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些羊皮纸书卷的发现,自然而然地引出一连串的问题:究竟是谁把这些羊皮书卷放进这个洞穴里去的?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些辛辛苦苦用手抄成的书籍放在这么荒凉的一座山洞里呢?又是从什么时候起藏在那儿的呢?
至今为止始终没有找到有关这批文书的可靠史实记载,人们只能从各个角度作某种判断与猜测。
从这些文书的内容判断,人们认为这批羊皮文书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70年代时被放进这个洞穴的,因为文书中所记载的事情发生的年代,最迟的不晚于公元73年。
有人认为这是犹太教内某一个苦行僧修道团为躲避乱世的纷扰,选择了这座荒僻的山洞作为修道、习经场所。他们在这儿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大部分时间用于祈祷、行圣礼、研习与抄录经文,装在罐内的就是他们所整理与抄录的文书。
在这批羊皮文书中也确实有一些文书是关于犹太教一个“戒行派”修道团章程的内容,章程规定该修道团内实行财产共有,生活俭朴,以水与面包为主要饮食等等。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军队入侵该地,该地某一修道团逃遁时,将这批文书隐匿洞内,以免遭受罗马人的破坏。此后该修道团的人员再也没有能回到该地,这批书卷就在洞内沉睡了将近2000年。
1964年人们在发掘死海另一岸,即西南岸边一座被古罗马军队毁掉的军事要塞时,也发现过类似的一些羊皮书卷,从而证明“死海书卷”一事与罗马军队入侵有关的说法似乎是可信的。然而仍然无法寻找到确信无疑的证据来证实这一说法,所以仍然无法完全解开这批文书的来源之谜。
神秘的“死海书卷”现今藏于中东耶路撒冷城内的希伯来大学的一间地下室里。这批羊皮书成了极其珍贵的古代文献,是供我们研究早期基督教的情况以及晚期犹太教内各支派的情况的主要资料。
■ “沃伊尼克书稿”之谜
1912年,美国书商沃伊尼克获得一卷天书般的手稿,至今无法破译。从获得它的那一天起,美国耶鲁大学的贝耐克珍本书与手稿图书馆内,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关注那卷神秘手稿。
贝耐克图书馆收藏有无数的珍本书籍。一般人对神秘手稿之所以特别感兴趣,是因为迄今尚无人完全看得懂。全稿用密码写成,连密码专家和语言学家也译不出来。
该手稿长30厘米,宽16厘米,约300页,所用的是上等皮纸,上面写满奇字,由一种人所未见的字母组成。稿中的插图也同样古怪,看来描绘的是植物、女人和天文图。由于文字和图画都不易理解,此手稿被誉为世上最艰深难解的手稿。
有人认为,手稿作者是英国人培根。培根生于13世纪,在中世纪学术界享誉甚隆,人称“超常博士”。培根具远见卓识,曾预言了不少20世纪才出现的事物,如汽车、飞机等。同时,他也是数学和物理学家,又是声望极高的哲学家。
“沃伊尼克手稿”会不会是培根最伟大的著作,谈论其先进的科学理论,以致无法用普通文字表达出来?沃伊尼克希望找到答案,于是将副本分送给感兴趣的学者研究,岂料学者大多对此无法了解。
他们起初以为手稿的密码相当简单,研究起来才知道可不是那么一回事。此后近60年,手稿的研究并无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耶鲁大学的布伦博教授着手研究这个问题,才有点眉目。他看到手稿内一些符号,想起在另一份文件中偶然见过一种图解,在那里以符号代表数字。
布伦博教授仔细查看手稿,找到一些胡乱写成的算式,看来作者采用的可能也是数字代号。他在一处页边上找到一个图表,表上有26个符号,数目刚好和英文字母相等。表中那些符号及其排列次序,跟页边算式内的符号及次序几乎完全一样。
“沃伊尼克手稿”的秘密仍未完全揭开。专家推测,那可能是一名炼金术士偶然写下的记录,假如果真如此,那么炼金药的配方会不会就藏在手稿里?要揭露“神秘手稿”之谜,看来还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
■ 谜一般的复活节岛“朗戈朗戈”木板
复活节岛因有巨石雕像而闻名于世。与巨石人像一起流向人世的还有无数不解之谜,比如“朗戈朗戈”木板之谜。
岛民们称这种木板为“会说话的木头”。“朗戈朗戈”是一种深褐色的浑圆木板,有的像木桨,上面刻满了一行行图案和文字符号:有长翅两头人,有钩喙、大眼、头两侧长角的两足动物,有螺纹、小船、蜥蜴、蛙、鱼、龟等幻想之物和真实之物。
最先认识此木价值的,是法国修道士厄仁·艾依罗。厄仁在岛上生活了近一年,深知此木就是复活节岛的古老文字。厄仁在世时,这种木板几乎家家有收藏。但厄仁不久就染上了肺结核病,很快便去世了。他死后不久,大部分“朗戈朗戈”被目光短浅愚昧的传教士烧毁了。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岛上已找不到懂这种文字符号的人了。
目前世界收藏的木板只有26块。分别保存在伦敦、柏林、维也纳、华盛顿、火奴鲁鲁、圣地亚哥、圣彼得堡的博物馆里。
有识之士都认为,“朗戈朗戈”文字符号,是揭开复活节岛古文明之谜的钥匙。100多年来世界许多学者为破译它倾注了毕生精力,但一直没有人能破译。
泰堤岛主教佐山认为“朗戈朗戈”符号与古埃及文相似,起源于小亚细亚;而捷克人种志学者、文字鉴赏家洛乌柯特发现原始印度文与“朗戈朗戈”图案符号较为相像;奥地利考古学家盖利登则确认,复活节岛古文字与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也颇为相像。
波利尼西亚学者希罗阿则提出一种看法,认为木板上的符号不是文字。19世纪在伦敦召开的一次人种志学会议上托马斯·盖克斯里就郑重声称,“朗戈朗戈”符号不是文字,只是一种印在纺织品上的特殊印戳。
“朗戈朗戈”上的符号究竟是什么?它表示什么?我们期待着它的秘密能够早日揭晓。
■ 用闪长岩烧制的陶罐
在埃及吉萨省的迪奥里达曾经出土了一种用闪长岩烧制的陶罐。据考证,它们距今有4500~6000年的历史。
闪长岩是一种异常坚硬的岩石,其硬度与钻石相当,至今仍被用来烧制观赏工艺品。石刻工艺师刻制这种材料的制品需要用特制的工具。他们用的钻、排刀、铣刀都是用当代超硬度的合金制成的。而古埃及人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究竟用什么方法来加工闪长岩石呢?
罐上刻的图案是刀刻的象形文字。其纹路十分纤细,宽度不到0.2毫米,有人发现这种雕刻工具的锋刃比针尖还要细,可见它的硬度非同寻常。
它们都有一个细长的颈,内膛的处理工艺极高,尽管其形状千变万化,但它的壁的厚度却是相同的。
当时究竟是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工具,才得以完成如此复杂的工艺呢?专家们认为,它并不亚于我们今天利用现代技术制造的工具。
■ 是否真有夜明珠
在我国的许多古籍中,常常提到一些夜间发光的珠宝璧玉。那么,这些奇珍异宝究竟是神话虚构还是真有其物呢?
古人曾说夜明珠就是鲸鱼目。梁任《述异记》卷上:“南海有明珠,即鲸鱼目瞳。鲸鱼死而目皆无精,可以鉴,谓之夜光。”
近代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它们可能是几种特殊的宝石矿物。据地质学家研究,自然界确有少数几种矿物,如某些含杂质的金刚石、磷灰石、重晶石、萤石、白钨矿、锆石和水晶等,在受到外界能量刺激,如加热、摩擦、通电,以及紫外线、X射线或阴极射线等短波光的照射,会产生发光现象。
日本宝石学家铃木敏认为,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种特殊的红色水晶;英国当代学者李约瑟认为夜光璧就是萤石;我国也有人推测,某些宝石白天接受阳光曝晒,至夜间即能发光,古人可能把这些东西加工成圆珠形或其他形状,这就是古今中外传说和史书记载的夜光璧或夜明珠。
但是,这些发光的矿物都需要事先接受外界的能量刺激,与古书所述又不尽相同。有没有无须光照也能发光的珠宝璧玉呢?据说慈禧死后嘴里就含着一颗夜明珠。
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多少年来广为传诵。夜光杯最早出于何时何地,已无从考证。
近年属凉州故地的甘肃酒泉也产夜光杯,原料采自祁连山上的祁连玉,也有人称其为夜光石。不过这种祁连玉属于岫岩玉类,根本不会夜间发光。
有人指出,今之夜光杯非古之夜光杯。但也有人认为,古之夜光杯本身也不能发光,那么它为什么叫做夜光杯呢?解释不一。有的人说,夜光杯壁薄,斟满后对月映照,月影沉入杯中,月光透过杯壁与酒色相辉映,而呈异样的光彩,故称夜光杯或夜光常满杯。
鉴于考古工作者至今没有在地下发掘到真正的夜明珠、夜光璧、夜光杯等文物,在自然界也没有见到类似的矿物,关于它们的有无和奇异性质,目前仍是一个谜。
■ 神秘的水晶头颅
1924年,一位英国考古学家17岁的女儿安娜·米歇尔·赫奇斯在英属洪都拉斯(今伯利兹)的玛雅城市卢班图姆发现了一只水晶头颅。这只水晶头颅和真人头骨一般大小,通体透明。
它至少有3600年的历史,是从一整块很大的高纯度水晶石上雕刻、打磨下来的杰出的艺术品。检测表明,水晶头骨是由真石英水晶制成,而天然真石英水晶完全是大自然的产物。
对此,科研人员非常惊讶。这种高纯度的水晶石是世界上硬度最高的材料之一。按照宝石专家所使用的摩恩硬度标准,它只比钻石稍微软一点儿,再加上它脆而易碎,无疑会给雕刻工作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
尽管如此,头骨的雕刻工艺却精美异常。根据科研人员估算,即使用当今带有钻石钻头的电动工具,也要刻上至少一年的时间。但是检测小组断定,要雕刻这个娇贵的物品,根本不能使用任何带钻石钻头的电动工具,因为它经不起使用该工具所产生的振动、热量和摩擦,它会因此而破碎的。
20世纪70年代初期,惠普公司在反复研究后认定,这只水晶头颅可能经过了300—800年不停的打磨才达到现在这样精确和光滑。
有学者指出,无论是谁制做这个头骨,都要从三倍于成品大小的大块多棱石英水晶开始。开始时,他们无法知道水晶里面的纯度,也不知道有没有气泡或小洞。因此,他们事先要精心地挑出颗粒大小相当的沙子,先用大沙粒磨出雏形,再逐渐地用小沙粒磨出精细的表面,最后用小得几乎分辨不出的粉状物沙粒打光。
而且,一旦中间有所疏漏,则要从头开始。甚至是哪怕混进去了一颗大了点儿的沙粒,即便整个工作到了最后阶段也要重新开始。整个工作从头到尾,的确是十分艰难的。
有关水晶头颅的真相是什么?究竟是何时何人为何目的制造了水晶头颅?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考古学家去深入揭晓的谜。
■ 张献忠在锦江有藏宝吗
张献忠是明末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奋战最后占据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后来被清军剿灭。
据说,张献忠在战败之前曾把亿万金银窖藏于四川某处。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垂涎这笔巨额财富,可惜都劳而无功,至今没有人找到它。
但是,多种历史文献中却都记载了张献忠藏宝的事。《明史·张献忠传》说,张献忠将其金宝窖藏在锦江下的人工洞穴中,利用江水为天然屏障以阻止后人发掘。
这些史料记载,在肯定张献忠窖藏巨宝的同时,又给那些寻宝人出了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面对奔流不息的江水,谁会无虑直前呢?
但是,垂涎这笔巨额财富的仍然大有人在,连清政府也动过一番脑筋。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清廷曾派某道员到锦江实地勘察,因为找不到藏宝的确切地点,所以没有进行下去。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咸丰皇帝命令成都将军裕瑞再次考察锦江藏宝,但后来仍然没有了下文。
2005年,有报道说在锦江中发现了大量张献忠在四川铸造的钱币。一时间,锦江中有宝藏的消息再度真实起来。
那么,锦江底下到底有没有巨额财宝呢?现在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 洛豪德岛的海盗遗产
洛豪德岛是隶属于澳大利亚的一个小岛,该岛并非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的胜地,然而,“岛不在美,有宝则名”。传说岛上藏有无数财宝,周围海底也铺满耀眼炫目的宝石。
17世纪70年代,一位名叫威廉·菲波斯的人,偶然中发现一张有关洛豪德岛的地图,图上标有西班牙商船“黄金”号的沉没地。他惊喜若狂,感觉到一个发财的机会到来了。
原来,“黄金”号商船有一段神秘的故事。那是在16世纪50~70年代,西班牙人沿着哥伦布的航迹远征美洲,从印第安人手里掠夺了无数金银珠宝,然后载满船舱回国。然而,他们的行动被海盗们觉察了。
于是,海盗们疯狂袭击每一艘过往的商船,残杀船员,抢夺了大量财宝。如山沉重的财宝,海盗们无法全部带走,于是将剩余部分埋藏在洛豪德岛,并绘制了藏宝图,海盗们发血誓严守秘密,以图永享这笔不义之财。
海盗终归是海盗,哪有信用可言。一些阴谋者企图独吞宝藏,一场火并后,胜利者携带藏宝图混迹天下,过着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的生活,而藏金岛的传说也不胫而走,风靡世界。
菲波斯怀揣这张不知真假的藏宝图,登上荒岛,四处勘察,却一无所获。正当他徘徊海滩时,无意中脚陷入沙中,触及到一块异物,经发掘是一丛精美绝伦的大珊瑚,在珊瑚内竟又藏有一只精致木箱,箱中盛满金币、银币和珍奇宝物。菲波斯狂喜万分。他在岛上待了3个月,疯狂地寻觅,整整30吨金银珠宝装满了他的纵帆船,他实现了发财梦。