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记忆术
29042900000034

第34章 一网打尽所有知识的多记术(3)

人的语言有两种,一种是发自意识的“内言”,一种是发出声音的“外言”。从人类的精神发展过程观之,依赖“外言”仍属幼稚的证据。我曾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他们有的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玩耍,儿童想起来一件事以后,立刻就出去。他们用耳朵听接受其刺激而采取行动。瑞士心理学家詹帕杰把这叫做自我中心语言,儿童就是生活在这个完整的自我世界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逐渐“内言化”,在想事情时,就不再发出自言自语的声音,而是用头脑自由操纵语言在内心思考,使精神世界向外扩大。反之,即使在记忆时,自己仍回到儿时,依赖“外言”,有时能发挥很大效果。因为“内言”容易在意识中滑过,反而会妨碍理解。道理很简单,恰如我前面所说的经验,不论在头脑中如何反复思考也解不开,这就是由于内心无牵连的缘故。然而一旦“外言化”之后,情形会有变化,可是他们互相有牵连,对记忆发生有利影响。

在背英文单词或短文时,“外言”和“内言”宛如具有两种不同声音,于是乃成为冲击而加强记忆。虽说如此,在公共汽车等场所,有时不好在人群中发出声音,在此种情况下,你可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假装往书本上看,也曾产生同样的记忆效果。总之,要想有敏捷的思考活动,必须制造这种环境,而使记忆趋于稳固。

159.要想能背诵全篇文章,必须用集中背诵法

最近各级学校在教英文及汉文时,强迫学生背诵文章的风气已不多见,这是教育当局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为背诵必须下很多苦功夫。其实背诵这种读书法即使在最讲究方法的现代,仍不失为最有效的读书法。背诵并非全靠死记,而是必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背诵方法有“集中背诵法”和“分散背诵法”,前者一直到完全背诵为止,后者就是把前文,分成几段来背诵的方法。两者的优劣,以前者效率高,而且背得确实。

例如背诵下面这篇短文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马,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予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接物之要。这是宋代大儒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为该书院所定校训的一段,通称《白鹿洞书院学规》。如用集中背诵法来读,就应从头到尾反复背诵,如此才能使全文的内容和文气,恰如拉一条长线进入脑海。这五教之目,乃是叙述圣人之教,如从头至尾一气呵成记忆,自然不会有脱节某部分的弊病。

反之如用分散记忆法来背诵这段文章,必须先把全文分成几段到“五教之目”止为第一段,到“为学之序”止为第二段,到“修身之要”止为第三段,到“处世之要”止为第四段,到“接物之要”为止为第五段。但如此来背诵,就把全文弄得支离破碎,即使漏掉一段意思也通,结果很难背诵全文,而且时有脱落的危险。

不过在必须背诵很长的文章时,在愈有重要意义的地方,集中记忆法就愈不太适用。就一般而论,背诵无意义无关联的东西,普通以10—30个为限,而背诵诗到散文时则10—30行为限。由此视之,上面这篇短文,以采用一次背诵的集中背诵法为最适当。

160.教科书最少要读三遍,才能增强记忆

我刚开始在大学讲课时,曾有一段痛苦的经验。我面对讲义,细读当作教材的课本,一直把内容完全读懂之后,才敢走进教室讲课。就为准备这一次讲的课,就要花上两三个小时。但是走上讲台以后,很快就把教材讲完,后半段竟弄得无话可说,把我急得直冒冷汗,但使我最感到遗憾的,就是我记忆力不可靠。我读一遍所记住的东西,只经过一天就把细节忘掉,仅剩下个大概轮廓与纲要,如此一来就不够讲一堂课。

就由于我这种惨痛经验,因此我为了准备讲义,最少都要把课本读下三遍,后来,竟变成了我的习惯。当然,我并非漫不经心的读三遍,而是切切实实细读三遍。第一遍是诵读全文,目的是掌握全篇大意,凡是我认为重要的地方,都用铅笔在书眉栏上画横线。读第二遍时,就展开逻辑式的重点研究,并且在重要句子的旁边画直线。最后读第三遍时,更在重要事项或语句处,画上很多的重点圆圈。换言之,就是同样一本书,用三种读法读三遍。如此就可在掌握全书中心思想后,开始逐条订正内容,然后更归纳重要内容,连贯成完全的新内容,作为自己上课时的教材,而且记得非常牢。后来速度愈来愈快,构想五、六个小时的讲义,用这种方法很快就可准备好,并且对自己的记忆也变得很有信心。

在准备功课时,假如有人把读课本的行为,认定与记忆是两回事,那将是一种极大错误。如能用我的“三遍读书术”,反复集中阅读,既可增加理解度,又可提高记忆力。所以我奉劝各位同学,不论读教科书或参考书,最少要读三遍才能理解。

161.想不起来时,要浮现全体的“形”

当要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1492年这个年代,普通一定会联想起跟这个数字有关的哥伦布或美洲大陆事项。又如一提到司马迁时,立刻就会联想到《史记》。这就等于某一个人名,附带有某意义和内容,每当提到这个人名时,就附带想起其意义内容。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记忆法的原理,但必须和意义内容理解相连结,如此就可帮助记忆。

但当一次必须记忆很多东西时,事后一回想就觉得记得模糊不清,所要用的东西竟被其他记忆压制,有“应该知道,但却想不起来”之感,陷于一种搔首抓耳的状态,这时最有用的办法,就是赶快想想所记忆的人名和形态的“形”。用“形”的战术想东西,固然不是记忆法的上上之策,但在无可奈何的状态下也会收到相当效果。例如当你记起“史记”的作者究竟是司马迁还是司马光时,你就可以放弃其他一切的联想关系,仪从“形”上来设法想出。因为当你平日读书时,会对每一个名词留下“形”的影像,就是那个字笔画多少。因此当你一想到《史记》的作者的第三个字笔划多,而“迁”就比“光”笔划多很多,所以你就可立刻断定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

不论数字或是文字,在最初都只是一个记号,也就是像一个几何图形,所以当幼儿开始对文字发生兴趣时,就是从“形”为开端来记忆。刚满一周岁的幼儿,就对三角形和四角形有印象。到四、五岁时,就能记住123等字的“形”。至于用手指来数123的意义,那是在认识以后的事。

从“形”来记东西,就人类感觉的发展过程而言,是最初期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却能深植脑海,也就是记住以后很难忘。例如拿英文来说,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常把little误写成rltlle。这种错误的形成就证明“形”先进入脑海,因为L和R在草写时很相似,只是略长一点而已。所以记字如注意形,最能帮助记忆。

162.笔记便条到处贴,对考试有帮助

古希腊罗马的雄辩家们,能口若悬河发表长篇演说。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这种钢笔或铅笔,无法把演说词写成很小的纸条带在身边,完全仰仗某种特殊记忆法,把演讲全文记在脑海里。所以熟练记忆法乃是成为雄辩家的必要条件。这种记忆法可命名为“贴笔记法”,就是把一张张写好的笔记便条,按照讲义时的先后次序,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贴在自己家的个别部位。例如可把这次演说的开场白贴在寝室,中间一段贴在客厅,结尾一段贴在玄门,整个合起来是一篇讲演稿。如此,到讲演会场开始讲演时,就可按照自己的起居顺序,回忆出整个讲演顺序,也就是以寝室而客厅而玄门,使整个讲演层次分毫不紊乱。

这种方法也可完全适用在读书上,就是在自己家的各个地方贴上纸条,利用所贴的方位来加强记忆。例如拿记英文词句来说,在记接头词时,可用大笔把接头词写在纸条上,然后把代表“超”Super—,Extra—贴在天花板上,把代表“下”的Sub—,De—贴在桌子底下,把代表“前”的Pre—,Pro—,Ante—贴在前墙,把代表“后”的Post—,Re—贴在后墙,而把代表“外”的Ex—贴在门外,到考试时,只要想一下所贴的方位,就可知每个词的意义。

如遇Postwar这个字时,而一下子又忘记了含义,只要回想一下子后墙所贴的Post—,就可推出此字当战后讲。还有遇到ssubconscious这个长字时,如果忘掉它的讲法也不必心慌,因为sub—也是贴在桌子底下,而consciuus是当“意识的”讲,意思即是“意识之下”,于是乃可答作“无意识”或“下意识”。当然在接头词之中也有例外,也就是不能乱用这种方法答出来,但在遇到不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总比一筹莫展要好得多。

古代学者所用的这种记忆术,现代人仍可用来增加记忆量,被当作一种很科学的记忆术而普遍使用。

163.把相关的事项图示出来,容易记忆

在考试时,任何人都有一种经验,就是某些题目,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但有些人却很聪明,他们回忆这道题是在某本书的某一部位,于是就循着这个线索,竟突然能够想起,根据空间方位的线索,竟能把忘记的东西想起来,这就证明人类对方位有敏锐的感应。

要想利用这种记忆法,首先要把全部有关重要事项,写在一张可一览无遗的大纸上,然后把相关事项画成图表,并且把每个事项作为垂直和水平轴的中心,再用斜线、曲线、虚线等连接上,并且要分成几色。这种记忆图,很像都市计划的工程图,也跟一所建筑物的建筑差不多。

画好之后,把图贴在墙上或展示在床上,于是整个图的形象,就可直接刻入大脑的记忆中。随后就可练习记忆,首先把眼睛闭上,看看全体图形是否能全部浮现,如此反复练习之后,就是闭上眼睛,也能把全部图形重现,也就是把所要记东西全部方位化。到考试时,只想起方位,就可圆满作出答案。

164.把声音录成音带,容易记忆

有人对一个考生说:“最好能把要记的东西录成音带来听”。但却立刻遭到这个考生的反驳:“要想听,何不买现成、的录音带。何况自己录音又费时间,倒不如用录音的时间多念几遍。”其实这个考生的观念完全错误,因为听别人的声音和听自己的声音不同,听自己的声音效果特别好。道理很简单,自己的“作品”合乎自己的习惯,所以听后能顺利接受。反之播音员或专家的声音,却容易滑过脑海,不易留在记忆深处。因为听自己的声音会有一种新奇感,和已经听习惯的他人声音完全不同,可增强记忆力。尤其在播放时,在你和自己声音发生共鸣的状态下,能特别加强你的记忆,表面看来是浪费一些时间,实际等于提高了背诵效果。特别是在记英文单词时,与其仅用朗读来背诵,远不如用自己的声音来刺激听觉更有效,如此就可把很多单词就像录音一般录入脑海。

165.用“一刮风木桶店就赚钱”式来记忆最难忘

人类的联想力有种种形式,最奇怪的联想,在日本有所谓“一刮风木桶店就赚钱”的说法。因为这种联想的程序是:刮风一尘扬一行人闭眼睛一成为瞎子一靠弹三味线生活的人增多—做三味线皮的猫被杀一猫死鼠增一鼠多咬桶一结果木桶销路大增。这种比喻似乎太玄,但是却能构成记忆连锁,对记忆很有帮助。

这种道理恰如接尾令一般,一个接一个无限接下去,所以到最后,前后的事物似乎毫无关联。例如若问刮风为何木桶店赚钱,从表面上就很难找出答案。但只要你从刮风联想下去,就会一直联想到可连顺序带内容一直记牢。

上面这种连锁记忆法,可以应用到各方面。只要想起一个头,就可像数念珠一般,轻而易举地全部数完,因为记忆接尾令能记住很多东西,而且在用时非常方便。

在日本有一则很有名的连锁记忆法,这就是为记名作家夏日濑石作品的顺序,而由记忆术名家坂井照夫编了一套很有名的“连锁记忆歌”。夏日濑石主要作品是:《我们是猫》、《草枕》、《虞美人草》、《三四郎》、《从此》、《门》、《行人》、《一直到对岸》、《道草》、《明暗》,坂井照夫的《连锁记忆歌》是:

我们是猫枕草枕睡觉,草枕上画着虞美人草,三四郎践踏虞美人草,三四郎从此入门,门前蹲着来往行人,行人一直到对岸边采道草,道草是有明暗之别的道路。

这真是一首很有趣的连锁记忆歌,既能记住这位日本名作家的各种作品,同时又能记住发表的先后顺序。假如我们能把各种的重要事项,都能用这种连锁记忆法,编成有趣味有内容的故事,那就永记不忘。例如历史上的朝代兴亡和地理上的省直辖市等,都编成有趣的歌词或故事,那就好记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