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钟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把那人吓了一大跳。因为大钟的材料是铜,当然一点也没碎。他不死心,又用力砸了一下,大钟仍然发出非常大的响声,只稍微晃了几下,仍是完好无损。这时,他想到,如果继续砸钟,人们就会听到当当的声响,自己肯定要被别人逮住。
怎样才能不让别人发现,又能将钟弄走呢?他脑筋一转,又想出了个办法:将自己的耳朵捂住,然后再用力砸。他觉得,这样一来,自己既听不到钟的响声,别人也会听不见,这样就可轻易地盗走大钟。
在古时,钟和铃都是乐器。所以,后人把“掩耳盗钟”也称为“掩耳盗铃”。
◎成语释义
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形容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掩:捂住。盗:盗窃。
◎故事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害群之马
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少典之子。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为使各部落安宁,就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与炎帝大战,终于大获全胜。后来蚩尤作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省境内)杀掉蚩尤。从此,炎帝等人对他心服口服,共同推举他为部落联盟领袖,治理华夏。
黄帝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养蚕、舟船、车辆、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都是他发明的。他的发明创造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天,黄帝要到具茨山(今河南省境内)去找大隗,走到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一带)却迷了路,这时一个放马的男孩正好从旁经过。黄帝问道:“小孩子,你可知道具茨山在什么位置吗?”男孩答道:“知道。”黄帝又问:“那你知道大隗住在哪儿吗?”男孩回答:“知道。”
黄帝很高兴,顺口说道:“小孩子,你可真不简单,又知道具茨山,又知道大隗的住处。那你可晓得,天下应当怎样治理吗?”
男孩却认真地说道:“治理天下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前几年离家到外面游历,结果生了一场病。有位长辈就告诫我说:‘你在外游历的时候,要注意日出而游,日入而息。’我觉得他的话非常有道理。现在我的身体好多了,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游历。”
黄帝见男孩非常聪明,就一定要问他如何治理天下,小孩无奈,就把话说得更详细:“所谓治理天下的人,难道和放马的牧人有什么不同吗?其实只是把危害马群的坏马赶出去就是了。”
黄帝听罢,觉得牧童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改称他为“天师”,恭敬地向他拜了又拜,然后告辞离去。
◎成语释义
危害马群的劣马。常用来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故事出处
《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出处译文
治理天下,这不稀奇,这与放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只是把危害马群的坏马赶出去就是了。
愚公移山
传说在古时候,在两座大山居于冀州以南、河阳以北,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足有七百里。
有一个老汉叫愚公,居住在山的北面,年纪快九十岁了。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如果出门办事总得绕道走,非常不便。愚公非常生气,决心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全家老小一块开会,对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两座大山,把咱们的出路全给挡住了,咱们大家一块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也好让咱们出门办事更加方便。这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你们愿不愿意干?”
大家都觉得他的主意好,只有他的妻子觉得有问题,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哪有倾倒的地方呢?”
大家说:“这事太容易解决了,把泥土、石块往渤海边上一扔,不就得了呗!东西再多也不愁没有堆放的地方。”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着一家人开始挖山。他的邻居是个寡妇,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也过来帮他们干活。愚公这些人干得非常起劲,一年四季埋头苦干,连回家休息的空闲都没有。
黄河边上有一个老汉在那儿居住。这个老汉非常精明,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一年到头,没日没夜地挖山,觉得真是白费力气。他本着见事就管的精神,对愚公说道:
“你这个人可太傻了,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有多少日子可活?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和那么高的山较劲?”
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非常顽固,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虽然我很老,活不了多长时间。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永远有后代。可是这两座山却挖一寸,少一寸,永远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干成这件大事呢!”
智叟听了愚公这段充满大智慧的话,深受教育,再也无话可说。
手中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老愚公挖山不止,自己无法生存,就把这事报告了天帝。天帝被老愚公的精神所感动,就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
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没有讨厌的高山阻挡了。人们由于交通便捷,生活出路增加,小日子越过越好。
◎成语释义
形容做事不屈不挠,坚定顽强,不怕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故事出处
《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可乎?’”
◎出处译文
在山的北面有个叫愚公的,年纪快九十了,他家的门正对着高山。于是召集全家老小一块开会:“我与你们一起努力把山挖掉……可以吗?”
精卫填海
传说,在上古时代,发鸠山上生长着许多柘树(即桑树)。树上经常栖息着一只可爱的小鸟。这只鸟的形状类似于乌鸦,头上的花纹非常好看,嘴巴是白色的,脚爪是红色的。这种鸟的啼叫声像“精卫!精卫!”所以人们就把它称为“精卫”。
精卫鸟本来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特别喜欢游泳。有一次她在东海游泳,结果遇到巨浪,死于非命。女娃死后,其灵魂化成了精卫鸟。它下决心填平东海,以免别人被大海吞没。于是,它一点时间也不愿耽误,每天从西山衔着树枝、石子飞到东海上空,然后将其投入海中。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它总是执著地向东海投掷着东西……
◎成语释义
比喻不畏艰难,奋斗不息。有时也比喻徒劳无益。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故事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不伦不类
小说《红楼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商人薛蟠去江南做买卖,因为倚仗官府的势力,所以生意做得一顺百顺。他回到京城时,从江南带回两大箱东西,送给母亲薛姨妈和妹妹薛宝钗,让她们也高兴高兴。其中一箱是绸缎绫罗、洋货等家常必需品,另一箱则是笔、墨、纸、砚和各种小工艺品。
当时薛姨妈一家住在亲戚贾家。薛宝钗除了留下自己用的东西之外,将其余物品分成一份份,送给贾府的姐妹,同时也不忘送给表弟贾环一份。
贾环的母亲赵姨娘看到宝钗这样懂得做人,心里很喜欢,于是想到王夫人那里将宝钗夸奖一番,也好改善与王夫人的关系。因为王夫人是宝钗的姨妈,听到别人夸赞宝钗一定非常高兴。这样一想,她就找王夫人去了。
王夫人听了赵姨娘的话,对她的来意已经很清楚了。她见赵姨娘的话既不像恭维,又不像答谢,特别没规矩,觉得非常厌烦,可是不理睬她又觉得不好,就说:“你把这些东西收了去,让贾环玩一玩罢。”
赵姨娘不但没讨着好,反而碰了一鼻子灰。她非常生气,但又不敢得罪人家,只得讪讪地走了。
◎成语释义
某事或某物既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者不符合规范。伦:类的意思。
◎故事出处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也不便不理他,说道:‘你只管收了去给环哥玩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