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建筑房屋,最初是用夹板筑上成墙的板筑技术。以后又发展到使用土坯垒砌,称为“镜”。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考察,殷代还没有发现瓦,屋顶用茅草遮盖,据推测,瓦在周代已经产生,但多用于贵族的屋舍,一般人的住室仍用草顶,所以古人常说“茅茨不剪”、“茅茨土阶”。砖的发明比瓦要晚,战国遗址中曾发现过空心砖,但用于墓室。《诗·陈风·防有鹊巢》中说“中唐有警”,意思是说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的路是用砖砌的。镜,旧释“领丽”,即砖,用砖砌墙是比较晚的事了。
(第一节)砖
一般建筑用砖,是素面的。汉代烧砖,由于其火候高,砖质坚硬如铁,常用作砚材,成为古玩。砌在墓室中的砖,多有画像和文字,一向为收藏家所重视,秦汉砖更为珍贵,有所谓“秦砖汉瓦”之说。砖刻文字,在考证历史和书法艺术上,有其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画像砖,则是十分宝贵的艺术珍藏品。画像砖有的是用雕刻好的模型印制的,也有直接在砖上雕刻的,有的还加施色彩。至东汉和六朝时期,随着厚葬之风和砖式墓的流行,获得更大发展,其形式也从秦汉的一砖一画,发展为六朝的大型砖印壁画。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影响日远,画像砖开始被大量应用于佛教石窟、寺院。各个时代的画像砖,在制造工艺、雕刻技法、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上都有着鲜明的特征。秦汉时期,多为雕刻砖,表现手法一般用大块大面的浮雕,块面圆厚,古朴简练,粗放而富于动感,砖体坚硬如铁,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六朝开始。画像砖开始用模制批量生产。唐代经济文化获得全面发展,佛教艺术发展到空前规模,制砖工艺也达到历史最高峰,不仅画像砖种类多,数量多。而且工艺也完全成熟,形状规范,火候适中,质地坚硬,砖面有一定的光泽。艺术风格写实写意并行,纹饰多有佛教艺术题材,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华美璀璨。雕刻技法成熟,纹样精致,广泛采用线雕,线条均匀,曲折回环,自由舒展。这种线面结合的技法,使主要部分鲜明突出,人物、花卉形象生动。唐代以后,画像砖逐渐衰落。洞窟中窟顶、辅道顶遍绘连续性团花,整体图案艺术形成严整、匀齐、庄严的艺术风格,但由于刻意追求装饰效果,纹样繁缛,题材雷同,往往给人以单调、呆板图案化的感觉,缺乏艺术性。宋代的龙、凤砖,画面主要施用粗细不同、宛转自如的凸线,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造型栩栩如生。清代画像砖,有的在烧成的砖上直接施以平面阳刻浮雕,或者再用墨线勾绘,以表现细部特征,造型粗放豪迈。画像砖是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高度结合的珍品,是研究我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画像砖的题材,可分为画像和花纹两大类。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画像类
①历史传说:如唐天马画像砖。此砖当反映敦煌的一个美丽传说,马雄骏矫健,昂首扬颈,头有犄角,颈系飘带,肩饰浮雕羽翼,四足腾空,长尾飘举。正是天马驰骋万里、与龙为友的写照,为史书所记汉敦煌提洼地(现敦煌南湖乡黄水坝)产天马的实物印证。
②辟邪祥瑞:如北朝瑞狮画像砖。狮子形象为我国古代常见的艺术造型题材,被视为辟邪吉祥的“瑞兽”,常被置于宫殿、庙宇、陵墓等建筑物前成为驱魔辟邪的守护神物。此画像砖残剩半块,狮头高昂,突额隆鼻,环眼怒睁,龇牙咧嘴,额下飘髯,颈部鬃毛旋卷,迈足疾行,富于动感,气势威猛。为了表现其雄武神异,又采取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肩生双翼,背饰云纹。这类狮子,为中国独特的造型,与真兽大不相同,于是,有称为“辟邪”的,有的直接称其为神兽、瑞兽。其他祥瑞画像常见的有龙。凤、朱雀等。
③神话题材:如清代魁星画像砖。魁本为变。奎宿是我国二十八宿中,西官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十六星相连形似跨,所以叫奎宿。古人以为奎星主文章,是因为见奎宿十六星屈曲形态像文字笔画而引起的联想。后来奎字讹成魁字,又由“魁”字字形,联想以为魁星为鬼形,举足而起其斗。画像魁星青面赤发,面目狰狞,双臂肌肉虬结,右手执笔,左持持斗,有足踏龙首,立足后踢,以附会“魁”字字形。
④现实题材:如唐代胡人牵驼画像砖。画面有下方为牵驼人,左手手杖,右手执侵。从面目和服饰看,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卷檐帽,身着贯头衫,显系胡人。画面主体是骆驼,躯体高大,双峰耸峙,背有垫跨,上搭木鞍架,负驮囊于双峰之间,昂首甩尾,阔步而行。此画像砖出土于敦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丝绸之路的生活情景,西域各族人民牵驼行商,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⑤动物题材:各种飞禽走兽也是画像砖的常见题材,如清代白鹤画像砖。画中清波起伏,仙鹤单足立于水中,另一足前举,鹤首高昂,神态飘逸。上方荷盖俯罩,莲花盛放,莲蓬掩映其中,下角有莲藕横截面,藕体肥硕,藕眼圆匀。画既有莲藕和合、鹤寿千年的寓意,又表达了一种清净高洁的意境。
③佛教题材;如北朝五佛画像砖。画面为五身立佛,分别站在莲花台之上,头戴圆光,穿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衣,身体不高,被称为五佛同龛。所谓五佛,有股藏界五佛和指金刚界五佛。中央大日如来,化生四方四佛,即东方阿网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南方宝生如来。
2.花纹类
有的画像砖上主要是各种图案纹饰,从题材看,大致可分以下几类。①植物纹:如隋代莲花纹砖。莲花为我国早期传统装饰纹样,文人因其“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将莲花作为清净高洁品格的代表。民间则因莲和“怜”谐音,莲根藕与“偶”谐音,将莲花看作纯洁爱情的象征。佛教传入我国后,莲花更被赋予神圣的灵光,受到至高的赞誉和膜拜。传说释迦牟尼降生,“东南西北,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佛成道后,从菩提树立起后,绕树而行,也是一步一莲花,计十八莲花。西方极乐净土,为莲花所居,所以又为净土的象征,请佛也都以莲花为坐床。佛以莲花阐述佛法,称为妙法莲花经。因而,莲花成为佛教的象征,在佛寺殿堂石窟,往往遍铺各种莲花纹砖。
②云气纹:如五代卷云纹砖。云气纹也是我国传统纹饰的一种,以柔和卷曲的线条为其特点。云气纹常作为其他纹饰的填充和打底的纹样。
③火焰纹:如西夏火焰宝珠纹。图中火焰上蹿,中有三颗宝珠,两边烟云线条流畅,屈曲飘拂。火焰纹在佛教题材的画像砖中,还常常作为佛像的头或背上的佛光,增加庄严和神秘的气氛,用以象征佛光的炽盛。
④宝相花纹:如唐代宝相纹砖。宝相花是佛教艺术在多种植物纹样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出来的图案,用以象征“佛像庄严”。二宝相花纹花瓣繁复而布局疏朗,显示出生机盎然。
⑤几何纹:如元代绳结纹。构图繁复充实,线条舒卷自如,又对称匀净。
画像砖中出现的纹饰非常丰富,各种纹样常配合使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第二节)瓦
一般作为古玩收藏的瓦,并不是房屋盖顶的普通瓦,而是所谓瓦当,即檐头的瓦。屋瓦是仰置的,在相邻的两排仰瓦之间,必须再盖上半圆形的覆瓦,俗称筒瓦。檐头的筒瓦,顶端下垂为正圆形,一般直径在五六寸至七八寸,就是所谓瓦当。瓦当面上,篆书吉祥语句,或者宫殿门观主名,字数一二字到三四字,或十余字不等。笔画随瓦当圆面屈曲,偶尔也有方整的。除篆文外,也有藻饰花纹的。之所以称瓦当,是因为瓦文中常有“兰池宫当”、“宗正宫当”、“宜富贵当”、“八风寿存当”等等,说明秦汉时其本名即称“当”。当,即指器皿的底。一般以为瓦当即指在檐头,为众瓦之底。瓦当起先见于着录,晚于瓦文。宋王辟之撰《滩水燕谈录》载元柏六年宝鸡县民权氏浴池,得到一片瓦当,上有“羽阳千岁”的篆文,为秦武公羽阳宫之瓦。这是瓦文最早的着录,但并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直到清代,学者注意到各种古文字资料,瓦当文字才逐渐引起世人的重视和研究。另外,也有人用瓦当制作砚池。下面举几种瓦当文字为例。
①秦《与天无极》瓦文。
②汉《长乐万岁》瓦文。
③汉《长生无极》瓦文。此瓦文布局,随圆框屈曲,跟上面两块瓦文方正的格局显然不同。
④汉《永受嘉福》瓦文。文字书体即所谓鸟虫书,字画弯曲多变,奇诡难识。前人有的认为应该是“椒风嘉祥”,还有人认为是“迎风嘉祥”。
(第三节)古砖瓦辨伪
古砖瓦的作伪,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真品做模,翻坯制造,上面的花纹和文字,自然跟原物惟妙惟肖。进窑烧制后,再埋入地中。取出后,上面有土锈,嗅闻有土味。第二种作伪方法,是取用素面古砖,按秦汉砖的式样,或刻花纹,或刻文字。
古砖瓦的鉴别辨伪,首先必须掌握各时代砖瓦质地、文字、纹饰、画像的特点等,多经目验,自然能够增强眼光和识别能力。古砖瓦经过千百年空气和水土的侵蚀,大多有土锈土味。出土时间久的,土锈土味也渐渐消失。作伪者为了取信于人,一定要在砖瓦上制造土锈土味。但是赝品入土,不过一年半载,跟真品埋于土中年深月久的土锈土味不同。真物土锈,已经跟砖体凝结为一合为一体,以小刀刮削,也不易剥落,即使剥落,也在土锈上连有砖质。古砖瓦锈与砖瓦本体渗透而成,用开水刷洗也毫无变化。伪锈生成日浅,因此用指甲剥划,也会产生一道深痕,如果用开水加碱浇洗,土锈就会脱落,露出砖体新痕。如果是用古砖瓦加刻文字画像的伪制品,仔细观察花纹字画,跟真品仔细比较。必然会发现作伪的蛛丝马迹。而且花纹文字的下面,常常会发现土锈,这是后刻纹饰字画的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