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其基本看法是,春夏养生气、养长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即所谓养阳,从而为阳气潜藏、阴气盛打基础,而不应宣泄太过或内寒太甚,而伤阳气,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即所谓养阴,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而不应耗精而伤阴气。但若是阴阳偏盛偏衰之体则应分别对待。如素体阳虚,则要“冬病夏养”。于春夏之时注意调养阳气,给予填补,且不可食冷食凉,较于冬季病发再用热药效果好。素体阴虚,则要“夏病冬养”,于秋冬时即以滋补肝肾,多可减轻春夏发病程度。但若属阳旺或阴盛体质,则春夏宜寒凉。或秋冬宜温热,即王冰所谓“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正如《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对于春季的气候特征,《内经》里曾高度概括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当春回大地之时,冰雪已经消融,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柳丝吐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天的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虽然风邪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在早春,主要是风寒邪气致病,在晚春是以风温邪气致病,但贯穿于整个春天的是风邪致病。((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风邪相关连。但当风和日丽时,万物便生机萌动,对于人体来说,其生理变化,一是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开始旺盛。二是人体肝脏与春季相应,肝的功能在春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为肝主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逐渐加强。由于气候温和,人们的户外活动逐步多起来,因此,肝所藏之血流向四肢;肝又主疏泄,恶抑郁。
1.春天饮食要养阳
所谓春季饮食要养阳,即是要吃一些能够起到温补人体阳气之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体抵抗力,抗御以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主张“以葱、蒜、韭、蒿、芥等辛辣之菜,杂和而食。”
由于肾藏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根。因此,在饮食上养阳,还包含有养肾阳的意思。关于这一点,《素问集注》里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这里的“从其根”,即是养肾阳的意思,因为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春天、夏天,人体阳气充实于体表,而体内阳气却显得不足,故在饮食上要吃点补肾阳的食物。
韭菜:尽管四季常青,终年供人食用,但以春天吃最好,正如俗话里所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性温,最宜人体阳气。正如《本草拾遗》里所说:“在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李时珍亦云:“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乃肝之菜也。”
所谓肝之菜,是说吃韭菜对肝的功能有益。中医学认为,春季和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相应。春天,人体肝气易偏旺,而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但春天多吃些韭菜,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宜多食韭菜。由于韭菜不易消化,一次不要吃得太多。
大蒜:春天多吃大蒜,不仅因为其性温,也可补充人体之阳,而且它还具有很强的杀菌力,对由细菌引起的感冒、扁桃体炎、腮腺炎还有明显疗效。因此,春天应多吃些大蒜。此外,大蒜还有促进新陈代谢、增进食欲、预防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效能。
葱:春天多吃些葱,不仅可以补阳散寒,也因其含有葱蒜辣素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在春季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吃些生葱有预防作用。科学家发现,多吃小葱能诱导血细胞产生干扰素,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食生葱后1:1腔中会留下葱味,可用浓茶漱口或咀嚼几片茶叶即可除去。
在早春气候较冷时,人们可以适当地多食牛蒡、藕根、胡萝卜、山芋、薯类和青菜等,但要洗净,不要削皮,放在锅里慢慢煮,连汤一同食用。
总之,春天能温补阳气的食物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对于阴虚有火之人,则不宜食用上述食物。
2.多食甜而少食酸
唐代大养生学家孙思邈说:“春天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
大枣:性味甘平,尤宜于春季食用。我国人民一向把枣当作补气佳品。《本草纲目》中说:“大枣气味甘平、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七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在春天之时,您不妨多吃些枣,既可做枣粥,亦可做枣糕。对于身体较虚弱、胃口又不好的人,平时可多吃点枣米饭,即以大米为主,配上点红枣,色泽鲜艳,爽口润甜。
锅巴:是煮米饭时锅底所结之物,经低温烘烤而成,略黄不焦,既香又脆。中医认为,焙烤成锅巴的粳米有补脾、养胃、强壮、滋养的功效,最宜病后调理。在干嚼锅巴时,必须细嚼慢咽,分泌大量的唾液酶可帮助消化吸收,促使肠胃蠕动,增强其功能;再则微炭化后的锅巴,能吸附肠腔里的气体、水分和细菌的毒素,以达到收敛止泻的效果。据清朝太医院脉案记载,慈禧喜食膏粱厚味,除山珍海味、美馔佳肴外,最喜食北京鸭。此物油腻脂重,以致长食伤及脾胃,中年即泄泻频作。为此,宫中众多的太医名手煞费心机,投入各种调理脾胃的名方贵药。然而,泄泻依然时愈时作,缠绵不已。无奈之际想起了粳米锅巴,于是只好几乎天天吃锅巴,有时吃锅巴片,有时配料做成菜吃,也有时研成粉末吃。
山药: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尤以春天食之最佳。山药因含有较多的淀粉,煮熟后可代替粮食食用。其入馔多做甜菜,如拔丝山药、一品山药、水晶山药球、扒山药等。同时,它又是烹制炸猪排、素香肠、素排骨等菜的重要原料。现在民间流传有许多山药治病的灵验偏方,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山药粥,即用大米煮成粥,加入白糖和蒸熟捣烂的山药泥搅匀。本粥可健脾补肺,强身健体,非常适合体弱多病者和中老年人食用。
3.春天多食蔬菜
因为人们经过冬天之后,较普遍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严重不足的情况。春季人们常发生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这些都是因为新鲜蔬菜吃得少所造成的营养失调所致。因此,在春季一定要吃些新鲜蔬菜,下列蔬菜可供选择。
菠菜:是春天蔬菜的主要品种之一,菠菜柔嫩味美,营养丰富,蔬药兼优。若每天吃50克菠菜,其维生素A就可满足人体正常需要,其维生素C的含量比西红柿高1倍多。此外,它可促进胰腺分泌,帮助消化。
荠菜:荠菜味甘淡,性微寒,可清肝明目、清热利尿,对月经过多、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等有一定疗效。
莴笋:以春季质量最佳,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其中铁的含量较为丰富。莴笋中的烟酸是人体内一些重要酶类的成分,可激活胰岛素,促进糖的代谢,对患糖尿病的老人非常有益。但吃莴笋时,一定不要把莴笋叶扔掉,否则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因为,莴笋叶的营养成分高于莴笋。
除以上蔬菜外,春季可供食用的时令蔬菜还有芹菜、油菜、香椿芽等也要尽可能多吃一些。
4.适当清除里热
所谓里热,即指体内有郁热或者痰热。热郁于内,到了春季,被外来风气所鼓动,就会向外发散,轻则导致头晕、身体烦闷、胸满、咳嗽、痰多,四肢重滞;重则形成温病,甚至侵害内脏。
人体内郁热的形成是由于在漫长的冬季,人们为了躲避严寒的侵袭,往往喜欢穿起厚厚的棉衣或皮裘,拥坐在旺旺的炉火旁边。喜欢吃些热腾腾的饭菜,喝灼口的热粥、热汤,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经常喝点酒,这些在冬季看来是必要的,但是却使体内积蓄了较多的郁热。
尽管清除郁热的方法很多,但还要以多吃点能清除里热的食物较好,最好是选用一些药膳,常用的食物和药膳有以下几种。
荸荠:性凉。功能:开胃下食,除胸中实热,疗膈气,消宿食;作粉食之,明耳目,消黄疸,厚肠胃,能解毒,所以李时珍总结道:“生吃煮食皆良。”若风火赤眼,用鲜荸荠洗净去皮、捣烂,用纱布绞汁点眼;若预防流脑,用鲜荸荠不拘量、生石膏适量,煮汤代茶饮;若咽喉肿痛,用荸荠绞汁。
鲜芦根汤:将鲜芦根洗净,鲜藕去节,梨去皮,荸荠去皮及麦冬或甘蔗各适量,切碎,捣汁,冷服,不拘量。
葱油黄瓜卷:将黄瓜400克横片切成寸段,用少许盐腌一会,滗出水分,再用旋刀法将每段黄瓜旋成整片,去除瓜瓤,成黄瓜卷,再用白糖、盐腌制1小时左右;葱切末,再用香油煸炒,使葱味进入香油,滤出葱留油;在腌好的黄瓜上淋葱油即可食用。本药膳清热解渴,通利水道。
5.要补充津液
因为春天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可使人腠理疏松,迫使津液外出,造成口干、舌燥、皮肤粗糙、干咳、咽痛等病症。因此,在饮食上宜多吃些能补充人体津液的食物。常用的有梨、蜂蜜、山楂等。但是,切记不可过量,因为不少能生津液的食品是酸性的,吃多了易使肝气亢,其补充标准以不感觉口渴为度。
6.切忌食用黏硬、生冷、肥甘厚味食物
春天肝气亢伤脾,损害了脾胃的吸收消化功能。黏硬、生冷、肥甘厚味不易消化,再加上脾胃功能不佳,既可生痰、生湿,又进一步加重和损害了脾胃功能。
春天的饮食原则主要是以上六点,但具体运用时,还要根据人们的体质、年龄、职业、地区、疾病而定。如糖尿病患者即使在春天也不要吃甜食。阳盛体质之人,大可不必补充阳气,因为阳气本来就偏亢,若再吃补阳气之品,阳气则会更亢?上述春天的饮食原则是根据一般情况提出的,在使用时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病制宜,这样才有益于身体健康。
7.春季养生要“春捂”
“春捂秋冻”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因为它蕴涵着科学道理。
每当冬春换节之时,由北方吹来的冷空气与南方吹来的温热空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展开了拉锯战。强者进、弱者退,气候变化无常。早晚与晴天中午的温差较大,易形成“倒春寒”。
“春捂”的另一个依据是,由于冬季严寒激发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分泌大量增加,这些物质可使体内产热达到高度平衡。而春天到来,随着气温变化,产热需要减弱,体内代谢发生变化,保持恒温的下丘脑不得不加紧工作,然而,下丘脑与体内各控制系统对气候的应变能力至少要几个星期才能调节好。
在这种情况下,机体要减少寒冷引起的应激刺激才能保持春季转暖信息的输入。初春气候忽冷忽热,突袭的寒流会引起生理的习惯性应激,此时机体尚不能迅速地调节体温,加之冬季汗腺闭合,初春逐渐开泄,春寒极易使寒风侵入机体引起伤风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因而春季也是各种呼吸道疾病传染流行的季节。
当然“春捂”也不宜太过,特别是青少年,活动量大,捂得太严,反而容易因为出汗感受风寒引起疾病。
科学的“春捂”至少要到阳历的5月上旬以后,因那时气温白天可达20℃左右,且比较稳定,机体经过数周的调节已逐步适应,穿得单薄点儿也不会引起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