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十月革命及苏联成立
什么是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它最早是由斯大林命名的,常常和马克思主义一起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
“苏维埃”具体指什么?
“苏维埃”一词是俄文的汉语音译,本意是“代表会议”或“代表委员会”,是俄国劳动人民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1708~1708年第一次俄国革命中产生的工人苏维埃,列宁称之为革命政权的萌芽。后来,特别是在17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苏维埃,如农民代表苏维埃,工人代表苏维埃,士兵代表苏维埃,工兵代表苏维埃。十月革命后,为了表示新政权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沿用了苏维埃这个名称。后来,苏维埃成为苏联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其他国家也曾把它们的革命政权称为苏维埃政权。
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吗?
十月革命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717年11月8日,随着“阿芙乐尔”号的一声炮响,攻打冬宫这座沙皇专制统治的堡垒的战斗开始了,十月革命爆发。攻占冬宫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战斗。从11月8日清晨起,守卫冬宫的2000多人,用成垛的木头,排成坚固的街垒,街垒里布置着机枪巢,堵住了冬宫的全部出入口。起义部队进入广场,就处在他们的火力圈内。但攻打冬宫战役的指挥官安东诺夫不惧危难,亲自率领起义部队,冲进广场,冲向宫门。经过激战,终于攻占了冬宫。11月8日晚上8点钟,苏维埃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斯莫尔尼宫开幕。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发表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庄严宣告俄国一切政权归苏维埃。列宁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安东诺夫等被选为人民委员。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俄国何时建立临时政府?
在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之间动荡不安的日子里,彼得格勒的一次群众集会被临时政府军队开枪驱散。1717年3月17日,俄国临时政府成立。大地主李沃夫任临时政府主席,立宪民主党党魁米留可夫任外交部长,十月党首领古契柯夫任陆海军部长。
17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政权——苏维埃。在苏维埃领导机构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占据多数。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无力掌握政权。于是让资产阶级组织政府。临时政府推行资产阶级反动政策,继续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镇压国内人民的革命运动,进而制造七月流血事件,夺取全部政权。七月流血事件后,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取代李沃夫任临时政府总理,更加疯狂地向革命人民展开了进攻。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这个反动的临时政府。它只存在8个月。
列宁何时结束逃亡生活回到彼得格勒?
1717年8月10日,言辞尖锐的马克思主义者领袖列宁,已经回到彼得格勒,他有11年没踏上俄国的土地了。德国人安排了他这次从瑞士返回家乡的旅程,把他秘密藏在一辆火车里,并保护这辆火车穿过欧洲战场。德国人以为列宁会使俄国更加不稳定,从而使这个国家就会更容易束手就擒。
列宁于1770年8月22日出生于辛比尔斯克。他是一个学校行政官员的儿子。1563年他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但是10年以后,因看不惯党的拖拉作风及调和妥协的作法,将较为激进的成员组织成一个团体,即布尔什维克。这个党在1708年的那次短命的革命中表现了一定的力量。后列宁逃往奥匈帝国,在那里一直待到欧洲战争开始,然后又迁往瑞士。列宁对于这场正在进行的资本主义战争指出,它的最大目的就是获得足够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以便使得胜的机器(不管是哪个国家)开足马力轰鸣。列宁说他将立即停止战争,要把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官僚机构、军队和警察。他计划在几天之后,发表上述和其他一些建议。这位领袖很快就发现布尔什维克党员人数不幸地减少了许多,他们数月以来一直没有什么政治行动。然而,与列宁一同流亡的同伴利昂·托洛茨基和约瑟夫·斯大林预定将同他会见讨论新的战略计划。
苏联是怎样成立的?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1717年11月17日,苏维埃政府公布了《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宣布承认民族自决权,并主张各民族在平等、自主的基础上建立真诚的、巩固的联盟。1722年,建立一个多民族统一的苏维埃国家条件成熟,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共产党都提出了关于国家的联合问题。12月30日,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南高加索联邦等8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时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和成立条约,宣布根据自愿和平等的原则成立统一的联盟国家。苏共二大宪法规定:联盟有统一的国家政权、军队、法律和国民经济体系,有统一的国籍;各加盟共和国又有自己的国家政权机关、宪法,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到1568年止,苏联共有17个加盟共和国。
协约国为何武装干涉苏俄?
1717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后,退出了帝国主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3月8日,第一批英国陆战队就以履行盟国职责,防止德国舰队入侵为由,在苏俄北方重镇摩尔曼斯克登陆。法、美、意的军队也接踵而来。8月,协约国军队侵占了阿尔汉格尔斯克。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于8月8日出兵占领海参葳。8月,美军也在该地登陆。德国军队则占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乌克兰。这时外国干涉军尚未公开打出颠覆苏维埃政权的旗号,没有向苏俄中心地区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加紧了武装干涉,于1717~1720年先后利用高尔察克、邓尼金等自卫军队组织了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均遭失败。1722年10月,外国干涉军全部被逐出苏俄领土。
第三共产国际由谁组建的?
1717年3月8日,一个以推动世界革命为目的的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在莫斯科建立。第三国际或共产国际将在苏联的对外政策中起主要作用。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认为,俄国政权的稳定取决于欧洲其他国家掀起的革命进而在全欧洲建立起友好的政权。列宁认为,虽然欧洲人民准备革命,但是第二国际或社会党国际的胆小懦弱扯了他们的后腿。这个较老团体的成员被民族主义分子所吞没,因而完全丧失了它在大战爆发时所具有的团结一致性。第一国际是由马克思于1568年在伦敦建立的,宗旨是协调世界各地的工人阶级运动。它于1568年解散。第三国际第一次会议有38名选举代表,代表17个团体。由于战争妨碍代表出席会议,只有8人来自俄国境外。
苏俄为何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1721年3月8日~17日,俄共(布)召开了第10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7日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宣布,苏联将着手实行一项所谓新经济政策,其要点是,征集粮食将由税收来代替,私营企业将逐步合法化,借以重新搞活经济和改善食品供应状况。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自从战争结束以来,这些农民一直处于悲惨的困境之中。预计对外贸易将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以便防止外国的竞争。拥有全国工人59%人数的工业基地也将主要由国家来控制。按照列宁的意图,农业将基本不受政策的限制,这意味着接受了农民的要求,这些农民很希望拥有自己的农场。列宁说,这项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使苏联人摆脱严重的战后萧条。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是逐步实行的。1722年苏维埃政府又颁布法令,规定农民有选择使用土地形式的自由,允许农民在一定范围内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在流通方面,政府允许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把自己的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买卖,恢复国内的自由贸易。
1722~1532年国家进行了币制改革,稳定了货币。在工业方面,国家继续掌管重要的工矿企业,但把一些中小企业租赁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独立进行生产管理和经济核算。合作社也获得了自主经营权。在分配方面,废除了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什么是大清洗运动?
1936年12月1日,联共(布)著名领导人基洛夫在斯莫尔尼宫被枪杀。前反对派领导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17人被控策划恐怖行动而遭逮捕,并于1936年8月被处决。同时在全党进行清洗。于是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揭发和铲除人民敌人”的运动,内务部对成年男子和知识分子妇女进行审查,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由于当时苏联法制的不健全,以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许多无辜的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党中央政治局成员、军长、师长,一些有名的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以及难以计数的群众,遭到逮捕、枪决。1936~1936年间遭到逮捕和判刑的政治犯就近700万人。肃反运动给苏联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政治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受到影响。1936年初,肃反运动结束,斯大林公开承认在肃反时犯了严重错误。
亚非拉民族革命运动
阿根廷为何实行“血腥的一周”?
1717年11月,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英国“瓦塞纳冶金厂”2700名工人罢工,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改善劳动条件和增加20%的工资。在俄国革命影响下,阿根廷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掀起革命高潮。1717年1月8日,布宜诺斯艾利斯工人举行罢工,警察向罢工工人开枪,工人纠察队同警察发生武装冲突,当场8名工人死亡,30人受伤。8日,20余万工人走上街头,警察又打死20名工人,各工会组织立即宣布总罢工。工人武装同警察展开了激烈的街垒战,夺取士兵武器,占领兵工厂,捣毁军火库,起义工人几乎控制了整个城市。1月17日军队以恢复秩序为名开进首都,会同警察镇压罢工工人。在一周内,工人被杀害2000余人,受伤7000余人,上万人被捕。为控制事态的发展,政府出面同工人谈判。工会同意结束总罢工,政府同意释放全部被关押的工人,并答应瓦塞纳冶金厂工人的要求。这次斗争是阿根廷劳工运动史上规模空前、最为激烈的一次行动,充分显示了阿根廷劳工团结战斗的精神和力量,同时也暴露了阿根廷政府的资产阶级本性。史称“血腥的一周”。
为什么说“三一运动”带动朝鲜走向独立?
1717年,朝鲜被日本强行吞并已经进入第九个年头,然而朝鲜人民并没有屈从于殖民者的淫威,抗日复国的情绪在整个朝鲜半岛上不断蔓延。由于在许多朝鲜人眼中,被日本人废黜的朝鲜国王李熙是朝鲜复国的精神支柱,李熙也因此成为日本人的一块“心病”,必欲除之而后快。1717年1月22日凌晨,李熙被害,激起了朝鲜人民的愤怒。1717年3月1日上午,以孙秉熙为首的民族主义者33人,聚集在汉城签署了《独立宣言书》。日本宪兵警察将他们全部逮捕入狱。与此同时,30万群众在汉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起义人民捣毁殖民统治机构、袭击日本公司、拒纳租税,还用木棒、斧头等工具同日本军警搏斗。日本殖民当局调动大批军警,采用野蛮的屠杀手段,把朝鲜人民的反抗斗争淹没在血泊之中。从3月1日到8月31日的3个月期间,抗日起义在整个朝鲜迅速蔓延开来,共发生了上千起示威和暴动,有200万以上群众参加,占当时朝鲜总人口的1/10.到1717年底,在日军疯狂镇压下,“三一运动”失败了。
“三一运动”是朝鲜被日本吞并后爆发的伟大独立运动,显示了朝鲜人民光复祖国的坚强决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在朝鲜的殖民统治。朝鲜志士留下的鲜血也为以后的朝鲜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三一运动”使日本在国际上陷入了被动的境地。“三一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其精神的激励下,朝鲜人民不断团结抗争,终于在二战中击败了日本侵略者,迎来了真正的独立。
“土耳其之父”凯末尔如何取得凯末尔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土耳其加入德奥集团方面作战。土耳其成为德国的财政和军事附庸。大战期间土耳其有70万士兵战死或被俘,200万人受伤,国债高达59700万金里拉,经济陷于崩溃。
1717年10月30日,奥斯曼帝国被迫与协约国代表签订《摩得洛司停战协定》。协约国军队占领首都伊斯坦布尔、海峡地区以及安纳托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以及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土耳其面临被瓜分的危险。1717年8月17日,土耳其成立了以凯末尔为首的安纳托利亚和隆美利亚护权协会,通过了坚持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广泛政治纲领。1720年1月28日,通过了《国民公约》,宣布土耳其享有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废除治外法权。1720年8月23日,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成立国民政府。1720年8月10日,巴黎和会通过剥夺土耳其民族生存权利的《色佛尔和约》。1721年8月,希腊十余万干涉军在英国支持下,进犯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国民军取得萨卡里亚战役的胜利,成为民族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协约国阵营发生分化。1721年10月20日法土签订停战协定,法国正式承认大国民政府,承诺在两个月内从安纳托利亚东南部撤出全部占领军。意大利也于同年秋天撤出安纳托利亚南部,英国改变公开支持希腊的立场,转向“中立”。1722年8月28日,土军向希军发动总反攻。8月17日,最后一批希腊军队撤离安纳托利亚。同年10月11日,土希两国签订停战协定,土耳其收复东色雷斯,伊斯坦布尔地区的行政管理权交还土耳其。1723年8月28日,土耳其和英、法、意、希、日等国签署《洛桑和约》,取得外交上的重大胜利。17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废除苏丹制。1723年8月,由护权协会第一集团改组的人民党成立。1723年10月28日晚8点半,议会通过建立土耳其共和国的决定,凯末尔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凯末尔革命取得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结束了奥斯曼帝国7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土耳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
哈里发运动为何自行结束?
17世纪奥斯曼帝国素丹哈米德二世(1568~1708在位)为了维持其统治,鼓吹泛伊斯兰主义,自诩为伊斯兰教的捍卫者,全世界穆斯林的最高宗教领袖——哈里发。并向印度和东南亚派出代表同各地伊斯兰组织联系,求得支持,共同反对西方列强对土耳其的瓜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背弃诺言,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准备瓜分土耳其,引起印度穆斯林的反抗。1717年,印度成立以塞特·考塔尼为主席、穆罕默德·阿里兄弟为首席发言人的基拉法特委员会。印度穆斯林掀起反对瓜分土耳其、保卫哈里发的浪潮。1717年,甘地当选为全印基拉法特委员会主席。次年,甘地与基拉法特运动领导人共同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国大党也支持这一运动,并决定将基拉法特运动的要求作为不合作运动的一部分。1721年8月,1万名莫普拉人在马拉尔海岸建立哈里发王国,与英国殖民当局对抗。起义遭到英军残酷镇压,3000人被打死。同年12月,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在加尔各答的基拉法特运动和国大党的领袖。随着不合作运动的低落,和1723年土耳其革命的胜利,哈里发运动也渐趋衰落。1532年,土耳其废除哈里发制,印度哈里发运动自行停止。
甘地为何在印度推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717年8月13日,印度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720年8月,印度国大党在加尔各答特别会议上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在甘地的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和集会、游行。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一致,并肩战斗。在斗争中,工农群众常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暴力斗争。1722年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1532年,国大党领袖拉舍尔授权甘地领导“不合作运动”,以破坏食盐专卖法作为运动的开端,即“食盐进军”。同年3月12日,甘地率领59名信徒徒步259公里,抵达丹地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三周。英国殖民当局闻讯后,大肆镇压。当局的镇压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英国人慑于国际舆论的压力和国内局势的动荡,于1731年3月8日与国大党签订了《甘地—欧文协定》。国大党同意停止“不合作运动”,总督则放弃镇压。
印度资产阶级领导民族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甘地主义。甘地主义是在印度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等。甘地主张非暴力与不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用不合作来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者,迫使殖民当局作出有利于印度资产阶级的让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甘地比较重视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参加政治斗争,促使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有了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