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浔阳楼宋江吟反诗”一章讲宋江的题壁诗给他惹来大祸的故事。诗曰: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机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哪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这相当准确、深刻地反映了在长期的封建专制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士大夫阶层的境遇与心态。
中国的儒者历来都有忍的功夫。
像李世民这样的君主,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都需要忍的智慧;像韩信、张良,近代的曾国藩、李鸿章,也有忍的精神。直至今天,忍,以最大的痛苦去忍受各种挫折、磨难,都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本领。
成语“孺子可教”,就来源于“张良圯桥进履”的汉中典故。
公元前218年春,秦始皇东游到博浪沙,姬公子为报国破家亡的仇恨,雇力士仓海君锥秦失败以后,改名张良隐居于江苏下坯。
一日,张良来到沂水河圯桥散步,见桥墩上坐着一位老翁,须眉白,身着褐色麻布短衣,手拄一根赤黑色的手杖,脚穿一双黑色麻布鞋,上面沾满了油腻污垢。
这老翁见张良走过来,有意将脚上的鞋子(古称“履”)坠落桥下,然后对张良喊道:“孺子,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是饱读诗书的贵族公子出身,知道“孺子”是对小孩子的称呼,而且还是叫去给拾双臭鞋,这明明是在侮辱自己,非常生气,但又看老人这么一大把年纪,一定是自己不能下去,便下桥去把鞋捡了上来。不料老翁又叫张良把鞋给他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捡上来了,穿一下倒也没什么,就擦干净鞋上的泥,一条腿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老翁把鞋穿在脚上。老翁笑了笑,也不道一声谢,拄起手杖就走了。张良惊奇这老翁好生无礼,看着他走了很远。老翁回头一望,见张良还在目送他,忽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五天以后天明来此桥相会。”说罢又走了。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来到这桥上。老翁已先到了,生气地对张良说:“与老人家约会怎敢迟到?”老翁叮咛张良,要他再过五日来此相会,说罢就走了。
第二个五天鸡叫的时候,张良就来到桥上。谁知老翁又先到了。他又叫张良再过五天来此桥相会。
到了第三个五天的前夜,张良没有睡觉,他想再不能因为迟到受老翁的批评,因此不到半夜就来桥上等候,终于比老翁早到了。老翁来后,见张良早已坐在桥上,就对张良说:“应当这样”,并称赞他“孺子可教矣”,然后取出一编竹简送给张良,叮嘱道:“读此书,将来可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可以兴天下。十三年后,到济北谷城山下见我,看到黄石一块,那就是你的老师。”老翁说完后,就不见了。
张良得到这编竹简后,天亮翻开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太公兵法》传说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消灭商纣时所著的兵书,这编兵书在秦始皇并吞六国时,有人将其带至深山隐藏起来。
张良得此书以后,在下坯苦读十年,后来辅佐刘邦,成就汉室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