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35

第35章 生活认知(9)

战国时期,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大喜,派大将匡章率十万大军乘虚而入。燕国的百姓对本国统治者不满,不愿意抵抗齐军,甚至有人给齐军送饭送水。可是由于匡章的军队军纪很差,士兵经常欺负老百姓,燕人对齐兵非常失望,又起来反抗齐兵。

齐宣王不知该不该将燕国吞并,就向客居齐国的孟子请教此事。

孟子笑着说道:“如果将燕国吞并,当地百姓非常高兴,那就将它吞并。古人有这样的先例,周武王便是。”他指的是武王伐纣之事。齐宣王大喜,以为孟子主张吞并燕国。

可是,孟子又接着说:“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并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便是。”这是指周文王觉得商纣还没有失尽人心,就依然忠心耿耿地侍奉商朝,不对他起异心。

孟子还说:“当初齐军进入燕国,燕人特别高兴,那是因为燕国百姓不想再过苦日子了。可是如果齐国把燕国吞并,使他们继续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他们肯定不会服从命令,而会起来反抗大王的军队。”

齐宣王觉得燕国早晚是自己的,所以不听孟子的劝告。结果不但燕人的反抗此起彼伏,其他国家也怕燕国覆灭,灾难会降到自己身上,就支援起燕国来。齐宣王没有办法,只得命令军队停止进军,班师回朝。

◎成语释义

像沉入水中,越来越深;像掉进火坑里,越来越热。用来比喻处境极其艰难困苦。

◎故事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死灰复燃

西汉景帝时,天子之弟梁孝王刘武权势炙手,他手下有一位谋臣,名唤韩安国。梁孝王知道韩安国才华出众,对他十分信任。后来,韩安国因事入狱,此时的梁孝王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不愿救他。

狱吏田甲看到韩安国没有了靠山,就常常找借口欺负他。韩安国非常生气,就说道:“你见我倒了霉,就把我当成熄了火头的灰烬。可是,难道死灰不会复燃吗?等到我重新得势的那一天,你就吃罪不起了。”

田甲听完,嘿嘿一笑说:“如果死灰真能复燃,我就撒泡尿把它浇灭!”韩安国听完,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没过多久,韩安国入狱的事被窦太后知道了。太后是个爱才之人,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确认韩安国无罪,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梁孝王对韩安国重新加以重用。

这样一来,韩安国不但出了狱,还被梁孝王封为梁国内史。狱吏田甲恐怕韩安国报复自己,就连夜逃走。韩安国得知此事,故意放出话来,如果田甲执意不回,就将他一家老小全部杀死。田甲没有办法,只好回来向韩安国请罪。

韩安国语含讥诮地说:“现在死灰已经复燃,你撒一泡尿让我长长见识。”田甲听了,吓得面无人色,连连磕头,请求韩安国饶他一命。

“起来吧。像你这样的小人,才不值得我报复呢!”原来,韩安国并无惩罚田甲之意,只是想跟他开个玩笑。

田甲得知自己没有危险,才舒了一口气。

◎成语释义

燃烧后留下的灰烬又燃烧起来了。常用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消亡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

◎故事出处

《史记·韩长孺列传》:“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出处译文

狱吏田甲欺辱韩安国。韩安国说:“难道燃烧后留下的灰烬就不会再燃烧起来了吗?”

同心同德

商朝末年,商纣王非常残暴,整日不理朝政,只知道吃喝玩乐,还对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百姓恨透了纣王。这时,商朝的许多诸侯国顺应民心,纷纷起兵造反。

诸侯国周国的国王周武王联合了西部的八个小诸侯国,出动了三百辆兵车、三千名敢死队勇士和四万五千名士兵,前去讨伐商纣王。队伍出发前,周武王对众位将士说:“纣王统治的百姓成千上万,率领的军队非常庞大,可是这些人与他并没有共同的思想和信念。我虽然只有十位大臣帮我治理国家、管理军队,可是我的臣民们与我有着相同的思想、信念,那就是消灭纣王。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在战争中建立功业,得到赏赐。”

周武王刚把话说完,众将士就摩拳擦掌,发誓要目标一致,一定要消灭纣王,救民于水火。

后来,周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地区相遇。纣王的军队有十几万人之多,可是士兵们都对纣王怀恨在心,不愿意为纣王打仗。结果,双方一交战,纣王的士兵就投降周国,并反过来攻击纣王。纣王见势不好,急忙逃跑,逃到朝歌城中固守。

周武王趁热打铁,率领军队强攻朝歌,一定要消灭纣王,为百姓除掉这个大患。

纣王见周军已经入城,觉得自己再活下去也没有益处,就在鹿台上放了一把火,自焚而死。周武王灭了商朝,就正式统治华夏万民,改国号为周。

◎成语释义

思想认识一致,行动也一致。心、德:思想、信念。

◎故事出处

《尚书·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出处译文

纣王统治的百姓成千上万,可是与他并没有共同的思想和信念。我虽然只有十位大臣帮我治理国家,可是我的臣民们与我有着相同的思想、信念。

痛定思痛

1275年,元朝军队攻打南宋,一路上连连得胜,很快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下。面对危急的形势,大臣文天祥挺身而出,愿意以丞相的身份亲入敌营议和。文天祥到了元军营中之后,见元人一心想灭亡南宋,毫无议和的诚意,就慷慨激昂地怒斥了元军,历数他们无理入侵、残杀百姓的累累罪行。

元军统帅伯颜见文天祥的胆量如此之大,觉得他是个好汉,对他很是钦佩,就劝他归顺元朝,改换门庭。文天祥严词拒绝。伯颜便另寻门径,与南宋的投降派相勾结,将皇帝劫走,又强迫文大祥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当敌船行驶到京口时,文天祥乘敌人防备松懈,坐上一条小船逃走。

文天祥脱险之后,想向南宋军队禀告元军的部署情况。没想到,驻守扬州的淮东边帅李庭芝误听流言,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为了扬州的安全,他命令士兵四处搜捕文天祥。文天祥见势不妙,只得绕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在四明、天台一带停留,又几经辗转来到永嘉,最后乘船往福州而去。

在这段时间里,文天祥几次在生死线上徘徊。后来,他在《指南录后序》中感叹道:“生与死,和昼夜转换相同,显得平淡无奇。死了也就算了,但艰险的困境在人生中反复出现,世人又怎么能承受得了呢?痛苦的心情平定之后,再去回想当时的痛苦,让人更加伤感。”

◎成语释义

痛苦的心情平定之后,再回想原来痛苦时的情景,觉得更加伤心。也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安定。

◎故事出处

南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痛心疾首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霸主之位,经常发生战争。秦、晋两国就是这样。

晋厉公在位的时候,秦晋因为边界问题发生了纠纷,两国在令狐会盟,订立盟约,解决了边界问题。可是,秦桓公刚回国,马上就背叛了盟约。他假惺惺地发出邀请,要晋国军队和自己一起出兵,讨伐自己边界上的一个小国白狄。

晋国觉得秦国势力浩大,不好得罪,就同意出兵。没想到,秦国派人对白狄说,晋国要派兵攻打它,它只有归附秦国,才有实力对付晋国。

晋厉公听说了这件事,气愤填膺,派人去与秦国断交,并指责秦桓公说:“你们秦国和晋国结盟,可是晋国没有对不起秦国,秦国却唯利是图、背信弃义,坑害了晋国。不惩治罪恶就不能成就德行,所以我们要让天下诸侯都知道这件事的真相。他们知道后,都会向晋国表示友好,而会对秦国痛恨到极点。他们还会全副武装地作好准备,好和秦国大打一仗。”

虽然晋厉公的话很厉害,可是秦桓公觉得晋厉公不敢把自己怎么样,就根本不理睬他的话。后来,晋国联合各诸侯国与秦军在麻隧交战,经过一番拼杀,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

◎成语释义

形容伤心痛恨已经到了极点。疾首:头痛。

◎故事出处

《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唯命是听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对郑国发动进攻。楚国是强国,郑国国力弱小,所以战争只进行了三个月,郑国的都城就被攻陷。郑襄公万般无奈,只得脱光上衣,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到大路上迎接楚庄王,向他服软求饶。他说:“我没有承受天命,没有侍奉好大王,致使大王生起气来,不得不来到我们这个贫困之地,这一切都是我这个卑鄙之人造成的。现在我知道错了,以后大王要我做什么,我就一定做什么,绝不违抗旨意。

“如果您想将我俘虏到江南,流放到海边,我也心甘情愿地听从您的安排;您要灭亡郑国,将郑国的土地分给诸侯,把郑国的女人当成婢妾,把郑国的男人当成奴仆,我也听从您的安排。毕竟,无论您怎样安排,都有您的道理。

“如果大王还顾念以前咱们两国的友好关系,不把郑国灭掉,让郑国和您的许多属国一样,得到服侍您的机会,就是对郑国的最大恩惠了,也是我所向往的。现在,我已经大着胆子,把我心里的话倾诉了出来,请您作决定吧!”

楚庄王看到郑襄公的样子让人觉得可怜,便说道:“一个国家的君主能够承认错误,自己表示顺从,百姓一定会更加信任他。战争既然已经结束,还是让我们各自治理各自的国家吧。”于是,楚庄王与郑国议和,还和郑国订立了互相帮助的盟约。

郑襄公看到楚庄王不但不灭掉郑国,还把郑国当成屏护楚国的伙伴,真是喜出望外。从此,郑襄公不再敌视楚国,而是与楚庄王化敌为友了。

◎成语释义

表示一切都听从命令,绝对服从。唯:唯独。

◎故事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出处译文

我没有承受天命,没有侍奉好大王,致使大王生起气来,不得不来到我们这个贫困之地,这一切都是我这个卑鄙之人造成的。现在我知道错了,以后大王要我做什么,我就一定做什么,绝不违抗旨意。

望尘莫及

东汉灵帝时期,有一个官员名叫赵咨。他字文楚,是东郡人。他曾经几次担任敦煌郡太守之职,后来因病辞职回乡。没过多久,汉灵帝听说他身体康复,就又任用他为东海相。

赵咨此去东海上任,荥阳是必经之路。敦煌县令曹暠得知后,便专门赶到荥阳的路口等他。因为赵咨和曹暠很早就认识,而且赵咨曾经推荐曹暠为官,对他有恩。所以,曹暠想与赵咨在荥阳叙谈叙谈。没有想到,赵咨经过荥阳时,竟然连车都没下就匆匆离去。

曹暠见赵咨不下车,又想到十里外的长亭送他。可是等他赶到十里长亭,却看到车马行路扬起的阵阵尘土,赵咨等人早就启程了。

曹暠很不甘心,对自己的主簿说:“赵咨的名望太大了,今天路过这里却不停留,天下人一定会耻笑我,我不能让别人看我的笑话。”说完话,他就丢下自己的印绶,紧紧追赶赵咨,这样一直追到东海。

◎成语释义

望着人马远去时扬起的阵阵尘土,却追不上他们。比喻被别人远远抛在后面,相差很远,难以追上。

◎故事出处

《后汉书·赵咨传》:“(赵咨)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之东海。”

刎颈之交

战国时期,赵王觉得大臣蔺相如功劳很大,于是拜他为上卿,位居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这个人善于用兵,英勇无双,自认为是赵国的第一大功臣,因此对蔺相如非常不服气。他觉得蔺相如没什么本事,只是凭着口巧舌能,才有那么高的地位。他思来想去,决定好好羞辱蔺相如一番,让他惧怕自己。

蔺相如听说了这个消息,不但不生气,反而处处回避廉颇,尽量不与他见面。

廉颇以为蔺相如被自己吓住了,心中非常得意。

蔺相如的门客非常生气,就对蔺相如说:“我们为您忠心耿耿地做事,是因为您是一个正直无私的正人君子。可是没想到,您面对狂妄的廉颇,竟然忍气吞声,不予反抗。我们可真有点受不了,您太软弱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笑了起来,说道:“我连性如虎狼的秦王都不害怕,怎么会怕区区一个廉颇呢?廉将军和我都是赵王的心腹,我怎能因个人的恩怨,而不顾国家的存亡呢?”

廉颇听说蔺相如竟然这样宽宏大量,非常惭愧,便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蔺相如本来对廉颇非常敬佩,所以当场就原谅了他。从此,他们二人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团结起来,一心一意地为赵王出力报效。

◎成语释义

情谊深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出处译文

最终相互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朋友。

物以类聚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淳于髡的大贤。有一次,齐宣王想多得几位人才,淳于髡就在一天之内,向他举荐了七位才能出众之人。

宣王非常吃惊,对淳于髡说:“我听别人讲,人才非常难得,方圆千里之地能挑出一位贤士,就说明贤士的数量很多;百年之中能出现一位圣人,就说明圣人很多。现在,你居然在一天内推选了七位贤士,这些人真的有才吗?”

淳于髡说:“同类的鸟儿总是聚居在一处,同类的野兽也总是喜欢在一起行走。到沼泽地里去寻找柴胡、桔梗等药材,怎么找都会一无所获;而到睾黍山、梁父山的背面去寻找,药材就多得数不胜数,非得用车才能装运回来。这是因为,同类的事物总是相聚在一块儿。

“我淳于髡也称得上是一位贤士吧,您派我去寻找贤士,就如同到河里去汲水、用火石去打火一样,容易得很。我能够推荐的贤士还多得很哩,又何止这七个!”

齐宣王听后,觉得淳于髡说得蛮有道理,连忙点头称是。

◎成语释义

同类的事物或人相聚在一起。比喻坏人互相勾结。

◎故事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

行将就木

春秋初年,晋献公听信了爱妃骊姬的谗言,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害怕遭遇同样的命运,就分别逃走。

重耳逃到狄国安身。狄国在攻打周边部落胜利后,俘虏了两名美女,一位叫叔隗,一位叫季隗。重耳娶季隗为妻,生下两个孩子。叔隗则嫁给了重耳的谋士赵衰。

后来,夷吾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他知道重耳比他贤明,害怕众臣对他不服,迎立重耳为君,就派人到狄国去,准备秘密杀死重耳。重耳知道自己继续待下去绝没有好处,就带领众谋士逃走。临行前,他对季隗说:“如果过了二十五年我还不回来,你就带着孩子改嫁旁人吧。”

季隗很爱重耳,她悲伤地答道:“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我就五十岁了,马上就要进棺材了,还能嫁什么人!我会在狄国等你,一直等到你归来。”重耳见妻子对他这样好,心里非常难过。

后来重耳来到秦国,这一年恰巧晋惠公病死。秦穆公想帮助重耳回国,并将五个秦国女子嫁给他。重耳本来不想接受,可为了能回国即位,只得接受下来。婚后,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重耳终于登上晋国国君的宝座。他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成语释义

指快要进入棺材了。比喻人马上就要死亡。行将:将要。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对曰:‘我二十五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