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何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29045200000018

第18章 让下属成为你来来的贵人(4)

不久,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宣王担心田婴权势太重,威胁自己,田婴不得已离开国都,其他的门客见他没了权势,离他而去,只有齐貌辨与他一起回到他的封地薛。回去没多久,齐貌辨要求去说服宣王,田婴担心他的安全,劝其不要去,齐貌辨对劝阻他的田婴说:“我本来就没想要活着回来,您就让我去吧广后来宣王听了齐貌辨巧妙的劝言之后,亲自到都城外迎接田婴,并马上任命田婴为相国。

用人,各有各的标准,有的严格,有的宽松。而一个人犯了错误被宽容总是心存感激的,这是人之常情,用人者要善于利用这一点。要知道你一时的宽容就能赢得部下不惜一切代价效忠于你。齐国相国田婴正是由于他对下属齐貌辨的宽容和信任,才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

作为上司来说前面的路途并非是一帆风顺,总会或多或少有些不顺利,谁也不能保证一辈子做官不下台,如果像田婴那样,宽容对待下属,岂不是为自己以后多留了一条生路吗?

身处高处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却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在批评他人的时候,容易忽视自身缺点,而严厉地指责他人的过错。这样做,一旦超出了别人所能忍受的范围,会引起别人的厌恶与反感,丧失说服力。所以要给他人留面子,要多体贴他人,不要过多指责别人的过失,不去攻击别人的私事,更不要去揭别人的旧疮疤。

孟尝君曾经担任齐国的宰相,在各国声望都很高。他家中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位食客与孟尝君的小妾私通,有人暗自将情况报告给了孟尝君,说:“身为人家的食客,暗中却和主人的妾私通,实在是太不应该了,理当将他处死。”孟尝君听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声:“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

时间又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位食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我心里十分不安。现在,卫国国君和我私交非常好,不如让我替你准备车马银两,你自己到卫国去做官吧。”

于是,这位食客来到了卫国,受到卫君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十分紧张。卫国国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对卫君说:“之所以能到卫国来,全赖孟尝君不计较臣无能,将臣推荐给卫国。臣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经相互约定,将来子孙之间绝不彼此攻伐,而陛下您却想联合其他国家去攻打齐国,这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同时也辜负了盂尝君的情谊。请陛下打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臣宁愿死在大王面前。”卫君听后,佩服他的仁义,于是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齐国的人听后赞颂道:“孟尝君实在是善治政事,竟然使齐国转危为安。”

正是孟尝君以他宽容的胸襟,没有因无关痛痒的小事而斤斤计较,善于体谅别人,所以他收服了人心,而最后使齐国转危为安,避免了战乱.两国相安。

能够宽容地对待下属的人,必能得到下属的衷心拥护。中国古代哲学家苟子说过:“君子贤而能容罪,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揭示的是一个做人的道理,更是用人的道理。

孔子也曾说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别人,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反而无法达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困扰,关键还是要宽以待人。宽以待人更易使你得到贵人的相助,以上的几个典故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要能让下属发表自己的素见

一个听得进意见的领导,才能真正地将企业做大。让下属发表自己的意见,既是对下属的一种尊重,也是从下属中挖掘有责任心的贵人的一种方法。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一生为人坦诚直率,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而他也希望自己的员工同样能做到坦诚自信、绝不盲从他人,以此让自己的公司具有一种自由豁达的风气。在松下的大力提倡下,松下公司形成了自主自由敢于发表自我意见的传统。

松下公司的优秀传统是包括多方面的,首先是不唯命是从。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因为松下公司员工必须遵守依据公司经营理念制定的纪律要求,其虽然苛刻但却必要,因此丝毫也不能让步。但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员工都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判断力、提出意见,而不是采取消极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中庸态度。松下说:“员工不应该因为上级命令了,或希望大家如何做,就盲目附和,唯命是从。”松下幸之助认为,下属或员工如果是这样做了,就会使公司的经营失去弹性。

松下幸之助允许员工当面发表不同意见与不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有一位候补员工向松下发表过不满。那时的松下电器员工分一、二、三等和候补四级。这位候补员工迟迟未获升迁,就直截了当地对松下说:“我已经在公司服务很久,自认为对公司有了足够的贡献,早已具备了做三等员工的资格。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接到升级令。是不是我的努力还不够?如果真是如此,我倒愿意多接受一些指导。其实,恐怕是公司忘了我的升级了吧?”松下对此很重视,责成人事部门查处,还真办了升级手续。接着,除了立即发布升级令外,松下明确表示,非常赞赏这种坦白的请求。松下鼓励大家把不满表达出来,而不是闷在心里。如此就不会增加自己的内心痛苦,对公司也是很有好处的。

据说,有一个员工被批发商狠狠骂了一顿,说松下的电器质量不过关:“不如去开烤白薯店,别再制造电器了。”员工如实地向松下报告了。随后,松下亲自拜访了这位批发商,表示歉意。批发商因为一时的怒气而发了一通牢骚,不想引得社长亲自拜访,非常不好意思。自此以后,松下公司与这家批发商的关系密切多了。

松下允许下属员工越级提意见或指出纰漏。他认为那种逐级申诉的成规是不必遵行的,即使最普通的员工,也可以向最高级的部长、社长包括他本人反映问题,表明主张。由此,他提醒那些居于领导地位的干部,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应有欢迎的姿态和支持的行动。

不管是哪种自由宽松的举措,只要是为了公司的发展,为了员工和社会的福利都应该实行。松下认为,公司既然是大家的共同经营体,就应该由大家来共同经营,只有让下属毫不保留地发表意见,才能充分地赢得下属拥戴,获得事业的成功。

忠言逆耳,敢说真话的是真贵人

常言道:“良药苦,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敢对你说真话的下属,便是你生命中的真正贵人,值得好好珍惜。

逆耳的语言是很难听的,但偏偏逆耳之言是治病良药,能够为自己带来很多好处。中国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因为能听进逆耳之言而成为一代名君的,他的谏臣魏征也因为敢于纳谏而名垂青史。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不久后,就提升他的大臣魏征为谏议大夫,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就了魏征的名声,魏征敢干犯颜直谏,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性格,魏征的进谏和唐太宗的纳谏同样名垂青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它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它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听还是不听。唐太宗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与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就更能使他随侍左右,时时处处提醒、规劝皇帝了。

魏征就是在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做谏官的,他劝谏的内容从长治久安的军国大计,直到皇帝个人的起居生活,涉及到许多方面,对唐太宗及唐朝贞观年间的政治,可以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使用人才方面,魏征主张在不同的时期要对德才有所取舍。他对唐太宗说:“在天下未定之时,用人的标准是重视才能,不过多地考虑他的品德操行。天下平安以后,则非德才兼备不可用。”在魏征的影响下,唐太宗“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有一次,他还主动地对魏征说:“选择任用官吏,是不能轻率马虎的。用一个君子,那么君子就会纷纷而来,用一个小人,那么小人也就会钻营投奔而来。”

尤其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紧紧跟踪唐太宗,经常犯颜直谏,不让他大兴土木。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唐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决定修建洛阳宫,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劝阻,言辞激烈。唐太宗发怒,要治皇甫德参的罪,魏征连忙拿汉朝的贾谊为皇甫德参辩护,证明自古上书言辞不激烈就不能打动君主的心,唐太宗这才作罢。后来,河南、陕西一带大雨,泛滥成灾,偏在这时,唐太宗又要修建洛阳的正山宫,魏征听说丁,赶忙上奏说:隋朝所以很快灭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隋炀帝大修亭台楼榭,百姓不堪役使.才起义反对他。如今,现有的宫观楼台已经足够居住的了,如果想到隋朝的灭亡,甚至还应该拆掉宫殿。如果舍不得拆掉,起码不该再修大的宫殿丁。如果不想到得天下的艰难,不断地扩大宫殿建筑,追求华丽和享乐,增加百姓的劳役,那就会像隋朝一样灭亡。”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停修宫殿,把材料运到了水灾区,帮灾民建造了房屋。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公卿大臣都请求太宗登泰山封禅,只有魏征认为现在举行封禅仪式不妥。太宗对魏征说:“我希望你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难道是我的功劳不高吗?是我的德行不淳厚吗?是国家还没有平定吗?是远方的异族人不仰慕大唐的高义吗?是吉祥尚未降临吗?是农业没有丰收吗?为什么我不能封泰山呢?”魏征说:“陛下的功劳虽然是极高的,可是百姓并未感受到陛下的恩惠;陛下的德行虽是淳厚的,但陛下的德政尚未传及全国各地;全国虽然安定,但并不能为兴办事业提供足够的资贴;远方的部族仰慕陛下的高义,但朝廷却没有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吉祥的征兆虽然出现,但法网仍然密集;虽然连续几年农业丰收,但粮仓仍然空虚,这是我认为目前不封禅的原因。我不能用遥远的东西打比方,姑且用人作比喻。现在有个人患了十年的重病,到将要治愈时,已经瘦得皮包骨头,马上让他扛起一石米,每天走一百里路,他一定不可能做到。隋朝天下大乱已经不止十年,虽然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但国库尚不充实,在如此情况之下,向天地报告事业已经成功,我对如此作法持怀疑态度。”太宗听了魏征的一番话,也深感国家生产远未恢复,国库仍然空虚,如何能把如此严峻的形势告慰天地,遂将封禅泰山之事搁置了下来。

有一次,唐太宗听信了他人的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征辩论,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魏征趁机说道:“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听后很吃惊,就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么?”魏征说:“区别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声誉,子孙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了以后,十分感动,他连声称赞魏征的话很对,并送给了他好绢五百匹。

当然,唐太宗是人不是神,对魏征的劝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地接受的,有时是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杀掉他!

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来,气冲冲地对皇后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下佬。”皇后非常贤德,赶忙问要杀谁,唐太宗说:“魏征这家伙老是在朝廷上侮辱我。”皇后听了这话,连忙回去换了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见了,十分惊讶,问她这是在于什·么,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现在魏征正直敢言,全因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敢不表示我的祝贺呢!”太宗听了,觉得很高兴。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命朝中九晶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为之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对他思念不已,他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境,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

用仁义笼络下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