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沟通术
29043800000028

第28章 增加创意加速沟通(2)

借鉴别人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新的东西来源于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而新的思路、方法正是对旧传统框架的破坏和批判。不破不立,破才能立,破是为了立。因此说,批判的态度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批判的精神是科学家的可贵品质。不加分析地跟着别人跑,这对创造是有害的。18世纪化学界流行“燃素说”,这是法国化学家贝歇尔1669年提出,后由其学生斯塔肖在1702年发展成“学说”的。这种认为物体能燃烧是由于物体内含有燃素的错误学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误使许多科学家都去积极寻找燃素,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怀疑。瑞典化学家舍勒也是热衷于寻找燃素的人,他从硝酸盐、碳酸盐的实验中,得到了一种气体,实际上就是氧气。但他却以为自己找到了燃素,命名为“火气”,并解释为火与热是火气与燃素结合的产物。舍勒如果不受燃素说的影响,当时就得到了氧气的发现权。英国人普利斯特在实验中也得到了氧气,可是也因为笃信燃素说,而把氧气说成“脱燃素的空气”,遭到了舍勒同样的命运。

后来,普利斯特把加热氧化汞取得“脱燃素的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却未从众,他不受燃素说的束缚,大胆地提出怀疑,经过分析,终于取得了氧气的发现权,使化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青年人一般都充满热情,急于干一番事业,敢想敢做、“初生牛犊不怕虎”是他们的特点。敢想敢干又不知怎样干,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即使是后来成为名人的人,刚开始时也并不比其他人高明多少。杨振宁博士大学毕业,初出茅庐时,“两眼一抹黑”,不知从何处下手。可是,他很聪明,马上就去请教诺贝尔奖得主费米博士,很快得到了费米博士的指导。后来,费米又把他介绍给青年物理学家特勒。在费米和特勒的帮助和指导下,杨振宁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经过10多年的钻研,终于发现了“宇宙不守恒”定律,一举夺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从别人那里学习知识,借鉴别人的经验也是有讲究的,这里提供几点建议:

(1)要有重点。即充分考虑自己的才能和爱好去加以选择。自己的才能结构如何?优势是什么?不足的地方又是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力不行的,就要学习人家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技术;自制力不行的,就要向人家学习驾驭情感、控制行为的诀窍;记忆力不行的,就要学习人家培养记忆力的方法。

(2)要会理解。“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阿基米德为什么能发现皇冠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根据什么?都要从理论上把它搞清楚。吸取不是机械地吸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吸取,如果囫囵吞枣,就会“消化不良”。

(3)要会迁移。吸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因此,吸取之后我们要会运用。医学上的叩诊,是100多年前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发明的。他父亲是个酒商,只需用手一敲酒桶,就能知道桶内有多少酒。由此,奥恩布鲁格联想到人的胸腔和酒桶相似,如用手敲胸腔,不也能诊断出里面的毛病吗?经过他反复实验,叩诊的方法诞生了。这位医生用的就是迁移原理。

在你身旁包围着你想像不到的机会和方法,我们盼望你能像你的模仿者那样开始思考,经常留意那些有杰出成就的模式。如果某人表现突出,心里要立刻跳出一句话:“他是怎么办到的?”我们也希望你能不断地追求卓越,从你所看的每件事里挖掘特点,并学到实现的做法,那么只要你愿意,便能有相同的成就。

人挖掘的过程实际也是与人沟通的过程,你尤其不可忘记这一点,而当你成功挖掘到有价值的东西时,你的沟通过程也就是成功的。

54.富于冒险精神、扩大沟通范围

一个房产开发商多次投资冒险都以赢而告终,开发商说,他之所以屡屡得手,主要是他敢于冒险。他在选择一个投资项目时,如果别人都说可行,这就不是机会--别人都能看见的机会不是机会。他每次选择的都是别人说不行的项目,只有别人还没有发现而你却发现的机会才是黄金机会,尽管这样做冒险,但不冒险就没有赢,只要有50%的希望就值得冒险。

一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体积硕大的恐龙。后来,地球上发生变故,恐龙在很短的时间中灭绝。迄今,科学家还不能确定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但惟一能确定的事,就是恐龙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变故,而遭致绝迹的下场。

能变通者才能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准则,不仅适用于上古时代,同样也适用于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不论是生物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承认,在一场激烈的竞赛中,凡是不能适应者,都会被淘汰。

商场如战场,刀枪本无情。如果一个人在作战的中途倒下,显示其生存的条件不够。不幸的是,在各个工作场所中,我们可以看到,仍然有太多的“恐龙式人物”存在。这些“恐龙式人物”的特征大致如下:顽固、严苛、立定不前、缺乏弹性。

在工作上,“恐龙族”最大的障碍,就是无法适应环境。在他们周围有许多学习新技术、深造、更换职务、创新企业等机会,但是他们往往视而不见,根本无心去寻求新的突破,因而限制了沟通的范围。

工作与生活永远是变化无穷的,我们每天都可能面临改变,新的产品和新服务不断上市、新科技不断被引进、新的任务被交付,新的同事、新的老板……这些改变,也许微小,也许剧烈。但每一次的改变,都需要我们调整心情重新适应,重新沟通。

面对改变,意味着对某些旧习惯和老状态的挑战,如果你坚守着过去的行为与思考模式,并且相信“我就是这个样子”,那么,尝试新事物就会威胁到你的安全感。

“恐龙族”不喜欢改变,他们安于现实,没有野心,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工作热忱,满脑子目前的状态,不设法改进自己,不让自己有资格做更好的工作。

“恐龙族”不肯承认改变的事实。他们不愿为自己制造机会,而情愿受所谓运气、命运的摆布。因为不相信自己能掌握命运,所以会选择错误,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蹒跚前进,就是一辈子坐错位置。

“恐龙族”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无法视变化为正常现象。他们没有衡量自己适应变化的能力,包括步调、新观念、做事的弹性和效率,他们更不会探索自身的潜能,主动去与人沟通,遇到变故发生,宁可坐以待毙。

不再成长,使得“恐龙族”过去所有的优点,逐渐都变成缺点,譬如,对工作的野心转变为勾心斗角,玩弄权术,对公司的忠诚转变为逢迎拍马,为了取悦上司,却对下属粗俗无礼。他们让自己受限于困境,恐惧局限了他们的眼界,当然也降低了他们行事的能力。

“恐龙族”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一个人能否获得个人成就,看他是不是愿意尝试。乐于冒险,喜欢试验,能变通,善与新人沟通,这些才是获得学习和进步的惟一途径。

有句话说得好:“新技术、新知识的储存,正如同我们把钱存到银行里去,到时候一定会有利息可得。”在工作的领域中保持革新,随时间自己要知道如何用新方法做事。如果你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写下10件你想做但有点冒险的事,把它们由易而难按照顺序排列下来,从第一项开始,每天冒一个险,做完后就从清单上除去,然后记住对自己说一些好话,鼓励一下。

在我们的传统民族性格中,对谨慎是十分推崇的。

谨慎,确实是我们办好事情的前提条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了这种小心谨慎的态度,跌的跤就肯定要少一些。但是,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未来的形势常常不是很明朗,过于强调小心谨慎,以至于处处谨小慎微,就会妨碍我们不敢行动。因此,当代人既要有谨慎的性格,也要敢于冒险。冒险,曾经是一个不怎么光彩的名词。头脑简单者,曾给这个词添上鲁莽的色彩;利欲熏心者,又曾给这个词添上投机的色彩。其实,冒险和成功常常是相伴的,尤其是现代,冒险精神更为竞争所必需。我国目前处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时代,而冒险就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一种时代精神。与传统的自然经济不同,在商品经济下,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市场,而不是一个静止少变的乡村与家庭。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的每一项决策,每一次行动,既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败的可能。正如马克思所说:“交换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本身,就是商品生产者。”如果生产者不敢冒险,那他不仅失去了成功的希望,而且也免不了失败的结局。这是因为,商品经济就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就是非胜即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不敢冒险,其实也是一种消极冒险。在市场经济中不可能完全克服经济因素中的自发因素,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就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冒险精神应该是我们的一种时代精神。

纵观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繁荣,都与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冒险精神分不开。冒险精神常常更能充分地体现一个民族的创业精神。可以说,没有一大批冒险家从事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国。同时,历史经验也表明:如果缩手缩脚,即使有比别人更新的思想,也只能错过机会,成为过时的东西。在中世纪的欧洲,不就有许多怀有新颖思想和见解的学者,因为缺少勇气,而被神学禁锢了自己的创新成果吗?如果没有哥白尼、布鲁诺那样勇敢的科学家,荒诞的“地球中心说”不知要延续到何时。科学的巨大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都需要有一批敢于冒险者充当开拓者。我们国家当前正处于一个改革和开拓创新的时代,这就更加需要冒险精神。社会主义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先例可循,全靠我们自己去摸索。没有一大批敢于冒险的开拓者,我们的改革事业就将难以前进。

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冒险则成为通向强者的必由之路。在很多情况下,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就是因为他们敢为别人所不敢为。孙悟空所以被群猴尊为“美猴王”,就是因为他敢于第一个跳进群猴都不敢进的水帘洞,为群猴找到一个理想的栖身之所;诸葛亮敢于在大军压境之际,大摆空城之计,惊退司马懿,虽有计谋在胸,但若无几分冒险精神,也不敢为。当今社会所涌现出来的许多改革家,所面临的不是连年亏损的企业,便是濒临破产的工厂,或者是穷得叮当响的山村。搞不好,非但国家财产付之东流,而且个人声誉也毁于一旦,没有冒险气概谁肯为之。沿着平安坦途走路的人,很少能创立大业。平庸的人喜欢按部就班,安于无功无过。敢逾常规、敢冒风险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出瑰丽的业绩。

敢于冒险,就要坚决摒弃甘居平庸的心理。人生,应当如大海的波涛,既有高高的波峰,又有深深的波谷,在连绵不断的起伏跌宕中谱写激昂的人生之歌。没有风浪,平静如一潭死水的生活,又有多少荡人心魄的力量,有多少可以引起自豪的成分呢?对于强者来说,“无险不足以言勇”。因此,一个真正的强者,厌恶平淡无奇的生活,他们渴望冒险,希望在生活中掀起巨浪,喜欢充满传奇色彩的浪漫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敢不敢冒险,正是区别强者和弱者的标志之一。

要想冒险,就不要害怕失败。愈是称得上冒险的行为,失败的危险性就愈大。那也不要紧,敢于冒险,就是敢冒失败的危险。在改革之年,一大批热血青年踏上了改革之途,他们之中会有成功者,也会有失败者。全国有一批成功的厂长、经理,但却有更多的想成“家”而未能成“家”的行动者,这并不奇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再证明,成功和失败像一对孪生兄弟,如果只许成功降临不许失败诞生,也就等于扼杀了成功。马克思早就指出:“如果什么事情都要保险绝对成功才可去做,那么创造历史也就太容易了,天下哪有此等容易的事!”所以,一个外国企业家一语中的地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当然,这里说的冒险并不是像赌徒那样,完全把宝押在“运气”上。冒险不是靠碰运气,而是靠理智。倘若一点可能性也没有,就冒失轻率地干起来,这就不是冒险,而是盲动,有时简直近于自杀。

冒险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理智思考和周密准备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六十算以上为多算,六十算以下为少算。”因此,有60%以上的把握,一就应当当机立断,敢于大胆地去行动。

今天就开始行动,冒险比墨守成规更有机会让你出头。如果你不想被淘汰,你必须竭尽所能获得相关领域任何的新知,耕耘出一片专属的园地,并使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还记得恐龙是怎样从地球上消失的吗?不要学做现代“恐龙”。

伯恩斯教授最近进行一项调查,作为他研究工作效果和情绪健康的一个环节。他向150名每年收入1~15万美元的推销员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发现,他们之中约有40%是属于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预料的是,这40%的人所受的压力,比其余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但他们的成就是否更大呢?说来奇怪,答案却是否定的。这些追求完美的人在生活中虽然较常感到焦虑和沮丧,可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们的收入较其余的人高。

实际上,追求完美的人由于经常遭遇到挫折和压力,因此可能降低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工作效果。

伯恩斯所说的“追求完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人以争取高水准为乐,他们要求的是合理的卓越表现,这种健康的追求,并非我们所说的“追求完美”。当然,不重视素质的人根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但“追求完美的人”却强迫自己达到不可能的目标,并且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结果,他们便变得极度害怕失败。他们感到自己不断受到鞭策,同时又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事实证明,强逼自己追求完美不但有碍健康,还会引起像沮丧、焦虑、紧张等情绪不安的症状,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亦会自招失败。

我们必须研究一下,为什么追求完美的人特别容易情绪不安,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效果会受到损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以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看待人生,拒绝以友善态度去和别人沟通。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譬如说,一个每科成绩取得甲等的学生。由于在一次考试中有一科拿了乙等成绩,因而大感沮丧,认为那就是失败。这类想法导致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错误,而且一旦犯错误后又作出过分的反应。

他们的另一个误解是相信错误会一再重复。认为“我永远都不能把这件事做对”。追求完美的人不会自问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而只是自怨自艾,说“我真不该犯这样的错误,我绝不能再犯了!”这种自责态度导致产生一种受挫和内疚的感觉。反而会使他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