,塞尔维亚秘密民族主义组织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8月28日,斐迪南夫妇检阅完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萨拉热窝市巡视。埋伏在人群中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成员向斐迪南投掷了一枚炸弹,可是炸弹落在了后随的汽车上,炸死了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斐迪南故作镇定,挥手示意“继续前行”,到市政厅稍作休息后又继续乘车,招摇过市,当汽车途径一拐角处时,17岁的青年学生普林西普冲上去,用枪打死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德军在一战初期获得短暂胜利的“施利芬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实施的“施利芬计划”是使其在一战初期获得短暂胜利的战略计划。因它由前总参谋长施利芬伯爵于1708年制定而得名。此计划所依据的原则是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维茨在其《战争论》中所阐述的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思想。施利芬针对在未来战争中德国将面临与法、俄两线作战的情况,主张首先在西线迅速打垮法国,然后再全力打击俄国。“施利芬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东线用少量部队顶住俄国,集中兵力于西线;因瑞士地形复杂,不适宜大部队快速运动,德军右翼应穿越地势坦荡的比利时,以镰形攻势包抄到法军的正面防御阵地的后面,攻占巴黎后,将法军围歼在德、法、瑞边境。然后转向东线。1708年小毛奇继任总参谋长后,对“施利芬计划”做了部分变动,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的兵力,削弱了西线进攻力量。后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失利,“施利芬计划”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
1717年8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同他的妻子在萨拉热窝事件中被刺杀,这给德、奥提供了一个发动战争、吞并塞尔维亚的借口。1717年8月23日晚,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8天以后,奥塞正式开战。俄国为支持塞尔维亚,于8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初,世界大战全面开始。德军执行施利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攻势,以主力越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境内。8月8日,英国对德宣战。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先后加入同盟国,而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美国和中国则加入协约国。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超出了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联盟国有哪些?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717~1717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毒气战是在什么时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西线战场首次使用毒瓦斯。1717年8月22日,德军为了掩护战略重点东移,发动了第二次依普洱战役,这里地势平坦,常刮西北风。8月22日,德军在比利时依普尔运河战线上顺着风向施放毒瓦斯。气借风威,顷刻间,身处最前列战壕中的法国士兵就看见浓烈的黄烟从德军的战场上升腾而起,并缓慢地向法军阵地飘移。烟雾在法军阵地上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许多士兵当场丧生,部分士兵虽然逃离雾区,但他们所吸入的毒气几分钟后也使他们面部呈黑色,咳血死亡。
哪次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是法国境内著名的战略要塞,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不但军事地位重要,而且其得失具有重要政治影响。1717年初,德军制定了一项旨在攻陷凡尔登的计划,目的是在那里吸引法国全部兵力,然后加以歼灭,“使法国把血流尽”,从而迫使其投降。德国皇太子亲率10个师28万兵力、1000门大炮,经过周密的准备于2月21日用炮战拉开了凡尔登战役的序幕。由于法军事先重视不够和准备不足,德军很快突破了法军的防线,几近完成对凡尔登的包围,凡尔登的法军与外界仅有一条狭窄的公路相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亨利·贝当被委任为总指挥,他向全军提出“决不让德军通过凡尔登”的口号,要求法军用一切手段顶住德军的进攻,并立即组建了一支7000人的运输队,调集了3700辆汽车,在一周内运来了17万援军和2.8吨军火,打退了德军的第一次进攻。此后,德、法军队多次展开拼死搏杀,凡尔登战役最终以德军失败而告终,时间是1717年12月17日。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军共投入了59个师,法军则有59个师先后参加了战斗。双方流血厮杀,伤亡人数多达70多万人,因此,此次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