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03

第3章 道德修养(3)

刘秀身边的大臣知道刘秀的想法不对,就劝谏道:“您曾要求过,军中应该有严明的纪律,官员应当秉公执法。如今祭遵按照法律处理军务,他做得太对了,您处罚他又有什么理由呢?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才能号令三军,使士兵服气呀!”

刘秀觉得很有道理,就改变了主意,封祭遵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这个人非常谦逊,为官清正,处事小心谨慎。刘秀若给他一些赏赐,他总是拿来分给手下人,自己不取分文。他的生活非常俭朴,家里也没有积下什么财产。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他还对手下人一再嘱咐,不许铺张浪费,简简单单是最好的。

正因为祭遵这样克己奉公,所以他死后多年,刘秀还非常怀念他。

◎成语释义

约束自己的私欲,把公事放在首位。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克:克制。奉:奉行。

◎故事出处

《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出处译文

祭遵这个人非常谦逊,为官清正,处事小心谨慎。能够约束自己的私欲,把公事放在首位。朝廷赏赐给他的东西他经常全部分给士卒,自己家里没有一点儿多余的财产。

相敬如宾

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国君晋文公派大夫胥臣出使鲁国。胥臣事情办完了,回来时路过一个叫冀的地方。他的马车路过一块田地,天气十分好,晴朗无云。田里有一个农民正在锄草。

碰巧,那农民的妻子送饭来了,她将饭碗高举过头顶,十分恭敬地送给丈夫吃。丈夫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胥臣很有感触地说:“夫妻之间如此敬重恩爱,说明这个青年是个有德之人,假如有这样的人帮助国君治理晋国,国家肯定会兴旺不衰。”

于是,胥臣走下车,与那年轻人交谈,询问他的身世。

◎成语释义

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

◎出处译文

臼季(胥臣)出使,路过冀地的时候,看见一个叫冀缺的人锄草,他与妻子相互尊敬,像对待客人一样。

囊萤映雪

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名叫车胤,字武子,家住南平。车胤从小就非常热爱学习,可是家里非常贫穷,没有钱购买灯油,所以一到晚上就无法读书了。车胤心里非常着急。

一个夏天的夜晚,车胤突然注意到尾部发出光芒的萤火虫。他见萤火虫在空中飞来飞去,传播光亮,心想要是把这些光亮聚拢起来,作为读书之用,该有多好啊。他受到启发,想了一阵,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回家做了一个纱囊,然后到处去找萤火虫,捉了数十只,将它们置于纱囊中,放在屋里。这样,屋里的纱囊就能放出光亮,起到小灯笼所能起到的作用。到了晚上,车胤借着纱囊中透出来的光亮,一心一意地苦读诗文。

车胤后来成为一个饱学之士,官至吏部尚书。有谁知道,他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学问,还多亏当初萤火虫给他出力呢!

这个故事,被人们称做“囊萤”。

晋朝时候,还有个读书人叫孙康,家里也十分穷。他白天必须到田里干活,只有晚上才有空闲读书。他也没钱买灯油作照明之用。为了能坚持学习,他经常在雪夜之中,坐在门口,借助积雪反射出来的光亮来读书学习。

因为他学习非常用功,终于成为一名学者。

这个故事,被人们称为“映雪”。

◎成语释义

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故事出处

《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明朝廖用贤的《尚友录》:“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推心置腹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夺权,建立新朝。他得了天下,还说什么不得已而为之。于是群雄纷纷造反,都想取而代之。

当时汉室宗亲之中,能人甚多,刘玄和刘秀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先后起义,后来合兵一处,共讨汉贼。刘玄年纪较长,被绿林军众将拥立为更始帝。刘秀作为人臣,立有盖世之功,曾在昆阳(今河南省叶县)力挫王莽军队,又打败占据河北的王郎,被刘玄封为萧王。

公元24年,刘秀在河北将铜马起义军击败,将铜马军全部收编,并让众多降将在军中担任要职。

可是,这些降将心中七上八下,害怕最终被刘秀杀害。刘秀了解情况后,为了让这些降将放心,命令铜马军官仍回本部,统率原来的兵马。而他本人常带着少量随从巡行于各部队之中,表示对铜马军队不作防备。

铜马降将看到刘秀这样做,觉得刘秀真的相信他们了,心中的疑虑也就打消了。他们私下里说:“萧王把自己的心放在别人腹中,我们还有什么要担心的?难道不该为他打天下,出力卖命吗?”

刘秀赢得了铜马诸将之心,这些将军也死心塌地地为刘秀打仗,为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成语释义

形容真心诚意地待人。

◎故事出处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出处译文

降将们都私下里说:“萧王把自己的心放在别人腹中,我们还有什么要担心的?难道不该为他打天下,出力卖命吗?”

奋不顾身

汉武帝时,朝中有一员猛将,名叫李陵,字少卿,很受皇帝的信任。汉武帝封他为骑都尉,他知恩图报,在抵御匈奴入侵的战争中表现得非常积极。谁也没想到,在一次和匈奴的战斗中,李陵由于寡不敌众,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得知后勃然大怒,觉得李陵辜负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很多大臣见风使舵,都附和皇帝,说李陵的坏话。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抱不平。他说:“我虽然和李陵没有深交,但我看他讲义气,对父母孝顺,对士兵讲信誉,不贪恋财物。对于国家大事,他总是能够奋不顾身地解救危难。所以,这次李陵在统率兵马不到五千,而遭遇数万名敌兵的情况下,因为兵士伤亡太多,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实在是情有可原的。他的投降,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想保留生命,等待时机再立功赎罪。”

汉武帝根本听不进司马迁的这些刚直之词,认为司马迁不分是非,替叛将辩护,实在是辜负君恩,将他施以“腐刑”。

后来,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将李陵全家都处死了。李陵听到全家人的噩耗,非常痛心,就在匈奴娶妻成家,再也不回去了。

◎成语释义

奋勇直前,不顾生命安危。

◎故事出处

《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出处译文

我看他讲义气,对父母孝顺,对士兵讲信誉,不贪恋财物,能够谦恭地对待下人。对于国家大事,他总是能够奋勇直前,不顾生命安危,来解救危难。

老当益壮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想驰骋疆场,为国杀敌。他长大以后,做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他奉了郡太守之命,押送犯人到长安。在押解途中,他见犯人非常可怜,很同情他们,就将犯人放走。他感到回去没法交差,就逃到北地郡躲了一阵。

后来正好天子大赦天下,官府不再追究他的罪责。于是他不再做官,而是一心一意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来。

由于马援牧养有术,所以过了几年之后,他就发财致富,成为一个大牧场主和地主,拥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

可是,他并不把富裕生活看得很重。他觉得物质享受并不能使人快乐,就把自己辛苦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对人们讲:“做一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想做有意义的事,做有价值的人。他的朋友问他以后有什么想法,他说:“作为一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豪壮。

后来,马援真的从军,成为一名转战南北的将领。他扶保光武帝,立下了盖世奇功,终于青史留名。

◎成语释义

人老了,志气应当更加豪壮。当:应当。益:更加。

◎故事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出处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有志气,穷困的时候,意志要更加坚定;年纪大了,更要有干劲,有精神,像青壮年那样。

不念旧恶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父亲死后,两个人很有德行,都不肯继承国君之位,为了推让君位,两人先后逃到周文王那里。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起兵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暴易暴、以臣弑君的行为,违反了正理,曾拦住武王的车马加以劝说。周武王灭掉商纣,统一天下后,伯夷、叔齐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到山里靠挖野菜充饥,后来饿死了。

孔子说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并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怨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很少。”

◎成语释义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故事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出处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怨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很少。”

义无反顾

西汉时期,有一位善于写辞赋的文人,名叫司马相如。他不但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办事能力也很强,所以得到汉武帝的赏识,留在自己身边任职。

这时,汉武帝派唐蒙去巴蜀修理西南蜀道。唐蒙征集了许多的民工,还杀了他们的首领。巴蜀人民备感惊恐,于是在巴蜀发生了一场骚乱。

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深恐巴蜀民心不稳,就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替巴蜀人民出口恶气。为了让巴蜀人民相信朝廷,汉武帝还要司马相如写一篇文告,指出唐蒙的所作所为绝非皇帝的授意。

司马相如按照汉武帝的意思,写了一篇文告,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理所应当,可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却绝非陛下的意思。士兵跟随长官打仗之时,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镞勇往直前,就是战死沙场也不能向后退却。你们应该好好想想,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应当急国家之所急,尽人臣的责任。”

由于司马相如对事情处理得当,文告又写得恰到好处,很快骚乱就平息下去,修路的工程又顺利地开展了。汉武帝认为司马相如是自己的得力臣子,对他非常满意,便决定升他的官职,拜他为中郎将。

◎成语释义

形容为正当的事业而勇往直前,不徘徊退缩。反顾:回头看。

◎故事出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义无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