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68

第68章 事物规律(2)

距司马相如大约70年以后,汉朝又出了一个叫扬雄的人物。扬雄,字子云,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同司马相如一样是成都人,而且也善于写赋。扬雄很仰慕司马相如的文采,他写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等赋在形式上受到司马相如的启发和影响,但是也写得独特而别具一格。

于是,后人喜欢把司马相如、扬雄相提并论。两人的文笔都奇妙非常,但是又各具特点,所以韩愈说他们“异曲同工”,对他们的文学才能进行高度赞扬。

◎成语释义

比喻不同的艺术作品的作法和内容虽然不一样,但都很出色。也比喻两句话的说法不一样,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的两种做法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故事出处

唐朝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出处译文

子云和相如两个人,就像不同的曲调却演得一样好。

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按照盟约,魏王的儿子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当人质,魏王派大臣庞葱陪其子一同前往。

庞葱怕自己离开后,魏王听信谗言而不再信任他,就在临走之前对魏王说:“大王,假如有人对您说,大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是信哪,还是不信?”

魏王答道:“我不会相信这种荒唐的说法。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呢?”

庞葱接着问:“假如有两个人对您说,大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还相不相信?”

魏王答道:“如果两个人说同样的话,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假如有三个人都说,大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信不信?”

魏王答道:“既然大家都持这样的观点,我没有理由不相信。”

庞葱说:“请您想一想,老虎根本不会到大街上出现,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讲,您就觉得老虎真出现在大街上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要远于王宫到大街的距离,况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大王一定要仔细考察啊。”

魏王点点头,严肃地说道:“我知道了,你放心走吧,我不会相信谗言的。”

庞葱去了邯郸没多久,就有很多人在魏王面前说庞葱的坏话。魏王开始不信,但架不住说的人多,最后终于相信了,于是生起气来,不再接见庞葱。

◎成语释义

比喻一句谣言或一件虚假事物,说的人一多,人们就会认假为真。

◎故事出处

《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出处译文

街市上没有老虎是一件很明了的事情,可是,三个人的流言就能使虚无的老虎像真有一样了。

水滴石穿

北宋有个名臣,名叫张乖崖,有一次他到崇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中,存在着军卒凌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恶风恶俗,这股风气在崇阳小县里也发展得很旺盛。于是,他想找个机会整顿风气,杀一儆百。

一天,他在衙门附近巡视,看到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溜出来,面带慌乱之色。张乖崖断定此人没干好事,就一声喊住他,结果发现他鬓旁头巾下藏有一枚铜钱。张乖崖觉得其中必有问题,于是一再追问盘查。小吏无法解释,只得实话实说,承认自己刚从府库中偷盗了一枚铜钱。

张乖崖得理不让人,将这小吏押上大堂,下令严刑拷打。小吏不服,语中带气地说:“一个钱有啥了不起,你竟然如此用刑!你也只能打我一顿,难道你还能把我给杀了!”张乖崖见小吏如此目无尊长,真是该死之徒,就毫不留情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也能把石头滴穿。”

判决完毕,张乖崖扔掉朱笔,拿起宝剑,亲自将小吏斩首。

从此,崇阳县的风气真的有所好转。

◎成语释义

本意是,水不住地往下滴,就能将下面的石头滴穿。现在用它来比喻即使力量弱小,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取很大的成功。

◎故事出处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处译文

一天偷一钱,一千天就会偷千钱,时间久了绳子都能把木锯断,水也能把石头滴穿。

目不见睫

春秋时期,楚国的楚庄王准备派兵进攻越国,也好让众诸侯畏惧楚国。杜子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去阻止楚庄王。他一见庄王,就开门见山地说:“大王,我听说您要对越国展开攻势,这到底是真是假?”

楚庄王回答道:“这当然是真的!我正准备派兵讨伐那不知趣的越国。这样一来,我国的疆土就扩大了很多,我们的力量也会跟着增强。你看我的想法怎么样?”

杜子没有马上进行回答,他仔细想了一下,然后问道:“大王,您决定攻打越国,成功的把握到底有没有啊?”

“当然有啊,”楚庄王充满信心地说,“现在越国的朝政非常混乱,平民百姓也不知道检点,军队不强大,根本不经打。我趁着这个有利时机展开攻势,一定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杜子听后不以为然,笑着劝谏:“大王,您把问题想错了!我虽然非常愚笨,但是我知道,人的智慧同人的眼睛有相同之处。眼睛能看清百步以外的东西,对自己的睫毛却永远看不清楚。

请您仔细地考虑考虑:楚国的军队与秦国、晋国交战时,曾遭到惨败,失掉了几百里的土地,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楚国兵马很软弱吗?像庄矫这样的强盗,在国内横行无忌,而官吏们却没有什么办法对付他,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国家管理得不好吗?

所以我说楚国的软弱与越国相比就在伯仲之间,而您却自以为本国比越国强大得多,要去征伐越国,这不是像目不见睫那样缺乏自知之明吗?”

听了杜子的一番言正理顺之语,楚庄王才清醒过来,一个劲儿地点头称:“你说得真对,事实真是这样啊!”于是,楚庄王马上取消了讨伐越国的计划。

◎成语释义

本义是说自己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常用来比喻缺乏自知之明。

◎故事出处

《韩非子·喻老》:“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出处译文

“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投鼠忌器

西汉文帝时期,策略家贾谊主张进行政治改革,但因触及到某些人的利益,因此受到权贵们的一再打击,遭遇贬官之厄。但他改革之心始终没有泯灭。在他屡次被贬的情况下,他仍然向文帝上书,提出许多巩固封建统治的真知灼见。

公元前174年,贾谊写了政论文《论政事疏》,呈给汉文帝。在这道奏疏中,他将自己的政治主张系统地陈述了出来。

他的主张之一就是要求皇帝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认为,皇帝应当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下边的大小官员,与一级一级的台阶相仿,应当做到界限分明,尊卑有序。

百姓触犯了法律,可以严厉惩罚,在脸上刺字、割鼻子、砍脚、鞭打。可是王侯大臣犯了法,就不能随便动用刑具,而应当用“廉耻礼义”等封建道德进行约束。即使王侯大臣的罪过到了极点,也只能对他们采取赐死的做法,而不能采取更加解气的开刀问斩。

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贾谊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他说:本来想扔东西打老鼠,但因为老鼠靠近珍贵的器物,所以担心打老鼠时不小心将器物损坏。对王侯大臣们的处罚也应当如此。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如果用惩治老百姓的刑罚来惩治他们,就会使皇帝的尊严受到损坏。

可是汉文帝并没有理会贾谊的主张,甚至在与贾谊直接会面时,他也是“不问苍生问鬼神”。

◎成语释义

原意是,想用东西投打老鼠,又怕毁坏了老鼠附近的器具,因此无法下手。常用来比喻有所顾忌,想做又不敢放手去做。

◎故事出处

《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出处译文

俗话说:想打老鼠却要小心它旁边的珍贵器物,这是很好的比喻。老鼠挨着器物,都有顾虑不打,害怕伤了器物,更何况皇帝身边的王侯大臣呢。

兔死狗烹

春秋时期,楚国出了一位大贤,名叫范蠡。范蠡任越国大夫扶保越王勾践,为他尽心尽力地服务了二十多年,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灭掉了劲敌吴国。越王勾践觉得范蠡的贡献很大,就封他为上将军。可是范蠡不但不接受官位,还辞去原有的职务,带着美人西施跑到五湖过起了隐居生活。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范蠡早把越王看透了,知道在太平岁月如果继续待在他的身边,迟早会被他所害,所以还不如尽快离开他。

范蠡虽然过起了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可是他还惦记着同僚文种,唯恐越王对文种有所不利,于是他给文种写信,信上说:“越王这个人薄情寡义,和他一起共患难还可以,但如果和他共享富贵就危险了。现在越国强盛了,如同一个猎人没有飞鸟和兔子可打,就用不着弓箭和猎狗一样,越王消灭了劲敌,大概也就不会需要我们这些功臣了。”

范蠡劝文种及早抽身,离开朝堂,免得被越王所害。但是文种这个人非常固执,自以为功高盖世,绝没有遇害的危险,所以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后来,越王果然觉得文种功高震主,是他独断专行的阻碍,就逼他自杀。文种眼见君王如此心狠手辣,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得自尽。

◎成语释义

“兔死狗烹”的意思是说,兔子死光了,帮助猎人追捕猎物的狗也没有用处了,可以杀狗吃肉了。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剥削阶级的统治者,杀害为他出过力的帮手、奴仆。

◎故事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出处译文

飞鸟没有了,良弓就可以藏起来了;兔子死光了,就可以杀狗吃肉了。

实事求是

西汉时期,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栗妃所生之子就是刘德,被封为河间王,死后被称为“河间献王”。

这个河间献王不关心政治,却喜爱读书。他从民间收集了许多先秦时期的著作,闲暇之时仔细阅读。秦始皇焚书以后,古书流传下来的非常少,由于刘德特别喜欢学习,很多人把祖先传下来的古书都无偿地送给他。

刘德对于自己收集到的古书,都能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整理。他以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尊敬。

许多学者见他身居高位,仍然热爱学习,便和他一起研究学问。甚至皇帝和官府中的学者,对他的学识和治学态度,都表示由衷佩服。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汉书》时,专门为刘德写了传记,就是著名的《河间献王传》。他肯定了刘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赞扬他苦心钻研古代的学问,并善于从确凿的事实根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成语释义

原意是,根据事实,求索真相。现在多指科学地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如实反映实际情况,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故事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出处译文

(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

按图索骥

春秋时期,孙阳的“相马”(识别马的优劣)技术非常高超,人们很尊敬他,称他为伯乐。伯乐到了老年之时,为了把自己的技术传下去,就结合自己几十年相马的经验,写了一本名叫《相马经》的著作。

伯乐有个儿子,智商非常低,他很想继承父亲的相马之术,就把《相马经》读得滚瓜烂熟,准备根据书中的描述,找到千里宝驹,也好找一份相马的工作。

他看到书上说,千里马的额角高而丰满,眼睛特别大,四个蹄子又大又端正。他以为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就是千里马,于是高高兴兴地出门寻马。走到半路,他看到一只大蛤蟆,就兴冲冲地将它抓住,带回家中。

见了父亲,他得意地说:“我的运气真好,一出门就找到一匹千里马。您看看,这匹马跟您书上说的差不多,额头宽,眼睛大,就是蹄子不太端正,还不够大。”

伯乐看到蛤蟆,又是气,又是乐,心想这孩子也太笨了。他苦笑着说:“可惜呀!这匹‘千里马’好蹦跶,不好骑呀!”

◎成语释义

原来比喻办事拘泥于形式,只按教条办事。现指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出处

明朝杨慎所著的《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ǎng)蛈日,蹄如累麹(qū)’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麹耳。’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骥也。”

熟能生巧

北宋时候,有个叫陈尧咨的射箭高手,本领非常出众。有一次,陈尧咨在射箭场地练习箭法,发了十支箭,射中目标的竟有八九支。围观的人见他技艺精湛,不禁拍手叫好。陈尧咨见自己的本事得到众人认可,不禁得意扬扬起来。但观众中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却不怎么惊奇,只是稍微点点头而已。

陈尧咨不高兴了,就问老人道:“看样子你莫非会射箭?你看我射得怎么样?”言外之意分明是:你看我射得不好,那么你来呀?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射箭我倒不会,我只会依常理来判断。你的箭法只能算可以,并没有什么奥妙之处,仅仅是熟练而已。”

陈尧咨听了这话,更加不高兴,对老人说道:“你竟然小看我的射箭本领!难道你的本事比我还高明吗?”老人诚恳地说:“不是我看轻你的箭法,我是根据我卖油的经验,知道你是因为熟练,才有了今天的射箭本领。”

说着,老人把一个装油的葫芦放在地上,又拿出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用勺子舀起一勺油,高高地举起来,通过钱眼倒进葫芦。只见油像一根直线一样穿过钱眼,流进葫芦里,铜钱上连一滴油也没沾上。围观的人看到老人竟有这般绝技,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都叫起好来。

老人对陈尧咨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是熟练而已。”陈尧咨顿时变得谦虚起来,脸上赔着笑,连连点头称是。

◎成语释义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到诀窍,做得灵巧自如。

◎故事出处

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出处译文

“我也没什么别的本事,不过是手熟练了而已。”

磨杵成针

唐代成就最高的诗人就是李白。据说李白小的时候,每天贪玩,仗着自己聪明,不肯用心读书。有一天,他书读了一半就到野外游玩。在一条小溪边上,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手中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不停地磨着。李白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就好奇地问道:“老婆婆,您这是在干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