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事实上,婴儿与生俱来就有着各种能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会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或者生来会带有什么样的障碍。这是无法选择的。因此,人可能与生俱来就具备尽可能地适应各种环境、适应各种障碍而生存下去的各种能力。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稍稍削弱一些这些与生俱来的各种能力是否更有效果?
迄今为止,不论是在一般社会,还是在婴幼儿保育领域,都有这样一种看法,就是普遍地认为孩子就像一张尚未描画任何东西的纯白的画纸,在这样的画纸上画上各种颜色和各种线条就是保育,就是教育。然而,我认为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
任何生物,与生俱来就有着将自己的遗传基因留给子孙的能力。一个孩子从出生、成长,到留下子孙,是要经历各种各样困难的,而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人类才能繁衍下去。
最近的研究还表明,人与生俱来就是一种能动性的生物。不要以为婴儿是被动的生物,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知道,因此,周围的人什么都要替孩子做。在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之中,有着本来就不需要的能力,还有在与他人的竞争中逐渐衰退的能力,以及生存下去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会在生存期间不断经过磨炼而得到提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我们大人很好地帮助孩子去增长各种能力应该才是婴幼儿保育。
所以,保育人员的作用,不是在一张纯白的画纸上画线,而是在孩子自己需要的时候,在有着各种颜色、各种线条交织的复杂的画面上,画出必要的颜色,去掉多余的部分,在这些时候起到帮助他们的作用。英文“Education(教育)”这个词的词源就是“引出”。
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给我们认为什么都不会的孩子教授什么,或者给予什么,而是相信孩子本来就具备的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引发”出来,进行“培育”,这就是“mimamoru,守护”型婴幼儿保育的理念,也是对教育原本应有模式的具体探索和实践。
对孩子的守护中的“守”是什么呢?日语中“見守る”的发音为“mimamoru”,而表达“守(守る)”意思的汉字有许多(看,观察),在使用上也区分得非常细。
和每个孩子亲切接触,和孩子一起玩,很好地照顾孩子,这就是至今人们认为比较好的婴幼儿保育模式。然而,难道这真的就是很好地“守(看,观察)”孩子吗?这真的有益于孩子的发育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