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50

第50章 慧言妙语(5)

他听说司马徽在襄阳一带有很大的名气,并且学问很大,便主动去拜访他,问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司马徽是个隐士,对政治没有兴趣,就直言以告:“像我这样的书生,平庸极了,对天下复杂的形势实在看不清晰!能认清形势的人,必是杰出之人。我们这里有卧龙和凤雏两个人,他们都是杰出之人,必能对您有所帮助。”

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庞统。司马徽对诸葛亮和庞统二人的评价非常之正确,他二人确实是了不起的人才。

这二人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学问很大,能把握全局,察知形势的走向。后来,诸葛亮、庞统都为刘备所用。

◎成语释义

能认清形势或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杰。时务:形势或潮流。俊杰:杰出的人物。

◎故事出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言必信,行必果

在《论语·子路》中,子贡问孔子:“什么人才叫士?”古代的士是指道德修养和学识两方面都很好的人。

孔子告诉子贡:“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意思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很负责,有使命感,有耻辱感,生怕自己的人格有污点,他身负君命,为国家利益出使四方,能很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外交任务,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做出有辱国格、人格的事来,可以称士。

子贡说:“这个要求太高了,那么次一等的应该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次一等的,在宗族之间人们称赞他是孝子,在乡亲邻居中对人很友爱,也可以称为士。”

子贡说:“那么再次一等应该是怎样的人?”

孔子告诉他:“再次一等应该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言而有信,作出的承诺一定能兑现,做事有结果,有始有终。不过这种人没有远大的胸襟和抱负,工作只是为了领几斗米,赚钱糊口,浅薄固执,一般常见。这种人太多了,自己做人还可以,要说处理国家大事,不一定能胜任,他们勉强可以叫士,但毕竟是胸无大志的人,不值得推崇。”

◎成语释义

指人说了就一定守信用,承担的事一定要做到。

◎故事出处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出处译文

(这种人)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但是这种人胸无大志。

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是最讲究秩序的,有父子之理,君臣之纲。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必须反映这些秩序。春秋时代社会的剧烈动荡,其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礼崩乐坏”。

当时,鲁国有一个正卿叫季平子,他在自己的家里用八佾歌舞。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

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

由于“乐”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周公之“礼”对“乐”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到了春秋之际,礼制被破坏了,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的“八佾”(即六十四人)的乐舞规格,一般的诸侯、大夫也开始滥用了。

孔子认为季平子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对此十分恼火:“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成语释义

绝对不能容忍之事。

◎故事出处

《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处译文

孔子对季平子说:“竟敢在家中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如果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南北朝时,东魏的丞相是高洋,他大权在握,却还不知足,对帝位垂涎三尺。公元550年,他终于撕下忠心为主的假面具,逼迫孝静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北齐王朝。高洋的心肠毒如蛇蝎,为了怕东魏残余势力东山再起,他在551年,把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杀死。此事传扬天下,天下人都觉得高洋做事太狠了。

高洋虽然坏事做绝,但他心里还是很害怕。公元560年的一天,天空出现了日食,他觉得这个现象恐怕是不祥之兆,东魏势力如果抬头,自己就会被他们千刀万剐,死得很难看。

于是,他就问自己的亲信:西汉末年王莽夺取了汉室天下,可是后来光武帝刘秀居然又有本事将汉室江山夺回,刘家的人依旧称孤道寡,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这名亲信对历史不熟悉,没法说明这些前朝旧事,就随意应付他,说是因为王莽没有把刘氏宗室的人全杀干净,结果刘氏宗亲才有机会反扑。高洋以为这番话是有道理的,于是把东魏的宗室近亲杀了个干干净净,连小孩都难逃一死。

高洋这么一干,使东魏的远房宗族感到非常恐惧,担心高洋的屠刀有一天会指向他们。于是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怎样才能免于一死。

宗族中有一个叫元景安的人,当时正担任县令。他出主意说,以后咱们改姓高,不姓元,不就逃过这场灾难了吗?他的堂兄元景皓听到后觉得不好,说用改姓的方法苟活,谁也不能够接受。他认为大丈夫宁愿作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为陶器保全下来。他宁愿高贵地死去,也不愿屈辱地活在世上。

元景安见堂兄不允,就跑到高洋那里,把元景皓的话全抖搂出来。高洋大怒,将元景皓开刀问斩。

但高洋虽然以高压的方法对待元氏宗族,却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三个月后,高洋病死。只过了短短十八年,北齐王朝就灭亡了。

◎成语释义

原意是宁愿作为玉器被打碎,也不愿作为陶器而被保全下来。常用来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也不愿苟且偷生。全:保全。

◎故事出处

《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处译文

大丈夫宁愿作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为陶器被保全下来。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西汉武帝时期,朝廷里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名叫霍去病。他从小学习武艺,尤善骑射,因为才能出众,年仅十八岁就担任侍中之职。

当时汉朝为解决匈奴扰边之患,派大将军卫青率军出征。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觉得在这种时候,自己应当奋勇杀敌,上为天子出力,下为舅父分忧。于是,他跟随卫青多次北征,立下赫赫战功。

因为霍去病英勇善战,每次打仗都冲在前面,所以卫青觉得他是一个可造之才,不顾亲戚之嫌,提拔他为剽姚校尉。

在一次战斗中,霍去病仅带领八百骑兵,抢在最前面杀入敌营,消灭了大量敌军,还活捉、杀死了一些匈奴首领。此事传到京都长安,震动宫中,皇帝重重地奖赏了他,以二千五百户封他为冠军侯。霍去病手下的军官也都得到封赏。一时间,霍去病之名天下皆知。

后来霍去病的姨母卫子夫成为武帝的皇后,汉武帝就更加喜欢这位年少将军了。霍去病前后六次领兵征讨匈奴,共歼灭敌军十一万人,使汉朝的北方边境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定。汉武帝知道他功劳盖世,就封他为骠骑将军。

霍去病虽然作战勇敢,也有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但不善于言辞,平常很少说话,绝不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就算是和别人一起讨论排兵布阵,他也很少发言。其实,在这方面,他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一次,汉武帝和霍去病谈起行军打仗的谋略,皇帝说:“你们应该好好学习古人的兵法啊,那里边举了很多战例,是可以多多借鉴、参考的。你觉得吴起、孙武的兵法怎么样?你只要认真地学习他们二人的兵法,在战场上就会表现得更出色。”

有道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到了与最高决策者交谈的时候,霍去病一点也不显得木讷,他主动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陛下,我觉得主将只会效仿古人的作战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他应该根据作战时的不同情况、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确定自己的打法。只有这样做,才能有必胜的把握……”

“你说得很好,很好……”汉武帝见他条分缕析,说得有鼻子有眼,十分高兴,着实夸奖了他一番。

过了几个月,汉武帝为霍去病盖了一座非常气派的住宅,并对他说:“现在你为国家立了盖世之功,应该住到好房子里才像话哟!我让人造了一座还说得过去的宅子,你快去看看,如果满意,就赶紧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