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用人艺术全书
29119100000044

第44章 知人善任(2)

据明代陈继儒著《读书镜·卷七》载,宋代李方任宰相时,选用官员有一条原则,凡是主动请求提拔任用者,虽然其才可用,也一定要严肃地予以拒绝,然后再找机会提拔任用。有不能任用者,一定要和颜悦色,好言相待。官员询问其理由时,他回答说:“任用贤者,本是皇上的事,如果我接受别人的请求,便是自己私下施恩于人,所以严辞拒绝,让恩德归于皇上;如果不能任用,其本身已大失所望,再不说上几句让他宽心的话,那岂不是遭人怨恨吗?”

李方的用人术值得领导者仿效,不要以恩赐者的面孔对待你选拔任用的部属,必须忘记部属是如何到你身边的,惟有如此,才能够解除部属的心理负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成绩。

15.8 用人应以大局为重

用人应以大局为重,在对付部属横加干涉或引起部属不满的情况下,领导者要以大局为重,还要敢作敢当,这是领导者运用人才的一个基本原则。

李牧是战国时赵国的守边良将。其长年镇守边关以防止匈奴人入侵,李牧有权自行设置官走,边境地区的税收也全归军队所有。李牧亲东路亲为指挥士卒骑马射箭,严密看守烽火台,并经常派人侦察匈奴的情况,他极其关心部属的疾苦,不时慰劳、犒赏他们。

匈奴人每次进犯,李牧都会命令士卒严密防守,不准擅自出战。许多年过去了,边境上也没有多大伤亡损害,可是李牧的做法,不但让匈奴人认为他胆小,就连他手下的兵将也认定他胆小。

赵王因这件事责备李牧,但他依然如故,赵王很不满意,于是将他调回。其后匈奴每次来犯,替代他的将领都下令出战,造成众多伤亡,边境上的百姓因连年征战都无法耕种和放牧,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于是赵王再次派遣李牧镇守边境。李牧声称有病无法复命,赵王一再恳请,李牧回答:“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意思是说,如果你一定要我去,那就必须让我按照我的办法去对付匈奴,我才愿领命。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日后李牧不但有效地保卫了边境安全,还伺机打了个大胜仗,吓得匈奴十余年不敢再犯。李牧要求赵王“以度相约”的逸闻,则成为用人术的最佳典范。

领导者的决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初赖以决策的客观条件会发生变化,领导者必须对原有的对策或方案加以修正以便朝目标迈进,盲目实施必定会导致失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领导者在用人时,要对决策的执行情况一边观察一边考量,密切注意事态的发展。对用人制度上出现的问题,要纵观全局及时进行调整,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15.9 疏导为主,堵塞为辅

一谈起疏导与堵塞的利弊,人们往往会想起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当时洪水肆虐,民不聊生,舜委任大禹的父亲鲧治水,鲧采用堵塞的方法来治理洪水,因没有成功而惹来杀身之祸,大禹接手这项艰巨的任务后,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用疏导来治理洪水,终于控制了泛滥的洪水。

事实上,领导者用人和治理洪水有相似之处,一味的堵塞固封不会成功,然而只用疏导而不用堵塞也未必就能奏效。道理很简单,当水的流向不当时,大禹就一定要用堵塞,有时这样的堵塞,才能将水疏导至正确方向。所以,领导者有时需要堵塞,有时又需要疏导,不能将两者完全区隔,特别强调一方面或忽略另一方面。

在领导活动中,要适时地疏导或堵塞,但应该以疏导为主、堵塞为辅,两者共行,相辅相成。在两者的使用上要防止倾向片面性的疏导,而把必要的堵塞看成是错误的而放弃,这样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反之,那种因堵塞而缺少疏导的作法同样不可取。在这个问题上,领导者要根据用人的原则、时间、条件等情况进行适度地取舍,仔细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例如,当你手下有一名年轻职员因过度崇拜外国人的新潮服饰而仿效时,你要从本身的文化角度、风俗习惯等方面和他说清楚问题所在,让年轻职员自我反省,从而改穿适合职场工作的装束。

如果严禁部属穿着新潮服装,又不分析其中的道理使他心悦诚服,反而会恶化之间的关系而影响工作。可见,单方面的堵塞,对于解决问题,是弊大于利的。

但是,若部属的行为会立即对公司造成不良后果,导致不良影响,就要坚决且立刻禁止。例如看黄色书刊、聚众滋事,就应该当机立断明确制止,因为疏导劝解只能达到有限的效果,并不是“万灵丹”。此时如果仍然采取和缓的方式规劝部属,必然会扩大不利情势。

身为一个有事业心的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掌握正确的用人术相当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15.10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相同的鱼肉蔬菜,有的人能做出香味扑鼻,令人垂涎三尺的佳肴;有的人却只能做出平淡乏味的家常便菜。这其中差别何在?

有经验的厨师会告诉你两个字:火候。火候不够,菜肴不会香甜可口;火候太过,材料又会煮烂烧糊。只有火候恰到好处时,才会色、香、味俱全。做菜如此,领导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运用人才需掌握时机,把握分寸,能充分灵活运用正是身为领导者要掌握的技巧。

清代大诗人郑板桥有句名言:“难得糊涂。”

领导工作中,也有两句名言“大事要争,小事要让”“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郑板桥所说的“糊涂”精神,就是要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但是,如果领导者没有一定的修养、宽容的胸怀,不但做不到这一点,还会因此失去人心,造成事业危机。

《诸葛亮吊孝》是一出名戏,戏中写道,吴国都督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后,诸葛亮到江东为他吊孝,东吴一班大臣想乘机报复,杀死诸葛亮,但鲁肃并不同意,而且还保护诸葛亮安全离开江东。有些人斥责鲁肃糊涂,但诸葛亮却称赞他站得高,看得远,是“难得糊涂”的大夫!

这出戏里,鲁肃正是有过人的宽容,才能分清形势,审度环境,因为他深知吴蜀联盟意义远胜于报复。

关羽遇害后,东吴的孙权面临被蜀魏夹击的危机,此时孙权为了摆脱劣势,忍辱负重,在政治上和外交上采取一连串灵活的手段,斗争策略运用极为成功。

古代善于行兵打仗的领导者,在收服人心时不惜礼贤下士,降贵以求,就连敌人也不例外。尤其运用在投降者身上,更是须要表现出宽容大度的风格。

使用智慧用人术时,要充分了解部属的个性,利用他们的长处要注意分寸,不能毫无限度地让其发挥,避免危及领导者的地位,造成企业巨大的损失。

个性特别突出者,你在任用时可依具体情况合理地改变他的工作环境,避免造成部属功劳大过领导者的尴尬局面。

15.11 兼听则明,三省吾身

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又说,尧舜能体察民情,经常访问民间疾苦,所以孰恶孰善,了然于心,故小人不得以猖獗。“是故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达也。”意思是说,用人者忌偏听偏信容易让心术不正的部属有机可乘,久而久之,奸佞谄媚之人官高权重,领导者必然被小人所包围,事业自然也就难以有所成就。

齐威王曾经分派两名部属分守两个地方,并不时考察他们的政绩。墨城太守和阿城太守各自执行齐王的命令,不久,墨城太守的一些部属便向齐威王说太守的坏话。而阿城太守的部属则大肆宣扬太守的政绩。齐威王亲自派人了解具体情况后,心中有数,他一面派人请两位太守回朝,一面架起一口锅,将锅里的水烧得直冒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