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讲究修身养性、崇尚人伦道德的民族。五千年来,百家诸经、古圣先贤无不推崇勤俭、忠义、守时、谦让、孝顺等美德。其中,更将“忍”视为人生最大的修养。
纵观古今社会,种种乱象的根源,多是不能忍。忍不下一口气,而恶言甚至刀枪相向;忍受不了他人的春风得意,而忌妒诬陷;不能忍住生活各项压力,而放弃人生;不能忍穷忍苦,转而投机取巧,欺瞒诈骗。可以说整H在不能忍当中蝇营狗苟、费尽心力,把生活搞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所以,忍不但是人生一大修养,也是快乐生活不可缺的修养。
忍不但忍辱,还忍苦耐劳,忍可(认透确定)事理。所以论说忍有三:忍受人事间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叫法忍;忍可诸法无生性,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慧。常人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经中多举忍辱为例。
下面这个故事,说忍力如根。
人烟罕至的僻静的山林中,婆舍比丘独自在树林下坐禅修行。当他进入一禅的定境时,忽然来了一群飞鸟停息在他坐禅的大树上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他无法进入更深的禅定境界,内心不禁懊恼瞋恨。赶走飞鸟后,他再次入座习定, 但不久又来了一群顽猴,他头痛至极,丧气地回到精舍。
佛陀觉察到婆舍一副懊丧的脸,知道他修习禅定遇到困扰,于是趋前开导。
“婆舍,山林水边正是修习禅定的好地方,怎么一副苦恼不乐的样子啊?”
“佛陀,森林中各种动物时刻骚扰,我换了好些地方还是无法安定。”
“婆舍,修定必须依循正确的方法,不一定要依靠外境的安宁,就好比驾马车的人,鞭打车辆,车子还是不能前进一样,首先要能放下对外境的执著,要有洞彻外境的忍力,才能安定,然后循序渐进。”
婆舍恭谨地向佛陀请示:“佛陀,有了忍力以后,进一步要学习什么呢?”
“婆舍,忍力就像一棵树有了根一样,扎稳了根,树木才能繁茂。有了忍力,进一步要以智慧为双眼,开展思维力,有了正确的思维力便能降服一切的烦恼魔。”
“噢!佛陀,我终于懂了,下次我一定会照着您的指示习定。”
婆舍于是带着愉快的心情,向佛陀顶礼,欢喜离去。
《西游记》中,高僧唐僧在艰难险阻、妖魔频现的漫漫征途之上,奉行的始终也是一个“忍”字。
佛教信众取名,用忍字者众,古往今来的大师中,带“忍”字的也不少。这可以为佛教重视忍的修炼功夫的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