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三个月,从立夏节气到立秋节气之间共有六个节气。夏季的气候特点是暑热难当,暴晒多雨,这时候人体阳气最易发泄,新陈代谢极其旺盛。
夏天艳阳普照,雨水充沛,天地之气交合,是万物繁荣,茂盛秀美的季节。人们适宜晚卧早起,不要对气候炎热产生厌恶,应保持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气色秀美,使体内的阳刚宣发于外,保持对外界事物浓厚的兴趣,适应夏季的气候。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必然削弱人体适应秋天的能力。
由春过渡到夏,人体已经适应了春温的气候,为适应夏季气候做了准备,这是有利的条件。夏季人体阳气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这时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往往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引起多种疾病。人体要全面适应夏季气候,就必须做好保健,增强体质,以提高人体适应能力。
在夏季,气温常在37~39℃之间,高达40℃,大大超出人体平常耐热的程度,人们生活在如此高温的季节,只有适应了,才能安然地度过高热的夏季。夏季暑热为阳邪,易伤人之阴,阴伤则病。病势急速,病程短,多有壮热,面红目赤,口渴心烦,甚者狂躁、澹语、昏迷。人体的内热向外排泄是靠出汗泄热的,气温在28~30℃时,人体内热就能顺利外泄。如外界温度超过了34℃,出汗受阻,体内大量内热蓄积,很容易中暑。只有体质强健了,并能适应这种高温,能够散泄内热,就不会不受外热的侵侮而致病。体内调节功能不因外界高温而失职,能够调节心肾,不使心偏盛肾偏衰,就能保证身体健康。
夏季万物处在蓬勃生长时期,天、地之气交合,人体内阳气旺盛,故夏季精神调摄,应合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恬静愉快的心境,神清气和,“无厌于日”,切忌发怒,使体内阳气得以宣泄。中医认为,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要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如同含苞欲放的花朵需要阳光那样,要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著名古代养生家稽康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祖国医学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冬心”。在盛夏暑日,尤其要重视精神养生。《医书》中记载:“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所以,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夏天,应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参加夏令营、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活动,这样既使人们心旷神怡,又可以锻炼身体。
夏季天热,起居应注意。人们往往选择阴凉处居住,天时暑热,注意不可贪凉太过。避免在阴凉通风处露卧,以免风袭经络,致成风痹。躺卧应注意遮护脐部,脾胃阳气虚弱者尤须注意,冷气入脐可致痛泄。居处避免潮湿坐卧,不恃勇冒雨。不要坐卧于星下,最好睡眠时不开风扇,并要盖薄被,夜晚用电扇吹,会使人体汗水蒸发加速,容易造成热伤风感冒。夏季如在外面行走遇上雷雨,不要到树下或有水的低洼地避雨,以防雷击。外出活动最好避开10:00~16:00,因此间太阳紫外线照射最强,对人体影响较大。正午应避免日光照晒,室外工作光线过强,须注意保护眼睛,皮肤娇嫩者不宜在烈日下曝晒,以免灼伤,多沐浴以保持胰理宣通,汗液排泄顺畅,水宜温不宜凉,以免毛窍被剧烈收敛等,汗痕于内而生痤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